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Jonestown 三十周年祭 (2008-11-18) 孔武 · 历时4个月终于找到专业工作,发个帖子感谢论坛TZ的支持 (2006-10-6) Dreamcatcher
· 自己动手--美味[生煎包] (新增图片见P7) (2011-11-30) 奶油布丁 · Jerry 街拍365 之二 (2013-3-18) JerryWu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lao3

[评书论文] 培养“学霸”并不难(十一月,我们聊聊读书和教育)(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8 10:0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p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p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ao3 发表于 2017-11-18 10:27
实际上,你压根就没有必要“深究”。

适合自己就去试着做一做,觉得不适合自己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我不是已经说了略过了吗?也没和你争论吧?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11-18 12: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革命接班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革命接班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ippa 发表于 2017-11-16 20:41
楼主,八十年代离文革很远了。我记得十万个为什么啊,四大名著啊,安徒生格林童话集啊,从来没断过。十万个 ...

楼主说的是八十年代初吧。

安徒生格林童话集什么的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多见,也没什么人买。

十万个为什么多见的是文革版本,橙红色封面那个,黑红封皮版确实中断了,内容有变动。

发表于 2017-11-18 13:1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星辰大海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星辰大海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ao3 发表于 2017-11-17 18:30
看好了,他是德国人。

著述也是德文。至于是否翻成英文,在下就不得而知了。

Der Vater Wittes beschrieb die Erziehungsmethode seines Sohnes zu einem Wunderkind in dem Buch Karl Witte oder Erziehungs- und Bildungsgeschichte desselben (2 Bände, 1819), doch erntete diese Darstellung in Deutschland vor allem Kritik und geriet bald in Vergessenheit.

https://de.m.wikipedia.org/wiki/ ... riedrich_Karl_Witte

维基百科说这书出来之后在德国受到很多批评,很快被遗忘了。
Let judgment run down as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as a mighty stream.

发表于 2017-11-18 13: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p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p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革命接班人 发表于 2017-11-18 13:42
楼主说的是八十年代初吧。

安徒生格林童话集什么的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多见,也没什么人买。

我记一下啊,我买童话书确实是八十年代中了,十万个为什么好像看过好几个版本,确实有个橙色的,估计是爸爸的。当时我爸爸科室订阅世界之窗和百科世界这类杂志,我都爱看,还记得三年级看精子卵子结合的科技论文,很震撼,也完成了第一次性教育

发表于 2017-11-18 14:0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革命接班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革命接班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ippa 发表于 2017-11-18 14:43
我记一下啊,我买童话书确实是八十年代中了,十万个为什么好像看过好几个版本,确实有个橙色的,估计是爸 ...

好爸爸万岁!

发表于 2017-11-18 22: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ya_cand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ya_cand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同意楼主说的:要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11-18 22: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b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b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的孩子应该出生在1980年前后,楼主能够这样用心的培养孩子已经走在当时很多父母的前面了。希望楼主继续分享,有让自己自豪的孩子的父母,从足迹上的帖子来看都有共同之处,即爱学习爱讨论爱思考。
起床困难户

发表于 2017-11-19 07: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ippa 发表于 2017-11-18 11:03
我不是已经说了略过了吗?也没和你争论吧?

发表于 2017-11-19 07: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ya_candy 发表于 2017-11-18 23:20
同意楼主说的:要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

谢谢鼓励!

发表于 2017-11-19 07: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eb 发表于 2017-11-18 23:39
楼主的孩子应该出生在1980年前后,楼主能够这样用心的培养孩子已经走在当时很多父母的前面了。希望楼主继续 ...

谢谢鼓励!

判断地非常准确!

发表于 2017-11-19 08:2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Elvin083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Elvin083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楼主分享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11-21 14: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人说过 天才为什么是天才是因为有1分天份 99分努力 这是鼓励别人用的

==============================================

汗!
在我的心目中,学霸和天才可不是一个概念。
学霸比不了天才,仅仅是没少玩,也看不到怎么用功,但考试总是高分。

发表于 2017-11-21 17:3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v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v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ippa 发表于 2017-11-17 07:42
我想找到你说的那本书的英文版,网上完全找不到信息。然后找那个教育家的名字用英文搜也搜不到信息。转回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Pippa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11-21 17:4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iv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iv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英文版有的

