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摄影版春季活动 - 堪培拉2014 Floriade Nightfest (2014-9-30) workflow · 用“热得快”做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慢炖牛脸, 三文鱼, 牛排, 海南鸡 (2017-8-19) 胡须康
· (2007-9-15) Kelly · Nel Restaurant (2016-4-11) harbridg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闻木樨香

继续研究和分享--钢琴的教与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5 23: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jN2XTSUps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FS6VBO-MWk
第二乐章是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您听出来了吗?

这个Bright Sheng盛宗亮,用一样的素材换不同的演奏形式稍加改动就变成三首曲子了。这是他的postcard.
然后有个版本是piano trio. 我弹过的那个是for Piano solo的。弹得时候怎么看怎么觉得弹琴怎么那么命苦呢?人家trio版本里面小提琴、大提琴家钢琴的所有音、所有层次,现在变成一架钢琴上泉弹出来 ,恨不得把脚也用上弹。
作曲家这招,用一样素材稍加改变就成另外一首曲子的做法,我觉得像腌咸菜里的萝卜丝、萝卜条、萝卜片、萝卜丁。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7-26 22:21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有效练琴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练琴绝对是门艺术,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进步是需要学习的。一句很重要的废话,练琴不能总是从头弹到尾。如果很长的曲子,比如多movements的曲子,可以一天只集中练习一个movement,或者长的single movement的曲子,一天只练习其中几页。有时要从曲子的中间段落开始练。 最常见的是,在教学生时或者在一些masterclass里面看到,很多人把曲子开头看得相当光鲜,后面就逐步粗糙。因为很多人,都是从曲子最开头练起,那时候energy和attentio都很好,后面开始distracted, 草草收尾。

还有,要局部练习但又要避免局部crack. 因为有些大曲子到了难得部分,大部分人会错了重来一次,如果保持这种习惯,到了考试或者表演还是会那里重来一次。到底要不要停下练局部呢?两种办法:第一,无论如何继续下去。第二,可以返回来练,但是返回容易错的部分之前再前些,因为往往是getting into the difficulty is more difficult than difficulty itself. 就是说,要从难点来之前的部分练习,练习如何进入难点部分。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6 收起 理由
angelinss + 2 can't agree more
luming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7-26 22:58 |显示全部楼层

考级和比赛都是双刃剑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闻木樨香 于 2013-7-26 23:08 编辑

比赛和考级都是双刃剑。有人完全排斥,有人奉为圭臬。我认为用的好可以起到非常积极地作用,用的过度或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

考级,考几级要水到渠成,不可拔苗助长, 功夫在平时,平时一节一节课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到了一定地步,考个级可以起到milestone的作用,也给学生一个激励。ameb考级这个system本身,好好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 teaching reference. 不是为了考级,只学习5首考级曲目,靠前突击一下theory和aural。当然这样完全可以考到好成绩。但是,就为了考级而考级吗?其实syllabus里面每级都有大量的备用曲目,老师好好研究再加上自己平时的积累, 可以用来夸大学生的repertoire, 考级才弹五首,把这个当成平时学习的一部分是我喜欢的方式,是一小部分,而不是学习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那些general knowledge也在平时课里面结合曲子include进去。这样就不至于很多学生考了高级别,在technique或general knowledge方面都是只会这一个级别的,前面低级别的反而没学习过。

比赛,和考试一样,对于钢琴学习是有必要的。因为你自己在琴房练习和当众弹奏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一定要经历这种特殊又重要的场合, 也顺便和其他学琴的交流、比较。但是过于频繁的参加比赛,尤其是在年龄小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并且会有负面影响。第一,和考级一样,要花大量时间去polish那几首曲目,没有时间去学习其他repertoire,要知道在这个年龄段增加repertoire的学习积累是很重要的。第二,我记得哪个钢琴家,好像是英国的Stephen Hough, 说出了我的感受。他说,一些young pianists 因为心智还没有成熟度到可以把一些作曲家的作品弹到很成熟的地步,可是为了比赛,也可以说是比赛force他们做得很成熟。你想象,老师要想这个学生得奖的时候,会无论如何,不管是模仿也好还是强迫也好,也要做到老师想要的Interpretation,很多模仿能力强的和相对musical的是可以做到的,也可以拿到好成绩的,但是这对他们以后对音乐的自己的interpretation方式的探索就某种程度造成了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会见到有些小孩把曲子做得浓墨重彩,但就是感觉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发自他自己的。如果自己探索interpretation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的时候,后面的后续潜力哪里来呢?这就是为什么像某个钢琴老师说的:在国际比赛中,少年组得奖的大都是亚洲小孩,到了成人组亚洲人在前面的就很少见了。 其实和亚洲的教育理念和学习侧重点有关。

