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欧洲杯赛前曲二 (2008-6-4) joaquin · 从心理学的角度小谈把孩子送回国内请祖辈带 (2007-9-1) 飞儿
· 特殊的使命 (2008-9-15) youyuan · 一脚踏进澳大利亚 - 老陶也带大家一起来8下 感情 (2008-10-11) 老陶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306|回复: 5

[往事如烟] 我与北外红颜的故事之那一笑的风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8 20: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ivald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ivald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今次的话题,我想从“繁花”说起。

这部剧集去年上映的时候草草看过,当时觉得从剧情到表演皆浮夸而空洞,特别是当其映衬在90年代那个小生我曾亲身走过历过,那些人与事至今能够清晰浮现眼前的大背景下之时。印象里彼时有很多评论,坛子上还曾有人专门发帖,看了两眼不知所谓。题外话时间(来的有点早)------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完全不具备清晰而完整表述一件事情或是某个观点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说不清楚,完全说不清楚。当然笔头功夫文字能力就更是不堪,别说是写一篇像样点的文字,哪怕是留个便笺,都不知所云。话到此处,算是一个伏笔,因为后文会提到我和Z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以及彼时那个年轻的小生我一段大庭广众下在彼时同样年轻的Z脑海中留下一个绵延三十年直至今时今日仍无比清晰时不时还要津津乐道的印记的即兴发言。

先把话题拉回到“繁花”。我这人从不爱凑热闹,尽管剧中的时代背景我无比熟悉亦曾亲历其中。不记得是在哪个帖子提到,对“繁花”有感触是三个原因。一是剧中人物李李的扮相和Z非常像,不是演员,是李李。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李李的美态完全依托于灯光和摄影的技术性操作,至于演员本身,平淡无奇。

90年代,特别是中前期,也就是剧中故事主线的那个时间点,恰好是我姐夫叱咤风云的那些年。他曾跟我说过,一个人上镜的效果,自身条件都是次要的,哪怕是相貌平平的普通人,导演想让你好看就能好看,想让你看上去瘦或是胖,都是可操作的,哪怕是在那个尚无诸多特效技术的年代里。同样,想让你丑也是分分钟的事,灯光怎么打,摄影什么角度,讲究大了,然后他还加了一句------当然,你姐这样的属于例外,lol……彼时的欢声笑语言犹在耳,但就像剧中一幕幕的浮华与光影,转眼间烟消云散无影无踪。我姐夫那会儿三天两头上央视,上深圳台,后来还上香港台,是时代的弄潮儿,毫无夸张地说,彼时的深圳,很多人不知时任总书记是谁,但没有人不知道我姐夫。

跑题了,说回来------李李的扮相可以靠光影营造,但Z不用(行文此刻,打算上线时放一张Z的照片,不知届时会不会变卦食言,lol)。

第二个原因是剧中无数剧情和场景,彼时那个小生我都亲身走过,所以不用问,很亲切,也很有怀旧感,特别适合一如如今我这般的闲人,没事做的时候写上几笔感怀几句,对不对?比如剧中前后出现过两次饭店开张或是新品上市请娱乐明星过来捧场献艺的插曲,那个年代恰是如此------那时候经常有企业请我妈参加类似的活动,时常会叫个把演艺明星过来助兴,经常出现的是刘欢,那英,还有东方歌舞团那些人,像成方圆,牟玄甫,一般是在东城王府井灯市口一带那些高档酒店,什么王府,天伦王朝,和平宾馆,台湾饭店,有时会在国贸和中国大饭店,稍远,很多人就不爱去,你想想,国贸都嫌远……一是那会儿北京没如今这样大,二是架子大啊,事儿多啊,不是演员架子大,是与会者架子大,lol……因为我经常去(我妈忙,算是代我妈去),主办方那些人我就都认识,他们拿我当小弟弟,什么都跟我说……那会儿那些演员也没什么钱,来一场也就是三两千的行情,有时候才一千,一千也来,lol……那会儿刘欢很胖,走路都横着……有些公司想上点档次,就去人大会堂。去人大会堂,就不找演员了,一般会从央视找播音员,李瑞英李修平都出现过,我对李修平印象很深,那真是光彩照人,跟播音那个感觉完全不一样。

