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参加活动】Chichi&Kiky之宝贝大分享+好物齐推荐+chiki服装秀 (更新) (2015-4-2) chiki · 澳洲护士工作学习--初步解答 (2006-8-18) draco
· 2011.7一家三口欧洲游-巴黎,巴塞罗那,日内瓦,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内有大量精美图片.全文完 (2011-7-27) Henrychen · 信,给柚子 (2009-2-18) deepdeepsea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4269|回复: 5

[画画] 龙城画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0 15: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萧县, 地处中原.
这次清明回乡祭奠母亲, 在家休息了二十来天, 期间经哥哥介绍认识了很多当地的艺术家, 了解了家乡在书画艺术上了不起的成就. 觉着作为一个出国在外的游子, 应该为家乡稍尽绵力, 推广一下家乡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家们.

以下内容多为网上摘抄, 也会增加一些自己的见闻.

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清书画家名录》记载:晚清时袁塘的蝴蝶、宝池和尚的牡丹、孙云江的黄牛、王为翰的墨竹、路荫南、侯子安的山水等等都在画坛上享有一定的盛名。他们不仅在艺术上竞相创新,而且立坛传艺,举办书画讲习所,建立书画研究会,广为传授技艺,为群众性的书画活动奠定了基础。


中文名称 龙城画派


别    名 萧县书画


诞生地 安徽萧县


名称缘由 依地域而命名



创始人 吴作樟


第一代 吴作梓、刘云巢、张太平、王为翰


第二代 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萧龙士


第三代 欧阳龙、薛志耘、郑正、朱沛然

1 简介

萧县文化积淀深厚,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文献之邦”、“

文化大县”的美誉,是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艺术发展源远流长。萧县书画艺术从孕育、形成、发展到当代的繁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清初,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涌现出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他们频频相聚于龙城(萧县县城的古称),挥洒于室,活跃于世,整个龙城书画活动沸沸扬扬。他们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法,又冲破传统的束缚,效法“扬州八怪”,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技艺日高一日,一时人才济济、高手林立,出现了吴作梓、刘云巢、张太平、王为翰、吴凤昭、吴凤祥(柳庵)、张昌、袁汝霖等有影响的书画家数十人。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境趋于相同,融合南疆北国,形成了新的画风流派,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在县治龙城,被称为“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壮大于清末民初,在徐淮地区享有盛名。他们筑坛立说,大写意风日盛,成为一个较为完美的艺术流派。


2 起源

乾嘉年间,龙城画坛以书画兼擅的吴作樟、张太平、吴柳庵、路荫南为代表,加上山水画家袁汝霖、刘云巢,人物画家薛铎,一时人才济济。因为他们的思想、艺术倾向一致,技法、趣味相同,文人气息与乡土气息交汇,以强烈抒发个性的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又因其活动中心在县治所在地龙城,故曰:“龙城画派”。乾嘉年间,“龙城画派”已名震徐淮。清末民初,萧县书画广为发展,如善画水墨牡丹的宝池和尚,善画山水的侯子安,善画牛的孙云江,善画墨竹的王为翰等,龙城艺坛一时高手林立。此时,龙城画派举办书画训:习所,建立书画研究会,侯子安、王子云纷纷登坛教授画技。这为后来一批学生进入高等艺术学校深造,使人才、作品走向全国打下了基础。

3第二代

该县书画艺术之所以能够走出去,其创始者、奠基者应首推当代画坛高手王子云。王子云早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民国6年(1917)即在该县高等小学教授美术,在“五四”新美术运动启发下,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从事美术活动和任教,后自费去法国留学6年,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他教育、影响和推荐下,萧县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始得以进高校深造。仅二、三十年进入北京、上海、杭州以及苏州、徐州等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的就有27人,其中女生3人。这批进入艺专学习的学生,以传统的国画为基础,进而吸收西洋的技法,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道路,在诸多画种中自成一家。从而走出萧县,成为当今画坛风云人物。如雕塑大师刘开渠、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巴黎先锋派主将朱德群,而美学界的前辈王子云,则以美术史理论家、雕塑史理论家称著于世。长期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的百岁老人萧龙士、书画兼擅的欧阳南荪、刘惠民等则对“龙城画派”的继承和发展承先启后。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著文论及萧龙士丹青生涯时曾说:“自同治末至民国肇造,龙城画派,名震徐淮”。“萧龙士故里萧县,为该派中心腹地”。


