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总是忍不住吼孩子?来看看怒气背后隐藏的秘密! (2018-5-1) 苏一菲 · 从“小镇做题家”,到M女校全奖 + JR)+(弟弟也不甘示弱,今天也拿回一个BC的offer (2022-8-25) 樱桃芝芝
· 【柠檬塔】 (2012-7-14) jocegirl ·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 (2005-1-3) leeshin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5042|回复: 27

The Gist of Gita<全文完> [复制链接]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5 12: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地方是我一定要去的,那就是印度。宏伟的泰姬陵传颂着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英王皇冠上的最大的钻石从那里出产,流光溢彩的宝莱坞活跃着号称当今世上最美的女人,曾经阻挡过亚历山大大帝的神奇雨林仍出没着野生孟加拉虎,卡久拉霍神庙里风光旖旎的雕塑重现着生殖崇拜的经典热情...不想做一个用手绢捂着鼻子的观光客,游玩归来游记的焦点是环境是多么的脏,人民是多么的贫穷愚昧,食物是多么的难以下咽,公共设施是多么的破旧匮乏,暴殄天物。从现在开始做功课。心中暗下决心,我要知道每块石头后面的故事!下面是一些读书笔记,天马行空,道听途说,如有错误请不吝指正。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5 at 12:25 PM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5 10:40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教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了解印度,不能不从宗教开始,虽然印度是一个多种宗教、各种流派并存的国家,有超过一亿个伊斯兰教徒(穆斯林人口为全球第二),佛教也起源于印度,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印度教(Hinduism),约有80%的国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起源于婆罗门教,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记载,公元前十二世纪时婆罗门教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公元前5世纪,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较前有衰落。公元8世纪,婆罗门教经过改革,改称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如果按信奉人数来计算,它是亚洲最大和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宗教。印度教是一个多神的宗教,有三个主神,分别为:
梵天(Brahma):佛教称为帝释天,创造神
毗湿努(Vishnu):也名为黑天,佛教称为遍入天,守护神
湿婆(Shiva):佛教称为大自在天,毁灭神

印度教宣扬轮回转世,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多次生死。人的每次出生都会影响你将来的造化(Karma),此生行善来生美满,此生作恶来生遭到报应甚至沦落畜牲道,可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印度教有3個基本教义,包括礼拜、火葬和种姓制度。印度教是一個排外的宗教,人沒有选择信奉的权利,而是出生時就決定了你是不是信徒。同时,新印度教又是一个相当宽容的宗教,印度教没有诸如异教徒必死,抑或信我即入天堂,不信我即入地狱这类的教义,主张无论信仰何种宗教,无论崇拜哪位神圣,只要心存敬畏(虔信之途),多行善事(行为之途),不断学习(知识之途),就能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moksa)。

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传说中,为了拯救世界、人类与诸神,毗湿努10次化身降凡显圣,十化身包括:

   1. 毗湿努化做宇宙野猪灵鱼马特斯亚,洪水泛滥时拖曳"方舟",拯救了人类的始祖摩奴;
   2. 神龟库尔马,以龟背支撑曼陀罗山作为搅棒搅拌乳海,使诸神重获不死的甘露;
   3. 野猪瓦拉哈,从洪水深渊中拯救出沉溺的大地女神昔弥;
   4. 人狮那罗辛哈,把蔑视毗湿努的魔王希兰亚卡西普撕成碎片;
   5. 侏儒瓦摩纳,又叫三步神,向魔王巴利要求三步地方,结果三步跨越天、空、地三界(隐喻太阳早、午、晚跨越宇宙空间);
   6. 持斧罗摩,为了维护婆罗门至上的地位而惩治傲慢的刹帝利;
   7. 罗摩,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在神猴哈奴曼(曾有人说是孙悟空的原型)协助下,战胜了楞伽岛(斯里兰卡)的十首魔王拉伐那,夺回了被魔王劫持的妻子悉达公主;
   8. 克里须那,马图拉地区的牧神和英雄,也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阿朱那王子的御者和军师;
   9. 佛陀,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陀降格为毗湿努的化身之一,而且是诱导人误入歧途的化身,说明佛教在印度本土已走向衰微,被印度教吸收同化);
  10. 白马卡尔基,在世界毁灭前夕,毗湿努本人将骑着白马持剑而来,重建宇宙秩序。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5 at 10:40 AM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4 11:47 |显示全部楼层