我非常理解,家长望子成龙,老师望徒成名。 但是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把长期发展也考虑在内是不是更好呢? 其实,一段时期内不比赛不考级的学习,如果认真起来不见得比准备考试、比赛来的轻松, 因为你要考虑到整体的发展,教学和学习都要涉及更广泛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对音乐或艺术的认识不太多的一类家长来说,没有看到那张证书或奖状,会看不到学了什么,看不到付出得到了回报,这也是一种心态,一种没错的心态, 但是还是建议不要太频繁,用太多时间奔走于各个比赛之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luming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7-27 11: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jrli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jrli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年大约参加几次比赛比较合适呢? 重点polish3,4首曲子是不是就可以了?

发表于 2013-7-28 20: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7-26 22:58
比赛和考级都是双刃剑。有人完全排斥,有人奉为圭臬。我认为用的好可以起到非常积极地作用,用的过度或不当 ...

木樨老师的话总是很中肯,赞!

发表于 2013-7-28 21: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7-26 22:21
练琴绝对是门艺术,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进步是需要学习的。一句很重要的废话,练琴不能总是从头弹到尾。如 ...

谢谢木樨老师的关于练琴的帖:还想请教关于如何让孩子练习一个曲子中容易stumble的部分。请问您的观点--如果一部分总容易stumble掉的话--是不是应该放慢一些tempo练,和分手练?

还有就是,孩子学一个新曲子,应该是从一开始分开手练习然后再合起来练习,还是可以一开始就两只手一起学一起练?--例如,速度放慢一点的两只手一起学,然后逐步加快,然后完善。。

我儿子不知是贪心还是好面子还是心急(或许三者都有)喜欢从学新曲子开始就两只手一起上并且是FULL SPEED地学和练---起初我和他爸开始因为根本不懂,又因虚荣,还挺得意好像以为这是他学得快,也就由着他(或许言中之意还有夸他两只手一起上的学和练呢)结果发觉他容易stumble掉的那部分永远容易stumble掉,让他单独练这部分他也是FULL SPEED的练,有时也不能真正起到improve的目的--记得Flight of Bumble Bees前年他主动要我找来曲谱给他学,好像学的是蛮快或基本听来还不错,但有一两个地方他就是一直不能达到SMOOTH的表演的程度,eventually,他gave up--记得在朋友家如果让他表演这个,他从没同意过。

真是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呀--常常发觉万理真是奇妙的相通。有时等我们一窍不通或半懂不懂的大人终于发觉自己supervise方法错了准备改的时候,又心有余力不足不知怎么说服孩子跟随我们的方法去调整---也难怪,好耐孩子相对我们五线谱都不识的乐盲来说也算是行家,有时真是蛮难让他们乖乖的--听从我们的意见调整来调整去呢。

所以或许最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相对有模式的学习新曲目的办法?--from a professional's point of view, 这样不用后面调整来调整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7-31 23: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闻木樨香 于 2013-8-1 00:03 编辑
未子 发表于 2013-7-28 21:04
谢谢木樨老师的关于练琴的帖:还想请教关于如何让孩子练习一个曲子中容易stumble的部分。请问您的观点-- ...


不好意思才看到。怎样练琴真的是门很大的学问。所以我们不能只教他们,不manage他们的练琴,要不然就容易浪费时间。
我以前写过一些关于练琴的帖子,我先引用一些原来写的,比如练琴和画画的步骤:昨天有人问我:在弹琴时是应该一开始就很注意局部细节呢还是逐步深入?我在回答时突然就想到了素描。越想越觉得素描和弹琴的道理非常相似。画素描是先整体布局,考虑比例、构图。对一首曲子来说,作曲家已经设定好了结构布局,那么我们pianist就要了解它的布局了。一般先把曲子整体有个概念。素描接下来就要考虑明暗虚实关系了,和弹琴一样,要从整体上大致了解强弱关系(dynamics)、调式调性变化(tonalities, modulation)音色对比( tonal color)。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相对来说的,比如看到有一段是mp中弱,谁能告诉我中弱是多弱,这个要根据context的弱和强来判断,也就是为什么我总让学生把整首曲子里的强弱给分级,分级以后你心中就有个比较,也很容易知道曲子的高潮在那里。记得小时候画素描,爸爸总骂我:看你把那一片画得黑乎乎的,要整体先灰色调子,然后加重该重的地方。如果一片画好再去画另一片是很容易失去整体的对比关系。

