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rockbox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ockbox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rockbox 于 2013-3-21 13:16 编辑
隔壁有网友提到孟母,又有网友提到国内小朋友送到澳洲亲戚家寄养读幼儿园。于是想起很久以前自己写的一篇博客,于是也转过来供大家讨论一下。不过足迹上的父母们好像都很尽心尽力、亲力亲为,值得称赞!
请特别注意,这篇文章也许批判口气过于重,不喜请勿再继续往下读。
随想——《孟母三迁》中的教育理念
(2010-05-06 02:21)
--------------------------------------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
以上是关于《孟母三迁》的一段网络搜索。最后的评论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和我以前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然而,最近在我体验了三年的父亲职责的时候,当我再次想起这个故事,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故事给我们最主要的一个结论就是“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没错!但是这个结论被过分强调,从而误导了无数父母。看看现在的父母们,为了孩子有出息,拼命挣钱,然后让孩子进他们负担得起的最贵的学校、最多的兴趣班、最多的家教、最被老师推荐的辅导书、最远的国家、排名最好的国外大学。也许这里面有成功的——挣得多的、或管得多的、或学得多的。但这里面衣服不会洗的、被子不会叠的、和陌生人话不会说的、马路不会过的、谢谢不会讲的、不知道女士优先的、队不会排的,或是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离家出走的、跳楼自杀的、杀人解闷的、流落街头的、神经分裂的比例恐怕也不少于成功的比例。那,孟子住的学校附近的邻居们不知也有几个有如孟子般成才的?孟子为什么偏偏就只学了每月只在夏历初一一天发生的官员行礼跪拜?答案怕是不解自晓的了,真正的主要因素是在于孟母!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一个孩子如果不学好,仅仅的把责任怪到环境头上明显是父母在推卸责任。换一句话说,有问题的孩子,如果父母不亲力亲为、身体力行的去教育去感化,仅仅是换所学校、搬个家、哪怕是扔给人大校长去管恐怕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二、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以父母为主、学校老师为辅。这算是第一条的补充。在人们都抱怨现行教育制度有问题的同时,有多少人是清楚地知道他们抱怨的东西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如果知道,那这种抱怨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能够意识到也许自己就可以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呢?恐怕很少,他们还是在抱怨孩子不受老师重视了、学校课程不合理了(作业太多或是不能满足自家的小天才了)。我相信父母们是会和孟母一样选择搬家,但是有谁会像孟母一样在每月夏历初一以外的时间也去下功夫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呢?谁能和孟母一样平日里也对“孟子们”的教育尽心尽力呢?
三、最有用的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而非教科书里。我相信孟子那时是没有教科书的。我们能学到的最多的东西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和自然世界。身边能看见的、平日里能用到的就是最实际的最有用的。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像孟子一样不用坐到课堂里就可以自己学习知识。很多人都认为学校里的学习才是正规学习,但是所谓的“正规学习”时用的书——教科书——是最最没有实际用处的书(当然除了考试和上课睡觉的时候)。这一点无需详解,只要看看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看过哪些书就明白了。所以不必把学习框在课堂里书本上,学习不分正规和不正规。两句话结尾“课本年年变,真理永不变。”“学校不是必然的,人生才是。”
四、这是这个故事里传递的一个错误理念。那就是行业等级观念。为什么办丧事的和卖猪肉的就不及教书的和当官的?我们对其他人的歧视、对其他行业(挣钱少的行业,或体力工作行业)的歧视看来是由来已久。每个人都是口头上追求平等,心底里爱慕虚荣。正因为有这样的歧视,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在追求着所谓的高学历,学校也就以大众的这种追求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我们才有科举、才有应试教育、才有社会的恶性循环。我们追求最慵懒的生活方式,先用最容易得到也最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号称在建设家园,其实干的却是毁灭地球的活儿。我们的教育也变成培养最挣钱“人才”的方式,而忘记了生活本身。而到最后,我们其实也是用一种压力最大也最劳累的方式去追求慵懒而已。何苦自欺欺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