发表于 2017-11-21 20: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ipiv 发表于 2017-11-21 18:44
英文版有的

发表于 2017-11-23 08:49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学霸”并不难(十一月,我们聊聊读书和教育)(2)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照方抓药”,付诸实施 (实践篇)

观念既变,事不宜迟,立马按照新观念付诸实施。

那时(80年代初)社会上几乎还没有早教意识,甚至连“早期教育”这样的词汇都鲜为人知。孩子刚刚过了一岁生日,还不会说话,怎么实施呢?不管他会不会说,听得懂听不懂,先从最简单的开始:指着家里的房门,告诉他:“门”。一天两三次,大概是两三天吧?当你再说“门”时,他就会脸冲着家里的房门“嗯、嗯、嗯”... ...果然有效!接下来就是“灯”、“床”这类单音节的词,继而两个音节、三个音节... ...没想到他都能很快掌握并理解,我“照方抓药”的早教也就大大增加了兴趣和动力。

到了孩子会说话、能问问题的时候,由于有了该书阐述的原则,早早准备了《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科学常识》一类的科普书籍(大多还是文革前的旧书)重读,随时准备应对孩子的提问,力争对孩子所有问题都能做到科学、准确、耐心的解答。除此之外,尽可能引导孩子从问题答案中再引出新的问题。

那时刚从文革的浩劫中走出来,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有关儿童教育的书、早期教育的书、包括各种童话故事书籍,根本买不到。孩子开始喜欢听故事了,自己就把早年间读过、看过的童话故事讲给他听。没过多长时间,我就开始发愁了:即使以前读的书再多,也总有接不上趟的时候,这可咋整呢?

关键时刻上天眷顾了!新华书店破天荒地摆上了一套《365夜》,尽管差不多要花费我30多元月工资的十分之一,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不管怎么说,总有故事可接上了,每天一个,也能够用上一年了,一年后,肯定会有更多的故事书上市啦。岂料这股高兴劲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孩子听故事,可不是一天一个就能打发的,讲了还要再讲,两三个月就把一年的故事讲完了。咋办?新华书店再也不见新故事书上架。无奈之中,不得不把《365夜》再重新讲一遍。没成想,无意栽柳柳成行——无奈中的选择,却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硕果!

《365夜》讲了两遍,还是没有新书上架,孩子要听故事的热情丝毫未减。怎么半?干脆,我用手指指着书上的文字,一段一段念吧。讲了两遍、用手指指着念了一遍,居然他认识了不少字!我索性给他一支圆珠笔:把你不认识的字圈一下!每看完一篇,我都看看他不认识哪些字,当时教给他,让他把因有生字未读通的一句重新读一遍,真正理解那句话的意思。这个事情持续了半年(?),我发现他圈出来的生字越来越少。开始每篇少说也的有一、二十个字不认识,读着读着,每篇十几个字,到最后,每篇也就剩下七八个、五六个字不认识了。

我不知道、也没有计算过,像《365夜》(上下两册)全部读完所掌握的汉字能够达到多少。只记得有次爱人他们单位有人来访,恰好我们不在家。他打量着孩子正抱着一本《365夜》津津有味地看,时不时还笑两声。他大惑:这个年龄的孩子(大约4岁多)有些连画书都看不明白,他抱着本这么厚的字书,能看得懂?他决心“测试”一下。拿过书来,往后翻了几十页:“你能不能把这一篇给叔叔读一读?”孩子慷慨应允,拿过书来几乎是不打磕地念了一遍。这位同事大为惊异,回单位后逢人便说:那***的孩子真了不得!比我们村高中生认字都多!当然,他有些夸张——他家是我所在省会城市的郊区,那里的高中生不好好念书,认字确实不多也是事实。从此以后,我们家出了一个“神童”的消息,在她单位不胫而走。

还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有次到孩子舅舅家串门,大人们谈笑风生,都没留意他跑到哪儿去了。等到说完了事,该走了叫他,却不料他抱了一本舅舅的《辞海》说:“舅舅,把这个送给我吧?”几个人当时就目瞪口呆。这么大点儿的孩子(4岁多吧?),不稀罕糖果、玩具,却喜欢这么厚的一本书!《辞海》的价格,差不多是他舅舅一个月的工资!他踌躇再三,还是没有舍得给。事后多年,舅舅还后悔不迭:当时为什么不送给他呢?

