|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洲金融时报:当我的养老金达至三百万澳元后,继续供款还有价值吗?
如果你足够幸运,快触及三百万澳元,养老金(super)就不再是城里唯一的“游戏”。
Question:我的问题是关于拟议中的第296条税。对于仍在工作、但养老金有三百万澳元或接近这个数的人,是否还应继续往养老金里供款,还是转而在养老金之外寻找其他投资?
如果要找,找什么?保险债券(insurance bonds)、信托(trusts),还是用自己名义投资?或者在仍有工资收入时,养老金依然是税务上最有效的架构?又在什么时点它会变得吸引力下降?——亚当(Adam)
回答:政府提出对超过三百万澳元的养老金余额征收附加税,这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大约8万人,也因为这个门槛不会指数化调整。
第296条新税法将改变对高余额养老金账户收益的征税方式。
布里斯班养老金技术顾问、SMSF Alliance负责人布索利(David Busoli)表示,这种不指数化,意味着税网会随时间不可避免地越收越宽。这就像2017年推出的160万澳元“转移余额上限”(transfer balance cap),用来限制当你的养老金超过该上限时可获得的免税投资收入。
随后它被提高到170万、再到190万,如今已到二百万澳元。
缺乏任何调整机制十分醒目。在未来10到20年,即便中等的投资回报,也会把更多澳洲人纳入其中。有些模型显示,开始时受影响的是8万人,但如果不改,到2040年代可能增至数十万人。
对于仍在工作、且余额接近或超过300万澳元的人,布索利说,自然的问题是:继续往养老金里“加码”?,还是另寻他处?答案取决于养老金与其他架构相对的税收效率。
在养老金内,供款与收益通常按15%的优惠税率征税(若资产持有超过一年,资本利得按10%)。
即便加上拟议的第296条新税法,超过三百万澳元部分的比例税率提高到30%,仍低于45%的最高边际税率外加2%医保税(Medicare levy)。
对60岁以上人群,也是这项新税影响最大的群体,从养老金提取是免税的。这意味着即使突破门槛,养老金往往依然有吸引力,尤其对高收入者。
Family trusts(家族信托)
布索利说,对仍在工作的人,只要在标准供款上限内(目前每年三万澳元),薪资牺牲或优惠供款仍然有意义。
然而,一旦余额明显高于三百万澳元,新增供款的边际收益会下降。
此时,把新增储蓄导向其他投资载体,值得考虑。
你提到了一些养老金外的常见替代方案,比如以自己名投资。它简便、灵活,但完全暴露在个人边际税率之下。
布索利表示,如果你预计退休后会落入更低税档,这可能更有吸引力;但它完全暴露在资本利得税之下。若投入金额很大,资本利得可能可观,从而把你“自动”推入最高税档。
家族信托可用于将信托持有的投资组合收入,策略性地分配给税率较低的家庭成员,也可用于安排资产向下一代的转移。
但它有设立与持续成本,需要谨慎权衡;复杂度可与自管养老金相当,需要经常性关注,包括年度报税、受托人会议、分配决策、投资管理,以及遵守信托条款。
保险债券(insurance bonds),布索利说,本质上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已缴税”投资,债券内的投资收益每年按30%计税,之后再计入你的账户。
若持有10年,提取可免税。
对于处于最高税档的人,若能接受至少10年的投资期限和较受限的投资选择,它们可以作为养老金之外的补充选项。
一些富裕家庭会用公司来把收益“留存”在30%公司税率下。这是可行的,但资金动用灵活性较低,且需管理好含抵税额(franking)的分红。
布索利表示,上述每种策略在税务、遗产规划与控制权上,影响各不相同。
Essential part of strategy(策略的核心组成)
就目前而言,他说,政府正在重新评估整个税制,在结果明朗前,轻率决策并不明智。
话虽如此,即便未来有变,养老金对于绝大多数澳洲人来说,仍是税负友好的退休储蓄工具。
即使对超过300万澳元部分征至30%,通常也比个人名义投资更好。何时“没那么香”,取决于你的边际税率、投资期限,以及你对未来税制走向的判断。
更大的图景是,养老金应被视作多元化退休储蓄策略中的一部分。它力量强、优惠高,仍是财富规划的中心。
若你足够幸运、已接近三百万澳元,它不再是唯一选项,超越养老金去思考,不只是明智,更是必要。
布索利建议,一旦你的余额逼近新门槛,明智做法是评估当时可用的选择,随后把新增储蓄逐步配置到养老金之外,以保留未来的灵活性。
这样就不会过度暴露在单一政策环境下。




来源:
https://www.afr.com/wealth/super ... -3m-20250819-p5mo8y
John Wasiliev
John WasilievColumnist
Aug 22, 2025 – 12.30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