素描的下一步就是局部刻画。对于弹琴来说就是polish曲子。Polish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地方是technically弹不完美,那么很可能就要解决fingering问题。有些地方是Musically不完美,就要适当分析一下层次、和声,其实作曲家把大部分的信息都encode在谱子里面了,pianist就要通过一些分析能力来decode. 很多局部的细节单独练好了不算真的好,再放进整体听起来好才是真的好。就像画画是要远看看进看看,钻进去跳出来地看。

学曲子的开始阶段要讲究整体,不是指看谱子粗糙地只看音符和节奏,好的读谱会自然地把那些articulation记号看进去,就是那些连断、长短记号。


你儿子那样的情况,就是整体把握对他很容易,细部刻画需要加强。局部练习一定是要的。他是fast learner,这对弹琴来说是很好的事情。同时,就要磨练究竟能detail到多深的耐心。就是要学习速度、能力和耐心结合。 在局部练习的时候,分手、慢练当然都是需要的,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要考虑。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会stumble。我就最喜欢想这个事情。有些人就喜欢一遍遍练,不知道问题所在,没找到症结练一万次都还是stumble.比如,fingering不好,这个是最常见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别人合适的fingering不一定对你合适,这个自己要试验,还要和老师讨论。再比如有些技术问题,换一种运动方式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了,就好像有些地方做了多余动作,自己还意识不到,就会造成吃力的运动。因为弹琴时的动作都是successive的,一个做不好,后面一串都不好。
分手大部分时候可以练习,但是有时会不一定有效,也有时候分手音乐就不make sense, 要根据曲子的texture来决定要不要分手练习。
慢练也是,大部分时候有必要,但是有时侯也不能解决问题。比如当不是手指的问题而是意识的问题时。我引用一下我前两天的一条微博:练琴有时候是练神经而不是练手指,一点没错。今天碰到一大堆音符,心里想着1234123412345愣是手指打结,想着1234561234567就清晰容易地过去了。还有一大堆快速音符双手偶尔不齐,后来在这一堆开始前的一刹那脑子嗖地快速模拟了一下效果,然后手就嗖地整齐地弹好了。其实我说的第一种怎么group那些notes的问题,不管你弹多快,如果你心里group的不合理,一个会影响动作协调,另一个灵敏的听者很容易发现你心里是怎么唱的。

越说越复杂,所以不结合实际的时候好像挺难说。总之,和老师讨论,一定要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局部练习,练好局部再从stumble spot之前练习进入stumble。 fingering,action和 grouping,phrasing,...这些又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有问题就容易都有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beta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8-1 09: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jrli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jrli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ood point.

孩子练琴也是贪快,最后虽然能能弹出曲子, 但是实在太粗糙。

后来老师要求,先放慢速度弹几遍,然后再来一遍正常速度的。孩子听了,试了,练习效果比原来好很多。

发表于 2013-8-1 20: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7-31 23:50
不好意思才看到。怎样练琴真的是门很大的学问。所以我们不能只教他们,不manage他们的练琴,要不然就容易 ...

谢谢木樨老师,
非常感谢回复,说得非常好,我好像是懂了些您的意思。。you are right, 但得具体问题具体琢磨。。

发表于 2013-8-1 21: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et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et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7-31 23:50
不好意思才看到。怎样练琴真的是门很大的学问。所以我们不能只教他们,不manage他们的练琴,要不然就容易 ...

老师说得很到位!我女儿就经常是因为这几个原因stumble,首先是fingering,她的老师会先跟她一起work out最舒服的fingering,再就是grouping,我跟您说过她节奏感不好,所以grouping也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快速地弹一长串音符时,经常会出错,老师也是经常得帮她grouping、找rhythm,先弹出accent,练好了以后再去掉accent,还要按照不同的grouping slow+fast、stopping practice。

发表于 2013-8-2 12: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eta 发表于 2013-8-1 21:53
老师说得很到位!我女儿就经常是因为这几个原因stumble,首先是fingering,她的老师会先跟她一起work out ...