种姓制度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印度教有着十分严格的的种姓制度,人分四等:
婆罗门(Brahmans):教士和学者
刹帝利(Kshatriyas):贵族和武士
吠舍(Vaisyas):农夫和商人
首陀罗(Sudras):劳工和奴仆
还有一部分人被称为贱民(Panchamas)即Untouchables,为罪犯、被逐出世袭的社会等级的人和一些职业为处理“脏东西”的人组成。从高到底,受尊重的程度不同,种姓为世袭,不可逾越。每个人必须服从他的社会等级,安于现状,来生才有可能“晋升”到高一个种姓。很多低种姓的人为了逃避可怕的命运而改信伊斯兰教或基督教。由于种姓制度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新印度教已经宣布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它的影响仍广泛存在。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种姓制度。(NT歪注:对比自己级别高的人恭敬,对比自己级别低的人倨傲,这个在中文里叫势利,在英文里叫 snobbish,在印度就叫作种姓制度,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4 at 11:47 AM ]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4 11:49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阶段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为了把世俗生活纳入宗教行事中去,印度教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4行期:梵行期(asrama),即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敬事师长,过苦行生活,从5到8岁启蒙直到结婚,一般为12年;家住期(brahmacarya),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经营与婆罗门身份不相违背的社会职业,进行家祭并施舍;林栖期(grihasthya),家事既毕,本人或携妻隐居丛林,做种种苦行,亲证梵我,严格奉行祭祀的各种规定;遁世期(samnyasa),弃家云游四方,靠接受施舍为生,把苦乐弃之度外,以期获得最后解脱。、

这四个生活阶段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虽然现代的印度教徒少有离家过苦行生活的,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即要成家立业的观念牢不可破,印度青年的婚姻至今仍然奉行“父母之名、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多由父母选择门第相当的对象,请星象家看过是否相合,择吉日举行婚礼。结婚是女方嫁妆制,即想要嫁女儿就得准备一大笔嫁妆,嫁妆越多,女儿在夫家就越会得到善待,而男方不但不必准备彩礼,反而可以狮子大开口,趁机讨价还价一番,因此由于女方事先答应好嫁妆的数目而后毁约导致新娘被烧死、生太多个女儿想想将来嫁妆的天文数字而绝望自杀的悲剧层出不穷。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4 at 11:49 AM ]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4 12:26 |显示全部楼层

锡克教(Sikhism)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锡克教、耆那教都从印度教起源,但有着不同的教义。

锡克教由Nanak在公元十五世纪成立,是一神论、禁止偶像崇拜的宗教,至今有约2500万信徒,Sikh在印度文里就是“信徒”的意思。Nanak有感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太注重仪式,忽略精神上的觉悟,信徒之间又时有纷争,因此融合印度教的虔信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教义,创立锡克教,指导信徒过正直俭约的生活,亲近真神。锡克教沿袭印度教轮回转世之说,认为人在世间的行为,决定来世投胎为人、畜生或是植物。锡克教倡导人人平等,不论种族、种姓、宗教、男女、社会地位。( NT歪注:这个我稀饭。)