那个年代的弄潮儿,都赚到了钱,特别是深圳,遍地是钱,不用说像我姐我姐夫这样的能人,即便是胸无点墨目不识丁的普通人,但凡少碰股票,后来都不差。所以90年代的深圳人是打心眼儿里感激邓大人,很简单的逻辑,是邓的政策给了他们真金白银致富的机会,但后来也废了。如今的深圳,阶层彻底固化,跟一个内地城市没两样。同样,沾股票的,基本都惨淡收场,像剧中阿宝那样股票失败,最后浦东来块儿地托底的,那都是瞎掰。但凡股票栽大了,很少有翻身的,原因不在钱,而在心气儿,那口气泄了,这辈子也就那样了。

还有,为什么说此剧浮夸?阿宝开篇甩手就是30万50万的给……90年代初的几十万,搁现在就是几千万上亿,他倒好,跟吃根盐水棒冰似的……还有就是,剧情将男主塑造成了张无忌,博爱,而又若即若离般------不爱,各种加成与际遇也是集大成……要知道,70年代末一个青年工人出身,他不会有这个胸怀,更没有这样的际遇……

剧中的上海,流光溢彩,但那个时候(90年代初),跟深圳没法比,差十万八千里,无论是宏观的政策、还是整个社会体系的运行方式和思路理念,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当然,只有真真切切走过那个年代的人才会有如此这般的体会。这样的剧情,很大程度就是看个热闹,能让阿宝在剧中叫出“商务部”的编剧,只能贻笑大方。90年代做外贸张口闭口都是经贸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商务部是两千年代初入世以后才合并成立的。这里再给各位怀个旧------那会儿我姐上来北京,经贸部的那个对口部门在潘家园,每次过去我姐都带上我,然后他们那儿不明就里的那些人便会窃窃私语悄声八卦------***身边那个很靓的仔是谁呀(因为上来北京要配额拉关系一多半是深圳的,所以久而久之部里那些人多少也会点广东话)……lol,然后我姐就哈哈地笑,就跟他们逗------这是我男朋友,怎么样,很靓仔是吧,lol……

李李这样的女人,是有的,我遇到过,也爱过,还在爱着------爱过的,不是Z,Z是那个样子,但绝不是那个风格。爱着的,自然是Z,那一笑的风情,讲的便是她。

27号这样外贸衙门(这是外贸初期,后来有了变化,但仍是衙门)我太熟悉了,因为那个年代我姐成天介就是和这种部门打交道。我姐跟我说过,就是她总去的深圳市政府的那个对口部门(这里不点名,各位权当八卦或是小说故事听好了),上上下下从处长到科员约莫不到十个人,仅仅从一家拿的好处,已足够枪毙一圈了。这是那个年代深圳的常态,也是邓小平宽松政策的一部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尽管是不规范的,但至少整个社会和经济体系在这样一种不规范的模式下有效而高效地运转起来并产生出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全方位的巨大效益。所谓深圳速度,那个年代的深圳真是很不同,每个人都很有朝气,很积极,很振奋,特别是在深圳夏日那种极度湿热的天气里,当你从空调环境走出户外置身于扑面而来的热风热浪中,便更能体会那份热情与激荡……

说了半天才发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忘了分段(赶快回去分)…….更忘了上一个话题在哪里,甚至主题是什么……迷失,巨大的迷失(btw,美剧“迷失”是小生我的长期挚爱,每过一两年便会重温一遍)……lol……让老生我先喘口气,看看该说什么了……
……

看了一遍,该说第三个原因了……然后发现早已忘了构思中第三个原因是什么……上海的背景,上海话的原音台词------对,是这个。这个剧,要么不看,要看就得是上海话原音的。原因有二。一是拍片的第一语言便是上海话,国语是后配的,所以你要看国语版,演员嘴型就不对,非常影响观感,这还是其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语版都是演员自己配自己,但他们都不是配音演员出身,要知道配音是门高深的学问,所以演员自己配自己,基本就是一帮配音业务上的菜鸟赶鸭子上架,效果怎么可能好?