4 第三代

解放后,在前辈艺术家的熏陶下,一批中青年画家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传统的画笔,而又是各展所长,以独特的风格活跃于画坛,诸如天津画院的吴燃、北京艺苑的卓然、安徽画院的郭公达、葛庆友、安徽艺术学校的张翰、萧县画院的欧阳龙、薛志耘、郑正、寿县画院的朱宝善、徐州画院的宋德安、朱沛然,他们之中有家传、有自学、有毕业于高等艺术专科学校,入门的道路不同,但都在继承“龙城画派”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突破,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都有一定的造诣,有的已名噪当今。
随着书画的普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开始改变,从工厂到种田的农民,从机关干部到学校的教师,以及商店的营业员,理发店的理发师等等,爱画者日盛,学画者日众,他们种棉花的画棉花,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建筑工人画楼房等等,风格朴实无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真实感,他们的作品已当之无愧地登上各级展览的大雅之堂。上海书画评论家茅子良誉赞:“萧县无处无书画,书画代代开新花”。



5 风格特点

“龙城画派”历经二百年的发展史,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品与画品混为一体,为其特征一。萧县与齐鲁同俗,性格“敦朴而纯茂,质直而好义”,所作书画亦质朴无华,坚劲、秀雅而率直,豪爽、洒脱而诚恳。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交融,是其特征之二。“龙城画派”的代表人物多为书香门第,书画兼擅,诗文亦见长,在他们的笔下物与我、景与情、诗与画、意与法得以融会与统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经他们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无不栩栩如生,绘声绘色,赋予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令人玩味无穷。师古而不泥古,既重传统的章法布局,又在运笔构图上多有创新,为其特征之三。当今,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收他国、他地之长,另立门户,独树一帜。而刚刚崛起的新秀,既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

6 对外交流

“龙城画派”,师承“青藤”、“八大”、“八怪”,受“扬州八怪”影响尤深。早在清代乾嘉年间,萧县不少画家就与“扬州八怪”交往其密。据嘉庆十九年版本的《萧县志》记载:吴作樟,字文洁,本邑古尚村人。幼即工染翰墨,长益涉百家,皆能得其意。尤善书,亦善画。其从弟吴作哲,时任杭州太守。一次作樟应邀赴杭,在杭城与郑燮(板桥)相遇,燮故傲,睨然独善,作樟尝醉后属书擘窠大字,燮甚钦服。作樟书金陵佛寺“大雄宝殿”四字,径数尺,观者悚然,遂与郑燮结为至友。吴作樟三个儿子,凤书、凤诏、风祥,均能书善画,尤其三子凤祥,字柳庵,以画竹出名,友人曾赠诗“醉来横抹无章法,错认扬州郑板桥”。现仅存其墨竹一帧,酷似郑板桥之手笔。吴作樟表兄张太平,功;师承“八怪”,书画兼擅,与作樟齐名。当时萧县曾流传一首民谣:“一进屋门亮堂堂,中堂字画挂满墙吴作樟坐中堂,张太平列两旁”。
“扬州八怪”中的黄慎,曾流寓萧县,不仅留下艺术珍品,也播下艺术种子。龙城西关有个开茶馆的薛铎,受黄慎的影响学画人物,茶馆四壁挂满了他的作品,人们常到这里品茶赏画,茶馆倍加兴隆。书画兼擅的路荫南,曾得黄慎一幅《听琴图》,上面题跋较多,路荫南反复研习,甚得其力。



7画派继承

中西兼学

龙城画派的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是分为几个不同的艺术层次:

一是,一批领衔人物,已经自成一家,蜚声中外。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西方绘画经徐悲鸿、刘海栗传入中国后,京、沪、杭及徐州等地均创办艺术学校。当时萧县进入这些学校学艺者有二十七、八人之多,其中有女生三名。曾在龙城高等小学堂教绘画的王子云教师,当时应聘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后转杭州艺专任教。由他引荐,萧县一批学生赴两地学画。此时,在杭州艺专学习的江北学生六人,除李可染是徐州人外,其余都足萧县人,即王肇民、刘梦笔、欧阳南荪、朱德群、卢致远。萧县人刘开渠已先期毕业同王子云一起在杭州艺专执教。他们中西兼学,融为一体,造就一批当今画坛的风云人物。