锡克教在印度北部崛起之后,引起当地回教徒的不安,1606年回教蒙兀尔帝国的统治者,以谋反罪名将锡克教领袖Arjun处死。Arjun的继承人Govind认为锡克教徒应该武装自保,于是把爱好和平的锡克教,改组为一个好勇尚武的军事团体。Govind还使锡克教徒有了明显的标志,他们的标志在印度文里是五个“K”:
Kesa:终生不剪的长发,喻示身体不容伤害,男性锡克教徒把头发用缠头(turban)缠起来。(NT歪注:现在知道为什么有些印度人缠头,有些不,其实在节日或婚礼中所有印度男性都会缠头的,受尊敬的印度教徒也会缠头,但是锡克人的缠头和节庆时的缠头并不一样,后者只是个装饰,像个帽子,有个扇形从顶部伸出来,前者的起源是战士的头盔,用十三米长的布条把长发密密实实地缠在里面,在战时有保护头部的作用。)
Kacha:一种特殊的短裤,标志婚姻的圣洁。
Kanga:木梳,象征干净整洁。
Kara:钢手环,意味着投身于永恒的真理。
Kirpan:匕首,象征保护弱小的誓言。

印、巴分治时,有半数锡克教徒住在巴基斯坦境内,他们担心遭到迫害,纷纷逃到印度,目前锡克教徒主要聚居在印度旁遮普省。1984年一个锡克教激进团体占领锡克教的圣地、旁遮普省首府Amritsar的金庙,要求政府给予锡克教徒更大的自主权。印度军队为了平乱,突袭金庙,击毙为首的好战份子,却因此激怒锡克教徒,两名担任当时总理甘地夫人禁卫军的锡克教徒,开枪射杀甘地夫人,引发暴乱,数千名锡克教徒被杀害。20年后,锡克教人曼莫汉·辛格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位锡克教总理,这令仅占印度总人口1.9%的锡克教徒感到莫大的荣耀,同时也让锡克人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印度,身材最高大的是锡克人,公认长相最美丽的也是锡克人。高高的鼻梁和白皙的皮肤让很多锡克少女在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而包头、蓄须,再加上高大魁梧的身材,则是锡克族男子的典型标志。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4 at 12:26 PM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4 12:56 |显示全部楼层

耆那教(Jainism)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耆那教由Vardhamana创立,信徒尊称他为Mahavira,意为大英雄。Mahavira与佛陀同样出身王族刹帝利,同样抛弃了世俗的生活,而且同样拒绝种姓制度,提倡自我克制 ,而印度文 Jain一字便来自征服者jina 。

耆那教有五条戒律:
不杀生
不说谎
不偷盗
避免尘世瓜葛
避免在黑暗中行走

人世诸恶中以暴力为最,因此非暴力即为诸善之首,以不杀生为基本要义。为了彻底奉行不杀生的戒律,耆那教的僧侣往往用纱布掩盖口鼻,以免无意间吸入昆虫,而且是严苛的苦行者,化缘为生。除了一支扫帚,用来扫除路上的虫蚁,免得踩到,几件僧袍、一钵一杖之外,不能有任何东西,甚至不能长期睡在屋宇之下。

耆那教认为人要弃绝一切欲望,摆脱物质世界的瓜葛,透过种种苦行,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现代耆那教分为两派,一派为白袍派,一派是天体派,后者尽可能不穿衣服,也是摆脱物质世界羁绊的意思。

今天印度耆那教的信徒,数目约有500万,但是它对印度文化、思想、建筑与雕塑有很大的影响,领导印度独立的甘地就终身奉行耆那教非暴力的原则。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4 at 12:56 PM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4 12:33 |显示全部楼层

梵文(Sanskrit)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现代印度有数十种语言,其中以英语应用最为广泛,而Sanskrit这种古印度语在印度本土已几乎无人使用。Sanskrit来自古代雅利安人的语言,据说是一种语法简洁、结构严谨的语言,现在悉尼的一些私立学校仍开设Sanskrit课程,据信对孩童的语言能力有帮助。抛开最古的经典《吠陀》不说,印度的两大著名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呵婆罗多》都是用Sanskrit写成。(NT歪注:佛经最初也是由Sanskrit写成,我猜想应该也是同《圣经》一样,是记录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和隽永的小故事,用以传播信仰,启迪众生的吧,只是我看过的一些中文佛经,译得音意皆无,根本就不make sense,居然也能流传至今,晕啊晕。)

