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UEJ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UEJ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最早接触英语是小学二年纪时,那时小学还没有开设英语课。我爸这人属于“书独头”那类人,他认为学英语很重要,就托人从上海买来全套小学英语课本和磁带。
我爸自己有一点“三脚猫”的英语功底,是文革时从一个被打倒的翻译那里悄悄学的。识音标,知道一些基本的读音规则。他说自己的发音不标准,省钱给我买了台录音机,让我跟着磁带学习。
那时作业很少,本来我放学后有大把的时间,跳橡皮筋,看闲书。自从爸弄来这套英语书,我就少了自由支配时间。几乎天天,我爸都逼我学英语,“按着牛头硬饮水”,我老觉得烦,还常常为学英语哭哭啼啼。我爸也一肚子怨气,把“恨铁不成钢”挂在嘴边。毫无学习的乐趣可言,每次还对爸爸布置的学习任务讨价还价。最经典的一个笑话,现在跟爸聊起,他还笑话我。某次,爸问我“This is a hen, too.”是什么意思?我答:“这是一只母鸡也。”我爸当时就火了,你当这是古文啊!
到了四年纪,学校组织各类兴趣小组,我又被迫加入英语兴趣小组。教材是《儿童英语入门》,由施老师带我们学。一则那套教材更活泼,贴近孩子的心理,二来施老师更讲究教的方法,而且很有耐心。后来市里组织第一次“儿童英语大奖赛”,施老师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给我上课。让我学用英语讲“狐狸和公鸡”的故事,参加比赛得了三等奖。奖品是个橙色的收音机,送给我奶奶,很长一段时间成了她向人煊耀的话题。
这次得奖,让我有了不少学习动力,使我一直坚持参加兴趣小组到小学毕业。那时小学毕业的评语上老师都会写你有啥特长,班主任就把“会英语”给我写上了(现在想想还真好笑),所以一上初中,我就当了英语课代表。
因为开始学的内容,我都已熟知,渐渐地不听英语老师上课。俗话说“半桶水晃得很”说的就是我吧。等我醒悟再继续听课,却发自己已经跟不上了老师的进度了。尤其是语法,一蹋糊涂。由于小学阶段学的只是些简单的单词和句式,基本停留在鹦鹉学舌阶段。老师从不在课上单独指出语法点。知识窟窿一旦变大,想补就来不及了。开始还是有兴趣自己找书看,后来就自生自灭了。我记得很清楚,初中毕业英语考试只得了82分。
高中和大学的英语课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折磨,靠背些单词和句式混日子。写作随意编造,中国式英语随处可见,语法方面纯粹属于跟着感觉走。
那时我爸感叹我的英语沦落到这种地步,我就怪他当初逼着我学英语,泯灭了我对英语的兴趣。还怪他自创先河,让我上初中前就接触英语。不然,也许我会跟其他同学一样,老老实实跟在老师后面按部就班地学习。当然,这都是一些借口和假设,改变不了我的英语水平。
老天还真爱捉弄人,偏会安排我这样一个畏惧英语的人,去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生活。我为了省点培训费,也准备参加雅思考试,再次与断绝关系7年的英语打起了交道。准备考试的那段日子虽然痛苦,不过现在回忆也挺有意思。晚上把瀚宝弄睡着已8点过头,每晚坚持学习到12点多。2岁多的瀚宝每次我“闭关”学习前,都会跟我说:“妈妈学习,妈妈加油!”外加一个“YE”的手势。最痛苦是跟他对练口语,没有一次不被骂哭的,跟现在坐旁边监视开车没什么两样。那时办移民手续还瞒着单位,记得参加雅思考试那天刚好要参加单位合唱比赛,也没敢请假。赶回城里,在演出前10分钟才到,匆匆化了妆就上场了(原谅我踩到西瓜皮,又滑远了)好在我也勉强通过了。考前是信誓旦旦的,考试通过一定好好再学英语,因为毕竟以后要在英语环境中生活。
而事实上呢,到澳洲两年多了,除了日常每天炒冷饭要说的几句话,更多时候自己还是个澳洲文盲。下意识地回避英语,拒看英语电视,跳阅英文报纸。晚上到家就上中文网站,连路上听的节目也是中文的。我是个意志力很薄弱的人,甚至没有勇气象其他同学那样发帖说自己要学好英语,缩在自己的蜗牛壳里,不知何时才有勇气走出来。
就是感叹一下,明天还是继续沉沦在这种状态中,请大家不要笑话我,谢谢!
另注:本来发在“英语学习”版的,还来想想还是让版主省点心,不要再费心调出来,我自裁。在那全是英语的帖子里,我的帖太不伦不类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