刘开渠在当时主持杭州艺专校政的蔡元培先生支持下,赴法国深造,是当时去外国学习雕塑的第一个中国人。后来成为当代雕塑大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领导组组长。王肇民,长期潜心研习水彩画,把东西方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独树一帜,具有泼辣、豪放、朴素、淳厚的画风,人们评论他的水彩画有四绝兼得之妙: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诗的境界。1980年他去法国举办个人画展,被称为“巴黎画坛盛事”。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旅居法国三十余载的朱德群,以泼墨画为根基,把西方技巧和东方情感结合起来,成为巴黎著名“先锋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画曾二度参加“春季沙龙”均获奖。法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宇白·储安认为,他的画具有东方艺术的细腻和西方绘画透明浓厚的色彩,是把东方和西方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他们的老师,前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子云,既是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又是美术史研究家,美术理论家,美术论著几可等身。他的油凾和雕塑作品曾三度参加巴黎沙龙展览会。有了这批叱咤风云的画家,为画乡人才走向全国、饮誉海外铺平了道路。

民间艺术

国画艺术回到民间,把传统艺术引进到现代生活、生产中去。

劳动群众本来就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但水墨画却长期局限刁:有闲阶层。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改变,爱幽者口盛,习画者日众,一些土生土长的画家应运而生。其中有建筑工、屠宰工、裱糊匠、油漆匠、教师、营业员、理发师、机关干部和农民。这些被称为乡俗人物的作品,已毫无愧色的登入各级展览的大雅之堂,成为画坛崛起的一支新军。据约略统计,全县可施丹青之技者4万余人,达到创作水平者500余人,参加县以上展览者300余人,作品被专区以上刊物选用者140余人。萧县刘套镇就是“国画之乡”的典型代表,书画活动遍及农家院落,普通人家也是满墙书画,四壁生辉,书画已成为人们交往的珍贵礼品。农民画家既继承龙城画派的优良传统,以画会友,又另辟蹊径,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大显身手。他们把书画带出了有闲阶层的书斋,打破了“君子固穷”的戒规,把传统艺术移入现代生活,又开创了一些工艺产业。如萧县办起了贝雕厂、根雕厂、磨花镜厂、磨花玻璃器品厂等,都足以水墨画为特点,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
采继往开

当前龙城画派人才辈出,起着承前启后,采继往开的重要作用。
萧龙士
当今龙城画派的旗手,首推百岁老人萧龙士。他跨越几个历史时期,在萧县执教多年,博采众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刻意创新,自成一家。他的墨兰,曾被李苦禅大师誉赞为“全国一枝兰”,早在三十年代,就被选送英国展出。在萧老等老一辈画师的带动和指导下,新秀崛起。外地萧籍画家近四十人,在萧县有名气的画家十多人。他们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收他国、他地之长,另立门白,独树一帜。而刚刚崛起的新秀,既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5 收起 理由
彧苒霐 + 2 感谢分享
LEOZHU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4-20 15: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朋友珍藏萧龙士先生的真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5-4-21 16: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萧县的艺术家们.

王子云:
王子云 (1897--1990),原名青路,以字行。1897年 3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城西农村大屯备庄。西安美术学院著名教授, 中国美术史家,中国新美术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考古学派的先驱。是中国现当代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著名的美学家、美学艺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画家、油画家、雕塑家、美术家、美术史论家和考古学家,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先驱。他是以开创者的姿态成就了多项事业,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国际艺术界名人录》。因病于1990年8月16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4岁。
工作经历

1937年回国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历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文物研究室主任,西北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艺术生涯

1930年他和林风眠、潘天寿等组成西湖艺院代表团,赴日本东京举办画展。其油画《杭州之雨》引人注目,东京美术画报特作彩色刊印,大力推荐。

1931年王子云赴法国留学,他的油画作品《杭州之雨》、《巴黎协和广场》和雕塑《少女胸像》等作品在巴黎先后参加“独立沙龙”、“春季沙龙”和“秋季沙龙”展览。得到30多家报刊的好评,被认定为东方民族情趣兼备艺术特色的佳作。王子云留法6年,曾5次参加这样的展览,入展作品还有《巴黎协和广场》等多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他是唯一入选巴黎出版社的《现代美术家词典》的中国画家。王子云经过几年在西北的艺术考古的社会实践,及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洗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周年前夕:1950年7月,在西北写生素材的基础上,他用中国宣纸创作完成了巨幅墨笔水彩画《祁连山下的广大草原—蒙族人民的牧畜生产》,是目前中国国内发现的王子云的幸存作品中尺寸规格最大的绝世孤品。这幅作品,是其30余年绘画生涯的艺术结晶;更是50年代前,中国美术界的大家在艺术上,已能洋为中用、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完美体现;而在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欲及文化责任,既是时代需要的一种大艺术。其形式和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精神。

