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meljoh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eljoh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洲知多少》第五集 淘金时代
不少朋友都知道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墨尔本及附近的巴拉瑞特有个中文名字叫新金山,而在美国西海岸还有一个城市叫旧金山(San Francisco)。不过,你知道新金山和旧金山有什么关系吗?相信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今天的节目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当无数把羊毛剪子在澳大利亚羊毛工人手中上下纷飞的时候,在遥远的美国已经掀起了一场淘金的狂潮。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吸引了无数疯狂的淘金者。1851年,曾在加利福尼亚州淘金,但惨遭失败的英国移民爱德华•哈德蒙•哈格瑞夫(Hargrave)经过多次考察后宣布,他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Bathurst)发现了金矿。1851年5月5日,《悉尼先驱晨报》刊登了这个轰动世界的消息。其实,早在1847年,菲利普港的一个牧羊人就曾在一棵被风吹倒的大树树根下发现天然金块。此后2年内,人们又多次在巴拉瑞特(Ballarat)等地发现天然黄金。然而,政府怕引起民间的骚乱,便封锁了消息。
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的消息被证实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蜂拥到这个遥远的大陆。虽然淘金者们肤色各异,语言五花八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实现黄金梦。事实上,在金矿开发初期,不少人都实现了梦想。位于巴拉瑞特戈登矿区的一名淘金者就在他挖掘的5英尺深的矿坑底发现大量散落的黄金。而巴拉瑞特的一名淘金者不费什么功夫就从矿坑中取出了价值1800英镑的天然黄金。在淘金最狂热的时候,从悉尼到墨尔本,几乎所有的男人都跑到金矿上,甚至农场主都卷起铺盖加入了淘金大军的队伍。据说,在最疯狂的时候,至少有 6000 人 挤在一块面积300英亩的地方,没日没夜的工作。
飞转的淘金盘使一些人发家致富,但也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力。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出现淘金潮后,当局很快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在两殖民区都建立了矿区管理机构,并增派了警察。政府根据当时英国金矿属皇家所有的法律颁布了法令,要求采金者必须持有采金执照并缴纳执照费。而对多数不走运的淘金者来说,定期收取的执照费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如果交不出执照费,等待淘金者的就是警察的皮鞭和各种非人的侮辱。
随着时间的推移,淘金者和殖民当局的矛盾越来越深,而逐渐激化的矛盾最终演变为武装起义。1854年10月6日晚,一名在巴拉瑞特金矿工作的淘金者詹姆士•斯科比在尤里卡旅馆门口的一次斗殴中被打死,而真正的凶手却被法庭释放。愤怒的淘金者们举行了万人集会,表示抗议,并把与凶手穿一条裤子的尤里卡旅馆一把火烧了。虽然当局后来重新进行审判,试图弥补过错。不过,这已经与事无补,尤里卡旅馆事件已变成一场风暴的导火索了。11月,淘金工人在彼德•莱勒(Peter.Lalor)和沃恩(Warn)的领导下修建碉堡,并在栅栏围墙上升起自制的"南十字星座"旗。领袖们率领工人宣誓,宣布"维多利亚共和国"成立,国旗就是蓝色的"南十字星座"旗,上面有银色的南十字星图案。 当时,大约 有 500 人 宣誓捍卫"维多利亚共和国"。
殖民当局哪里咽的下这口气。一个月后,274名士兵和警察就包围了"维多利亚共和国"的营地。经过25分钟的激战,起义被镇压了,两名领袖也仓皇出逃。虽然起义失败,但政府最后却做出了妥协,不但没有追究起义者的责任,还颁布了一系列新政策。比如,当局废除了执照费,规定每年只要交1英镑即可取得采金矿的权利,而金矿区被列入选民区;凡取得采金矿权的人就具备了选民的条件。这次起义对澳大利亚历史沿着民主方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殖民当局终于清楚依靠高压统治并非万能,只有给予人民民主权利才能保持社会稳定。
