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kawar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war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印度札记之四
印度的民族与宗教
萧默
通常的印象是,典型的印度人皮肤较黑,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眼珠和头发都是黑的,挺拔的鼻梁,较宽的鼻翼。但我在印度却也见到过不少金发碧眼肤色较白几乎与欧洲人一样的白种人,北印度更多,也有与中国人几乎分不出来的黄种人,还有少数皮肤更加黝黑接近黑人的印度人,南方更多。我问过辛格先生,他说印度素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之称,他还说,在印度的一些小岛上还有一些纯粹的黑人(尼格罗人),过着原始生活,拒绝外人登岛,发生灾害时,政府只能给他们空投粮食和药品救济。印度毕集了世界三大人种,细分起来,主要有印度斯坦族、泰鲁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总数超过百种。
印度最早的土著被称为达罗毗茶人,相信其远源可能与尼格罗—澳大利亚土著有关。印度半岛北面有喜马拉雅山绵延不断,东北也是山,维持了与北方和东北中国和缅甸的长期和平,但通过西北兴都库什山的几个山口,印度与中亚和两河流域早就有了往来,此后,来自西北的蛮族多次从这些山口侵入印度,增加了印度的民族成份。
印度的远古文化在上世纪30年代初才被发现和研究,称印度河文化(遗址分布在今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约存于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是由印度原始土著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大约公元前1500年,来自里海和俄罗斯南部大平原的游牧民族白种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侵入。他们向东向南扩张,发展出恒河文明,自己也成了印度人,并部分地与土著融合,将土著由印度河驱赶至恒河,或更向南驱逐,成了现居南印度的主要人种泰米尔族的先祖。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 到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流域建起了以摩揭陀国为中心的一批城邦国家。以后,印度河流域又遭到同样来自西北也同样属于雅利安人种的波斯帝国入侵,公元前4世纪后期又一度被来自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王征服。同时,在北印度建立了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以后,又有来自阿富汗北部的大夏人(大月氏)的入侵。 12、13世纪之交,仍然来自西北,与多神教的印度传统宗教完全不同的伊斯兰教侵入印度,入侵者多是波斯人和突厥人。1526年,蒙古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突厥人巴卑尔在北印度建立莫卧尔帝国,一直到1857年英国人统治印度以前,330余年间,莫卧尔帝国统治了北印度和中印度大部分地区。
历史上印度只在三个王朝即孔雀(元前317—元前180年)、笈多(约320—540年)、莫卧尔王朝(1526~1857)实现过不完全的统一。四千多年来,这种不完全的统一总计也不到700年。近代以前,南印度始终没有被统一进来。辛格说印度共和国的成立还要感谢英国人,不是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今天的印度也不可能产生,很可能还是一堆多达600多个的分散的小土邦。