除了讲故事之外,还尽可能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引导他对大自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及探讨。接送幼儿园的路上,晚饭后全家散步的时间都是好机会。从花鸟鱼虫到日月星辰,彩虹、露水、风雪、闪电等等,孩子能主动问起更好,即使不问,我也尽力找机会问他,引导对话。总之,尽可能利用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激发起他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与兴趣。在和孩子一同做游戏的时候,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忘情投入,寓教于乐。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lucyc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管理人员评分

虞宅与美丽  在2017-11-29 17:11  +50分  并说赞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11-25 10: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3.让马自己产生向前狂奔的动力

经常看到有些父母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稍不如意就批评、责怪,我心里都忍不住想:你知道吗?你正在做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事情?好的教育有时恰恰是无形的,往往是看不到、摸不着甚至孩子都没有感觉到的。正如赛马场上,一个真正的好骑手,致力于让马自己产生向前狂奔的冲动,而不是靠用鞭子的不断抽打。赛马是这样,教育也是这样。就我亲眼所见,能够称得起学霸的,没有看到过家长在后面的絮叨和督促,倒是那些成绩不好者的父母,离不开对孩子的抱怨甚至打骂。

(1)小学

孩子5岁以前,已经可以完全靠自己(也教会了他如何查字典)去读很厚的儿童读物和故事书了,还在幼儿园待着干什么?何况这个省政府幼儿园总是喜欢搞形式主义——为了在比赛时占优,经常压低儿童的班次;对需要参加比赛者格外看重,而对参赛无关者几乎是视若无睹——真心觉得没什么意思,干脆去上学!我的一个表姐恰好是我家隔壁一所小学的教师,学校离家近,还不用过马路。

当然,多年以后我对这个决定也有反思,有利有弊吧!暂且放下,后面再专门探讨。

那个时候教师的考核往往与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挂钩。据表姐后来讲,人家班主任看着刚刚过完5岁生日两个月的儿子,那么小,真心不想要。表姐知道儿子的“实力”,立马给班主任吃了个“定心丸”:“这样吧,能够跟得上,成绩您满意,再算正式的;如果跟不上,我们还回幼儿园——那边的床位还保留着呢!”承诺之下,班主任才算勉强接受了。

开学一个多月后,忽一日儿子班的数学老师来访。她倒也是开门见山:“你儿子一定受过特殊的教育!”我说,老师何出此言啊?老师摇着头:“不一样!真的不一样!”原来班上那些大他一两岁的孩子,要么马虎、要么不会,经常出错。而这个从幼儿园小班直接上来的,居然从不出错!每次考试、测验都是100分。

说到这份上了,我也没法、没必要瞒着老师。就把孩子一岁时我看到这本《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自己教育理念的颠覆性改变,以及从1岁开始的“早期教育”,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儿子的数学老师。老师问道:“没有提前学过?”“绝对没有!而且我坚决反对提前学... ...”我说出自己的理由:提前学了,上学后就会觉得自己都会,反而不注意听讲。很容易养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坏毛病。表面看上去,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优秀,其实拔苗助长,后患无穷。

数学老师非常认可我的观点,力邀我去家长会上介绍一下“经验”。可我那时已经“下海经商”,没有了“铁饭碗”的工资保证,哪有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坚辞不应。这位数学老师的负责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可惜在孩子三年级时换老师了。

由于孩子从小养成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上课特别注意听讲,整个小学我没费多大劲儿,孩子几乎一直是班上的“尖儿”。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事:

一是班上老师给家长布置任务:每天由父母给孩子出若干道数学题。刚开始很反感:这不明明是把老师应该做的推到学生的父母身上吗?后来转念一想:也好。在给孩子出题时,我有意出的复杂一点。比如加法,总要相加后的和超过10,减法则相反,用10以上做被减数。后来孩子数学不错,应该与这最初的基础打得坚实有关。

二是五年级暑假开家长会,临行前LP一再告戒:只听不说!开头还能坚持,直到班主任留“暑假作业”:要求每天写一篇日记。我实在忍不住了:“那你这还叫放假吗?还有孩子玩耍的时间吗?”

班主任很吃惊,居然有家长说留的作业多?很多家长是只嫌不够呢!她似乎一时反应不过来:“你说怎么办?两天写一篇?”