王子云作为一代卓有成就的美术研究家,其身后留有大批珍贵的美术研究著述。他一生屡遭劫难,九死一生,却始终保存着几十年在大江南北考察美术遗迹时拍摄的图片资料;许多雕塑原作惨遭天灾人祸,图片却保存在他的著作中。

人物年表

1897年 3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萧县(今属安徽)城西农村。

1905年 入本村私塾就读,喜爱描绘小说中的绣像插图。

1909年 入县城官立小学堂学习,学习图画的兴趣更浓。

1911年 考入徐州师范学院堂(后改为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1916年 江苏省立第七师范毕业后,去上海进入图画学院(后改为上海美专)学习。

1917年 暑假后任萧县第一高等小学美术教员。

1921年 考入北京国立美术学校第一届高级师范科学习,离县前,举行个人作品展览会,在县城成为创举。

1922年 参加学校西画系教授组织的“阿波罗美术学会”,该会为“五四”以后北京第一个新美术团体,任干事,开展北京的美术运动。

1923年 发动举行阿波罗学会美术作品展览会并举办暑期 美术讲习会。同年就任北京中法大学附设孔德中学校美术教员。

1924年 发动举行阿波罗学会第二次作品展览会(两次展览会个人均有油画作品参展)并举办第二届暑期美术讲习班。同年冬创办阿波罗美术研究所,招收学生传授西画专业。

1925年 创办北京业余美术爱好者的组织“红叶画会”。

1926年 自北京赴南京就任第四中山大学民教馆艺术部主任。

1927年 在南京首次举行南京,上海部分美术家作品展览会。

1928年 参加杭州国立艺术院筹建工作,受聘任该院西画系讲师。

1930年 筹办赴日本美术展览会,在上海预展,在日本东京正式展出。个人油画作品《杭州之雨》参展并以彩版刊于东京美术画报,受到观众好评。1930年冬,以学校驻欧代表的名义,从上海乘船赴法国留学。

1931年 留法第一年,油画《杭州之雨》展出于法国“独立沙龙”展览会,受到20多家报刊杂志的赞扬。

1932年 考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级美术学校雕塑系学习雕塑,课外兼习油画,同年入国立高级装饰艺术学校雕塑系学习装饰雕塑,是年秋,油画《巴黎协和广场》出展法国“秋季沙龙”展览会。受到报刊杂志好评。

1934年 雕塑习作《少女》半身像参展于学院派官府美术组织“春季沙龙”展览会。此展览会历年对参展作品审查甚严。

1935年 连续三年以作品出展于法国沙龙展览会,个人生平及作品被选刊于1935年巴黎出版的《现代美术家辞典》一书,是为巴黎美术家的最高荣誉。

1936年 五月,以中国国立艺术院驻欧代表名义去北欧六国(比、荷、德、瑞士、意和素称欧洲美术摇篮的希腊)参观游览。并再一次去英国,在“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见到国内也难以见到的珍品,参祖国美术遗产有了很深的认识,这对以后从事美术考古工作有很大的关系。

1937年 “九一八”事变后,旅外侨民倍受轻侮,个人常感精神痛苦,1937年春学业告一段落,即结束学习,离法返国。回国后就任杭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

1938年 抗战初期,随校后迁,在湖南沅陵与北平专合并,改组为国立艺专,受聘担任雕塑系教授兼中专部主任。

1939年 沅陵受到敌机轰炸,又随学校西迁,经贵阳至昆明。暑假赴重庆市设计无名英雄纪念碑雕像,工作已就绪,因敌机不断轰炸,致使工程停顿。

1940年 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组成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任团长,成都集训,年底出发,首达西安。

1941年 调查陕西关中名胜古迹,收集文物资料,赴洛阳龙门、巩县等地作初步考察。

1942年 去青海西宁参观塔尔寺、大小金瓦寺,应邀参加甘青边境领导层举办的蒙藏结婚大典而去拉卜楞大寺。同年去敦煌考察著名的莫高窟千佛洞佛教艺术,临摹壁画。致函重庆教育部,建议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前身)。

