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我和发型师的故事 (2008-7-29) 孔武 · 胶片映像志 (2012-6-24) autrant
· 乡愁 (2009-7-11) tritri · 美食接龙--芝麻花生糖+口水鸡 下一棒:大胃 题材:花生 (2010-3-28) chesecak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6153|回复: 4

[评书论文] 九月征文-评隐匿版一个热帖及其相关延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3 11: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9-9 11:21 编辑

这个贴子也是我很早想说的,既然九月份读书版的主题是心理,我就这个贴子说一说。点击率10469,说明贴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我评论的另一个贴子非常类似:隐版一个贴子的启示。类似的地方不再赘述。

原帖请点击:在澳洲这么孤独的移民生活,大家感情的支柱都有哪些啊?


贴主的思想(thinking)以红色标记

贴主的感觉与情绪(feelings)以绿色标记
贴主的行动与意志(doing/willpower)以紫色标记



为了分析方便,现转载贴主的全文:
主贴:
楼主家是夫妻俩,没孩子,也不打算要了,不喜欢小孩,也养不起,也不想养。在澳洲也没有其他亲友了。
工作环境全是鬼佬。没有中国人的朋友,跟鬼佬同事也不可能交到什么朋友。硬聊尬聊而已。
跟国内家人的关系也冷漠。不常联系。这个就不要批评我们了。亲人间也是靠缘分的。没有缘分就不是亲人。那些幸运的有亲人缘的,就别来责备我们这种可怜人了。
反正现在就是上班回家,周末逛逛街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很孤独。
跟以前高中的一两个好朋友还有点联系。可是环境不同,根本聊不到一起去,鸡同鸭讲的硬维持联系。就跟硬跟鬼佬同事维持同事友谊一样,尴尬又勉强。但是害怕孤独,硬着头皮联系。
我知道移民都会孤独,可是最近觉得孤独感要爆表了。
大家都怎么化解孤独啊?难道不生个孩子就无解吗?可是好像也看过有孩子的人发帖说孤独的。
我该怎么办啊?


贴主的回帖:

1 真的没有。以前很穷,一点钱也没有交朋友再怎么也得花点钱,一起吃个饭看个电影逛个街或是去哪玩啥的。没钱,所以光顾着打工存钱了。
后来上学到工作,都不是移民专业,真的没有中国人。也没机会认识了。
当然,我也没有积极的参加社区活动看看有没有。因为有点宅
2 逛街血拼是有点,因为孤独到了极点,变得有点购物狂来缓解压力。
但是只有夫妻两个人,穿在漂亮也觉得没啥意思。鬼佬同事倒是也会赞叹一下我俩衣冠楚楚很敢花钱,但是心灵空虚孤独不觉得是什么健康的派遣方式。
说实话决定不要孩子久了,都不敢想想有孩子会什么样。如果没孩子就注定要这么孤独。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3 谢谢忠告,要是小孩是去买一个来养的,我还有可能冲动去养。但是得自己生才能养,这个真的不能实践的。多年痛经已经足以让人觉得人生不易了。
4 我觉得你说得特别对。就像越想有男友爱的人越得不到一个好男友,越怕孤独越交不到舒服自然的朋友。我觉得的确是因为我自己有什么问题导致没有自然而然遇到的朋友吧。
5 我有时会想,如果一个孕妇准妈妈突然后悔了,觉得害怕生小孩,怕疼或是怕别的,但是小婴儿已经在肚子里了,不可能不痛不痒拿出来了,就像开弓没有回头箭,那会不会很可怕。
6 谢谢你的建议,我真的该一条一条照做。其实想很久了,就是干想不动。
7 还是善良友善的人多。多谢大家,我会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多出门,多运动。希望慢慢变成快乐阳光的人,才会有朋友吧感觉自己不知道多久了,像一个蘑菇一样,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躲。
8 你们净骗我。有很多人跟我说生完也疼,或原来不疼,生完疼的。这个看运气,荷尔蒙改变了导致的吧。
这么大的事儿,不好骗人的(关于痛经)
9 看你这么一说我们情况还真有一点像。交朋友也比较难,一定要找心性相投的。
可怜的是我在澳洲从来没有过朋友,你们多少还有过,只不过回国了。
10 好多同学说我没兴趣爱好,是性格问题。可是我不知道有多少是因为性格,有多少是因为贫穷。
来了十年了,之前真的穷到不天天去打工活不下去。后来上学专业课难,同学全是鬼佬,老师也无法理解体谅非母语同学学习上的困难,就压力爆棚的天天学习。那么多年都是那么辛苦的过的,兴趣爱好朋友在压力山大的经济状况和学业面前,就都没有了。毕业以后不用怕没钱生活了,也不用晚上周末都学习了。但是孤独感爆棚。
就像楼上两个同学说的,跟鬼佬接触,满足不了精神上的需求,全是无效社交。依然孤独。中国人也不认识。有时候超市遇见探亲老人请我帮忙退东西,马路上遇见中国游客问路,都会跟人家聊好久。也就这样了。
可能我是在找借口。就是我性格比较封闭自己吧。
11 哎,那些还不都是鬼佬。以前参加过戏剧班,遇见的人确实比在单位遇见的同事要轻松友好,戏剧也算好玩,但是我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就是没有一直去下去。(关于兴趣爱好)
12 那种孤独的感觉,真的很难受。除非有真心喜欢的兴趣爱好,为了打发孤独现培养的也只是缓解,难以真的有满足感和安慰。
我们以前跟你现在差不多,忙学习忙打工,还不觉得孤独。工作以后,一周五天陷入到一个全鬼佬的环境,强颜欢笑配合人家的主场,工作也不是有兴趣的。回家了就难免丧气懒得动,什么吃美食运动旅游都觉得累得慌。
日复一日,在孤独感里越陷越深。
13 握个手。丁克家庭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只是散落在千家万户里,也遇不见。
我虽然有时候会说说要不要小孩的话,但是真的不觉得我会改变主意。再难也的确是要自己忍耐,找办法解决。人和人的差异性那么大,觉得所有人都会适合做父母是不太科学的想法。
不过真的觉得有孩子并且享受养育孩子的家庭还是很幸福令人羡慕的。
我们这些天性独行侠人也得遵从自己的天性,独,也没办法,天生的。
14 是的,我妈有家族遗传的精神问题,不是重度,但是毁掉孩子和老公足够了。
15 有可能是跟父母关系不好,从来不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幸福感吧。像有人不相信爱情一样,我们不相信亲子关系。
16 谢谢,你的话我都仔细看了几遍。以前最快乐的时候是跟同学下午学校不上课的时候出去玩。回来肯定被打被骂说没在家学习。
很小的时候不懂画画是什么,被打骂着画非常复杂的水墨画,后来长大一点喜欢画水彩画了又被打骂着不许画,只能学数理化,画笔全被折断,画本被撕。
就是这么慢慢变成一个没什么兴趣也不爱出门的人。只在家里看书。但看的也不是他们想让我看的数理化,看闲书吧。就慢慢开始思考人生宇宙,宅和抑郁的气质越来越多。
我不敢完全说是我自己基因里没有抑郁和多愁善感的东西,但是后天因素很明显的。
你的话真的提醒了我。我以前最快乐的时候真的不是宅在家里看电影或思考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天天出去跟同学朋友疯玩。秋天收集各种野花的种子,种到自家的花盆里。
真的很谢谢你。我本来以为我就是阴郁的人,这辈子就这样了。你的话使我突然意识到,我不是!!!!
从明天开始要按着这个来,出去玩,不要坐在屋子里了。
我感觉自己被强迫出一个潜意识的罪恶感。只要出去玩,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坐在电脑前书桌前,哪怕是玩电脑游戏,就会觉得心安。被打的吧,觉得不能离开书桌。
17 那你觉得还算开心吗?如果本来就没什么朋友,工作的同事再难搞不友善一点,真的会觉得很难调试。
18 哎,其实我们缺的不是朋友,而是一两个真心的朋友,和和睦的家人。缺的不是关系,而是亲密关系。但是,我也知道,人不可能想要什么都有。
19 几个月前开始想学一点佛教的东西,开启一下智慧。
说实话我觉得不要孩子的夫妇一般都是主意比较正的人。我活了这么大,一直都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干什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迷茫过。有时候都会惊讶自己怎么慢慢变成了这么不知所措,面对人生智慧完全hold不住的人。
佛教认为,快乐不是源于物质财富,不是源于精神财富,不是源于社会关系,不是源于慈善帮助别人,而是源于内心放弃执著的清静平和。
开始了解佛教的时间很短,对内心平静的境界理解很有限。但是我太了解前几条了。我虽然没富过,但是完全理解财富增加不一定会增加幸福感。精神世界是我一直追求的,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心。宅的人应该都是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吧。以前在国内没问题,出国以后宅出新高度就不行了。社会关系更简单,与人接触肯定有开心也有不爽。目前只能参悟这前三条。
打算从现在开始做第四条,慢慢建立自己乐于帮助别人的行为。以前的人生哲学一直比较冷漠,肯定不会害人,但没有很乐于助人的行为,对人际交往比较警觉,不信任为主。
我先改变自己的行为,先体会一下第四条。
希望能慢慢建立佛教推崇的清静平和的内心世界吧。佛教的很多观点如果不用奇怪的佛教术语来讲,跟现代心理学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可是心理学只是科学,缺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是打算禅修一下,试试与佛教有没有缘分,不打算勉强自己接受所有的佛教理念,只接受自己人生阅历能理解参悟的部分吧。
20 楼主打算学游泳的,不过从夏天打算到冬天,现在又快从冬天打算到夏天了。
21 可能就是不读书不看报儿太久了,或者是只接触专业技能,不接触其他,迷茫。我这几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任何宗教都可疑得很。只能说是学习了解一下,“信”肯定是不行。真正的佛教也不主张“信”,而是主张“辩”。
22 可是我还没到35(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管理人员评分

