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JuliusCaes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uliusCaes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线下活动原稿的,没怎么修订,将就看吧。
今天的主题是西方文学/澳洲本土文学。我分享一本读过的书。作者是peter fitzsimons。这作者在澳洲比较有名,Knox Grammar School毕业后进入University of Sydney,打过Rugby联赛,当过记者,畅销书作家。2015年后是chairman of the Australian Republic Movement。澳洲从英国完全独立的那个运动。他写的书里最有名的应该是写KOKODA小道和Tobruk的这两本。都获得了一些奖项。
这个故事是讲澳大利亚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役里的表现。前面铺垫很长,战争怎么爆发,隆美尔怎么起步,英国人怎么参战,澳洲怎么参战和动员。高潮部分从隆美尔不顾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反对强行进攻开始。结果是打败了英国人(出其不意和战术优势)。英联邦的军队撤退集结在托普鲁克。对于英国来说,埃及和印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德军拿下埃及并切断苏伊士运河,对于英军就是致命打击。按照英国人一贯的秉性,这时候就拿出杂牌军,也就是各个英联邦的部队去守卫托普鲁克,希望是能拖时间组织埃及的防御。
但是对英国人来说很幸运的是 托普鲁克的防御工事是修的特别的强,这就是意大利猪队友干的事情了。意大利人之前是把这个要塞修建的固若金汤。意大利人打仗不行,修墙是真可以。托普鲁克这样一个堡垒,意大利人大军镇守一天就被英军拿下了。北非战役德国人没来之前,意大利军队被英军4万人打残,俘虏了13万人。PS:隆美尔在一战里也打过意大利人。最辉煌的时候是带着500个人(他就是个营长)仅以5人阵亡、20人负伤的代价将9,000名意大利士兵俘虏。
但堡垒是死的,人是活的,看谁来守了。而且托普鲁克是个港口城市,英国舰队可以保持其补给不中断。澳大利亚军队其实是非常骁勇善战的,澳军按官方统计杀伤的日军其实和我们八年抗战官方统计的杀伤数差不了太多。
当时这个堡垒守军是35000人,澳大利亚有14000人,含第九步兵师和第七师第十八旅。要塞指挥是澳大利亚人 Leslie Morshead。此外是一个波兰流亡者组成的独立旅和一个印度人的摩托化步兵旅,4个英军炮兵团以及其他打散的部队和辅助人员。他们一起有个外号叫Tobruk rats。这个外号其实是纳粹广播里给这批守军起的,但英澳的这种自黑文化其实特别喜欢这个外号,看起来很low,但偏偏很顽强,你拿我没办法。整个战役也是这样,那是隆美尔携得胜之师,原本以为可以比较轻松地拔掉这个要塞。但没想到是意外的硬骨头,就像是老鼠明明已经在捕鼠笼里了,却偏偏不死,最后还跑出来了。澳军坚守了5个月以后被英国皇家海军接出来了,伤亡4000多人。德军意军都受到了非常大的挫折。托普鲁克的坚守对北非战场德军的打击是决定性的。如果没有守住,德军很有可能拿下埃及,后面的战争进程会受很大影响。但这个要塞先是消弱了德军有生力量。后来隆美尔绕过这个要塞继续前进直到埃及亚历山大,但补给线一直不稳,得分出很大一部分力量去看守位于补给线中央的托布鲁克。到现在你说起Tobruk rats澳大利亚很多人都知道。我在Toastmaster俱乐部问过几个爱读书的澳洲男性,都对这段历史很熟悉。堪培拉有Rats of Tobruk Memorial。
除了战争主线以外,另有两条主线,一个是普通的澳洲士兵。这个我也不多讲了,澳洲普通人的性格其实大家生活这么多年应该比较清楚。真的是非常适合当战士。
另一个是澳大利亚对独立指挥权的争取。英国人一贯有拿殖民地军队当炮灰的习惯,这也正常,其实历朝历代各国君主,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对这个也不陌生。从战争的实用性来讲,这事其实挺好理解。一战里,澳洲人在这件事上吃了很大的亏,我们这边ANZ day就是纪念这样一场炮灰战役。这还是丘吉尔大人当年策划的呢,在奥斯曼土耳其的登陆。当然事后也有很有趣的两个后续,1,澳洲人也并没有因此和英国人反目,尽管有怨气。这事要在我们中国可能不太好理解。要是蒋介石这么把阎锡山的军队拿去送死,估计后面就得反目。这是我觉得中澳两族的思维的一个小小的不同的点,当然我还没了解的很深;2,澳洲人继续为英帝国卖命,但开始很重视独立指挥权。也就是说战役方向上英国人可以指挥澳洲人,但澳洲人自己的军队要自己指挥,这样减少自己当炮灰的程度。毕竟战场指挥官是澳洲人,战役计划也是提前知道的,不那么容易当炮灰。英帝国那德性当然是不会轻易放手,但随着澳军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筹码越来越多,这个独立指挥权也最后如愿落到澳洲人手上。
澳洲整个的历史不长。两次世界大战算是其历史里最重要最有光彩的部分。澳洲是为英帝国拼了死命的。一战澳洲军队征兵40几万人,派往海外33万人,伤亡21万人。当时澳洲只有490万人。二战征兵73万人,也差不多占了当时10%人口。伤亡比比一战低很多,主要是非战斗伤亡。澳大利亚的表现也是个定调,就是这国家是盟军序列里人数较少,但很拼的一员,直到今天也是这样。这也是澳洲外交的一个定位,不展开讲了。其实还是为澳洲的独立已经日后在西方体系里占到一席之地起了很大作用的。是非就不评说了。直到今天,RSL俱乐部里每到中午和下午都会为社区里一战二战阵亡的将士默哀。
|
管理人员评分缓缓 在2019-4-8 23:15 +50分 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