1943年 在重庆举办敦煌魏唐壁画摹本展览,颇为轰动。

1944年 考察团与西京筹备委员会合作,遍历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地调查唐代十八陵古雕刻。后驻留汉茂陵,专门研究霍去病墓石雕群。

同年冬在西安举行考察团四年的工作成绩展览。成为西安前所少所的文化盛会。

1945年 考察团工作结束,并入国立西北大学成立西北文物研究室,受聘任该校历史系教授兼文物研究室主任。曾写成《汉唐陵墓艺术》、《中国历代装饰艺术》、《秦汉瓦当》三种书稿。

1948年 应聘任国立成都艺专教授,在成都迎接解放。

1952年调任西北艺术学院教授。 1953年 参加西北考古队去新疆考古调查,重点调查库车与拜城石窟艺术。 1956年 在西北艺术学院任教期间,编写《唐代雕塑选集》、《中国古代石刻线画》和《中国美术简史》。 1974年 开始编写《中国雕塑艺术史》。 1976年 受人民美术出版社所约,编写《中国古代雕塑百图》 一书,已出版。1981年七十万字的《中国雕塑艺术史》脱稿,人民美术出版社接受出版。 中国美术家协支陕西分会与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王子云同志从事艺术活动六十六年庆祝会”。
1984年 当选为中国美协陕西分会名誉主席。
1985年 返聘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7年 完成六十万,插图六百余幅的《中外美术考古游记》,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接受出版,时年九十岁。 1988年 着手编写《欧洲雕塑艺术史》,编成《古埃及雕塑艺术》 和《古希腊雕塑艺术》两种图录。1990年 8月16日在家中辞世,享年94岁。



个人作品

学术著作

编著有《唐代雕塑选集》、《中国古代石刻线画》、《中国美术简史》、《中国古代雕塑百图》、《陕西石雕刻》、《中国历代装饰艺术图录》、《汉唐陵墓艺术》、《中国雕塑艺术史》、《中外美术考古记游》等。特别是他晚年以惊人的毅力,在九十二岁高龄时完成付梓的《中国雕塑美术史》巨册,是我国第一部雕塑史专著,填补了我国雕塑史研究的空白。

《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

王子云从事学术研究,一部部著作面世。至93岁完成的《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一部书,就有60万字,图片600余幅。这部巨著付印出版时,学生纷致贺词。吴冠中题“春夏秋冬,苦雨凄风,治艺不辍西复东;植树种花,白头园丁腰弯,谁数硕果遍中华。”艾青题:“踏遍地球历尽千辛万苦,为追寻人类美的创造。”刘开渠题:“万里足迹,一生的道。这幅幅记行程的画、这篇篇心血凝固的书,是美术创作家王子云,是雕塑史家,不,同样是美术教育家。我回忆他的谆谆教导,我那时便走美术的路……”王朝闻在接读老师的新著目录,函复说:“你考察对象的广泛,论证对象的普遍……因此,我乐于拜读你将出版的这部新著,间接接触欧洲我没有直接接触过的雕刻,学习你勤奋的工作精神”。李浴题:“人是我师,书是我师,我师我师,永师我师。”其实不止学生,堂弟王青芳、侄儿王肇民也是由他引领,成为著名画家的。

发表于 2015-5-11 10: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王青芳

王青芳(1900-1956年),安徽萧县人。号芒砀山人,室名万版楼,又署万版楼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花鸟、山水、篆刻等,初受其兄长、我国著名美术大师王子云的影响,1921年考入南京师范学校,学习美术,1923年转入北平艺专,与李苦禅等众名家同窗,1927年在艺专举行个人画展后与颜伯龙在校教受花鸟课,王青芳与齐白石情同手足,白石先生与王青芳经常切磋画艺、品茶,白石先生众多印章为青芳先生所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与蒋雨浓、李苦禅、白铎斋(吴昌硕弟子)时称“京中四怪”。
王青芳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国画家,还是一位版画家、篆刻家,号万版楼主。木刻以人物为主,特别是古代人物,从三皇五帝直到明清以及近代历史人物,总计刻有3000多块版画人物.

