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E&E -- 一个普通周日的美食 16/08/2009 (2009-8-16) 闲夏采薇 · 贝贝漫长的专业求职道路(全文完) (2007-10-4) 贝贝
· 家用SUV的两大品牌:Ford Territory VS Toyota Kluger (2008-4-22) 花生 · 如果生如夏花 (2005-3-31) dangdelangdang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3012|回复: 4

[评书论文] 《决策与判断》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8 19: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9-18 19:05 编辑

我们写文章常引用一些俗语,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就说第一个,三个臭皮匠能顶个诸葛亮吗?一堆傻子加在一起就变成智者?所以,这句话要正确,还得看着三个臭皮匠的水平,以及在那些方面擅长。在这本书中研究表明一个群体中,显著高于群体其他人员水平的,如果实施独裁,对群体的利益是最大化的。这让我想起新加坡的李光耀。再说置于死地而后生,是司马迁写韩信打仗时用的语言。韩信被逼到一个山谷,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后来不知咋就了就重振雄风。这是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后生’的,很多人置于死地就是死了。还有最后一句,好药就一定是苦的吗?得看是什么病什么药。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就很甜,俗称糖丸。忠言也不一定要逆耳,让别人听了不高兴或不舒坦,很多不是忠言却很逆耳。等等。
本书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有相关实验支持。
下面就谢谢我的读后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经验来谈,肯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方式是记录对自己感触深的句子,然后点评。
如有感兴趣的,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必有收获。
1 实际上,知觉不仅仅受到人们的预期的影响,也受到了其愿望的影响。那些与希望、欲望以及情感等因素相关的影响被称为“动机”因素。
评:人们预期效应是什么?比如喝酒后,人们预期会飚车。于是给受试者一杯酒精饮料(并非酒精),他在驾驶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飚车。在做任何重大决策和判断之前,问自己一些问题: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种动机的驱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夹杂了自己的预期?

2 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继续
评:比如购买商品,为了某一目标而做出的任何承诺和努力。比如选举,投票给某个选举人后,你觉得他赢得选举的可能性更大了?

3 抽象概念和实际行动只有微弱联系。
评:Richard LaPiere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学家。家与一对中国夫妇结伴周游美国。两年间,拉彼埃尔和那对夫妇游遍了全国,总共到过184个餐馆,67个旅馆、汽车旅馆和专门招待旅行者的家庭。虽然在当时存在着很严重的反华倾向,但在这些接待过他们的251个地方中,只有一次让拉彼埃尔感受到了种族歧视。事实上,拉彼埃尔认为,有72次他的同伴甚至受到了“超出一般规格”的优待。由此,拉彼埃尔认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并不存在偏见。六个月后,这位社会学家向业主发去一份调查问卷:你会接待中国人吗?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回收了128份问卷,其中81份来自餐馆、咖啡厅,47份来自旅馆、汽车旅馆和专门招待旅行者的家庭。在这些问卷中,有118份问卷表示他们不会接待中国客人,有9份表示要视情况而定,只有1个妇女记得半年前接待过一对中国夫妇。

4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评:学生是否会在考试中作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为这次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不是他自己所宣称的对待作弊的态度。我有点类似于‘别看一个人说什么,要看做什么。’信誓旦旦的爱国态度,不一定就真的会有爱国行为。态度与行动并不是那么密切相关。态度与表露在外的行为实际上是无关的,或只有很微弱的相关。

5 当人们对一个问题并没有很坚定的信念时,他们通常会对那些“最广为流传的句子”做出反应,这些句子使得人们的态度往社会所赞许的方向靠拢。
评:同一问题不同问法,可产生不同的答案。‘你认为美国是否应该允许公开发表反民主的演说?’‘你认为美国是否应该禁止公开发表反民主的演说?’对前一问题,持否定态度,即不允许有62%,而后者只有46%做出肯定回答。相差16%。

6 西蒙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追求的是“满意”而并非最优。满意是指,选择一个最能够满足你需要的方案,即使这一选择并不是理想化或最优化的。比如说,在租房子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套能够满足某些需求(价格、位置、空间、安全性,等等)的房子。他们并不会彻底搜寻所有可能的房子,然后选出能够产生最高效用的那一套。西蒙(1956, p. 129)写道:“不管有机体在学习和选择情境中的行为多么具有适应性,这种适应能力都远远无法达到经济理论中理想的‘最大化’状态。显然,机体的适应性往往只是能够达到‘满意’,而不是‘最优’。”

