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首尔五日 (2016-7-27) reason4u · 好久没来了,向大家汇报一下工作——我的春节丽江行 (2005-3-3) ANDERSON999
· 草根5,6年后的今天 (2014-1-6) lydxm · 我的自助游之来去日本 (2004-12-16) sail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2830|回复: 5

[评书论文] 五本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6 13: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sent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sent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absent11 于 2016-5-2 20:47 编辑

抱歉版主,标题不喜欢中英结合,实在违规了,就不算参加活动好了,纯给大家推荐。





道紀与玄德

作者李航,北京的一位大学物理老师。用理科人严谨观点,详细阐述了道德经,论语,以及时间简史这三本书之间的联系。

而且明确说明了,老子与庄子的差异,孔子与孟子的大不同。

本人爱好古琴围棋,年少时一直读书不多。

后来是因为窦唯的音乐,偶然接触到了道家学说。然后又通过道学论坛,接触到了道紀这本书。

多年来一直与作者保持联系,视其为老师,也求教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李老师多年来一直不厌其烦的教我如何用生活去理解老孔学说中的含义,令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放一个新浪的博客链接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http://blog.sina.com.cn/lihang



东坡集

一个巨人,无须我过多描述,苏辛词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一种终极境界。

有趣的是,我第一篇会背的文章就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那个时候还懵懵懂懂就跟这位先贤结缘了。

直到今日,与三五知己灌下几杯double black以后,也时常和以此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老赤壁怀古,怀错了地点,可比大多数人人,痛快得多,洒脱得多,大气得多。

对和错真的那么重要吗?

许许多多人找对了赤壁,时间却把他们慢慢变淡。

成便为王,败即是寇吗?

如今,去滑铁卢参观的比利时小学生,都只知道那个失败者的名字。

威灵顿赢得了胜利,历史却选择用他的成功去记忆失败的拿破仑。




月下小景

沈从文的散文集,小说集我看的太多了。

唯独这本是时常带在身旁的,因为它刚好把我最喜欢的全都收录了。

清清淡淡,安安静静。

说到这,让我想起来以前足迹讨论过的一个话题,大致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在那个主题里,我大概写了700多字的回帖,最后全删了,多说无益,我非布道之人。

在这里既然又在提起,那就手贱再码些字。

我以为

内心的恬静,并不需要物质的基础。需要物质基础的恬静,就不算真正的静。

真正喜欢安静的人,从来不缺安静。

而那些缺乏安静的人,只是还没做好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付出一切的准备。

钱,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而灵魂需要的物质,钱是买不到的。

以古琴而言,

花了几十万,买了一张王琴,放到论坛上,不过炫耀尔,回帖者寥寥无几。

而一名山东的女学生,连最便宜的练习琴都买不起。

她回老家,遍寻古屋,找到了木头。而后跋涉数百里,多次求门。

感动了山里的一位斫琴老师父,老师父说,这样吧,你暑假留这。

我斫琴时你在旁边看,然后一边指导你,你自己慢慢学着弄。

两个月过去了,

有些同学补习了学业,考上了重点大学。

有些同学去找了暑期工,增加了自己的社会阅历。

有些同学找了个男朋友旅游,幸福了一整个假期。

但也有些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静。



变形记

外国名著,我看的着实不多。

小时候看了我舅舅书柜里许多高尔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

长大以后自然而然的接触的也就少了一点,反倒是歌德,黑格尔这类的哲学书翻的几率大一些。

接触卡夫卡,是源于陈道明的一部电视剧,冬至。

冬至里面,经常萦绕着莫扎特的魔笛声,以及蒋寒那极具个人魅力的独白。

他曾多次提及捷克的两位作家,卡夫卡(奥地利人捷克长大)和米兰昆德拉。

一种荒诞,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的写作书法,或许更能打动我这个喜欢听窦唯音乐的孩子。

为了他们,我会去布拉格住一段时间。



围城

围城和韩寒的小说之间,我一直在做一个艰难的抉择。

最后,因为辈分的关系,我还是把钱钟书老先生放在了前面。

更何况,他还拥有杨绛。

相信一直崇拜的钱老的韩寒,不会有什么异议。

和大多数人不同,我是因为先喜欢陈道明,看了他演的围城,才跑回去看的小说的。

在书里,剧中从自己的身上找到了太多与方鸿渐的共同点

出国以后对光阴的挥霍,对父母期望的惭愧,对世俗的鄙夷。。。。

所以尽管时代不同,但是围城对我来说一直非常有亲切感。

毕竟,我不是林雨翔,或左小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2积分 +81 收起 理由
hohoho + 3 感谢分享
心然 + 4 感谢分享
niyaoaiziji + 3 您有陈的气质