谢谢Beta关于grouping的分享,下次问问孩子懂不懂这个方法练习。有时弹一个曲子弹久了好像孩子会麻木了,不知再怎么练怎么提高似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8-8 10: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未子 发表于 2013-8-2 12:42
谢谢Beta关于grouping的分享,下次问问孩子懂不懂这个方法练习。有时弹一个曲子弹久了好像孩子会麻木了, ...

Grouping在练习曲里面,学生可以自己或老师想办法试验不同grouping,但是在曲子里面,由于曲子本身的phrasing、构造,节奏特点,我们你就要找到合适曲子的grouping,弹出来的曲子才make sense.

我现在发现小学生们有一个特点,他们弹琴时的思维是滞后的,就是通常错了以后才意识到。其实训练到好的时候,成熟的钢琴家脑子应该走在手前面的。就是在a group of notes弹下去之前,所要的tone, motion都在脑子里了,然后下手。比如一组chords之后,一串scale,那么手快速就已经准备好的position了,脑子里面已经预先准备好fingering了(如果fingering不确定,那一定要停下来想好或写在谱子上,不能每次不同fingering).
我发现有些学生脑子懒懒的,或者从slow movement到fast movement脑子的兴奋度一点没见提升,就这么继续懒懒的,不出错才怪。 练琴有时候需要脑子极高的兴奋度,在fast movement里面,很多的呼吸和下键都是prompt的,可以想象唱快歌时呼吸都是瞬间快速的,如果脑子没有兴奋度,手指就会随之动作不精细。

分享一句来自王羽佳的话。有次有人问她:钢琴专业学习十多年以后,想继续提高技能最重要的是什么?她的回答:Its a matter of the growth of neurotransmitters。
所以,练琴有时不是练习手指,练习肌肉,而是练习神经。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8 收起 理由
gwq88 + 2 感谢分享
zjrlisa + 6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8-8 10: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8-8 10:21
Grouping在练习曲里面,学生可以自己或老师想办法试验不同grouping,但是在曲子里面,由于曲子本身的phras ...

当然,我们没有足够attention保证练琴所有时候都保持高的concentration和vitality,也没有必要都用performance tempo练琴。我有时候发现懒懒的开始练琴,练着练着状态来了。所以,有时候可以“偷懒”地慢慢练、省力地练、片段练,总之,比不练好。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6 收起 理由
luming + 4 你太有才了
gwq88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8-9 10: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8-8 10:21
Grouping在练习曲里面,学生可以自己或老师想办法试验不同grouping,但是在曲子里面,由于曲子本身的phras ...

老师说的太好了。。可惜我暂时没权限加分。赞一个先!

发表于 2013-8-9 11: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8-8 10:24
当然,我们没有足够attention保证练琴所有时候都保持高的concentration和vitality,也没有必要都用perfor ...

这个也非常真确呢,赞。

After all,我们都是human being,不可能所有时候都是保持pure-hearted concentration..练着练着就进入状态也蛮make sense,看来我们最好是脑带动手,但有时手先行带动脑也不错。。信乎!

记得做学生的时代,有个人指我房间里非常乱的状态时说,有时我们乱是从外面乱起,有时则是从心里乱起,因为心里乱。。。如果花些时间把房间收拾好,有时是可以带动我们的心的,让心里感觉很清爽,慢慢就会愿意去把心绪整理整齐干净。。外因和内因之间的 intertwining, 有时真会让我们在脑子中卷入不知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结论的挣扎或困惑,但如果我们停留在这种无序的困惑状态,就可惜了,看来下次,孩子练琴,只要他开始在练,我得学习就由着他点,指望他能尽快地用手带动心进入状态吧。。

发表于 2013-8-12 13: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um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um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7-26 22:58
比赛和考级都是双刃剑。有人完全排斥,有人奉为圭臬。我认为用的好可以起到非常积极地作用,用的过度或不当 ...