说到上海话,说到上海话的发音精准度,所有出现过的演员中,我觉得张芝华是最标准的,尽管只出现了一次。葛老师,卢美琳,潘经理,范师傅,菱红,也都可以。相反,几个主角差一些。很多人说马伊琍的上海话标准,其实她的上海话细听是有一点点苏北痕迹的。唐嫣语速飞快,但发音和用词都不够精准,上海话不行,普通话同样不行,足以说明这个演员一无天分,二不用功。题外话的题外话,王志文是上海人,但你听听他的普通话,绝不比90年代初小生我在人大会堂亲眼目击的李瑞英和李修平差------这就是天分,这也是勤奋。

越说越远了,把话题拉回来……说了半天“繁花”,笔到此处,老生我竟想不起构思本文时缘何要写“繁花”?不是该写Z的吗……

对了,应该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写Z,Z的样子,特别是35岁以后的样子,和剧中女主李李的扮相很像,然后又联想到“繁花”的时代背景,个中的外贸、股票……十里洋场上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外贸公司、政府的衙门、下游的工厂……说到阿宝最后走投无路编剧笔锋一转将光影投射到了浦东,以及浦东的土地……此刻的我,想起这样一个人------林生……(跑题继续中,lol)

林生真名已不可考,总之姓林,从小生我三十几年前第一次见到这个人,我姐还有公司那些人就这样称呼他。每每“繁花”剧中范总这个角色登场,我便会想到林生。彼时的他,印象里35岁上下的年纪,是关外无以计数那些外贸工厂其中一间的老板兼厂长,那块地是他自己的,而正是这块地,成了他日后一个心结,当然也是他的救命稻草。

彼时的深圳,还分关内和关外,关外,顾名思义,偏远,廉价,很多地方开车经过,满眼尽是鳞次栉比一家接一家的外贸工厂和密密麻麻的工人宿舍以及更加密密麻麻的宿舍窗口外晾着的貌似在深圳湿热环境中永远也晾不干的女工们的衣衫。那时候的订单基本已经不用我姐亲自去跟,偶尔过去厂里看看会带上我,林生接待我们时总是穿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也就是“繁花”剧中讲述的梦特娇丝光棉T恤,手持大哥大…..lol,我记得到了94或是95年,我姐已经换了爱立信的翻盖机,林生好像还是举着他的老大哥大……有时去了,他刚好在车间,甚至在流水线上,那就是一件湿透了汗水的白衬衫,还是长袖的,袖子挽得老高……或是火急火燎手把手地指点新手,或是张张罗罗忙里忙外。说是老板,上上下下事无巨细好像都要他亲自张罗……林太是潮州人,贤惠,能干,有时也会在厂里,我们过去偶尔会遇到,听她家长里短或是抱怨林生或是心疼林生……然后喝她煮的糖水……

林生的厂规模不算很大,最多时约莫五六百个工人,所以有些大单子我姐就不愿给他,担心误工交不了活儿,但他拼命要接,给他了,也能完成,但很挣扎,当然也很辛苦。我记得他曾说过,那几百个女工等着他开工,等着他吃饭……进入两千年代,入世之后外贸行业翻天覆地旧有格局彻底颠覆,那些曾经的弄潮儿,比如我姐,早早便开始转型,但林生,还在苦苦支撑他的厂,印象里一直到了2013,或是2015年,还听我姐说过,林生就是不愿卖掉那块地……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做了,那么辛苦,也赚不到什么钱,还不如趁着楼市东风卖地收钱告老还乡,可林生就是放不下,我觉得是放不下年轻时的梦想,和经年累月间的奋斗……人这一生,物质财富终究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或多或少我想每个人总会有那么些许精神层面的渴求与追寻吧?林生有,每个人都该有……有时或许就是一种执念,执念好像是当下时髦的一个词,在我看林生始终放不下他的厂就是一种执念……后来,厂还是关了,地也卖了……最近一次见到又是几年了,眼前再不是当年那个满脸汗水袖子卷得老高忙里忙外事必躬亲的林生,取而代之是一个秃头谢顶悠闲喝茶含饴弄孙的老人,有种叫岁月的,莫非便是如此了吧?