雅利安人和印度人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印度人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呢。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越帕米尔高原涌入印度河流域,并和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进行长期斗争并最终征服了他们。

雅利安人(梵文:&#226;ry&#226;n,“高尚”)是高加索以及中亚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以前原是游牧部落,他们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人格化了的自然神和祖灵,实行火祭和苏摩祭,孩提成年时要举行入门(证明是正式的部落民)仪式,死后实行火葬等。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个部落分化成两个分支,第一个组定居在伊朗高原,第二个在印度北部。

在伊朗,他们和古代的 Elamite族融为一体,形成了后来的波斯人、米提亚人、斯基泰人等等。

在印度,他们往南部驱逐德拉维达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种姓制度,把印度-雅利安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后形成了吠陀教,崇拜多神,实行繁琐的祭祀。公元前10世纪中叶雅利安征服者又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进至朱木那河、恒河流域。

在20世纪,纳粹分子改变“雅利安”原来的意义,用这个字眼指“高尚的纯种”,认为德国人是雅利安人的典范。实际上,欧洲的唯一一个雅利安民族,茨岗人遭到纳粹的迫害,这就说明了纳粹人的人类学概念有严重的矛盾。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4 at 12:33 PM ]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5 09:15 |显示全部楼层

《爱经》(KAMA SUTRA)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爱经》(KAMA SUTRA)
第一次听说Kama Sutra,是在SBS上看到一部同名的印度电影,讲一个出生低等的女孩如何经过Kama Sutra 的训练同时获得了国王的和她的心上人的热爱,然后又如何失去了他们。

印度性学经典《爱经》中传授各种性交体位和姿势,是教育婆罗门男孩儿如何成长为男人的,是一本男欢女爱的教科书,同时还教导青年男女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如何选择合适的对象,如何诱惑你喜欢的人,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持家,如何取悦对方等等,反映了一夫多妻制下的道德观和家庭生活细节。有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经典,我想也不奇怪,所有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都有着生殖崇拜的印记,印度教虽然有三位主神,但是对湿婆崇拜最为广泛,湿婆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全国5000多所寺庙,其中近4000所供奉的都是湿婆,有些甚至直接供奉湿婆的生殖器,由信众云集对其顶礼膜拜。

在印度北部的一些小城市里面,最独特的就要数卡久拉霍(Khajuraho)了,去那里的唯一目的是看看那些布满雕刻的寺庙,尤其是那些以性爱为主题的雕刻被公认为是世上最奇特的刻像。

克久拉霍在印度中央邦北部的本德尔坎德(Bundelkhand),中世纪曾是金德拉王朝(Chandella Dynasty,约950-1203)的都城。相传金德拉时代克久拉霍曾经建有85座神庙,现仅存25座,分布在今克久拉霍村附近约2千方公里的丛林区域。克久拉霍神庙群中最典型最壮丽的神庙,是维迪亚达拉敕建的祀奉湿婆的坎达里亚·摩诃提婆神庙(Kandariya MahadevaTemple,约1018-1022)。"坎达里亚"(Kandariya)意即山洞,"摩诃提婆"(Mahadeva)意即大天(大神),是湿婆的称号之一。

这里的寺庙都是献给印度教的神的,装饰着黄色砂石的雕刻,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刻意追求繁缛豪华的装饰,高度强凋扭曲夸张的动态,雕刻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生活的场景、战争、人物、动物,但是有两个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多,那就是女人和性爱,尤其热衷于渲染女性肉体的色情诱惑和男女交欢的性感刺激,比奥里萨雕刻更富有挑逗性和吸引力。寺庙塔身上的浮雕有大有小,大的有1米多高,小的则刚刚巴掌大小,那些令人激情不已的性爱雕刻很多都分布在生活场景雕刻的中间,尤其是那些新奇的、逼真的雕刻都很小。至于为什么在寺庙塔身上雕刻那么多逼真的性爱场面,印度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献给湿婆和雪山神女Parvati大婚的礼物,有人认为那是石刻版的印度的《爱经》,也有人说是防止雨神淋坏这些寺庙,这个具有窥阴癖(Voyeur)的神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图案就不会破坏寺庙了。