查看全部评分

管理人员评分

老猫晒太阳  在2013-9-6 13:40  +30分  并说
老猫晒太阳  在2013-9-6 13:36  +50分  并说
清浊自甚,神灵明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9-6 21: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sent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sent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lackswan 发表于 2013-9-6 20:26
只看过围城,喜欢楼主的解读方式。
另外,女生学琴是真人真事?

是的,以前看过那女生自己斫琴连载。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心然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清浊自甚,神灵明鉴.

发表于 2013-9-7 20:0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sent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sent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absent11 于 2013-9-8 00:17 编辑
蚝姐 发表于 2013-9-6 17:15
真有学问啊!说的真好。那琴那么贵呐!我都没看出来。


以前有句话,易得千年琴,难觅百年筝。

古琴是用一整块木头制成的,所以可以保存很久,而再好的古筝弹个几十年也散架的。

就算是西洋乐器,几百万的的钢琴,吉他最后都是越弹越差,直到不能演奏了。

只有工艺好的古琴,是二手的比新琴还要贵的,因为好的琴弹不坏的。

而且古琴的木头是需要人每天弹奏,这样琴音才会慢慢变得通透,浑厚的。

到了一定年代,古琴上面会出现断纹,这样的声音会更加的好听。

九霄环佩这把琴又非常的特殊,弹高音的时候琴声不是越来越尖锐,而是越来越浑厚。

有别于大部分乐器,而他还是一把在唐肃宗即位大典上使用过的皇家琴。

2011年一把宋朝民间的琴都拍了1.3E,九霄环佩没有3E是肯定下不来的。

另一把贵的应该是龚一的老师送给他的那把李清照的琴,以前民国的人遇到知己,李清照的琴都可以相赠。

而如今,我只能呵呵了。

所以几十万琴,只能算极其一般的琴。

前一段时间看新闻一个小偷偷了一把琴。

被判了好几年,那个小偷冤死了,说他也不知道这琴那么贵。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21 收起 理由
双鱼妈妈 + 6 精品文章
心然 + 4 感谢分享
虞宅与美丽 + 1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清浊自甚,神灵明鉴.

发表于 2013-9-7 23: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sent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sent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蚝姐 发表于 2013-9-7 23:57
倒霉孩子。

没想笑,这么严肃帖。最后一句没忍住。

做的出来,但是古琴的木头,还有围棋的棋盘也是。
都是需要自然风干,不能跟家具那样用烤箱。
自然风干至少需要几十年,上百年。
所以日本那个刀刻棋盘的家族 有个专门仓库
现在存放进去的木头都是供2-3代以后的传人使用的
而且现在经济开发 砍伐森林 老的好木头越来越少了 都是拆明清年代的横梁来做 或者是棺材板
清浊自甚,神灵明鉴.

发表于 2013-9-12 12: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sent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sent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虞宅与美丽 发表于 2013-9-11 00:24
终于有人写围城了。

看楼主的帖子,感觉得出一个静字。忽然很神往,能有机会听楼主弹一曲吗? ...

至于琴曲,之前的帖子我献丑过啦,最简单的秋风词。
清浊自甚,神灵明鉴.

发表于 2016-3-28 12: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bsent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sent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米雪兰 发表于 2016-3-27 12:30
我以为你不可能喜欢余秋雨的。

对余秋雨谈不上喜欢,也不会抵制,我读书尽量做到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比较反感的是他华而不实的修辞,但也不可否认他的欧洲之行(《行者无疆》),文明古国之行(《千年一叹》)对我这种没在那些地方走过的人科普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知识点,虽然涉入不深,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启蒙,这也是为什么我跟那些ABC的孩子推荐的原因。余秋雨相比很多坐在书房里绞尽脑汁舞文弄墨的作家,“走出去了”是他的一个看点,特别是在他走过那一片乱战荒芜之地以后。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4 收起 理由
虞宅与美丽 + 5 感谢分享
心然 + 4 感谢分享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清浊自甚,神灵明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