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我爱猫 于 2010-6-11 13:59 发表 很漂亮哦,最后一张的铁桥旁有几只铁铸的猫咪雕像,不知道还在不在?
原帖由 黑山老妖 于 2010-6-9 15:27 发表 高手们肯定看到标题就头疼了。但是我还是要问。 平时拍照用50mm够用吗? 主要是看到有说用50mm练手可以培养distance和perspective的感觉,而且Nikon Lens AF NIKKOR 50mm f/1.8D特便宜。
作者:北方 1、“一镜”可行吗? 2、“一镜”会不会比“两三镜”有明显的劣势?会不会失去很多出好片的机会? 3、“一镜”应该选择定焦头还是变焦头? 4、“一镜”选择什么焦段为好? 一镜当然可行了,比如活着的大师寇德卡和他的25毫米镜头,他早期的成名作基本都是拜这枚二手的镜头所赐。一镜和多镜比,不是说有什么优势或劣势,纯粹是一种拍摄习惯,一种视觉,甚至可以说是刻意地追求一种拍摄的风格。我们所说的一镜都是指定焦镜头,至于说焦段,通常选择“一镜”的,拍摄的对象大多属于社会学、人文学领域的内容,一般的选择就是我提到的那三个焦段:28、35、50。风光摄影及其他,不在讨论范围内。 选择的顺序,我的理解是:50、28、35。越是广角越难拍。有时候我们听腕说,这个角度太广了,我控制不住。这句话实际上可能牵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情感的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那个套路,在自己熟悉的空间构成范围内,用自己熟悉的形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布勒松,我们研究他的片子,会发现老兄对F8有特殊的喜好,脱离这个套路(或者说风格),就需要有升华的契机和理由,为什么要这么拍,你要说服你自己才行。另外一个问题是,一张片子,是用光、拍摄的主体、空间的构成这三个摄影要素来表述,这就必然牵扯到三者间有效的排序和控制的问题。谈到控制,一机一镜主义者对空间的形态和形式有近乎偏执的控制,还是拿布勒松打比方,这个老兄从来不对照片进行剪裁,他认为在按动快门的那一瞬间,一切物体的排列,都已呈现完美的秩序。 对于用惯了28毫米镜头的人来说,24毫米可能是真的太广了,而且一般来讲,在人文学题材的拍摄中,28毫米镜头的视觉可能更为大众所接受,是一种“公众的空间”。关键是,“广”的要求很高,对个人的艺术造诣、对社会学的理解、对美学的理解,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技术的因素,在这里,则是很小的一个因素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比如在布勒松50毫米镜头下拍摄的内容,其中诸多的要素排列接近完美的话,放在更广的视觉里,比如在28毫米镜头的视觉里,可能就会因为多出的那些因素,使画面变得杂乱无章。 28毫米不是极限,但突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50毫米镜头,是培养摄影师基本素质的最佳摇篮。在这个焦段中我们会初步感受到空间感对我们意识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个焦段,我们开始学习看世界。时空的间隔,历史的痕迹,行人与物体,城市与角落,等等的一切,你都要将之关联,要用这样一种基本可以突出主体的焦段描写来概括化的视觉,将这一切关联。你开始琢磨,创造力是怎样一种力。这个阶段里,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结构空间的理解。开始的时候可以从摄影学的平面构图,比如黄金分割法什么的学起,随后你就可以把这种分割想象成立体的魔方,立体魔方式的构图方式可能会起到更多的帮助作用。摄影从来就不是平面的艺术,在摄影的构图中,你必须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去想象。简单地说,比如拍摄一个人,你可以把他想象成在立体魔方中的一个点,然后你运动思维,沿着魔方的各个角度看一遍,你的工作,就是要寻找到那个“最佳的拍摄点”。要养成这样的一个好习惯,见到你的拍摄的对象时,迅速地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把周围的环境变成一个立体的大魔方,然后你就开始想象,把这个拍摄的对象,置于什么点上;对你来说,就是从什么角度什么机位去按动快门。这样使用上一年或者两年以后,你对自己的风格,就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谓的风格,就是视觉习惯而已,你就会明白,自己可能更擅长使用什么焦段的镜头。如果有人对你说他根本不用这样的一个过程来折磨自己,这种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天生就有超乎常人的空间感,不过根据一般的常识规律,那个人,总是别人。 再说一下35毫米镜头。在人文摄影中,35毫米镜头,有着近乎完美的平衡感。(许多人对徕卡的理解就是M机+35毫米镜头。)在摄影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很私人的,比如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灵感。我有时候甚至想,35毫米镜头是否就是灵感的代名词。摄影这种表现手段,实际上是用很内向的方式和观众沟通,必须借助现实的物体影象,(而不是象画家那样可以自我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倾向。因此一个摄影师对镜头的视觉感受是非常重视的,一个好的摄影师,要有异于常人的空间感,在这个空间(一个焦段有一个焦段的空间感)里的任何异动,譬如稍微蹲一下身体,或者向左移动两厘米,你都要清晰地感受到变化的细节。 这是一个非常难用的焦段。相比较50毫米视觉下的特写,35毫米镜头更要平衡28毫米空间的构成。35毫米镜头是“大师的眼睛”,这个焦段用久了,慢慢地就容易理解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关于这个焦段的理解,我还需要时间。先写到这里。 学习摄影,入门很重要。摄影不是拿起相机就按快门,按动之前,你要明白很多道理。有些道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两年,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然后才能知其所以然。要多看一些书籍,多看大师们传下的图片,同时要学习美学理论。如果你的志向是人文摄影,那么你还要注意到,人文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科学,和人生的经历、对世界的观点和对人生的看法,都是紧密相联的。 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更多地探讨一些空对空的话题。对于使用一机一镜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从5米内学起。5米是个很有意思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距离。
原帖由 yeu008 于 2010-6-10 00:38 发表 主要还看人,18-55/18-70这类入门镜头其实都还是物超所值的,就这一顿饭的价格,能让机身配上一个变焦镜头,焦段又是所统计最常用的焦段,夫复何求啊。 反正只要构图曝光后期好,放成纳米图,谁看得出什么锐度。 ...
原帖由 kur7 于 2010-6-9 23:47 发表 SM系列,看看YEU修的这门,名字都那么性感。(paopaobing(68)) (paopaobing(68))
原帖由 星星星星 于 2010-6-9 09:34 发表 你还有个七弟。。?
原帖由 买房子啊 于 2010-6-9 15:22 发表 没有问题, 但是可能是山寨版
原帖由 zn7726 于 2010-6-7 15:50 发表 那一排像吊着的锅盖一样的东西, 下面是吃饭的桌子吗?
原帖由 老陶 于 2010-6-5 15:10 发表 P2是啥地方?
原帖由 oceandeep 于 2010-6-5 22:16 发表 请问e-p1+17/2.8+14-42这是什么机子? 谢谢
原帖由 91联队帅克 于 2010-6-3 19:54 发表 这个镜头怎么端着算是竖拍?
原帖由 landis 于 2010-6-3 19:54 发表 不算失败啊。 对六角星芒有大爱,请教一下用的是啥头?
原帖由 samxsam 于 2010-6-3 00:22 发表 啊对了。。。 其实为什么会是鱼尾狮呢 ? 应该是说那是为自圆其说的。。。 因为东南亚那里跑来狮子???? 当时一定是看错了。。。 那难道改名吗? 唯有说, 那狮子是游泳过来的。。。。。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