缓缓  在2018-9-3 19:08  +50分  并说谢谢分享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8-9-3 11: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9-3 20:13 编辑

为了叙述方便,采用埃里克森八段论。当然还有其他的‘论’,在此不一一赘述。
埃里克森最早提出了“终生发展“和“终生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整合人格的过程是由贯穿一生的八个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在等待解决,每一个阶段又都在为下一阶段作准备,以便去适应社会组织以“某种传统方式“为他准备好了的社会任务。在他的理论中,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解决得好,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这个危机没有解决好,儿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健康的问题,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详见:儿童的心理发展: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因为贴主叙述的不太详细,现在大致按照贴主的叙述理清一下TA的经历:


1 第一阶段:婴儿期(约0~1岁),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

我妈有家族遗传的精神问题,不是重度,但是毁掉孩子和老公足够了
有可能是跟父母关系不好,从来不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幸福感吧。像有人不相信爱情一样,我们不相信亲子关系。
2 第二阶段:幼儿期(约1~3岁),自主性vs.羞怯和疑虑
3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约3~6岁),主动性vs.内疚感
4 第四阶段:学龄期(约6~12岁),勤奋vs.自卑

以前最快乐的时候是跟同学下午学校不上课的时候出去玩。回来肯定被打被骂说没在家学习。
很小的时候不懂画画是什么,被打骂着画非常复杂的水墨画,后来长大一点喜欢画水彩画了又被打骂着不许画,只能学数理化,画笔全被折断,画本被撕。
5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就是这么慢慢变成一个没什么兴趣不爱出门的人。只在家里看书。但看的也不是他们想让我看的数理化,看闲书吧。就慢慢开始思考人生宇宙,宅和抑郁的气质越来越多。
最快乐的时候是天天出去跟同学朋友疯玩。秋天收集各种野花的种子,种到自家的花盆里。
我感觉自己被强迫出一个潜意识的罪恶感。只要出去玩,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坐在电脑前书桌前,哪怕是玩电脑游戏,就会觉得心安。被打的吧,觉得不能离开书桌。

6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约20-24岁),亲密vs.孤立

以前很,一点钱也没有,交朋友再怎么也得花点钱,一起吃个饭看个电影逛个街或是去哪玩啥的。没钱,所以光顾着打工存钱了。
后来上学到工作,都不是移民专业,真的没有中国人。也没机会认识了。
来了十年了,之前真的穷到不天天去打工活不下去。后来上学专业课难,同学全是鬼佬,老师也无法理解体谅非母语同学学习上的困难,就压力爆棚的天天学习。那么多年都是那么辛苦的过的,兴趣爱好朋友在压力山大的经济状况和学业面前,就都没有了。
我们以前跟你现在差不多,忙学习忙打工,还不觉得孤独。工作以后,一周五天陷入到一个全鬼佬的环境,强颜欢笑配合人家的主场,工作也不是有兴趣的。
7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约25-65岁),繁殖vs.停滞

毕业以后不用怕没钱生活了,也不用晚上周末都学习了。但是孤独感爆棚。
贴主目前应该处于这个阶段:准备丁克,不要小孩。尤其是不生小孩。

8 第八阶段:成年后期(老年期,约65-死亡),圆满vs.失望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发表于 2018-9-3 11: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9-3 14:14 编辑