印度是一个拥有多种语言和文字的国家,得到官方正式承认的语言和文字就有 22种,如果加上部落语言,印度的语言或文字可以达到令人吃惊的176种,如果加上方言,更超过千种(有资料说是1652种)。我到印度是1993年,钞票上印的文字就有13种,据说还有人抗议,最近印的新钞票上又要增加4种。语言的隔膜使很多的人无法沟通,印度政府不得不投入巨资在全国成立若干个语言翻译机构,集中大量翻译人才对各语种的书籍进行译介。印度独立时曾规定几年内要以在40%的国民中通行的印地语为国语,但至今也办不到,于是,原来是外来语的英语倒是他们事实上的共同语了,一般上层和商人都会英语。我和辛格抵达南方以后,发现他就很少与当地人讲话了,问他,他说他听不懂当地的话,还要通过英语来交流,而这里的人很多都不懂英语,即使懂也与北方的发音不同。语言、文字不同,文化上感情上的沟通当然也就有问题。当然,印度的这种语言环境是历史造成的。追溯历史,北印度和中印度在孔雀王朝时期第一次实现了统一,与秦始皇统一中国属同一时代。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收服人心,孔雀王朝的统治者阿育王将佛教尊为国教,以慈悲和宽容教化民心,没有强行统一各地原的有的语言和文字。我想起刚到达德里国际机场时,接我的除了辛格,另一位ICCR的接待员,名叫阿绍克,正是阿育王的名字,意为“无忧”。与之相反,秦始皇眼里不揉沙子,建立了高度统一的国家,以焚书坑儒式的专制,强行统一了各地各部族的文字。到了今天,汉语和中文已成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和文字,大大加强了汉语区文化的认同。比如广东话和北京话,正如荷兰语和英语一样,其实原本都是一种语言,但互相听不懂,北京和广东早就使用了同样的方块汉字,可以沟通,只是发音有异,而荷兰和英国使用了以发音为基础的拚音文字,就分裂为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字了。
辛格先生对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十分钦佩。他说中国现在发展很快,吸引了很多外资,但许多外资实际上都来自中国人自己或华人,如香港、台湾、各国的华侨华裔,他们都很会赚钱,赚到了总是想到祖国的发展,所以中国有很强的凝聚力,他说这都是秦始皇的功劳。印度就办不到,再加许多印侨在国外都是卖苦力的,如南非的矿工,少数发了财的,国家观念不强,也想不到投资印度,只在科威特过他自己的好日子。
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和宗教徒都最多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以及其他12种主要宗教在印度都有,但印度主要流行其他地方没有的宗教,如印度教。直到现在,不但有众多成熟完善的宗教,在农村也还保留着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论的影子。我在印度时,时不时还可以从车窗里看见这种信仰的祭坛,旁边经常会伴随着一株大树或巨石。印度人的宗教观念极强,几乎所有印度人觉得一个人若是没有宗教信仰,那是一件难以置信的可怕的事,不管什么宗教,至少都要信一种,就是不能没有。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信徒约占国民总数82%,其中又分许多派。其次为伊斯兰教,占12%,也有许多教派。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创立于公元前500余年,但现在的信众很少,仅约占3%。耆那教与它差不多。宗教之间和同教各派之间经常发生纠纷,比如佛陀伽耶本来有个各教都参加的宗教协会,但佛教徒认为佛陀伽耶大塔是佛教的圣地,不能让印度教的人参与其事,要求完全由佛教来管理,于是在一个日本和尚还有台湾去的中国和尚带头下,搞了一个长途游行示威,要求收回“主权”。
佛教提倡“中道”,强调应该避免纵欲与苦行两个极端。印度教正好相反,主张两个极端可以并行不逾,其怛多罗信仰更崇拜纵欲,认为实行所谓“性瑜伽”是通向彻底解脱达致灵魂超升的最佳途径。这一派对中国藏传佛教的密宗很有影响。耆那教则更着重于苦修,在人生的旅途中尽量在肉体上折磨自己,以求灵魂的解脱,来世获得福报。比如把自己倒挂起来,或者用火薰烤,不一而足。耆那教又有白衣派、天衣派之别。前者只穿白衣,后者什么衣服也不穿,谓之“天衣”,终日在森林旷野不见人迹的地方蓬头垢面,甘心过那种极端困顿的生活。因为耆那教极端的不杀生主义,为免伤害蚂蚁、蚯蚓,教徒都不从事农业,而多从事商业,所以,最成功的商人和最有钱的高利贷者都是耆那教徒,与它的教义对照,这在任何人看来肯定都是一种矛盾。正因为这一点,包括从12世纪末开始进入印度的穆斯林在内的统治者,才对耆那教采取了怀柔政策——他们离不开这些有钱人的财务支持。