“两天一篇也多!”我斩钉截铁。

“那就三天一篇!不能再少了!我们明年就是6年级了,要考中学了... ...”班主任把5年级暑假的重要性,又借机大讲了一通... ...

我也意识到,这可能是我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了。后来听说,孩子的很多同学也知道了:**爸爸提的意见,让我们少写了不少日记呢!

(2)中学

初中、高中都在省实验中学(简称“实中”)。那时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近入学”,要考试。有按《早期教育和天才》原则打下的底子和整个小学孩子的表现,我很自信,也注意避免家里产生任何紧张气氛。我告诉孩子:考中学与平时做作业没有什么不同,只管当成平时做作业就行了。孩子考前没有压力,不紧张、不在乎,轻松考取这所在很多人眼里高不可攀的重点中学。更让我吃惊的是,入学后第一次中考,他竟考了个全年级第一!把一个小学同班、也考上了省实验的女同学嫉妒得直掐他的脖子。

那时他刚过了11岁的生日,脖子上还挂着家里的钥匙。班主任是女老师,喜欢他像自己的孩子。在应试教育非常厉害的阶段,因成绩好而经常受表扬、鼓励,他学习的积极性倒是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了。

《早期教育和天才》早在100多年以前就能明确指出:有些父母在孩子求知欲望最为强烈的时期(2--4岁),轻则放任自流,重则敷衍、打击,到了上学,反怪孩子没有兴趣学习。其实,对学习没有兴趣的种子,正是父母亲自己几年前亲手种下的。我感到幸运和欣慰的是,自己能在孩子一岁时读到了这本书,并深为震撼。此后,一直按照此书阐述的原则行事,小学、中学才能这么省心。科学的早期教育,真是投入精力小,收获的效果大啊!


中学6年,简述几件事:

A.初中三年,孩子成绩超稳定,历次考试,从未下过前五名。

B.报考高中,被剥夺了选择其他学校的自由——除了省实中外,不准许报考其他学外!理由是,我们培养的尖子生,怎么能外流呢?好在我也欣赏省实中学生负担轻,学习方式灵活的校风。

C.高一,听孩子同班同学说,教计算机的老师说孩子在电脑方面有天赋,毫不犹豫为他买了一台486,花了近万元(1995年前后?),是我当时“家底”的二分之一。有时我会想: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钱,没有吝啬过,没有犹豫过。孩子——尤其是来到澳洲的孩子,肯主动为父母拿出自己“家底”的一半吗?恐怕难。

D.即使到了高三,孩子仍然玩的时间很多。我也被儿子高三的班主任告诫,说孩子“没有高三意识”。

E.有同学家长告状:你儿子经常去玩电子游戏!在玩电子游戏被描绘为“电子海洛因”的年代,我没有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叫来训斥一番,仅仅私下里看了看孩子的成绩,没有受任何影响,就全当没有这回事儿——因为,作为科技报社的编辑、记者,我看到了英特尔公司董事长格鲁夫的一段话:大意是,互联网的出现将会在掌握和不掌握网络的人中间划出一道鸿沟,其中能够掌握者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而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而且不可逆。既然孩子对电脑和网络这么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去干涉乃至剥夺呢?

F.虽然孩子“没有高三意识”,但成绩摆在那儿呢,学校的保送指标还是没有落下他。大学不是我希望的北京,但只要孩子愿意就好——我可不想让孩子“高三掉层皮”。尽管按照省实验的“规矩”,保送生也必须参加高考,但,毕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上学后真的很省心,成绩还总是名列前茅。这里面当然有孩子自身的因素:聪明、好学、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等等;但,2—3岁时的早教,养成了他对未知世界探讨的兴趣,对读书和学习新知识的喜爱,我想也同样起了很大作用。


(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17-11-25 22: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乐晴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乐晴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很认真地读了楼主的几层楼三次!觉得楼主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出彩的是楼主的孩子。他本来就是智商高的“神童”。楼主可能不服气我这样说,让我再多说几句。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方法和你的出奇一致,我读书也很优秀,应该没你孩子特出。我父母也没你舍得付出。你提到的所谓两三岁早教只是一种引导,很多家长都有做到的。但你孩子的优秀肯定还是他的智商起重要作用。我一个大学好友,当年某地高考女状元。她父母是农民,一点早教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投入什么资源给孩子了。人家不一样做了状元?现在是很成功的年轻企业家。当年思想最土是她,觉醒得最彻底也是她,懂得运用资源和自身优势的还是她。这些,肯定不是她老实巴交的父母教的,也是智商的反应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原野萌萌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11-26 00: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cebear200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cebear200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3岁的早教就能教育出一个学霸。。。楼主该有多么的自信。不过还是给个赞。。