这是林生的故事------很不幸,又跑题了,lol……

能够走过那样一个满是激情,处处洋溢朝气的时代,我不想用“幸事”来定义,但至少很有趣,如今回头看,很怀旧,也很怀念,其实个中真正的出处在于------那里有小生我,还有Z,H……我们的青春,我们最好的年华……

刚刚看了一下,4300个字,好了,不再另生枝节,开始正题------讲讲我和Z当年的故事。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6 收起 理由
astina + 12 感谢分享
Yueliang123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5-28 20: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ivald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ivald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rivaldo 于 2025-5-29 08:24 编辑

我不知道如今的年轻人出国还上不上新东方?新东方还在吗?lol……这个早已不重要,但之于我们那代人,出国留学上新东方考托考G好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水和空气,当然还有爱情,那么自然,那么重要,特别是身在北京的我们,近水楼台。从H,Z,再到我……很多很多走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曾在新东方彼时那些简陋异常的教室(多是中关村一带中科院一类单位的老礼堂)留下足印。记得在从前文字中提及过,我和H,还有Z,相识于新东方BBS,可能很多人无法想象彼时的论坛是何其简陋,同样,你们也无法想象,就是那样一个界面粗糙功能单一的论坛里,汇聚了多少才华,多少理想,多少梦想……以及,多少的爱情……才华可以湮没,理想和梦想可以消逝……只有爱情,得以永恒,如我,如Z……

此刻的我,正努力尝试将当年那些人与事的时间线一个接一个地串起来,但很不幸,任由我时时自诩的记忆力怎样超强,终究还是无法把很多细节的先后顺序清晰复盘,当然这或许不那么重要,讲的是故事,表达的是一份情怀,传递的是一种情绪,这就够了,不是吗?

记忆里的那段时光我们总是忙忙碌碌,事情总也做不完,但情绪永远是放松而欢快的,日头很高很远放眼望去总也下不来,所以日子过得很长很慢,和“繁花”贯穿始终那种暗黄的色调截然相反,此刻脑海中的那些时光是鲜亮耀眼的,徜徉其间便是彼时年轻的我,H,Z……哪怕那几个很讨人嫌总被我们鄙夷的ID,如今想想也蛮可爱的……lol,生活就是如此,一天天一年年流水般淡然而不经意着,时时却又这般奇妙着,光怪陆离着……时光可以淡去伤痛与恩怨,可以让我们改变和成长,但经年累月间,有些记忆又是历久弥新清晰如昨……

约莫是大三,也就是96,97的样子,我是那段时间开始上新东方的,接着跟H和Z这样的坛友开始有交流。那个时候H早已毕业,Z大我一届,应该是刚刚参加工作。我们几个,还有其他个把说得来的坛友经常在坛子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或是跟几个很讨人厌的公敌唇枪舌剑,总之很闲,也很有趣,但在那个阶段,我们都还没见过面,所以更谈不上谈情说爱的林林总总。

和Z的第一次见面,说来有趣,因为她见到了我,我也见到了她,但我不知道她是谁谁是她……已经记不清当时我已经毕业离校还是尚处于大学时代的最后那一两个月,总之北京的天气已经开始燥热,五六月,或是八九月,不知为何,如今回看那几年的日子,总觉得是夏日,躁动着,悸动着,跳跃着,激情着,不自觉想起,便会是这样一种氛围萦绕脑海。Z的单位,也就是外研社,组织一个有关互联网,或是媒体之类的座谈会,或是研讨会,与会者就是社会各界的代表,不同年龄,不同学术背景,不同行业……Z刚毕业不久,她摊派到的任务自是找个把大学生代表。可能看我平日里BBS上动辄针砭时弊侃侃而谈,要么就是和各路英语达人斗嘴扯闲边儿总之觉得小生我至少不至于在大庭广众下给她掉链子,便将这谁也不会想到能够绵延三十年之久的橄榄枝伸给了我。当时我很闲,也觉得这种活动很有趣,便没多想,欣然应允。