坦多罗教(Tantfism)即密教神秘主义的宇宙论认为:人体是宇宙的缩影,宇宙生命是男性本原布鲁沙或男性活力湿婆与女性本原普拉克里蒂或女性活力沙克蒂(Shakti,性力)结合的产物,因此男女两性的交媾就隐喻着宇宙两极的合一。在这些寺庙的鼎盛时期都豢养者大批的神女(devadasi,提婆达悉,神的女奴),在祭祀时由诸王和祭司与她们交媾来保证维护万物的秩序。(NT歪注:为自己找乐子还找得出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是即做了婊子又立了牌坊。)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5 at 09:15 AM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4 17:09 |显示全部楼层

《罗摩衍那》和《摩呵婆罗多》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罗摩衍那》(Ramayana,意即“罗摩传”),《摩呵婆罗多》(Mahabharata,意即“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并列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同古代希腊两大史诗《奥德赛》与《伊利亚特》一样,都属于伶工文学一类。也就是,最初它们是由伶工歌唱的文学。最初的文学都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有了文字以后,在很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师徒授受,口耳相传。最后,大约由一个人把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史诗经过增删润色,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诗。古希腊两大史诗最后总其大成者为荷马,《罗摩衍那》的作者则是一个叫蚁蛭的伶工,《摩呵婆罗多》的作者则是毗耶娑。

《罗摩衍那》被称为“最初的诗”,其中所讲的故事相传发生于公元前1000-1500年。《罗摩衍那》的内容以英雄美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中间插入许多神话、童话、寓言、小故事等等,幻想丰富,文采绚丽。由于这部史诗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所以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俗学等方面的内容。《罗摩衍那》在印度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它是印度古典文学的伟大典范,也是后来印度文学创作取材的重要源泉。

《罗摩衍那》的主要故事情节如下:

古印度有两个国家, 东边的 Kosala 与西边的 Videha。
Kosala 国王叫十车王,Videha 国王叫贾纳楷。

十车王有三位王后,阿莎雅, 凯蔻姨和苏密秦,但都没有生儿子。国请求诸神赐他子嗣,诸神神允予四子。

楞伽山(Lanka, 今之斯里兰卡)魔王拉伐那(Ravana)经过苦修, 天神梵天应允他,诸神与群魔都不能伤害他。然而拉伐那却压迫诸神, 並侵犯婆罗门人, 因此诸神转向另一天神毗湿努诉苦,毗湿努对诸神说,拉伐那可以对抗一切生物, 但是猴子与人类例外, 你们到尘世化为猴子, 我将分身位四, 投胎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

后来,三个王后都生下儿子,长后生一子,名为罗摩 (Rama);二后生一子,名为婆罗多(Bharata);三后生二子,分別为拉克什曼那和萨德路格那。

罗摩十六岁時随一位圣者到荒林中除掉一個罗剎女,並因此获得天国的武器。之后一同前往 Videha 国参加大典。该国有一大弓無人能拉开, 国王谕令, 能张此弓者可取公主悉达(Sita,地母的女儿,美艳绝伦)为妻。魔王拉伐那拉不开弓,遭悉达嘲笑,怀恨在心。罗摩轻易将此弓张开並折为两段, 于是娶得美丽的悉达。十车王的其他三个儿子也分別娶得悉达的堂表姐妹。

