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michaelbb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chaelbb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今天收到了Dixon的offer,历时了3个多月我的澳洲GP之路终于全部结束了,因为没有PR,也没有去考Ielts,所以能申请的范围很小,接下里就是我的心得和体会
网申:宝洁,unilever,Dixon,所有咨询公司,所有的投行,一些矿产公司,还有一些我忘记了(全部不超过20个)
因为收到很多限制,所以只能申请这些,不过因为之前国内的online application填的实在太多,opening question基本上已经熟练的不能再熟练了,所以几乎所有的网申都拿到了笔试,个人的感觉就是几乎所有的opening question都大同小异,所以只要有经历可以写,基本上过网申没有问题。
笔试:基本上申请的都拿到了笔试
笔试一般分成几种主要是以SHL为主,已经连续3年不断的被SHL折磨,verbal从原来的来不及做到现在的绰绰有余,所以笔试还是主要靠练习,多练多练正确率就提高了。笔试中DB的笔试是最难得,不过每年进步的很快,去年上半年DB没有拿到笔试,下半年的internship拿到了笔试,然后很惨烈的死了(verbal30题只做了19题,数学部分不用来参考基本上是我的强项),所以今年能过笔试的确是比较欣慰。
一面:宝洁,unlever,Dixon,DB,J.P Morgan,Goldman Sachs(不过澳洲好像不叫这个),Towers Watson,Hewitt,Nielsen
这里的面试包括电话面试和一面,第一次去投行面试终于知道投行面试的恐怖,去那里真的是自找打击,waiting room坐的都是牛人,随便问问别人的经历都让我汗颜,所以被拒了也是情理之中。咨询的面试是很有趣的经历,因为完全就是像你在跟客户做case,我输就输在英文不太好,很多中文能够想到的单词但是英文出不来(汗),我做的是关于帮助一个粮食公司如何打开中国市场的case。宝洁,Unilever,Dixon很顺利的都过了。
终面:宝洁的终面基本上就是压力面,3个经理对你一个会不断的challenge你的回答甚至在我回答当初德勤做consulting的时候收集的关于P&G和Unilever的数据时被challenge个半死。最后基本上就挂了,不过本来就有心理准备因为P&G去年overseas student只招了1个,今年最多3个,我也没觉得我可以成为这3人之间的一个。Unilever的面试相比之下温柔了很多,面我的finance manager本身就是一个中国人所以闲聊了很久,但是最后manager跟我说因为今年的那个MT Program只给local student,就给我了其他base finance的offer。Dixon属于发挥最平常的那一个,因为之前有跟dixon的人打过交道,所以基本上他们的culture什么的都比较能聊,最后没有任何意外的拿到了offer。
Offer:拿到了Unilever和Dixon的offer,unilever是AP的offer(最后毅然而然的拒了,进不了MT,基本上在澳洲就没啥职业发展了——个人观点,各位看过即可无需反驳),dixon是investment advisory的offer,今天早上收到,但是应该也会据吧。在我心目中career path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始终澳洲是一个很小的市场,我也没有打算长期留在这里,所以就希望前几年“扒分”,然后通过internal transfer转回去,所以P&G和unilever的MT是我最想去的。
总结:个人认为澳洲3年都属于graduation program的做法完全破化了GP的体制,一个有2,3年经验的人和一个刚毕业的人怎么拿来比较,而且澳洲很多人都是先去工作再来读书,去宝洁面试的时候碰到了一个35,6岁的还说自己是bachelor08年毕业的,之前有过多年的快消的finance经验,这个基本上fresh graduates没有任何优势。然后就是大家多参加一下career-related的社团这样有希望认识很多负责campus招聘的hr对以前的面试很有帮助,宣讲会要去听,要给hr留个印象(所以一定要提问,准备的越阴险越好),笔试的话就是多练,其他就没有什么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