多年后有次和Z偶然经过西单一带,无意间看到当年举办那场活动的写字楼,便动了久违的童心,拉着Z就往里走说是要去重温一把当年和老姐你盘古开天第一次见面时的点滴,看看能否找回彼时的心绪与……那一抹心动的感觉……没等我说完Z就哈哈地笑然后打断我……谁心动啦,你小子别自作多情了,想当年追你老姐我的各路少年太多太多了,有让我心动的,但肯定不是你啊,哈哈……见我撅起嘴佯装不悦,Z更来了劲……我跟你说过吧,当时见到了只觉你就是个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小师弟,还能有什么啊?还指望老姐我对你一见钟情芳心暗许?臭美吧……

印象里那个年代的女大学生从学校出来都喜欢找那种比自己大的有些阅历的老炮儿,而非我这样初出茅庐的同龄人或是小弟弟,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在校时谈过的男孩子,据我所知毕业后让Z心动过的貌似都比她大不少,当然,兜来转去,最后……lol……

不过你小子那段即兴发言还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很自信,也很有观点,记得当时我们领导还问,这谁呀?是不是男朋友啊,眼光不错嘛……一听这个我又来了劲,哪怕实际上我早已忘了当时发言说过些什么甚至主题是什么……怎么样,没给老姐你掉链子哈……对呀……然后Z就停下脚步边端详我边说,如今想想,最难得的其实不是当年的你,或者你的发言,也不是眼前的你……你知道是什么吗?看Z一本正经不像玩笑,便也收起笑容洗耳恭听------是当年那个你和眼前这个你,没变,一点儿都没变,还是那么……用你小子的话说就是------童真和热血,真的……这是最难得的,也是老姐我最喜欢的,几十年下来,一点儿没变……话到此处,两个人不约而同头碰着头,傻傻地笑……

说起来那天之前我和Z最近距离的接触就是电话,因为要通知我座谈会时间地点以及大致的内容,电话里聊了聊,仅此而已,所以我对Z的样貌完全没有任何概念,本想着与会自然就见到,谁曾料想场面还不小,人很多,像Z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基本就是会务的角色,签到,引路,发材料,接电脑,调投影……等等诸如此类,我一去就被湮没在忙碌的人流中,根本无从……觅得芳踪。更为无奈的是,彼时的我甚至不知道Z的名字,因为坛子上我们仅仅知道彼此的ID,由此到了现场想问都不知道出处。

外研社年轻女孩子不少,都是学外语出身,你想嘛,整日浸淫在外国名著和原版电影里,四年下来,气质和神采跟理工女或是财经女肯定是不一样的。那天每经过一个女孩儿,我就觉得是Z,然后就想开门见山,可她们又都忙碌着,便欲言又止……就这样,一场下来还是不明就里。不过那天Z肯定是看到并且是充分认识我了,因为彼时年仅22的小生我在一个各路老炮儿云集的座谈会上有一个自我感觉十分钟但事后Z告诉我二十分钟不止的即兴发言,主题早已烟消云散忘得一干二净,如今我能记起的就是侃侃而谈而后得到了各路人等还算热烈的一阵掌声,仅此而已。会后好像是在一个类似于行政酒廊的地方有个招待会,吃吃喝喝装孙子,我没兴趣,且关键是始终没找到Z。可能如今的人们无法想象那样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手机网络,更谈何社交媒体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何其局限而单一,彼时大四的我仅有一个CALL机,这玩意儿如今只能在“繁花”这样的电视剧中偶尔闪现了。所以后来Z去英国,我们还曾用更为古朴的方式------书信,来联络彼此,这是后话。

杂乱间找不到Z,我就撤了。这就是我和Z的第一次见面,超越网络层面的物理上的真实见面,尽管还是不知道到底哪个是Z。

此后我们继续在论坛上你来我往有说有笑,和H亦是如此,那是一段很轻松,也很有趣的时光。然后我毕业离校,大概就是98年的六七月份,我记得Z说请我吃饭,一是感谢我帮她完成了上次研讨会的任务(她们每个人有摊派,要找个把与会者),二是让我见到真容,说是“满足一下R弟的好奇心”。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我本没有太大好奇心,彼时我和Z也完全没有到情愫暗生互有好感的阶段,但就是因为我去转了一大圈,到也签了,言也发了,照理说早早就该见到的,结果留了如此这般一个莫名的悬念,所谓好奇,是这样来的。另外Z提到的“R弟”,是当年她对我的称谓,我在新东方论坛的ID和现在一样,她以老姐自居,那么就很自然地称我为“R弟”,但我已经记不清从何时开始这个称谓逐渐淡出,后来一直到现在,Z多是叫我“你小子….”,或是“伙计……”,我对她的称谓多年来貌似没变,基本就是“老姐你如何如何……”,总之印象里无论是当年,还是当下,彼此好像几乎没有姓名相称,此刻回望这漫长而转瞬即逝的三十年,我能够想起的唯有两次------一是她在英国时我们有过几次通信,还有就是那次被外地流氓围殴随后剧情突然反转小生我痛殴外地流氓继而被派出所给收了然后Z去交钱领人(详见我与北外红颜的故事之爱在别乡的季节)------应该就这么两次。

