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是 dtbdtbdtb 有点意思...
此文章由 koyu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oyu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remote mirror就像要孩子一样,想着美好,真正操作起来麻烦大的很。
从未耍过remote mirror
但是对其并不陌生,
玩san是从2000年开始的
玩具体产品是从2001年开始的
记得我在2000年夏就在友谊宾馆的贵宾楼就策划举行过san的技术研讨会。
那个时候呼呼啦啦来了100多人,可是我真是不理解我的傻逼的港怂老板说了些啥。
那个时候看的资料都是从IEEE和brocade和ANSI还有FCP project网站下载的各种文档。
可是看了还是很晕乎,因为你根本看不到任何很细节的很产品实现化的东西。
看到的还是关于SAN的介绍,必要性,和前瞻性的文字,
也许那个时候还是因为太早的概念。
那个时候已经有厂商提出了infiniband的概念和设想,可是时至今日,还是没有infiniband的产品化。
那个时候我们看见的存储界的东西就是adaptec,lsi,qlogic,emulex,brocade,vixel,atto,ami,mylex,
为什么我不提emc,adic,hitachi,
是因为我始终正是这些小厂商才真正地推动着技术发展的节奏
才是这个舞台上面活力无限的希望力量。
后来的什么emc,hitachi等等我只是认为是种阴险的产品奸商。
那么至于在后来的什么的ibm,hp,san就是很简单的oem贴牌做法,
完全没有什么惊鸿一瞥,艳惊四座的革命和表现了
但是
还是要承认ibm在现代it发展中的作用
它在存储的san,infiniband,技术中还是联合seagate,hitachi,brocade做了很多贡献
尽管它迟迟坚守它自己的ssa而慢慢地进入san
但是并不影响我对它在这方面的肯定
就如同它后来大力搞的xml一样
尽管有着它自己的商业考虑,但是另外的方面确实是有益于人类。
比如它的thinkpad虽然贵可确实是好东西。
在2000年的时候,在中国实际距离san还很远,那个时候全市scsi的天下,
就是adaptec,lsi,ami,mylex的天下,
他们统治者scsi io的传输和管理和raid的产品化实现。
在那个时候,有朋友就仿制了adaptec,发了一笔
那个时候pdf还hack了英文版的adaptec,但是他坚持说自己没有挣钱。
那个时候是国内的存储的大快朵颐的时候,
那个时候存储就是技术,
那个时候能在aix,linux,solaris,hu-ux下面能把存储自如mount和文件系统空间的人还是很少的。
那个时候,就是同有飞忌腾飞的时候
那个时候有个姓李的大姐就是卖hdd也做的不错,也在敏锐地关注这个市场,后来去了英国求经,后来就不知道怎么样了?
那个时候我去曙光谈事情,他们的一个已是白发的老人捧出一个模组跟我说:
我们已经做出来了scsi 阵列了。
我并不怀疑这个事情,我始终没有觉得那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可以轻松地去raid组织网站和ieee,去查下raid的基本算法和实现和代码
所谓的厂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如何包装和忽悠。
利润的如同新鲜的血液的味道引来贪婪残酷的鳄鱼。
到了2001年,ibm oem了lsi的产品。
ibm开始了将存储像大白菜一样卖的模式。
国内的存储厂商进行维护的封闭的讳莫如深的存储市场忽然倒塌。
谁都无法阻挡ibm的搅局。
在2001年,我想ibm只是搅了局,但是没有挣到钱。
这个时候我开始看到了很具体的san的产品实现了,
就是hba+switch+array
上层那个时候还看不到什么具体的软件增值,
哦,有个ibm tivoli sanergy牢牢地卡着国内媒体的存储的资产管理市场。
那个时候我们能看到maping实现san的安全和私有的特点。
什么segment size,cache,mirror cache则是性能和准确的权衡实现。
tivoli sanergy则是在高带宽的fcp协议上的数据资产的共享。
那个时候的ibm的storage manager做的非常简陋,当然,那个时候java也是刚刚起步。
那时闲来无事,把storage manager的代码读了一遍,读完之后的感觉就是ibm的这些工具咋写的这么烂呀?