那个水到渠成的度啊,实在是不简单。可惜还不能到木樨老师门下学习,就只能当妈妈的多和现在的老师沟通了。每次看贴都给自己个自省的机会。谢谢!
常想一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8-23 11: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QbppQq54E
我很喜欢的关于Bach的documentary。分享给大家。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旋木 + 10 感谢分享,最近正在学Italian Concerto.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8-23 12: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最不喜欢的做的事情就是强迫别人,强加于别人,如果让我去做生意,我的生意一定一塌糊涂,我喜欢顺其自然的方式和人沟通。包括,要不要学琴、学生要不要练琴、我每周推荐给我学生的音乐他们要不要听。这种方式令我很舒服,令我很坦然,处理完教学的事情让我可以无牵挂的投入到自己的练琴和休闲。
我最怕别人问我怎么样可以增加小孩子练琴的兴趣?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我没办法教给家长。我只会在钢琴课中逐渐地引导他们认识音乐喜欢音乐,从而他们自然地增加练琴时间,我再通过一些办法来manage一下他们的练琴,就这样。如果学生有时兴致不高了,家长要意识到这是学任何东西的自然现象,然后及时向我汇报我来用一些曲目或其他办法来刺激一下,家长同时要做的就是不要大惊小怪,你越大惊小怪,越从心理上给孩子一种压力。我一开始就告诉我的学生及家长,如果实在不愿练琴,告诉我,我们quit钢琴课,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我很enjoy我这样的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我和他们直接沟通,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沟通,效果也是可喜的,他们都越来越会manage自己的练琴了。
我常会要我的学生听一些音乐,但不强迫。有些家庭整个都很enjoy,有些小孩则不喜欢听,对于喜欢听的,家长可根据我的brief discription来给学生讲讲这个音乐。对于不喜欢的,就当吃饭背景音乐就好了。当某天他会忽然问,这个是什么音乐,或者当他弹到类似音乐时,她会说,哦,我听过这样的音乐。古典音乐就像好茶,不是汽水,有时不是第一次喝马上就能喜欢的,但是当你不知不觉喜欢上时,你的欣赏品味就不知不觉提到一定程度了。就像喝多了好茶,也许你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当碰到差的,你会很敏感地排斥。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8 收起 理由
zjrlisa + 6 好茶 ! :-)
gwq88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8-23 12: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再分享我遇到的两个家长的谈话。
A说:她感慨她自己孩子的Aussie同学家庭,常常买票去听音乐会或者其他画展什么的。并且家里从爷爷奶奶辈都回乐器。艺术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这位家长感慨,对国人来说,这些事情好像只有学艺术的菜应该关注。(A家长的孩子弹琴有着很纯正的味道,非常有教养)
B家长(我路遇的)说:弹琴没什么出路,孩子也不是那块料,随便学学算了。她朋友的孩子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考到几级,然后再也不要弹了。(我在想,学琴就学琴,怎么就能想到出路呢。还有,总说孩子不是那块料,这样让孩子怎么有练琴的欲望?抱着随便学学算了的心态学琴,我觉得不如不要学算了,浪费学费不要紧,那个珍贵的每天的练琴时间就是在浪费生命)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4 收起 理由
未子 + 2 我很赞同
gwq88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9-17 21: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闻木樨香 于 2013-9-17 21:59 编辑

Transfer students

教transfer students是不容易的。不像有些学生从小跟我学,从最初阶段,aural,reading,theory, sound quality等等我就逐步深入。transfer  students来了以后就是各种纠结, 和弹的曲子程度不符的各种能力,比如弹七级,但是sight reading能力可能3级,学曲子很慢。或者只弹过有限的一些曲子,对各种曲风一概不知。再或者弹六级的曲子,手上只有两三级的技术。还有,完全没有sound quality的概念,弹得Chopin不像Chopin,Beethoven不像Beethoven。不要说只学了读谱,这样弹法,在我看来,读谱都没有学会。

但是我自己就是经历过很多老师的人,我很明白去适应一个老师的方法和重要性, 只要有学的心,还是我一再强调的manner, 我就有信心逐步让学生改善,甚至一段时间后成为一个全新的Player。只要你有好的manner,我的耐心是大大的。我常告诉学生,有什么不懂的来问就可以了,没必要纠结。我只要看到哦啊努力就会肯定你。但对于那些爱学不学的没有很好的manner的学生是没有耐心迁就的。不管多大的学生,我首先会尊重,但我会要求他们也要学会尊重,否则我不迁就。我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都有,但是我看到有违我principles的时候绝不迁就,这个时候我不希望他们很fragile.