发表于 2017-11-26 07: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icebear2008 发表于 2017-11-26 01:52
2-3岁的早教就能教育出一个学霸。。。楼主该有多么的自信。不过还是给个赞。。
...

哈哈,早期教育是科学,凡是科学的基本上都可以复制。

当然,不尊重早教规律,自以为是的“早教”不在此例。

发表于 2017-11-27 18:4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lrbzkp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lrbzkp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跟家庭环境关系很大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11-29 08:36 |显示全部楼层

让马自己产生向前狂奔的动力——培养“学霸”并不难(十一月,我们聊聊读书和教育)(3)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ao3 于 2017-11-29 09:38 编辑

3.让马自己产生向前狂奔的动力

经常看到有些父母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稍不如意就批评、责怪,我心里都忍不住想:你知道吗?你正在做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事情?好的教育有时恰恰是无形的,往往是看不到、摸不着甚至孩子都没有感觉到的。正如赛马场上,一个真正的好骑手,致力于让马自己产生向前狂奔的冲动,而不是靠用鞭子的不断抽打。赛马是这样,教育也是这样。就我亲眼所见,能够称得起学霸的,没有看到过家长在后面的絮叨和督促,倒是那些成绩不好者的父母,离不开对孩子的抱怨甚至打骂。

(1)小学

孩子5岁以前,已经可以完全靠自己(也教会了他如何查字典)去读很厚的儿童读物和故事书了,还在幼儿园待着干什么?何况这个省政府幼儿园总是喜欢搞形式主义——为了在比赛时占优,经常压低儿童的班次;对需要参加比赛者格外看重,而对参赛无关者几乎是视若无睹——真心觉得没什么意思,干脆去上学!我的一个表姐恰好是我家隔壁一所小学的教师,学校离家近,还不用过马路。

当然,多年以后我对这个决定也有反思,有利有弊吧!暂且放下,后面再专门探讨。

那个时候教师的考核往往与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挂钩。据表姐后来讲,人家班主任看着刚刚过完5岁生日两个月的儿子,那么小,真心不想要。表姐知道儿子的“实力”,立马给班主任吃了个“定心丸”:“这样吧,能够跟得上,成绩您满意,再算正式的;如果跟不上,我们还回幼儿园——那边的床位还保留着呢!”承诺之下,班主任才算勉强接受了。

开学一个多月后,忽一日儿子班的数学老师来访。她倒也是开门见山:“你儿子一定受过特殊的教育!”我说,老师何出此言啊?老师摇着头:“不一样!真的不一样!”原来班上那些大他一两岁的孩子,要么马虎、要么不会,经常出错。而这个从幼儿园小班直接上来的,居然从不出错!每次考试、测验都是100分。

说到这份上了,我也没法、没必要瞒着老师。就把孩子一岁时我看到这本《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自己教育理念的颠覆性改变,以及从1岁开始的“早期教育”,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儿子的数学老师。老师问道:“没有提前学过?”“绝对没有!而且我坚决反对提前学... ...”我说出自己的理由:提前学了,上学后就会觉得自己都会,反而不注意听讲。很容易养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坏毛病。表面看上去,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优秀,其实拔苗助长,后患无穷。

数学老师非常认可我的观点,力邀我去家长会上介绍一下“经验”。可我那时已经“下海经商”,没有了“铁饭碗”的工资保证,哪有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坚辞不应。这位数学老师的负责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可惜在孩子三年级时换老师了。

由于孩子从小养成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上课特别注意听讲,整个小学我没费多大劲儿,孩子几乎一直是班上的“尖儿”。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事:

一是班上老师给家长布置任务:每天由父母给孩子出若干道数学题。刚开始很反感:这不明明是把老师应该做的推到学生的父母身上吗?后来转念一想:也好。在给孩子出题时,我有意出的复杂一点。比如加法,总要相加后的和超过10,减法则相反,用10以上做被减数。后来孩子数学不错,应该与这最初的基础打得坚实有关。

二是五年级暑假开家长会,临行前LP一再告戒:只听不说!开头还能坚持,直到班主任留“暑假作业”:要求每天写一篇日记。我实在忍不住了:“那你这还叫放假吗?还有孩子玩耍的时间吗?”