把话题拉回来,Z在坛子上跟我说……题外话,当时那个BBS有一个私聊功能,就是如果对方在线,你可以点她的ID,然后会弹出的一个对话框,就可以开聊,非常直白,lol……Z说请我吃饭,一是庆祝我毕业(后来想想毕业没什么好庆祝的,确切地说应该是祭奠,青春祭,祭奠我即将远去而逝去的青春岁月),二是感谢我与会帮她完成了领导摊派下来的人头儿任务,还有就是现出真容……再次插入题外话------如今回望,彼时的Z,想想真是------好美,好美……23,24正是女孩子最好的年华,学外语的那个气质,168突兀有致的身段,再加上爽朗的性格……那真是绝代有佳人……但不知为何,无论第一次见面,还是绵延之后的数年,我都不觉得Z特别美……我已经不记得是怎样一个时间点,或是,契机,场合,某个瞬间……突然发现Z好美,直到现在……

再次把话题拉回来。我当然一口应允,但也没有特别在意,加上毕业当口各种琐事很多,就拖了个把月也没约上个时间,谁曾料想外研社突然派Z去英国进修半年,而且很快就出发。我记得她是98年九月动的身,本来说我去送她,结果阴差阳错那几天我还不在北京(好像是去了深圳我姐那),所以说了半天,直到此时,我还没有真正意义见到Z。

可能很多人,即便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早已忘记写信寄信贴邮票这些那个年代特有的细节,更不会记得收到挚友或是爱人来信打开信笺一刻那种兴奋与期待的情绪,薄薄一折信,或是信纸上淡淡的墨香,或是字里行间送出的来自远方的牵挂,偶有书签或是照片从齐齐折好的信纸间落下,便是千百年来那一份亘古不变质朴而细腻的情感,一代一代,历久弥新。至今记得,Z到英国后写给我的第一封信中夹着一张她在泰晤士河边的全身照,彼时已是深秋,看得出开始冷了,照片上年轻的Z,金色的阳光,几片凌乱着的落叶,多少年招牌式的牛仔裤,然后就是她迷人的笑,就那样,一丝丝,一点点,印在彼时那个同样年轻的我的心里,还有记忆中,永不褪色……
照片背后是这样的------

“草草写下几笔,连同这张照片,送给R弟,这就是老姐的样子了,但愿不会让你失望……”

这张照片和Z的来信,我一直珍藏着,请原谅老生我今天不在这里公开了,因为那只属于我自己。上传本文时也许会放一张Z的近照,应该就是这两年的,看看美不美?

如果你觉得Z很美,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Z一直那么美,也许更美。所以我经常跟她打趣,我说你别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了,你美了一世,还抱怨自己不如H美,这几十年间,追过你的人几只手可能都数不过来吧?然后Z把嘴一撇,眉一翘,这里边有你小子吗?好像没有吧……然后我就跟Z贫,我说两个人在一起,最弥足珍贵的是什么?是两情相悦心同此想的那份默契,是默契使然相视一笑那丝丝的甜,是甜中带苦苦中带甜让人痛彻心扉却欲罢不能的痴与欲爱与恨的交织与错位……Z就那样笑盈盈地看着我也不说话,等我冥思苦想继续拽词儿直至江郎才尽黔驴技穷……每次都是这样,lol……

Z的字写得很好,字如其人,她是爽朗利索的性子,所以字也写得很快,甚至有些潦草,但书法底子非常好,跟人一样美。说到书法和字迹,就不得不提H,lol……又是题外话……