我想我是那个时候对光纤卡的研究比较深入的一个人了,当然我不否认大洋的几个兄弟也是很强的,
当然那个时候的edi的孙磊钻的也很细,
2001年初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就是lto的产品来到了中国,
我记得那个时候,李伟拿着这些东西挨个去联想浪潮方正谈。
2002年之后,san的产品线上面没有新的只是升级,
就是速率和带宽的升级,
然后就是处理器的升级
其实我始终觉得仅仅是处理器的升级就够了
但是厂商总是喜欢着重将外形整的很神秘和玄乎
形成一种伪科学的暗示
这也是忽悠,
想当年2001年的ibm的fast200只能跑45MB
那个时候scsi都到了160MB了
我觉得就是处理器的问题,或者就是控制器的主板的限制,这种限制我始终觉得是软限制而不是硬限制
wxm说的好,就是我用烙铁焊个出来,也不可能这么慢。
这就是奸商的策略。
一点点放。
狠狠地挣,
可惜了我们白花花的国家财富。
后来就是fast 500,600,700
带库从开始的lto1开始到lto2,tlo3了
这是历史
历史在那个时期之前的这些厂商的实验室里面已经ready
但是估计在厂商的联合密谈的桌子上面,已经
谈好了我们所能接受到的速度
就像当年的雅尔塔会议
可怜的人们还在欢呼高科技的对我们的生活的改变
其实殊不知这些改变应该来的更早和更便宜。
这就是真相。
后来我看到的事情是
emc 来了,这是个流氓
hitachi来了,也不是个什么好货。
大洋的哥们对adic和hsm的研究非常具体和深入了
后来我自己拆了很多ibm 358x磁带库,
一度执迷于小日本的电机的精确和内部系统的流转的实现
后来对tivoli非常熟悉了
后来最惬意的事情是配好了tsm之后
我就是竖起耳朵听着声音来在脑海中重现带库内部正在发生的一切的动作。
这就是掌握的快乐,
就像纵横四海上面,发哥和荣国在精确掌握的前提下,谈笑间就把画偷到手了
那种样子老牛比了。
在后来,
就是我的哥们成功仿制了了qlogic,实现了个人的财富的积累,
但是总是被qlogic带着北京工商过来查,
我哥们非常郁闷和愤懑,
因为这是复制不是剽窃。
所以他买车的时候,就是买了奇瑞,说看到美国人就烦。
这个哥们还是厉害的,复旦的,
直接自己看了看fcp的协议和一些国际组织的资料
在linux上做了个核,实现了fc-scsi的桥接器,
我真诚地祝他早日成功,
要知道我当年从美国进口atto 的fc-scsi桥接器的时候,卖给了一个大学,可是花了小10w呢
后来的san我就不怎么关心了,
后来的注意力全在ibm的几大家族的软件上了。
在后来,ami 被lsi收了,
ami这个公司很奇怪,标准得技术性的公司,对底层技术研究特别深刻,
做出来的产品很好,健壮,兼容性特别好,
那个时候村里面都喜欢卖他们的产品,
我通篇读过他们的各种技术资料,资料写的也很好,不掖着藏着的,
有意思的是,他们是个私人公司,那个时候lsi是芯片,预估到存储市场火爆的时候要来了,
就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将ami给收购了
于是从此lsi就有了存储的具体的产品,就是现在的ibm的fire ayyay的全线的产品
然后就是mylex 被ibm收了,关于这个事情,benson的肥肥的双手一摊说:
ibm只能买mylex了,他不能不买,买也就只能买剩下的mylex了。
那个时候,听这些分析很有意思,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立志要耍专业,
尽管今天悲哀地发现,在中国,就是关系第一。
ibm买了mylex我看没什么太大的表现,因为那个时候mylex也是玩raid的一个角,可是Ibm买了它之后,没有延续它的产品化,
反而在光纤这里oem了lsi,然道ibm买mylex就是为了买它的对raid的理解和掌握?
ibm 的hdd部门甩给hitachi了,lsi专门给ibm做oem了
物是人非了
adaptec那个时候几乎垄断了全中国的scsi的adapter的市场,
引得村里的一拨人成天成宿想着如何hack了adaptec,
但是后来英勇无比智慧的中国人民终于hack了,功能相仿,外观一样,但是就是成本便宜,而且利润留在了中国,
那个时候,让pdf和benson来分别,也很难分辨谁真谁假。
中国的山东的一个厂商救了adpatec一把,买了他好多东西,让adaptec又了个大发展
后来adaptec又和promise搞了把啥交易就不清楚了
俱往矣
数路英雄会战江湖,大家都是靠自己的产品和技术,
这和国内大家都是拼幕后关系完全是对比
俱往矣
最近又因为一个项目搞起了remote mirror了
试着去玩了玩,感觉还是比较简单的
就是在存储设备层面上做了做镜像,
其实严格来说就是lun层面的事情。
相当于左右2边,就是生产和灾备边都是王八,
但是灾备的王八完全是生产王八的克隆
我是说这2个lun上面的数据的block是一模一样的
就是说是2个完全一样的vg对于aix来说
所以来说,就是灾备啥存储设置都不要做,就等着来importvg了
当生产向灾备切换的时候,就是imortvg和mount新文件系统空间就可以使用了。
再切换回来的时候,就是将相应的vg重新varyon和相应的文件系统空间重新avryon了
但是只是存储层面的技术是完全不够的
灾备系统其实就是以存储技术为主的生产系统的异地再建
所以,你需要去重建你的db系统,你的中间件系统,你的前端的应用实现,你的相关的配置
总之,你存储的miror是很容易的,但是应用的随之立刻再用确实需要设置很多细节的事情
所以我感觉,remote mirror就像生孩子,一怀就怀上了,但是后面的事情就复杂了,所谓10月怀胎,
生和养就更加复杂了
感觉remote mirror其实就是dd
或者严格地说就是策略地dd
我感觉仔细研究下,我觉得我也能整个这玩意。
这种容灾?
和软件产品本身的容灾的比较?
比如dataguard和db2的hadr
估计在10w级的和几十w级别的交易量的时候,还是有区别的,
我估计在大交易量的时候,这种底层的remote mirror的系统在灾备启动的时候肯定会很快
不用说,dataguard和hadr就没有办法这么快了,毕竟你要前滚呀
但是另外的问题是mirror就一锤子买卖,生产这里错了,灾备就是错误的,无法回退
作为补救,我觉得就全靠备份和基于archivelog的until time和rollforward了
反正是麻烦事情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小交易量的系统,10w交易量下的系统
买硬件级别的什么remote mirror或者emc那些昂贵玩意就是不懂和乱花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