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我的母乳喂养(医院经历) (2009-1-7) 小白兔 · BMW M2 Pure 跨州购车经历 【更新- BC 鍛造轮圈】【更新- KW V3 绞牙避震】【天蝎全段排气】【M方向盘】 (2018-4-1) kevin_au
· 我所经历的一个最不可思议的中介(续在38楼,61楼,104楼,高潮到来,曲终人散172楼)) (2009-6-19) 上海大闸蟹 · TOMTOM和HlCOM3O5N伴我们澳洲行 (2006-6-3) xiongniu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94983|回复: 419

[综合] 自行车单车选购的一些分享(适合新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8 23: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4-1-21 18:52 编辑

看了一下论坛里还没有一篇比较全面的关于自行车选购的指导文章,所以小弟我就厚着脸皮整理了一些适合新手的经验知识。
在此说明一声,以下内容适合新手,对于老司机和已经自己组装车的大神们就肯定略显平庸了。

希望借此大家能讨论交流一下,说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各路大神多指点指点。

内容大纲:
1楼:基本知识讲解
2楼:车身部件讲解
3楼:各种车型介绍
4楼:儿童车选购
5楼: 装备与配件
9楼:车载自行车架


-----------------------------------------------------------------------------------------------------------------------------------



【一:什么类型的车】
没有什么最快最强大的车,只有更适合自己的!要根据自己的使用方式和路况来决定什么类型的车。
Speed is not the top priority, it is fun.

在选车之前,最最最重要是先想清楚自己未来的骑行环境/路况 和 骑行方式!
一上来第一句就直接问选什么车比较好,能直接给你确定的答案的基本都不靠谱。



使用方式:通勤,休闲,运动,竞技;

路况:沥青水泥路面-->非铺装道路-->碎石泥路-->山路烂泥路面-->崎岖的山地路况;

简单来说前者路况好 适合轮胎窄+车架硬的车;后者路况差 适合轮胎宽+有避震的车架。
还要考虑坡度和距离长远,车子运输方面的因素;

自行车类型一般分为:
1、        Road Bike 公路自行车
2、        Mountain Bike (MTB) 山地车 (Hardtail & Dual-Suspension)
3、        Hybrid & Commuter (处于前两者之间)
4、        Folding折叠车
5、        E-bike 电助力车
(其他铁三,BMX,Fixie属于比较小众的运动类型,新手避开就好,也可请各位大佬后期补充)

所以简单分类归纳的话:
1、  市区近郊的短距离的通勤,选Flat bar Road或者Commuter;
2、        沥青铺装路面,选 Road Bike (Drop-Bar / Flat-Bar);
3、        非铺装道路/碎石路面 light off-road,选Hybrid, 和某些Road (Flat-Bar or Gravel or Endurance) & MTB(XC);
4、        烂路山路 选Hardtail MTB,路况崎岖严峻,选Dual-Suspension MTB;
5、        运输和储存有局限性的,选Folding折叠车;
6、        老年人和对长距离骑行没信心的,选E-Bike;
(更详细的分类在楼下补充说明)

很多山地车看着就壮实霸气,公路车就很速度动感,但其实这两个类型很多都带有较强的运动元素,日常使用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如果只是日常通勤或者公园休闲骑的,个人会推荐平把的公路车Flat Bar Road,想需要适应更多路况的推荐Hybrid;
如果想兼顾速度和舒适性,那就选Gravel Bike或者Endurance Road Bike;
如果经常会走些山路烂路的可以选带前避震Hybrid或者Hardtail MTB,最好是前叉避震fork suspension带锁死lockout的,这样不同地形的适应性更强。

公路车不一定只能走在马路上,山地车也不一定只能跑山;这些终归要看个人骑行技术和习惯;我见过不少MTB Trail山路里有人骑着最硬朗的Road Bike跳来拐去的;也有不少骑着Full-Suspension MTB却从来不敢去走任何烂路的。
Ride what you can and don’t stress what you cannot.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地你会发现很难找到一辆适用于所有路况的自行车,所以预算充裕的话我个人建议买两辆或者以上不同的自行车,其他不足的地方还能用技术和体力来补足。

也因此,自组装单车对于新手不大合适,除非你有一个无微不至的贴心的玩家朋友带着你慢慢选,不然在不完全了解最终个人喜好和使用环境的情况下,真不宜直接到店里让人给你折腾半天组装一辆车。(而且整车的零件之间的搭配也会比较少出现不协调感)

通勤&山地车:很多人会选择山地车作为城市通勤用途,虽然未必合适,但也有一定的原因:
一,入门山地车的价格本身就比入门公路车便宜,而且入门山地车的设计方向就是用作通勤和短距离休闲骑的,不是用作越野的;
二,山地车虽然比公路车重了些,但避震还是会让人感觉舒适不少,虽说城市环境中一般用不上,可以说是 坐的舒适和骑的轻快 两者各有所需;
三,不少人对Hybrid Bike混合自行车的了解比较少,还只认识山地车和公路车和传统自行车。


【二:预算和档次】
个人经济能力+热爱程度+理性消费是很重要的因素。

性价比:很多新手会特别在意“性价比”,但性价比这事本身就很不客观的,更多时候会成为新手的一个“坑”;所以更重要的是挑选合适自己使用的车型,先把性价比这事放后一点考虑。

作为通勤和短距离休闲骑的自行车一般都不贵,但以运动为目的的车的价格就会大幅度地提高了;

