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仙剑全瞎转 于 2019-7-23 12:53 编辑
新州教育部要在2020年开始对精英中学的入学考试进行彻底改革。从教育部官员和白人家长的角度出发,进行彻底改革的动机和目标究竟是什么?可能会怎样改革?下面这篇刊发在Sydney Morning Herald上的文章提供了比较有用的信息。
以下是文章的翻译。原文链接是: https://www.smh.com.au/education/making-selective-schools-entry-test-coach-proof-20181216-p50mkx.html
 精英中学入学考试将彻底改革,目标是增加女生、非富裕家庭的学生、残障学生以及英语母语学生的人数。
从2020年开始,教育部将引入新的计算机考试系统,出题很可能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动态调整。题目将减少可预测性,以减少参加考前辅导带来的效果。
现行的考试系统更倾向于男生,更倾向于数学突出的学生。测试题目很容易被预测而且太简单,所以并不能达到很好的筛选效果。
从1991年开始,学生们要参加三门考试——阅读、写作和逻辑(General Ability)。卷面分数为200。他们还要获得学校给出的评价分数,最高分100。最后的总分为300。
但是一个独立的专家机构的评估结果显示,考试难度太低,太多学生给出太多正确答案,考试不能选出最优秀的学生。
根据对过去9年的数据分析,数学和逻辑部分的考题比英语部分更难,所以被选拔的学生在这两个领域里比英语更强。
报告的作者建议新的考试系统采用类似于NAPLAN的系统,考题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做出动态调整。如果回答正确,题目将变得更难。这样可以得到一个更正确的评估结果。
目前很难获得关于考前辅导的数据,也无法对学生展开统计。但是由于考题易于被预测,考前辅导应该能有效的提高考试成绩。
该调查也显示出,接受考前辅导的学生很少会对新的考试题目感到惊讶,而没有接受考前辅导的学生会对新的题目不知所措,或者发现时间不够,或者无法看懂问题。
该报告建议考题应该更难于预测,同时增加难度。学校应该更多的帮助学生准备考试。
该报告指出了性别差异。女生的申请人数、发放和接受Offer的人数、最后被录取的人数都低于男生。(77%的男生接受Offer,而只有71%的女生接受Offer)
男生的分数稍高于女生,总分300分中高2.26分。教育部正在分析原因,很可能数学比英语的权重更高是其中之一。
女生也更倾向于选择女校,所以在收到混校的Offer时选择放弃。2019年的考试和录取系统将尽量调整以消除性别差异,但是教育部的报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
具有大学文凭的父母在6年级学生父母的总人数中占30%,但是在注册参加精英考试的学生父母中,占59%,而在最后录取的学生的父母中,占63%。
学校评估分数机制也将进行改革。一些学校仅使用考试成绩,而一些学校有比较完备的评估体系。私立学校不提交评估分数,也就意味着私立学校的学生是完全基于他们的考试成绩得到最后结果。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精英中学设立的初衷,是想给在学习上有天赋的孩子们一个不同于普通孩子的学习环境。由于结果导向,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精英中学。(当然除去选择上私立学校的学生家长)
历史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0年仅仅两年间,精英中学中非英语背景学生的比例从大约50%快速上升到90%左右。
我试图在网上查找2008年到2010年间各大补习学校学生人数,是否也反应出相应的变化,可惜没能找到。但是按照补习学校发出的喜报,考上James Ruse的学生中,叶老师班上有48名,Pre-uni有63名。如果不考虑同时上两个补习班的情况,95%的James Ruse学生都在这两所学校补习过。 http://nsw.newcollege.com.au/about-us/our-success/
所以教育部的官员们的想法可以说有他们的道理。补习学校的存在,让参加补习的孩子可以针对考试系统进行训练。预测考题,提高解题速度。
但是有些白人家长说这样是不公平,甚至有些英文媒体写文章说家长是 "buying place" to selective school,这就太不合理了!
不管是上补习学校,还是家长自己给孩子补习,都是家长和孩子付出了额外的努力。更多的努力换来更高的录取率,这是很正常的结果。
教育部的官员想要改革,想要有政绩,想要在每年的报表中有更好看的统计数字——比如均衡的男女比例,更高的英语背景学生比例,更高的土著学生比例等等。这些是他们的改革目标。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不管怎样改革,考试系统都有其局限性,会被人分析研究得很透彻。新的考试方法出来以后,补习学校肯定也会快速跟进。
作为家长,完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给孩子踏踏实实的增大阅读量、打好数学基础。再辅以适当的解题训练,考试的时间管理等技巧。这样打造出的孩子,理所当然会在精英中学中获得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