有些teenagers已经有很好的改观了,练琴态度和效果都很好了。我感到欣慰的是每星期都会有家长来说孩子练琴越来越起劲了。有个很内向的学生,主动要求家长来听她上课,让家长听我和她的合奏。我每周让他们听的音乐,她都要好好听。她对音乐的喜爱溢于言表。

我教琴这么多年,什么学生都见过,耐心是极大的。但,还是期待好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好学生身上。 我们可以把课上得很有意思,但我不是陪你玩的,我对音乐是有要求的,不低的要求。(当然目前的学生大部分是很好的,有些正在变成好学生的路上)

发表于 2013-9-17 22: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闻木樨香 于 2015-12-28 15:32 编辑


正如我在微博里所说,其实Youtube是很好的资源, 很多好的钢琴家也是经常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演奏来分析学习,Youtube上就有很多,连国内的一些大师们都感慨回国听不了youtube的好资源。有时候因为得到太容易了就忽视了它的价值。我的学生们每周都会被要求听点东西。年龄小的当背景听就可以了,(这个背景音乐会潜移默化起到作用的),年龄大点的就可以相应地研究一下听的音乐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9-24 18: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读到一篇文章,说到怎么克服日常练琴的障碍。原来练琴时的不专心很多来自于大脑的amygdala。文章里面还有解决方案,也许有帮助。原文如下:

You may know that I am doing the 100 Day Music Practice Challenge. It hasn’t been plain sailing, but recently I have found a simple strategy to remove the barrier to daily music practice.

You know that music practice is hugely beneficial in so many ways, but why then, is it so hard to create a music practice habit?

Change is difficult.  To find out why, we need to go deep into the brain to the amygdala,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limbic system.  This tiny organ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veman” part of the brain which helped keep our remote ancestors safe from danger.  Our ancestors had to be constantly on the alert, to avoid being killed and eaten, and to find food and shelter.
Times have changed, but the amygdala has not.  In our much safer world, it is still working just as hard to keep us out of danger.  It is so good at recognizing hazards, that it even sees even the slightest discomfort or negative emotion as mortal peril.

You may be trying to stick to your resolution of practicing music every day. However, even though you know how much this is going to benefit you in many ways, forming the habit of regular music practice requires a bit of hard work from time to time.

At the slightest stress brought on by trying to make a habit of daily music practice, the clever old amygdala senses danger and sends signals to release hormones, which prepare you for “fight or flight.”  This eventually stops you from doing your music practice.

Imagine then, trying to create a new habit of daily, focussed, calm, happy, music practice, when your amygdala is calling out to you, that every challenge is potential danger:

Oops I haven’t done the shopping.
Grannie is coming for tea.
I might be getting a cold.
I don’t understand the practice assignment this week.
There was too much running around today and I’m tired.
These challenges hardly add up to anything life threatening, but your “caveman” brain wants to keep you exactly where you are now, safe and sound and going nowhere fast.  It’s all part of our human genetic heritage.

So, if we are all hardwired to resist new habits, what hope is there for us?

EVERYONE has an amygdala.  BUT………

SUCCESSFUL PEOPLE tame them!

For those of us who haven’t yet tamed our inner caveman, here’s the strategy, or rather 3 simple tricks, used by successful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1 Start small.  This is a must if you want success.  You will be more likely to sneak little changes past the ever vigilant amygdala.

2 Be aware that when you try to make a new habit, certain aspects of it may make you feel anxious or uncomfortable.  Don’t resist these feelings.  It will make them grow more powerful.  Thank your amygdala for being so attentive.  That is all, no conversations, no pleading.

3 Having acknowledged that these feelings of discomfort or anxiety are all magnified by your wonderful “caveman brain,” just keep right on working at what you are trying to do.  This will re-train your amygdala to accept non life threatening changes and to make it much easier to form new habits in the future.  SIMPLE!



When you can do all of these 3 tricks, you will find that you can dissolve barriers to daily music practice and they will become a thing of the past.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5 收起 理由
angelinss + 3 感谢分享
未子 + 2 Thank you for sharing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9-24 21: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9-24 18:09
读到一篇文章,说到怎么克服日常练琴的障碍。原来练琴时的不专心很多来自于大脑的amygdala。文章里面还有解 ...