7 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常常是规避风险的,而在面临损失时则常常偏好风险.
评:比如很多人选择非常稳定但工资比较低的职业,而不是不稳定,但收入可能高。

8 “赌徒谬论”(gamblers fallacy),这种观点认为,在一系列的坏运气之后必然会有好的结果出现(或者,用更为通俗的话讲,就是认为一系列结果相同的独立事件必然会跟随一个相反的结果。
评:成语否极泰来,也可能一系列的不幸事件后,好事情并不回来。比如你连续投掷了三次硬币,都是正面。现在对下一次投注,金额100澳币,你会投正面还是反面。很多人认为多次正面后,反面出现的几率大。其实两者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

9 高中成绩与大学成绩
评:这两者之间只有中等相关性。考试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真实分数和误差。前者指应得的分数,后者包括所有与能力无关但会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比如考前的睡眠、血糖水平、心境、当时的照明情况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因素可抵消,偶然情况下,会共同作用戏剧性地提高或者降低一个人的考试成绩。

10 社会性懈怠
评: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处于群体中,人们不会像独自行动时那样直接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最终结果所担负的责任会在群体成员之间分散,而独立行动时则要对结果负全部责任。

11 人多智慧多吗?
评:群体通常胜过其中一般的个体,但是群体经常不如其中最优秀的个体。希尔发现,对于容易的任务,增加群体的人数只能增加一个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困难的任务,群体合作的主要优势在于,群体成员能够汇聚所有人的资源并纠正他人的错误。很多个体水平的直觉和偏差在群体中发挥了同样的效力。 群体讨论通常会加强已有倾向。 群体通常比一般的个体表现好一些,尤其是在一名指定的领导者鼓励全体成员发表见解的情况下。 群体中最好的成员通常比群体表现更好(有时可使用独裁者决策技术来利用这一点)。 几个人独自使用头脑风暴法比群体会议更为有效。群体选出一个判断相当准确的独裁者,如果这个独裁者总是变得民主,结果反而降低了最终判断的准确性。

12 信心与准确度: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准确率越高,越自信。
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人们的信心评分实际上与他们的准确度并无联系(每一名答题者信心与准确度的平均相关仅有.08,
接近零)。总体而言,答对了9或10道题的人并不比那些成绩较差的答题者具备更强的信心,并且高信心的答题者与低信心的答题者得分基本相同。如何才能减少过度自信?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你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自信常被看成’社会需要特征’。‘肯定比否定能够激起更多的感动和兴奋是人类智力中特殊并且永恒的错误。’就像足迹的加分一样,被加分就激动。

13 歌德说,按照人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去对待他们,并且你要帮助他们变成他们能够成为的样子。
评:“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词在1948年由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提出。用默顿的话说(1948, pp. 195-196):“起初,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对情况的错误定义引发了一种新行为,这种新行为使得最初的错误概念变为了真实的。自我实现预言的外在效果是使得错误的盛行得以延续。因为预言者会引用真实的事件进程来证明他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这就是社会逻辑的反常之处。”简言之,自我实现的预言是错误的概念,但它们是那种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错误概念。 在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发表了当前在自我实现预言方面最为著名的研究。在该研究中,小学教师得到了关于自己学生的一些诊断性信息,这些信息暗示,占总数20%的学生将会在未来的学业中获得巨大发展。在8个月以后的IQ测试中,这些学生的成绩确实比其他学生长进得快。 这一发现值得关注是在于,这些高成就者是随机选出的。显然,教师给予了这些“巨大发展者”更多的赞扬和关注,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学生确实比其他人发展得更好。
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将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自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剧中希金斯教授通过教给一个卖花姑娘如何着装和说话,使她真正变成了一位“淑女‘。

14 在恋爱关系中也有诱捕现象存在。卡里尔·拉斯布尔特(Caryl Rusbult,1980)发现大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实验中更加忠实于恋爱伴侣——并且较少可能与他人约会——如果他们的关系持续了一年而不是一个月。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在该关系中投入的时间是与他们未来的忠诚度直接相关。
评:投入的时间越多,忠诚度越高。