想到哪,写到哪。
贴主的现在的问题和困惑:孤独(32处)
这些问题其实很早就有了。

原因可能如下:
1 童年经历: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可能还有一些精神类疾病。比如将画笔全部折了(不是一个),这种极端行为见于一些极端人格。贴主多次提到被‘打骂’,被逼到书桌去学习。即使爱好画画,也被掐灭。
2 无志:贴主所学的专业也不是感兴趣的专业。所谓志,不一定是救国救民的伟业。有敬业精神或事业心,尤其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不论干哪一行,都可以说是有志者。发明显微镜的虎克还是个门卫。有些北大的保安去旁听,听得津津有味。也不一定会获得某种现成的利益。
3 没有强烈的亲情:父母的粗暴与严厉,缺乏爱,使小孩丧失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贴主数次强调,不能建立亲密关系。家庭气氛愉快与温暖非常重要。为家庭服务是很多人的终身事业。虽然没有什么了不起,油盐酱醋锅碗瓢勺,但可以相当健康。
4 没有业余爱好:趣好使人免于空虚。过去人们讲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贴主认为,只要出去玩,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还有潜意识的罪恶感.为啥贴主会有这个罪恶感?因为从小被灌输的。‘你应该学习,坐在桌子前面。’不然打骂伺候。思维已经被固化了。很多人爬山,游山玩水,兴致勃勃地欣赏一路风景,即使一朵花,一片叶子。贴主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最快乐的时候是天天出去跟同学朋友疯玩。秋天收集各种野花的种子,种到自家的花盆里。’。可惜被罪恶感替代了,认为兴趣爱好全无意义。
‘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十分精辟。受罪是强加的,不受也得受;但有人却会选择去’受罪‘,比如去挑战一些极限运动登珠峰,在外人眼里,这是受罪,但只要当事人乐意就好。贴主数次提到自己吃过的’苦‘
说明贴主在做这些事情时是以外界尺度来衡量的。有些人则可’苦‘中作乐,甚至别人看来是吃苦,人家却觉得是享乐。
贴主数次提到自己的’穷‘,穷,固然有客观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有适应与调节能力。
享福却要求我们有主动精神,有所追求。有人将受罪理解成为了更好的明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就有问题。首先,吃苦就能人上人?人上人需要很多条件。如果你的吃苦,是为了某种人上人,万一没达到呢?第二,为了未来的那个‘乐’,你才吃苦,而忽视了‘苦’本来的味道。生活酸甜苦辣都有。Bob Dylan说过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有的人感受到了雨,有的人却只是被淋湿了。
贴主说,我活了这么大,一直都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干什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迷茫过。有时候都会惊讶自己怎么慢慢变成了这么不知所措,面对人生智慧完全hold不住的人。。这句话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果一个人一直会骑自行车,怎么有一天突然就不会骑了?可能的原因是,以前骑车的那个人并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假性自我。小时候,大人要小孩听话,不听话,会遭到各种责备、责骂、体罚甚至是暴打,于是,为了生存,产生了一个听话、乖巧的假性自我,压抑着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现在你自由了,却陷入了巨大的孤独之中,你想失去假性自我,而压抑太久,找不到那个真我了。
所以,贴主需要二次成长。假定时间定格在那个快乐的自己:‘最快乐的时候是天天出去跟同学朋友疯玩。秋天收集各种野花的种子,种到自家的花盆里。’想一想,那些事情可以让你脸上挂上笑容或者内心愉悦,先别管那些’该不该‘,’外出玩耍就是罪恶。浪费时间’。然后去做。
先听从你的感受。

根据埃里克森的八段论,那个快乐的你定格在‘收集野花种子的’的那个时段。
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贴主提到,出去玩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因为小时候父母不允许TA玩,只有学习才不是浪费时间,才是贴主的价值所在。贴主说和亲戚们没有联系,在澳洲也没有什么朋友,事实上是一种逃避。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28 收起 理由
qingtian + 3 你太有才了
sharkowen + 3 你太有才了
gifox + 2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发表于 2018-9-4 08: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9-4 09:36 编辑