Thank you 闻木樨香l老师。好久没见你上足迹了似的。都好吗?

呵呵,有意思的文章,我 suspect 作者是看了 The Croods 电影之后写的。 电影的大意是,那一家Cavemen 就是害怕改变,尤其是爸爸,说改变就是danger...可那女儿就是向往新东西,想要变化。。蛮类似我们家的情况,或许也是大多数现代中国父母的家庭情况:父辈想要抓住传统不放,儿女辈想要改变,反传统等等。。。

把害怕改变的human心理和建立新的好的练琴的习惯放一块儿谈,蛮有点意思。 其实我看没有什么事比music practice更训练我们人类的耐心了。有时看着我家这个如此心血来潮 喜欢随心所欲和easily changeable 的男孩子每日要练琴,总以为他的问题是太爱改变,不爱stable 和 routine,但其实细想,他也是害怕改变,害怕变得stable 和 过routine的生活。。害怕失去这个那个好玩的东西或事物,尤其是fun time...等等,,其实,看他作为一个还算蛮真实的音乐热爱者,自己是再知道不过了要做一个好的音乐家,过stable 和 routine的生活的重要性。。。

当然,stable 和 routine的生活不代表应该是没有变化的生活。。记得一本Eye Sight的书,主要讲的是生命在于运动,说宇宙中只有永恒不断的变化才是永远不变的一件事。。。我想,routine中有变化,变化中有pattern(重复的东西才叫做pattern)就是所谓辩证唯物的平衡吧。。。

发表于 2013-9-24 23: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闻木樨香 于 2013-9-24 23:20 编辑
未子 发表于 2013-9-24 21:48
Thank you 闻木樨香l老师。好久没见你上足迹了似的。都好吗?

呵呵,有意思的文章,我 suspect 作者是看 ...


谢谢,我很好,就是一直忙着练琴、还要写东西(academic writing真要命)和教琴,所以少上来了。

你说的很对,阻碍我们的往往是我们习惯了的,很难被发掘的一些小习惯。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小孩子。

music practice,利用的好,确实可以起到塑造一个人好性格好习惯。总是有人问我:怎么让孩子很喜欢练琴?或者着呢么提高兴趣。这种问题我通常回答没有捷径、没有一句两句说清的道理。都是要贯穿到平时的。首先作为老师,通过学习各种技巧手段,可把教与学的过程变得尽量有趣,没有那么boring。 但这不是玩,作为一个要学音乐的人,要知道只想好玩有趣,是坚持不下去的,因为有很多乐趣是在付出努力后才可以享受到的。这就是问题了,很多人就是想学而不想练。但是如果老师有意识地除了教学生音乐以外,尽早地就开始培养他们好的练习习惯、好的练习态度,一切就会慢慢地被调整成良性循环,因为他们的好态度好习惯而练得好效果,反过来好的练习效果更佳促进他们练琴的好态度。当然,老师没办法看着他练琴,但是要尽早地让他们明白练琴是怎么回事,不时提醒。而不是只教东西,回家爱怎么练就怎么练,我只检查你练琴的效果。

我会对学生很nice,很平等地沟通,但当我发现他们坏习惯时我绝不姑息,我觉得家长同样也要有原则。比如我们以前讨论过片段练习,练好再回来接上的问题。有些学生上课每次都有些地方stuck,我要他停下来解决问题,(因为我看到是为什么stuck,而学生不知道,以为再来一遍就好了),可有些学生抗拒,一定要从头再来。我这时就强硬地say no了。 面对坏习惯的时候,他自己不会say no,我们要帮助say no的。

发表于 2013-9-24 23: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未子 发表于 2013-9-24 21:48
Thank you 闻木樨香l老师。好久没见你上足迹了似的。都好吗?

呵呵,有意思的文章,我 suspect 作者是看 ...

还有你说的stable life和routine的问题。我觉得那就是我的生活。如果我没有routine,我就无所适从了。我真的已经习惯了一样的读书、练琴,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觉得生活没有了principle theme。就好像rondo,除了principle theme以外,我们可以来些不同的episodes,但是决不能没有principle theme.