小生我一向心高气傲,能看得上的人本就不多,称得上心悦诚服佩服二字的就更少之又少,在我眼里,H的聪慧与才华,我是自叹弗如差得太远了。在H面前,我这点小聪明不值一提。但就是这样一位不世出的才女,当然也是大美女,写的字,实在是不像样子……毫无夸张地说,小学三年级水平吧……

把话题拉回来------Z送给我的第一样东西,就是那封信中的那张照片,不仅是礼物,还是惊喜。半年后Z回到北京,很快我们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见面,那天在FRIDAY’S(彼时很小资的一家西餐厅,沧海桑田间不知还存在否?),Z又送给我一份礼物,同样,我至今珍藏着------一件Liverpool FC的球衣,是她去利物浦时专门到俱乐部官方店买给我的,因为在坛子上曾提到我是Liverpool的老球迷,Z一直记得,直到今天。

这就是我和Z绵延半年不止的,前后两次的------第一次见面。日后偶有说起,我们不约而同会感慨光阴似箭,当年坛子上林林总总的那些ID,那些故事,都如流云般四散东西不知所踪了,还有H,爱得死去活来的H,2000年深秋那一别,这都多少年了……

好在我们还在一起,如胶似漆你侬我侬地在一起……上次回去我跟Z说,我说很久以前我读过一个故事,名字叫做“那一笑的风情”,故事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绝代有佳人,
独居在北国。
一笑倾人城,
再笑倾人国。

知道吗,我说,那一笑,之于我,说的就是老姐你,从当年你从英国寄给我的那张照片上的那一笑,再到三十年后眼前头碰头的这一笑,便是如此这般的风情了……有没有啊?净会说好听的,甜言蜜语油嘴滑舌地忽悠我……不过你小子当年寄给我的那几张照片笑的也很灿烂呀,还记得吗……说实话要不是Z提起我几乎忘了。当年Z说我给你寄了照片要不R弟你也寄两张给老姐我没事儿的时候看看吧……的确有这么回事,然后我就跟信一起寄了……现在想想,写信,寄信,虽然麻烦,费事,也费时,但那一笔一划写下的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情感是如今这些手机电脑社交软件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上次我就跟Z说,我说咱们写信吧好不好,正儿八经地手写,然后邮寄,让时光倒流回98年的那个深秋,好不好?Z歪头托腮端详着我,我看你小子是太闲了,我就问你,汉字,就你成天介张口就来忽悠我的那些甜言蜜语,你写得下来吗,你还会写吗……见我哑然,Z叹口气说道,别说你了,我可能都未必写得下来……行了,别难为自己,也别难为我了,挂在嘴边,或是记在心里,都行,好不好……Z盈盈地看着我,那一笑的风情,多少年过去,一点儿都没变……

此文献给Z,也给我自己,用以祭奠,纪念,并怀念------我们最好的年华,以及那样一个年代,那个繁花走过的年代,那个写就我们最好年华和无数青春的年代……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Yueliang123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飞天奖章

发表于 2025-5-29 10: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繁花的书翻了好几次,每一次都发现实在看不下去

发表于 2025-5-29 13: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ivald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ivald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stina 发表于 2025-5-29 10:38
繁花的书翻了好几次,每一次都发现实在看不下去

的确如此。有次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一本翻了翻,无法想象的差,边看我就边想,这个故事如果由我来讲,应该会精彩很多吧……中间的差距,就是一个至真园……lo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飞天奖章

发表于 2025-5-29 14: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rivaldo 发表于 2025-5-29 13:22
的确如此。有次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一本翻了翻,无法想象的差,边看我就边想,这个故事如果由我来讲,应该 ...

作者真的是上海人吗?他描述的世界好像那时候的人满脑子就那档子事,几乎没别的
于无声处听惊雷

发表于 2025-5-29 15: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ivald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ivald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stina 发表于 2025-5-29 14:32
作者真的是上海人吗?他描述的世界好像那时候的人满脑子就那档子事,几乎没别的 ...

需求使然吧,主流读者想看的或许就是这个,作者无非是投其所好罢了。

电视剧拍得不错,最初看感觉不好,后来再看,多看几遍,还是不错。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