在澳大利亚淘金的不但有自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美国和德国的白人,还包括黄皮肤的中国人。据史料记载,1857年在澳大利亚的华工已达4万人,他们大多在金矿工作,每6个外国淘金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从广东沿海和美洲来到澳大利亚的华人淘金者把美国加州的圣佛郎西斯科(San Francisco)称为"旧金山",而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班迭戈(Bendigo),巴拉瑞特一带的产金地称为"新金山"。今天,新金山这个名字几乎已经被人淡忘,但旧金山却成为了San Francisco的标准中文名。
由于没有技术,工具又简陋,性情温和的华人无法与白人争夺矿场,只能到白人看不上眼的或摒弃的废坑去开采。今天,在距墨尔本100公里的班迭戈金矿还保留着当年华工采矿的原貌。勤劳和机智使不少 采金的华人衣锦还乡,但更多的人却苦干多年也没圆上"黄金梦"。很多青年人还因为积劳成疾而丧命在异国他乡。 仅在班迭戈, 就葬有 2 千 多名 淘 金的 华人,他们几 乎 全 死于 45 岁之 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状况是一个原因,来自政府的不公平压榨和白人淘金者的暴力攻击则是另一个因素。
由于天性温和,淘金的华人经常遭到抢劫和殴打,简陋的住所也经常被捣毁,很多人还被白人淘金者赶出采金场。1860年-1861年间,发生了一系列排华暴行,规模最大的一次暴行发生在1861年6月30日。 那天,在距离离悉尼四小时车程的蓝坪窟(Lambing Flat),大 约 3000 名白人暴徒举着后来被外界称为"集合旗"(Roll Up Banner)的旗帜扑向毫无防备的华人聚集区。那面帆布制作的旗子中央是一个"尤里卡"(Eureka,即希腊文‘我想出来了’之意)式的十字,四周写着"集合起来,集合起来,不要中国人"。暴徒们举着大棒和其他凶器冲向华人的窝棚,野蛮地殴打华人,凶狂地捣毁、焚烧华人的住所,还无耻地掠夺任何值钱的东西。当时的《悉尼先驱晨报》真实记录了华人遭受的苦难。该报报道说:"手无寸铁,无自卫能力和毫无反抗的中国人,遭到最凶残的短棒和锄柄的毒打,逐一倒下……一名不幸的中国男童跪下,泪流满面,举起双手,恳求大发慈悲,一名暴民则用一根可以杀死巨人的短棒,一下便把他打倒在地上。"
排华暴乱的当天,警 察 没 有 采取 任何 行动。 几天以后, 政府终于决定不 能 默 许 这种 公然 的 掠夺 和 行凶, 于是逮捕了3 名 暴 乱的领头者。让我们震惊的是,这次排华暴动中竟然没有中国人死亡的官方纪录。正式记载的惟一死者竟然是一名白人淘金者。当他和其它暴民去法庭去救被捕的暴徒头子时,被警察的步枪子弹打中颈部丧生。因此,在那次暴行中共有 多少 华人被殴打致死至今没人清楚。
19世纪60-7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黄金资源的逐渐枯竭,华人也转行到香蕉种植等获利较多的行业。不过,华人在淘金潮期间做出的贡献却没有被人忘记。如果你去班迭戈市旅游,一定别错过金龙博物馆(Dragon Museum)这个景点。班迭戈市当年被华人称为"大金山",是维多利亚大金矿区的中心城镇。金龙博物馆就坐落在市中心附近的布里奇大街上,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建筑,朱漆大门上方有块中文"金龙博物馆"横额。里面有真人大小的蜡像,表现了当年华人淘金者背井离乡来到澳大利亚的情景。
博物馆中最吸引人的展品就是19世纪华人在广东佛山定做的一条60米长的"金龙"。1892年,这条龙在复活节的舞龙活动中首次亮相。此后,在该市每年的复活节大游行中都有舞龙表演。由于这个原因,班迭戈市又被称为"龙城"。今天,在班迭戈的舞龙队伍中有很多都是金发碧眼、高大威猛的白人,其中不少人都是当年华人淘金者的后代。由于祖先与白人通婚的缘故,这些人的相貌几乎完全西华,但他们仍然为身上的中国血统而骄傲。
黄金潮对澳大利亚的影响相当巨大。在淘金业最兴旺的几年中,澳大利亚的人口翻了几番, 而大量的黄金收入又 促进 了 经济 发 展。 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开通了定期航运,道路设施也得到了改进,修建了铁路, 天 然气 照 明,有线电报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黄金潮同时促进了澳大利亚的民主政治,各种工人运动和政治活动应运而生。早期澳大利亚政治家温特沃斯在1851年7月曾预言:"黄金的发现促使我们从殖民地过渡到一个国家的时代" 。
[ 本帖最后由 meljohn 于 2007-4-10 19:4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