印度教原称婆罗门教,创建于恒河文明时,公元七、八世纪以后改称印度教,有严格的种姓制度。种姓以外的“贱民”更加悲惨,被迫与其他种姓的人隔离,甚至连影子也不能落到婆罗门或刹帝利的衣服上,哪怕这件衣服并未穿在身上只是晾晒在那里。“贱民”们只有在每一分钟都奉行自己的应尽义务,才有望在下一世上升到种姓中。
在南方考察印度教神庙时,辛格多次提醒我,一定要注意不要随便走进教徒们认为最神圣的地方圣所里去。他说一般不是印度教徒的人都不能进去,他这个伊斯兰信徒也轻易不敢进去,女人则不管是不是教徒,大概也是禁止入内的。又说,在南印度他完全听不懂当地人的话,惹了祸可不好办!我当然是分外小心了,再说在圣所前经常有好几位婆罗门守卫着,一个个膀大腰圆,赤裸上身,额上用白粉和红色画着印度教标记,我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在马都拉考察米娜克西神庙,我就没敢进到圣所里去,只在门外张望。但在孔达拉神庙我却受到了极大优待,大概是看出来我是“老外”,这些婆罗门竟特别关照,居然是他们主动与我打招呼,看我犹豫,示意我可以进去。见辛格先生不在,我便作虔诚万分状恭身合十而入,里面全无光线,只燃着一盏小灯,的确神秘得很。出来又向他们合十致意,他们竟将供奉在“林迦”(被尊奉在圣所核心的两性生殖器雕刻)前的一个新鲜花环套在了我的脖子上,令我大出意外,真是受宠若惊了。
印度教徒很崇拜牛,年老退休以后的牛更被保护,称为神牛,整天“压马路”,谁也不敢招惹。司机必须精力高度集中,时不时地要猛踩刹车,等着它们慢腾腾地踱过。
伊斯兰教原本虽然是一种外来文化,但对印度的穷人如“贱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更加倡导平等和苦行的苏菲派的传教更见成功,获得了下层人民的欢迎。穷人和“贱民”们进入城市,改宗伊斯兰教,有了新的工作,可以与所有的人相处共住。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都很难被对方同化,印度各地信仰印度教的各土邦王的势力也并未完全消失,两种文化的隔阂,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13世纪初伊斯兰文化开始进入印度,直到19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为止,印度尤其是北印度、中印度的统治者大都信奉伊斯兰教,经过600多年的传播,伊斯兰教在印度有很大影响。但这些影响多半只及于各伊斯兰王朝直接统治区的城市,广大的由土邦王统治的地区和农村仍主要是印度教的天下,加以印度独立时,原印度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独立出去(以后,东巴基斯坦又成为孟加拉国),原居住在现印度共和国的不少伊斯兰教徒迁居巴基坦和孟加拉,所以现印度共和国领域内的穆斯林只是印度的少数民族。但因印度人口已超过十亿,穆斯林的绝对人数还是很可观的,比阿拉伯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比巴基斯坦就更多了,仅次于印度尼西亚。
锡克人人高马大,头上戴着大头巾,军队里人数很多,信仰锡克教,现任印度总理辛格也是锡克教徒。锡克人大都住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中央政府曾花了很大力气扶持其发展,现在旁遮普邦发达程度较高,因为政府投过资,应交的税也较多,锡克人于是不满,经常出事。1984年,为争取在旁遮普邦建立一个独立的“哈利斯坦国”的锡克教武装分子,以阿姆利则金庙为据点,同印度军队交战,引起全国局势紧张。事件平息后,英迪拉•甘地总理却被自己的两名锡克教卫兵刺杀身亡了。旁遮普邦与印度教徒较多的邻邦渣格拉合邦原来是一个邦,但两个邦共用一个城市为首府,有时在一座办公楼里就有两个邦的政府部门。锡克人要求渣格拉合邦政府迁走,没合适的地方可去,也产生矛盾。旁遮普邦又常与同用一条河的下游邦发生争水纠纷。
