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高考的故事,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回忆自己的过去.其实从小到大,我还是走的比较顺的,高考也是一样.
说高考,不得不说高中,说高中,不得不说一点过去的事情,什么事情都是有因果的.
我父母的祖籍都是江浙,很小到上海,算是半个上海人,大学也考上上海的名牌大学,但是毕业分配分到黑龙江,后来调到武汉.我就是生在武汉. 5岁时父母单位有大项目,上海成立分部,于是搬到上海的郊区.父母大学毕业,折腾了10年,总算回到了上海,郊区也算上海阿,不容易.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郊区的普通学校读的,猴子称大王,一直是年级第一,班级学校干部.其实也不算啥,我记得我小学同学放学后还要帮家里收稻子呢,我啥都不干,就只有念书.
初中升高中,是一个坎.那个时候,整个一个县,只有20多个市重点地名额,最好的交大附中,复旦附中,加起来10个左右,还是10几个松江二中的.虽然我也经常县里面竞赛拿奖,但是还是没有10分把握考得上前2个.松江2中也不想去.但是我的运气来了. 首先,父母单位要搬家,搬到梅隆附近,他们还和一个徐汇区的市重点中学联合办了个小实体,市重点中学特批给我父母单位名额,其次那年第一年全市初中毕业升学2考并1考,而且全市统一命题,这样就有了分数的可比性.只要我考上徐汇区这个学校的分数线,就可以进这个学校.了解上海学校的都知道,光徐汇区就有5个市重点,还不包括全市招生的那几个,所以我考上线也不足为奇了,只不过发挥一般,分数在那个县还真上不了交大复旦附中。
进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我拿了个全班20名,以前都是第一名的.后来我也忘记了干啥了突然开窍了,期末考了个班级第2,至此没有出过班级前5名.我们那个学校不是以成绩好出名的,那个时候的校长教德育的,长头发,平时骑着个红色的跑车上班(自行车哈). 80年代末哈,时髦法.所以平时也是玩得多.
高三分班,2个物理班.1个化学班,1个文科班.我自然是物理班.到最后到保送了,我们学校在市重点中一般,最好的只拿到1个交大,1个复旦,1个同济,都没我份.轮到我了,只有华师大,计算机系还给另一个党员抢了,不去! 再问我西安交大去不去,又拒绝,最后问我海运学院去不去,说了一堆上船的好处,还是不去。后来大家疯传我铁了心要参加高考。其实哪是我想考阿,给我的我都看不上啊。最后好歹拿到了一个最后救我命的交大特别推荐,好处是只要填交大,愿意调剂志愿,分数只要到市重点,就投档,分数如果到交大最低,加10分投档。
高考是3+1,其实我语文英文都一般,数学物理是强项。特别是物理。高三班主任是物理老师,出题都是特小字,正反2面这样出卷子的,做了无数这样的题目。
考试的时候,我记得分3天,前2天先考语文,数学,外语。语文外语没啥特别的,数学那年奇难,小题难,大题也难,结果我前后都顾不到,考得一蹋糊涂,最后只有86分,看起来还不错哈,但是总分是150分,就是不及格,平时数学比我差的多得都有90多。最后1天物理,最后一搏没有退路了,感觉题目不容易,但是都看到过,那个时候真感谢我们那个物理老师的题库,只记得题目是动量1,2,3,4。。。。。。最后的分数是,语文外语拉平了数学的亏空,3门整300,物理137(错了1个大题,看错题目了,1个多选小题,有可能拿满分的),总分是437。那年全市500分以上的13个,一本分数线410,交大分数线430。
高考以后,还有故事。先说填志愿,那年还有故事。那年是先填志愿,再考试。复旦因为要军训1年,那年特别提前到军事院校那栏,就是说,可以先填复旦,再填交大。我本来也想试下,梦想着万一考得好,考取复旦顶尖专业,军训1年也认了。后来有人告诉我,还是专一点,结果就没有填。结果当年,交大为了杀一儆百,把填了复旦,给刷到交大的人,全部没有入取,很多人分数比我高,只能落到2本。后来我也凭着加分,顺利考上第一专业。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一直不是考试发挥型的人,能发挥出平时的80%就不错了。但是有点小运气,所以一路走来都还算顺利。包括来澳洲移民也很顺利。
希望以后也一直能这样,让我儿子也沾点光。哈哈。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