十车王年老时欲立罗摩继承王位,但二后凯蔻姨听信二王子褓姆的谗言,用计使国王改将王位交给二王子婆罗多,並将罗摩放逐十四年。

孝順的罗摩立即应允,悉达和三王子拉克什曼那坚持与之同行。

二王子婆罗多原无意继位,罗摩却坚守承诺。于是婆罗多只好答应暂代为统治治,但要求十四年后请罗摩务必返国必返國掌权。

魔王拉伐那的妹妹苏巴娜伽迷上罗摩,百般诱惑未果。恼羞成怒的苏巴娜伽欲伤悉达,却为罗摩兄弟所伤。随后协同她的兄弟前来挑衅,兄弟却被罗摩射死。

魔王拉伐那令其弟马里加变成一只漂亮的梅花鹿,悉达请求罗摩捉取梅花鹿。等罗摩外出,马里加故意假裝罗摩声音求救。三王子拉克什曼那禁不起悉达再三请求,外出救援罗摩,魔王拉伐那乘虛而入,掳走了悉达。

罗摩开始四处寻觅爱妻之芳踪。后因有神猴哈奴曼之助,探得悉达所在,与拉伐那展开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战。猴群花了五天光景,筑了一道大桥连接海峽两岸,大军直入,终于得胜。

初時,罗摩不相信悉达仍保持貞操,悉达纵身投入火堆,火神证她清白,不忍伤害而获救。二人一同返国继承王位。但人民也对悉达的清白有所质疑, 于是罗摩再次将悉达送入森林,悉达就在森林中产下两个儿子。

十六年后,罗摩偶遇二子。一隱士请悉达来与罗摩相見,悉达为自己被诬蔑而泣,请求大地之母解除生命的重担,于是大地为之裂开,地母升起接引悉达复降,大地随之愈合。罗摩见此,悲痛不已,仙鸟前來接引,他也升天,回复为天神毗湿努。而悉达成为女神吉祥天女,毗湿努的妻子。

(NT歪注:这个英雄真是好生奇怪,出生入死打了那么多年仗才赢回来的妻子,因为别人怀疑她的忠贞就丢掉不要,等她死了再来伤心欲绝。这个故事告诉女人,男人追求财富权力胜利荣耀统统是为了他们自己,决不是为了女人。)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4 at 05:09 PM ]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5-7-14 17: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摩呵婆罗多》据说是印度传说中的大圣人毗耶娑创作的,反映了古代印度各阶层的生活,被誉为印度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长达20多万行,是荷马史诗的8倍,是仅次于西藏史诗the Gesar Epic的世界第二长书。描写的是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般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


《摩诃婆罗多》的主要情节如下: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天上8位神仙兄弟,带着他们美丽的妻子们下到人间游玩。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漂亮的母牛带着小牛犊在吃草。母牛有着锦缎般的皮毛和惹人怜爱的姿态。一位妇人被母牛吸引了,她要求神仙们把母牛带走,她的丈夫知道这是极裕仙人的母牛,劝她放弃这个想法,但她执意不从。最后,在众兄弟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偷走了母牛和牛犊。

极裕仙人是位很有法力的大仙。他回来后发现母牛不见了,运用法力很快就知道了谁是偷牛的人。他发出诅咒:8位神仙兄弟都将降到人间做凡人。极裕大仙和诅咒是很灵验的,肯定能变成现实。8位神仙兄弟非常后悔,他们一起向大仙请求宽恕。大仙在他们的恳求下,把诅咒减轻了:7位兄弟都必须到人间走一遭,但偷牛的主谋将留在人世间。

8位神仙兄弟又去求恒河女神做他们的母亲,商量好恒河女神生下前7个孩子都扔入恒河,让他们洗去罪过,重新复活为神。恒河妇神被他们的诚心感动了,她答应他们的请求,便化作一位美貌的女子到人间。她娇美的容颜和婀娜的身姿,使她得到人间国王福身王的爱情。

在结婚前,他们订了一个协议;福身王不许问她的来历,不得干涉她的行为,迷恋中的福身王答应了。他们成亲了,生活幸福美满,每年都生下一个俊美的孩子,但母亲每次都将孩子扔入恒河,然后笑容满面地回到丈夫身边。国王极为震惊,但因婚前有约,只好默默忍受,这样延续了7年,第8年生第八个孩子的时候,福身王忍无可忍,终于要制止妻子了。丈夫违约,大仙的诅咒也实现了。恒河女神向丈夫讲明原委,带走了小儿子。儿子被送到大仙那里,学习各种知识,练就了各种本领,长大后回到福身王身边,成为英武、博学、善良的人物。国王立他为太子。