班主任很吃惊,居然有家长说留的作业多?很多家长是只嫌不够呢!她似乎一时反应不过来:“你说怎么办?两天写一篇?”

“两天一篇也多!”我斩钉截铁。

“那就三天一篇!不能再少了!我们明年就是6年级了,要考中学了... ...”班主任把5年级暑假的重要性,又借机大讲了一通... ...

我也意识到,这可能是我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了。后来听说,孩子的很多同学也知道了:**爸爸提的意见,让我们少写了不少日记呢!

(2)中学

初中、高中都在省实验中学(简称“实中”)。那时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近入学”,要考试。有按《早期教育和天才》原则打下的底子和整个小学孩子的表现,我很自信,也注意避免家里产生任何紧张气氛。我告诉孩子:考中学与平时做作业没有什么不同,只管当成平时做作业就行了。孩子考前没有压力,不紧张、不在乎,轻松考取这所在很多人眼里高不可攀的重点中学。更让我吃惊的是,入学后第一次中考,他竟考了个全年级第一!把一个小学同班、也考上了省实验的女同学嫉妒得直掐他的脖子。

那时他刚过了11岁的生日,脖子上还挂着家里的钥匙。班主任是女老师,喜欢他像自己的孩子。在应试教育非常厉害的阶段,因成绩好而经常受表扬、鼓励,他学习的积极性倒是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了。

《早期教育和天才》早在100多年以前就能明确指出:有些父母在孩子求知欲望最为强烈的时期(2--4岁),轻则放任自流,重则敷衍、打击,到了上学,反怪孩子没有兴趣学习。其实,对学习没有兴趣的种子,正是父母亲自己几年前亲手种下的。我感到幸运和欣慰的是,自己能在孩子一岁时读到了这本书,并深为震撼。此后,一直按照此书阐述的原则行事,小学、中学才能这么省心。科学的早期教育,真是投入精力小,收获的效果大啊!


中学6年,简述几件事:

A.初中三年,孩子成绩超稳定,历次考试,从未下过前五名。

B.报考高中,被剥夺了选择其他学校的自由——除了省实中外,不准许报考其他学外!理由是,我们培养的尖子生,怎么能外流呢?好在我也欣赏省实中学生负担轻,学习方式灵活的校风。

C.高一,听孩子同班同学说,教计算机的老师说孩子在电脑方面有天赋,毫不犹豫为他买了一台486,花了近万元(1995年前后?),是我当时“家底”的二分之一。有时我会想: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钱,没有吝啬过,没有犹豫过。孩子——尤其是来到澳洲的孩子,肯主动为父母拿出自己“家底”的一半吗?恐怕难。

D.即使到了高三,孩子仍然玩的时间很多。我也被儿子高三的班主任告诫,说孩子“没有高三意识”。

E.有同学家长告状:你儿子经常去玩电子游戏!在玩电子游戏被描绘为“电子海洛因”的年代,我没有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叫来训斥一番,仅仅私下里看了看孩子的成绩,没有受任何影响,就全当没有这回事儿——因为,作为科技报社的编辑、记者,我看到了英特尔公司董事长格鲁夫的一段话:大意是,互联网的出现将会在掌握和不掌握网络的人中间划出一道鸿沟,其中能够掌握者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而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而且不可逆。既然孩子对电脑和网络这么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去干涉乃至剥夺呢?