发表于 2015-5-11 11: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萧龙士
原名品一,字翰云。1889年5月16日出生于隶属徐州府的萧县(今属安徽省)萧场村一个劳动人民的家庭。祖父萧述福,  
一生半农半学,爱好书画,当过塾师。父亲萧作霖,精于木工,擅长雕刻,常以核桃为料精雕出花篮、狮子、猴子之类的手工艺品,玲珑精巧,十分可爱。祖母彭氏,母亲刘氏皆为农家妇女,终年既忙于农事,又善于纺织,操持家务,勤俭耐劳,通情达理,乐善好施,深得邻里的敬重。龙士是萧家三世单传的独子,但到他已有四男六女,四世同堂,家族成员达60多人。


师从名师 钻研画艺

  龙士从9岁入村塾起就酷爱书法绘画,得到了祖父和父亲及家人的鼓励。10岁考入县城高等小学堂后,有幸被颇具眼力的著名花鸟画家朱学骞发现,收为弟子,教他画兰、画竹和花鸟。他家西村迎风口有一刘书绅,懂医,擅书法,曾在福建刘厚基督军府任职,且萧刘两家为世交,过从甚密。刘家收藏大量古字画,其中有元、明、清各代名家真迹。萧龙士便经常借来展读欣赏、临摹,大开眼界,又提高绘画技艺,受益匪浅。他平时勤学苦练,先是用树枝代笔,沙地当纸,替身边马、牛、羊、鸡、犬等画像,进入教育界后,更是一边教学生画画,一边泼墨耕耘不止,提高自身的技艺。这些都为他的绘画艺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萧县是一个闭塞的小县城,为了开阔视野,在绘画艺术上能有个发展,在好友李可染的帮助下,萧龙士于而立之年进入了上海美专这样一个书画名家荟萃的地方,师从李健、诸闻韵、潘天寿、汪声洪、许醉侯,得到名师的指点,还曾聆听过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吴昌硕、王一亭等社会名流的教诲。这些名师名流的进步思想、文学修养、艺术造诣以及美学观念都给他很多的启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还接触到徐渭、八大、石涛、扬州八怪和吴昌硕等大家的更多画作精品。又与李可染、陈云程、张金石、王继述等同学朝夕相处,切磋技艺,临摹古今名画,常常是废寝忘食,日以继夜。一幅黄慎的《携琴访友图》,他竟临摹了18遍。他的绘画技艺自然大有长进,其作品多为继承传统,有明显的青藤、李晴江、吴昌硕、八大、石涛画作的影子。潘天寿极为称赞,说他为“江北第一画家”并题写“奇生”二字。吴昌硕也在他的雁来红画上写道:“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本无愁老少年,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30年代初,他的墨兰在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展出,并列入画册。1946年他在南京办画展时,著名画家陈之佛、张书旂、傅抱石联名评介:“先生精研六法,平素潜心苦志,悉心研摩,故下笔落墨,辄饶奇趣。”又说:“兰石洒脱有致,尤以墨荷数帧,神姿飒爽,笔力伟健,大有八大风格。”


  龙士在花甲之年游学北京,拜齐白石为师。此后多年,他每年暑假都要去北京,聆听齐师的教诲。齐师说:“身行半天下,虽诗境扩,益得作诗之难。”“熟读唐宋诗,不能一刻丢手,如渴不能离饮,饥不能离食。然心虽有得,胸横古人,得诗尤难。”特别是齐白石的画品吸收民间传统,强烈的用色,简炼的笔墨,有趣的意境,生动的题记,都使萧龙士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这时,他的画风开始向泼辣、厚重、拙朴方面发展,画面的气度也逐渐恢宏起来。在他的《荷花图》上,齐白石题道:“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未曾远游也!”齐白石还在他的那幅兰石作品上写道:“龙士老门客,画石能顽。谓有顽气必有灵气,此语诚是。”为萧龙士在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水准作出了客观的评定。


  龙士从13岁到103岁,整整画了90个春秋,兰画成就最高,留下的精品也最多。他画兰善于柔中见刚,拙中寓巧,圆转处藏挺拔,滞涩处蕴通达,笔力雄浑华滋,苍劲老辣;他画兰往往寥寥数笔,错落有致,浑厚挺拔,气旺质坚。李苦禅赞道:“龙士哥画兰,老辣纷披,可称全国第一,当代无人可比。”赖少其也称:“萧龙士善画幽兰,翩翩有‘君子’之风,千姿百态,妩媚多姿,使人肃然起敬。”曾有这样一个传说,萧龙士百岁那年春节,合肥明教寺方丈妙安大法师前来府上向他拜年,两人谈兴甚浓,于是老人便磨墨理纸,边谈边画,真是情之所至,飘逸若仙,清香徐徐,如履春风。妙安大法师如获至宝,张于法堂之上。一天忽然遭了火灾,多少贵重物品被焚,稀奇的是,烧到龙士大师那幅‘兰草’画附近,火便熄灭了。妙安每每谈起总是啧啧称奇。

