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哇哇哇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哇哇哇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哇哇哇 于 2016-2-2 10:45 编辑
传染病专家在不同的报告中警告称,目前在南美地区正快速传播的兹卡(Zika)病毒很可能此前就出现在了东南亚地区,但却被诊断不足。
而这里面就包括了一名在印尼巴厘岛遭到猴子咬伤后感染此病毒的澳洲男子。
医疗人员正在调查这种病毒与南美洲胎儿大脑受损现象之间的潜在联系。
这种病毒通常蚊子进行传播,但也有少数例外的传播途径。
去年针对一名27岁澳洲男子造访Ubud猴林后感染到此病毒的报告指出,被猴子咬伤可能是他染病的罪魁祸首。
这名男子在连续七天高烧不退和出现皮疹的情况下被送入皇家达尔文医院,并被诊断出感染了急性兹卡病毒。
报告指出,他在巴厘岛度假期间也曾经被蚊子叮咬。
报告作者包括了来自维州传染病参考实验室(Victorian Diseases Reference Laboratory)和孟席斯健康研究学院(Menzies School of Health Research)的医生及学者。
报告认为,虽然蚊媒传播是可能的,但通过猴子传播也具有合理性。
他们还指出,这种病毒与包括登革热在内的其他病毒具有类似症状,而目前在印尼检测兹卡病毒的手段非常有限。
这篇于2015年5月发表在《东南亚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杂志(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上的报告表示,“兹卡病毒通过猴子或其他(非蚊媒)途径传播的可能性比先前其他报告所指出的或许更为频繁。”
同时,对2015年初苏门答腊中部占碑省疫情爆发进行调查的研究人员也指出,对兹卡病毒的诊断不足也可能是因为它同其他疾病的常见症状非常相似。
虽然近期发现兹卡病毒和婴儿出生缺陷之间的联系对人们敲响了警钟,但专家表示,80%的兹卡病毒携带者并不一定会因此出现强烈症状。
通常来说,人们在受到感染后症状会比较温和,可能出现皮疹或发烧。大多数人在一周时间内会排除血液里面所携带的病毒。
来自印尼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所(Eijkman Institute for Molecular Biology Indonesia)的Frilasita Aisyah Yudhaputri相信,这种病毒已经在印尼存在了一段时期,而亚洲地区的兹卡病毒是“温和的”,且不认为会导致婴儿缺陷。
她说:“我们发现的是存在于泰国,菲律宾和柬埔寨等亚洲地区的同一种兹卡病毒。这个分支和被发现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受损的兹卡病毒有所不同。”
2013年,一份针对一名52岁澳洲妇女从雅加达回国后其兹卡病毒被误诊为登革热的报告还指出,很多的类似病例或许在当时都被误诊了。
来自多尔蒂研究所(Doherty Institute)维州传染病参考实验室的Mike Catton博士表示,很难判断印尼的兹卡病毒是否存在诊断不足的现象。
不过他相信,如果这种病毒当时也经历了南美正在面临的“大爆发”,是不太可能被忽视的。
他说,2012年后对1500名从海外归国的澳洲人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只有7人的兹卡检测呈阳性。
他说:“我认为,如果回国的澳洲人身上带有兹卡病毒,测试结果是会显示出来的。”
澳洲外交和外贸部的一位发言人指出,澳洲并没有调整对印尼的旅行建议,因为这一病毒并不被认为是“正在流行的“。

http://www.theage.com.au/world/a ... 0160201-gmj1j3.html |
管理人员评分BOC 在2016-2-2 10:01 +38分 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