F.虽然孩子“没有高三意识”,但成绩摆在那儿呢,学校的保送指标还是没有落下他。大学不是我希望的北京,但只要孩子愿意就好——我可不想让孩子“高三掉层皮”。尽管按照省实验的“规矩”,保送生也必须参加高考,但,毕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上学后真的很省心,成绩还总是名列前茅。这里面当然有孩子自身的因素:聪明、好学、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等等;但,2—3岁时的早教,养成了他对未知世界探讨的兴趣,对读书和学习新知识的喜爱,我想也同样起了很大作用。


(未完待续)

管理人员评分

虞宅与美丽  在2017-11-29 17:17  +50分  并说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7-11-29 17: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还记得小时候特别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一套365夜,和十万个为什么,每次去人家家里也是逮着机会就看。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7-11-29 17: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谢楼主分享,确实赞同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是比外界逼迫更有效的方法。

楼主的介绍在培养“学霸”方面相信十分有效,但是教育除了学习成绩,还有个性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不知道楼主在这方面有什么心得吗?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7-11-29 21: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加油,再来一篇就够4篇奖励了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11-29 21: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uch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uch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lrbzkpm 发表于 2017-11-27 19:48
跟家庭环境关系很大

同一个家庭一个学霸一个学渣的情况多了去了。
签名被屏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11-30 09: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虞宅与美丽 发表于 2017-11-29 18:21
感谢楼主分享,确实赞同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是比外界逼迫更有效的方法。

楼主的介绍在培养“学霸”方面相 ...

主要还是响应版主的号召,谈谈读书和教育。

生活能力培养应该也在此列,但在家庭里并非我的“分工”。

我觉得教训不少,还有待反省和总结。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7-11-30 10: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ao3 发表于 2017-11-30 09:21
主要还是响应版主的号召,谈谈读书和教育。

生活能力培养应该也在此列,但在家庭里并非我的“分工”。

也欢迎主管领导来做指示哈

发表于 2017-12-1 13: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虞宅与美丽 发表于 2017-11-29 22:39
楼主加油,再来一篇就够4篇奖励了

今天拿出最后一篇

发表于 2017-12-1 13: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4.既为科学,就可以复制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早期教育和天才》所阐述的早教的几个基本原则:

A.孩子的可能能力递减,应尽早开始早教

B.注意孩子的“敏感期”,这是早教的关键

C.寓教于乐,以孩子的兴趣为基本原则

D.好习惯从小养成,且一以贯之

E.早教的重点在于培养、引导孩子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鼓励而不是打压孩子的想象力和“胡思乱想”。

F.尽量不要逼迫孩子学习他不喜欢、没有兴趣的东西。家长可以引导,可以创造环境,但不可强迫

早期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东西是完全可以复制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抓住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黄金时期,以及特别喜欢听故事的阶段,就奠定了一个学霸最重要的基础。而上学后对学习没有兴趣者,往往是在这两个阶段压制了孩子的好学和好问。


题外话:

上学早好不好?

因人而宜。具体到我的孩子,我觉得有利有弊。

5岁之前孩子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对读书极有兴趣。上学正赶上应试教育之风刮的最厉害的几年,老师比着布置作业,害得孩子几乎没有了阅读课外书的时间。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几次与老师沟通无果,这是弊。

多年以后,我与一位省实验中学建校元老级的老师聊及此事,他带孙子辈时也深有同感,但他有他的解决办法,描绘出的语境是这样的:

找到孙女的班主任老师,主动自报家门:

我是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

呵呵,老前辈。

有点事想求你。

老前辈尽管说。

能不能少留些作业?

唔... ...这可不好办,很多家长都嫌作业留的少呢。

那,能不能给我孙女单独少留点儿作业呢?

咳,老前辈,你咋净给俺出难题呢?别人知道了会怎么说?反映到上面,追查下来... ...

当然不能让你做难。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孙女的作业我负责,我给她留,我给她改。你总该相信我这个省实验中学的高级教师的能力吧?

那是,您比我们强多了。但是... ...

咱也别“但是”了,就这么定了!我保证她的成绩只会上,不会下!

就这么纠缠,多次亮出“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的招牌,才勉强取得了这点“特权”。

他有这么一块明晃晃的招牌啊!我们怎么办?

说早上学有利,就有点太具体化,不具普遍规律。早上两年学,赶在了“小升初”实施“就近入学”之前,可以靠成绩进入省实验。如果“就近入学”,恐怕就没这个机会。

早上了两年大学,赶在了大学实行“扩招”之前。毕业时虽然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但大学生人数少,就业尚不那么困难。

早上了两年学,还赶上了到澳洲留学读硕只需一年,随后即拿到了PR。再读时澳洲政策开始变为一年半,搞得很多人很被动。所幸他赶上了原政策的末班车,没有受到影响。

(全文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