印度西北的克什米尔问题更大也更长久。印巴分治时联合国决议规定是加入印度还是加入巴基斯坦由各邦自主决定,克什米尔邦王信仰印度教,决定加入印度,但居民大都是伊斯兰教徒,要求加入巴基斯坦,不能解决,印巴两国诉诸武力,最后由联合国出面划定停火线,但归属问题始终未定,两国经常发生纠纷,极大影响了风景优美的克什米尔的旅游业。在博帕尔我遇到一群台湾游客,他们说在克个米尔上飞机前行李被打开检查竟达八遍,临登机还被打开检查了两遍。
印度最东北的阿萨姆地区好些居民是黄种人,原来是一个邦,互相不容,现在分成了七个邦。
泰米尔人是南方东部泰米尔纳都邦的主要居民,信奉印度教。泰米尔纳都邦是一个大邦,他们主要是在语言文字上与中央对立,拒绝采用印地文和印地语,其中有些就跑到邻国斯里兰卡去了。去了又没土地,在斯里兰卡北部闹独立,搞了个猛虎组织,武装斗争,闹得挺厉害。拉吉夫•甘地原是支持这部分泰米尔人的,为的是争取泰米尔拉都邦的选票,但也不愿意他们在斯里兰卡的独立运动成功,担心对泰米尔拉都邦起连锁反应,又为了和斯里兰卡搞好关系,便于在国际红茶市场上合作,派兵到斯里兰卡,希望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没有成功,连拉吉夫本人都被泰米尔人暗杀了。泰米尔人很历害,学习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打游击战,不怕死,都带着自杀药。暗杀拉吉夫的几十个凶手和嫌疑犯都抓到了,但他们全都自杀,以致至今也破不了案。
辛格说印度有这么多问题,报纸上天天都有各地的动乱,但谁也不着急,因为谁也解决不了,急也没有办法。我问这样下去怎么办呢,他说大概将来经济发展了,人民教育水平和人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解决吧!
但印度也有一个优势,就是虽然没有一个像中国汉族那样在人数上占居民90%以上居于绝对优势的民族,但基本上以各族杂居为主,聚居为辅,各族都难于出现有规模的离心势力。这种离心势力不但在中国有,在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英国的北爱尔兰、比利时的法语区和荷语区、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俄国的车臣、土耳其的库尔德地区等都存在,经常会酿成各种矛盾。
我在德里参观了一座美丽的建筑巴哈依庙,风格别致,既不同于印度教神庙,也不同于伊斯兰礼拜寺,外貌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得名莲花庙。巴哈依庙建成于1986年,是崇尚人类同源、世界同一的巴哈依教的教庙。巴哈依教是1844年在伊斯兰教巴布教派的基础上创立的,鼻祖是一位名叫巴哈奥拉的伊朗人。巴哈依教有崇拜的神,但不崇拜偶像,不需要教士,也没有复杂的祭祀仪式。据此教自称,它的宗教理想是融合各种族、国家和宗教,组成一个人类大家庭,建立世界持久和平,扫除各种迷信和偏见,强调科学的作用,主张解放妇女,向往世界大同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倒很符合中国原初儒学的大同观念和现代精神。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影响已遍及世界各地,现有教徒一千多万人。巴哈依教创立30年后传入印度,到20世纪90年代,在印度已有200多万教徒。
参观时,一位在这里义务服务的姓涂的马来西亚华人姑娘主动要为我免费介绍这个宗教,我感谢她的好意,但我主要是要考察建筑艺术,太阳又快下去了,要拍照,时间不多,表示谢绝。她说她可以陪我一面走一面谈,不耽误我的事。从她那里知道了很多知识。她说孔子教导人们要爱惜自己的品德,释迦牟尼教人爱自己的灵魂,耶稣教人要爱自己的邻居,穆罕默德教人爱自己的国家,这些教导原都是不错的,所以他们都是圣人和先知,但这些还都只是初级的善行,因为当时人类还很愚钝,只能教导人们这些。而巴哈依教则教导人们要爱全世界,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参观结束时,涂姑娘带我去到一个房间,拿出一册专门给中国人留言的签名簿,我写下了一句:“一次心灵的净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