发表于 2013-9-24 23: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未子 发表于 2013-9-24 21:48
Thank you 闻木樨香l老师。好久没见你上足迹了似的。都好吗?

呵呵,有意思的文章,我 suspect 作者是看 ...

还有你说的stable life和routine的问题。我觉得那就是我的生活。如果我没有routine,我就无所适从了。我真的已经习惯了一样的读书、练琴,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觉得生活没有了principle theme。就好像rondo,除了principle theme以外,我们可以来些不同的episodes,但是决不能没有principle them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9-24 23: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9-24 23:05
谢谢,我很好,就是一直忙着练琴、还要写东西(academic writing真要命)和教琴,所以少上来了。

你说的 ...

关于你说的家长们老喜欢问你怎样培养孩子们练琴的兴趣,我个人总有一个期待--因为发觉对于我孩子来说,有表演的机会就是他们练琴的动力-相信让孩子们在一起表演是最好的办法提高他们练琴的兴趣。

How much I wish somewhere someone could organize a place, children could go and play/perform piano or other instruments on a stage on a regular basis...eg for charity or fund-raising functions or something...so the children could have the motive to go home and practice more...eg, my son had a performance last night, and today I knew his motivation for practice was still kept quite high...he even continued to practice the piece he performed last night, despite I told him not to do that piece anymore...so basically, I believe Opportunity to perform or play for audience, better off, together with other children of similar level, is the best motivation for children to practice at home..

可现在这个快餐文化的信息时代,一切都是disposable似的,世界充满了五花八门的新诱惑,要我们一个五岁十岁的孩子坐下来专心练琴,真的是挑战很蛮大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好的同路人,我们哪里能为孩子制造练琴的好环境,练琴的道路就岂不是难呢?

记得一年多前,几个家庭在一个女朋友家聚会吃晚餐,她家有两个弹琴的男孩,和我儿子差不多的年龄或稍大一两岁,说好大家让那些练琴的孩子们一起可以饭后表演。我儿子(当时应该是九岁什么的)主动得很,白天练呀练,自己还用电脑打印了一个 "某某某(他自己的名字) 2012 Concert" 节目清单,等到大家晚餐完了后,他表演的兴趣极大。。可惜这样的聚会太稀罕,(我们生活中这种自发的非正式的表演也就这么一次anyway)。

虽然儿子现在也有一些比较正式地表演机会,但我还是觉得非正式表演的机会对促动孩子们的练琴积极性更重要。。。因为正式场合孩子们多多少少会紧张,而紧张的环境不利于培养motivation...紧张的环境造成的通常是压力,虽然朗爸常说压力可以变动力,这个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对的,但压力转化成的动力是从外而来的,而真正的motivation应该是从内而发的。

发表于 2013-9-30 10: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www.cityrecitalhall.com/events/id/1395/Angela-Hewitt/
绝对值得一看的音乐会。Bach演奏权威Angela Hewitt在悉尼的音乐会。今晚赶不上,12号还有。

发表于 2013-9-30 20: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未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未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闻木樨香 发表于 2013-9-30 10:59
http://www.cityrecitalhall.com/events/id/1395/Angela-Hewitt/
绝对值得一看的音乐会。Bach演奏权威Angel ...

带着孩子开车去转了两圈没找到停车地frustrated 的回来了(LG回中国了没人下车买票-孩子还小了点又没手机没敢让他黑地里先下车排队买票再等到我停车再回来。。)。--五点半孩子Clarinet课上了以后急急忙忙的往CITY赶,还是没赶上!

真是有点白辛苦还好不容易把他的Clarinet课从6点调前了半小时,也问好box office说应该到门口还会有票的。。也问好一大人一小孩一共103刀,虽觉有点贵但还觉还能接受。。。

懊丧。。因知道十二号下午那场 我们肯定是can't make it..

但还是谢谢闻木老师的信息。。如果LG在可能就成行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englishbay + 2 安慰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0-1 12: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闻木樨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闻木樨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未子 发表于 2013-9-30 20:27
带着孩子开车去转了两圈没找到停车地frustrated 的回来了(LG回中国了没人下车买票-孩子还小了点又没手机 ...

不容易。那就看这个弥补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AeLjliS1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buWxzjisr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N84EZcl5y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40CSWiqDkw

下次我见你给你描述一下音乐会,虽然描述的效果和现场看差多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