注:本书用大量的实验结果来支撑其论点,而不是中文书那种信口开河。缺乏精确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弊端。
有兴趣可进一步阅读: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93621/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6 收起 理由
缓缓 + 11 感谢分享
安妮的漂流瓶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8-9-18 20: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9-18 19:07 编辑

还有这一本,也非常好。值得一看。
我想写点读后感,感觉很多。
先列出本书的目录,有兴趣可先看一下。


前言 3
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001
引言:一切从批判性思维开始 001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002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004
淘金式思维举例:美国该禁枪吗 006
争议的正确答案莫非只是神话 008
最好先问一问“关我什么事” 010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010
亲自动手才更有乐趣 012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013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014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018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020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024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027
“是什么”问题和“应不应该”问题 028
他到底在说什么啊 030
他想让我相信什么结论 032
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033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036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042
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045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 048
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形 051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052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059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060
找准关键词 062
检查有没有歧义 064
判定歧义 065
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068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069
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072
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075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076

第5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084
到哪儿去找假设 087
找出幕后遥控的价值观假设 088
两种价值观冲突时宁要哪个 089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091
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 092
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092
如果争论的人采取相反的立场,他们会关心什么 094
一个例子:关于竞争与合作的争论 095
价值观及其相对性 097
找出没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 098
找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101
避免浪费时间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104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104

第6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109
不用死记硬背各种谬误的名称也能找到推理中的谬误 112
有可能假设是明显错误的 113
推理理由谬误百出 116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124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126
推理错误小汇总 128
扩展你关于谬误的知识 129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130

第7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134
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135
事实断言可靠吗 138
证据从哪儿来 139
直觉作为证据可靠吗 141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142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143
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靠吗 145
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147
引用套引用的问题 151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152

第8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158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 158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159
研究结果能采用吗 161
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 167
调查和问卷的回答真实吗 169
一个例子:对取消终身教职的批判性评价 172
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174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181

第9章 有没有替代的原因 187
有果必有因 188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 189
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192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192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194
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196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 198
很多事件并不只有一种解释 200
哪个原因更合理 201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202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207
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209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210
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一个结论 213
省略数据也是欺骗 215
表述方式不同效果更加动人 217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219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224
接受说服之前,先打个问号 225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 226
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228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231
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 233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233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238
各种假设和多个结论 239
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240
两面还是多面 241
寻找多个结论 243
某个条件下才合理的结论 244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可能结论 245
让思维更加灵活 246
不是所有的结论都生来平等 247
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 248

最后的话 252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28922/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发表于 2018-9-18 21: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安妮的漂流瓶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安妮的漂流瓶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心理学的书有个特点:

拿来读时总觉得茅塞顿开
放下书后脑袋更稀里糊涂

真正影响决策与判断力的,是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应对生活而积累的经验。

发表于 2018-9-18 21:2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9-18 20:33 编辑

第一,这两本书并非仅仅关于心理学,而是各个方面都可应用。
第二,个人经验固然重要,但纯粹以个人经验为导向,方向则可能完全错误的。个人的经验十分有限的,受制于智商、教育、环境等。
各种期刊杂志、书籍提供了一种借鉴。即使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各行业内的专家也是通过阅读专业期刊、交流时时更新他们的经验范围。
至于茅塞顿开,还是更加糊涂,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同的(何以有这些不同,原因众多,比如读者先期知识储备、作者所用文风与语言等等),有的人茅塞顿开,有的更加糊涂。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都是不同的。其他书籍也是如此,不单单是心理学类书籍。
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书而异。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发表于 2018-9-18 22: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安妮的漂流瓶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安妮的漂流瓶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安妮的漂流瓶 于 2018-9-18 21:18 编辑

第一: 读完之后更稀里糊涂,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并没有提出或回答该不该读此类书或者其他书这个问题。就好比这句,'炸薯片好好吃,吃完之后脸上长痘痘'

第二: 应对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解决因为读心理书/其他书而引起的稀里糊涂。是继续看更多其他书寻求指引呢,还是采取别的什么措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