福身王失去爱妻后,十几年都闷闷不乐,也没再娶。有一次,他在河边看到一位大眼细腰,如花似玉,浑身发着异香的渔家女子。他要求这位女子嫁给他。但女子父亲提出的条件是要让他女儿生下的儿子继承王位。福身王已将恒河女天神般的儿子立为太子,无法答应。他又开始郁郁不乐了。太子知道原因后,他向渔父发誓他要放弃太子的地位,并发誓一辈子不结婚,这样来保证渔家女的后代稳坐王位。渔家女终于和福身王结婚了,他们生下花钏和奇武两个儿子。花钏很早就死去了。奇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俱卢(Dhritarashtra),一个叫般度(Pandu)。俱卢是个瞎子,但他有以难敌(Duryodhana)为首的100个儿子。般度有以坚战(Yudhishthira)为首的5个儿子,阿朱那(Arjuna)为第三子(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但个个武功出众。

俱卢百子和般度五子从小就产生了竞争和矛盾,长大后又开始争夺王位。难敌为了独占江山,经常想谋杀坚战兄弟。有一次他建造了一个涂满树胶的房子,让坚战五兄弟去住,当他们一住进去的时候,又派人去放火,树胶房子最容易着火,一下子就烧得精光。幸好有人报信,坚战兄弟从事先挖好的地道跑走了。

坚战兄弟们逃过了森林。在一次邻国公主招亲大会上,坚战兄弟中的一个人,一箭射中远处旋转的鱼的眼睛,他可以娶美丽的黑公主(Draupadi)为妻了。但遵从母亲的旨意,他们五兄弟共同娶了这位妻子。

黑公主的国家势力强大。有了这样的支持,坚战五兄弟又回国了。国王分给他们一半国土,但都是荒凉的土地。难敌又想起一个坏主意,他让般度王兄弟和他玩掷骰子的赌博。条件是输了的一方必须流放12年,第12年还不能被认出来,否则又得增加12年的流放。般度王兄弟被迫无奈答应,结果输了,他们只好到森林中去过流放的生活。第13年时,他们乔装打扮,到一个国家的王宫里干活。等一年过去了,他们派使者回国要求归还他们的一半国土。

难敌拒绝了坚战五兄弟的要求。双方终于爆发战争了。难敌和坚战都联络了许多国家做他们的支持者,当时印度半岛上的国家几乎都参加了这场大战——俱卢大战。

这场大战进行了18天,死伤无数人,难敌的99个兄弟都被杀死了,只有难敌一人逃跑了。他躲进一个湖里,用一根芦管呼吸。但被坚战五兄弟发现了。他们用语言羞辱他,逼得难敌从湖里冒起来,和他们决斗。难敌寡不敌众,也被杀死了。

难敌的战士们决心为难敌报仇,他们夜袭坚战五兄弟的军营,把酣睡的战士都杀死了。幸好五兄弟当时不在,得以逃生。坚战回国做了国王,想到兄弟家族间的残杀给人民带来了那么严重的灾难,他们心里感到很愧疚。不久,他们把王位交给了孙子,带着妻子黑公主到喜马拉雅山去修道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坚战的兄弟们逐一死去,剩下坚战一人和一只一直跟随他的狗,最后他来到天堂的门口,被告知狗不能入内,他拒绝将狗遣返,随后揭示此狗实为天神达摩的化身,是为了检验他的德行。等他进了天堂,发觉天堂里全是难敌兄弟,被告知他的兄弟们都在地狱,他坚决要去地狱与兄弟们会合,这时才完成了他所有的劫难,最终与兄弟们在天堂重逢。

[ Last edited by NT on 2005-7-14 at 05:48 PM ]

退役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