发表于 2015-5-11 11: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朱德群(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裔院士)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1920年10月24日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萧县原属江苏,1955年划归安徽省)萧县虽然地处淮北一隅,但素有修文习艺的传统。白土镇四面环山,朱德群幼时常在山林间游憩。

他的祖父朱汉山、父亲朱禹成世代行医,也都喜爱书画,父亲暇时常作画自娱,他也随父画画,临习草书。家里收藏的书画作品,成为他的艺术启蒙教材。小学毕业后,到徐州上中学。1935年投考杭州国立艺专。
从朱德群先生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他的海外奋斗历程,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位艺术大师那始终坚定地保持着的创作主旨。因此,人们得见了一连串曾经在朱德群先生艺术跋涉中隐现过的身影:吴大羽、多里瓦尔、米修、皮埃尔、毕加索;他们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个个相当有意味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绘画生涯的现实的艺术环境。于是,环绕着传主朱德群先生,二十世纪欧洲画坛以一个个具象得以喻示出来。

人生经历

1920年10月24日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时属江苏)一个深具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

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此前就读于石室书院(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1949年由南京到台湾台北。

1954在台北市中山堂首次举办个展;

1955年离台赴法深造;

1957年参加巴黎春季沙龙以“景昭画像”获银牌奖 。

1958年在巴黎首次举办个展;

1963年法国艺评家乔治·布大宜(George Boudaille)发表“朱德群的绘画专题研究”;

1964年获邀参加美国匹兹堡卡内基博物馆之“现代国际画展” 。

1969年参加巴西圣保罗第十届双年展,专室陈列;

1979年袖珍博物馆出版社发行《朱德群专论》一书,于伯阮执笔 。

1982年在法国哈佛市之安德列·马雷侯现代美术馆展出自1955年至1982年的作品;参加在香港艺术馆展出的“海外华裔名家绘画展”;参加在法国登肯市现代美术馆开幕展 。

1983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邀请,为艺术学士学位评审;

1984年参加卢森堡埃西市立剧院油画展;

1987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主办朱德群回顾展;同年在以色列首都市政厅展出“现代法国画派展” 。

1988年在比利时烈日现代美术馆举办个展;

1989年与艺评家舒瑞盖哈共同筹划,促成“巴黎当代绘画邀请展”于台中的台湾省立美术馆展出,全部展出作品赠送该馆,实现朱德群一心充实美术馆软体的愿望 。

1991年巴黎现代艺术博览会FIAC专室展出油画作品;

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纳作石版画一幅;


1993年《朱德群专集》法文及英文版问世,由艺评家皮耶·卡班(Pierre Cabanne)执笔 。

1997年法国外交部艺术活动司AFAA举办朱德群近作展(自1985年-1996年作品),并在北京、香港、台湾巡回展出;12月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 。

1998年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个展;

1999年2月3日参加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就职典礼;

2000年在法国守修文化中心、上海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举办油画个展;在巴黎IDL石版画工作室创作六幅石版画,并由霍克艺术Hoke Art全球发行 。

他在世界各地开了五十多次个展,佳评如潮。他的作品被巴黎艺术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美国圣路易大学、比利时现代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基金会等二十多家国际著名博物馆收藏。他多次荣获艺术大奖。他的名字列入《国际传记辞典》、《欧洲名人录》,直到在名字前终身冠以“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的称号。无论是他的具象画还是抽象画,东西方评论家都众口一辞:朱德群是用油画画出了中国水墨画精神的大师,他用浓郁泼辣的色块轰入画的深层,追求深远的宇宙空间感和无限激情的笔墨之韵,超以象外得圜中。

由法兰西院士、著名雕塑家亚贝尔·费洛专门为朱德群设计的“法兰西院士宝剑”非常特别,剑柄上镶了四块中国传统文人借以抒发高洁情怀的玉石--一块汉白玉,两块扁平中空的绿松石,还有一块刻着战国时代兽面纹的琥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