1 ‘正确’与罪恶:玩耍被打骂,学习被鼓励,在实施者的眼里,TA做得是‘正确’的事情。但最后导致被施者‘享乐无能’(anhedonia)。强加到儿童头上的每一个‘应该’,‘必须’,最后都会内化。比如贴主,并没有人认为TA有罪,但TA自己却有深深的罪恶感。这些‘应该’‘必须’变成一道道紧箍咒,箍的人性紧紧地,自我画地为牢,既难以出去社交,也无法享受孤独。世上的事,只要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很多事情并没有截然的‘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这个尺子衡量是正确的,用那个尺子衡量或许就不那么正确。单一粗暴的价值观只会扭曲人性。比如鲁迅在《白光》里描写的陈士成,考了16次,对其他事情一律不感兴趣,最后妄想发作,深夜寻宝,掉到河里淹死了。
2 积极倾听:
为什么要放‘积极倾听’在这里,很多时候,小孩或者成人间缺乏倾听的能力,比如小孩子的抗议、成人之间的牢骚。这些积累起来,某一天就会爆发。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首先是我听到了你说的什么,我还会给你一个经过加工了的反馈。有听而不闻的,有哼哈二将的(嗯,哼,啊,哎),有选择地去听(内心想着其他的事,专拣自己喜欢听的,想着怎么辩驳别人等等),专注地听。最高级的则是‘投入情感’地去听。倾听的出发点是为了理解而不是为了反应,暂时放下自己的好恶,站在对方的角度,避免做出武端的评价。如果只是听词句和内容,则错失了语调、手势、表情、眼神等。常见的比如网聊,通过打字聊天就会失去很多信息。
倾听过程中要排除一些障碍。1 对比:听别人讲小孩,则想‘我孩子比他的聪明得多。’‘我挣得比他多’。2 猜测:认为自己知道对方要说什么,从而忽视了说者的内容。3 演练:指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自己接下去讲话的内容。4 过滤:只关心某人是否生气或者不高兴就过滤掉很多信息。5 先入为主:如果你认为某人愚蠢呢、弱智、发疯、小气,你根本就不会TA的。常见的比如孩子不听父母,却会听老师的。6 心不在焉。7 好为人师: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建议、告诉别人怎么做或者试图解决问题。‘你只要按照我的办法去做,就没有问题。’‘如果我是你,我会让他知道我的厉害。’而不去倾听别人的心声,不理会对方的痛苦。8 争辩。9 转移话题。 10 读心术:准备好了答案,知道对方要说什么,就停止了倾听。
通过事实听情感、倾听对方的非言语线索、分辨对方的观念、情感、行为、倾听别人的时候倾听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进一步阅读请点击:积极倾听
3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就是心理治疗大师们之间的分歧都很大。很多问题,大师们也没有答案。罗杰斯认为人有自愈的功能,格式塔治疗要求‘活在当下’。
因为牵涉到人,变量很多。基因、怀孕时并发症、生产时的问题、母乳喂养、成长环境、父母养育方式、是否虐待、性格、兴趣爱好、压力处理方式等。孔子讲因材施教,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不同的,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自己的方法未必就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持开放的态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252060/
在这个视频中,者三位治疗者都是某个门派的开山鼻祖。你可以看到他们的谈话方式是完全不相同的。
格洛丽亚与三位心理治疗师
第一段影片,治疗师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博士。
进一步了解请点击: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二段影片,治疗师是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弗德里克·摩尔斯博士。
进一步了解请点击:格式塔疗法
第三段影片,治疗师是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博士。
进一步了解请点击:理性情绪疗法
我发这些,是想让大家看看治疗师是怎么治疗的,或许其中一些操作对我们有启示。
比如罗杰斯的治疗,也是慢慢问出的。Gloria说她的父亲很少倾听她。

上面有人提到‘很多人从原生家庭里,或多或少都带着原生家庭的阴影,挥之不去。但成年以后的我们,已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你愿不愿意改变,摆脱心理阴影和束缚,过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这就是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有些人天生有这种能力,有些人需要不断学习,有些人即使学习了可能也获益不大。
‘主宰自己的命运’太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好像个人不幸的命运是个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个人,不是说自己愿意改变就能改变的,摆脱心理阴影和束缚需要各种条件,到底是什么问题、什么病、什么障碍,需要搞清楚,而不单单是个人意愿就能解决问题的,尽管个人意愿很重要。
不然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工作者、社工、心理咨询、甚至宗教等等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8700km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发表于 2018-9-5 07: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8700km 发表于 2018-9-4 19:26
怡情、锻炼只是学这些东西的好处之一。比如学篮球,最重要的是学习teamwork(这其中包括如何和其他人的相 ...

教育就是试错。特别同意。

trial and error。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以想象第一次走一条满布荆棘的路的艰难。
桑代克是行为主义的伟大先驱。通过对老鼠走迷宫的观察,他提出了著名的“试误”(trial and error)定律,并认为这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许又新教授说:“它比条件反射更基本,因为没有神经系统的单细胞动物也有这种学习行为。”
这个定律隐含着一个前提:成功是偶然的,而失败却是必然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就是在尝试—失败—再尝试,最后侥幸成功的。
只有给孩子提供不断尝试的机会,尝试各种行为模式,才会变得灵活起来,才能面对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而不是执着于僵化教条的方式,只有一种行为模式,比如贴主只能坐在桌子前学习。如果有一天,不需要坐在桌子前学习,该怎么办?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