越贵的车普遍骑行起来肯定会更舒服,速度更快,能走越远的距离。 但顶级的车普遍有着某些特殊定位和需要,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所以基本到了一定程度的都开始自己组装+改装车了。
但比起车况更重要的还是个人技术和体力。就等于说多花几百几千的买个超轻车架,效果还不如自己把腿练粗 + 体重减个2-3kg 来得直接。

不同类型的车子的价格区间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是大品牌的入门级别的
Flat-Bar Road Bike和Hardtail MTB在$1000以下;
Drop-Bar Road Bike在$2000以内;
Dual-Suspension MTB一般要$2000以上。
(所以好些老外会觉得千刀以上才算自行车,几百块的都属于玩具……)

选车子一般就看车架设计和各种零件配置,自行车店的组装技术一般差别不大(差别主要是服务态度)。其实澳洲自行车市场还算比较成熟,基本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不用太纠结配置性价比的事;但每个品牌车型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贵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还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个人感觉$2000以下,同样类型的车在几大品牌之间的质量差别不算大。所以比较傻瓜的方式就是可以在大品牌里根据预算和类型和外观来选车,然后最重要还是要骑上去试过觉得合适。

如果从配置的性价比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同样是大品牌的车:
从几百$ 到$1000+ 会有“较多”的提升;
从$1000+ 到$2000~3000 会有“不少”的提升;
从 $3000+ 到 $5000+ 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再往上就逐渐没那么明显了,或者就更个性化的需求了。

不过同样预算下,不同车子肯定会有某些是车架好一点,某些就是零件配置好一点。不过选一个好一点的车架可以为以后的零件升级留有更多空间。
就比如同样是MTB山地车,Dual-Suspension的车架更贵,同样预算下只能配差一点的零件,而Hardtail就能有更好的零件配置。

但是后期升级可能会变成无底洞,所以如果计划认真玩车的话,购车时建议尽量选配置稍高一点的,之后只需要升级些小配件;
比如山地车选个装有较好一点的前叉+Deore级别变速器和刹车;公路车选碳纤车架+105级别变速器;有些原厂碳纤轮组虽然不及其他大品牌的质量那么厉害,但胜在性价比高;

还有就是一定要留一部分预算出来买其他车身配件和人身装备,这个费用也可以是无底洞,有时候可能会比车还贵。

另外,对于没预算的土豪们,一开始就直接到品牌车店里挑选最顶级那辆车有时候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顶级的自行车,肯定是非常注重运动性能,从而某程度上很难兼顾舒适性和耐用度,而且不同品牌的高端车款的调性差异也很明显,所以也容易挑到不适合自己的车。
所以如果真不差钱还不如多买两三款不同类型的车子先折腾一番,各种领域的骑友都交流一下,这样会更有乐趣。
或者直接上好的E-Bike,这样起码买车后出现不怎么骑的机率会少很多。
同理如果预算充裕+想玩山地的推荐考虑E-MTB。
(btw,壕自行车真的很容易被偷被抢)


【三:品牌】

预算较充足尽量还是选一些大品牌,Giant, Trek, Cannondale, Specialized 是全球销量最高的4大品牌,其中Giant的价格会相对便宜一点点。还有Scott, BMC, Focus, Merida, Avanti, Norco之类也是全球销量大品牌,高端个性和竞技级别的又有另一种梯队了。

中低端的车在各品牌之间差异不算大,虽说品牌的背景决定了其文化,像欧洲每年有很多公路比赛,所以有着更多偏重在公路车的轻量化和空动力学上的公路车品牌;北美的山地骑行环境条件更多,所以有着更多硬核MTB品牌。
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Gravel Bike,北美品牌就普遍做的比欧洲品牌出色,就是因为欧洲柏油路面较多,北美砾石沙土乡村路较多。
不过对于前几大品牌大厂来说就没这么多说法了,各种车款基本通杀。

其中Giant和Merida(捷安特,美利达)都是台湾品牌(大陆生产),在各大环赛都得过不少奖项,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各大品牌的代工制作厂(Merida还"顺便"控股了Specialized),所以质量肯定是在线的。
(btw,Merida在99bikes里的价格还是蛮有优势的)

其次喜德盛XDS也是较早进入澳洲市场的过程品牌,是台湾Giant和Merida的供货和生产商(包括某些车架),不过XDS的高端系列需要自己从国内运(同理中国品牌汽车进入澳洲市场只允许进低配车)。另外还有UCC, JAVA, QUICK快客 和 TRINX千里达;高端品牌有SEKA和瑞豹PARDUS,价格已经跟Giant差不多了。
一般自行车店里卖的品牌质量都不会太差,所以如果到自行车店里选的品牌一般都比较少顾虑。

凤凰永久飞鸽这老三样情怀品牌,主要是长期的贴牌运营模式使得其质量的不稳定,给人一种多年不思进取的感觉,也错过了几次转型的机会,只能一直在低端区域游走。换个角度来讲,虽说也有做出口,但都是出口到南美和非洲市场,欧美市场基本进不去。

迪卡侬的车虽说也一般般,但人家(Van Rysel) 还是有些大品牌水平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流程,是经过长期调整校准出来的产品,好歹也能偶尔上些国际赛事。



【四:购买途径】
首先个人不是很推荐Kmart, BigW, Target这类Department Stores的自行车,类似的价钱还不如上gumtree淘些品牌二手车的质量都不会比前者差的;预算允许尽量到专门的自行车店里选购;

预算有限+不想麻烦,迪卡侬Decathlon的车还是可以推荐的,不少车款性价比不错,中国和澳洲的质量反馈都不错;但也不是说所有款式都很好,还是须要跟其他大品牌的同类型车款比较一下再做抉择。同时注意如果是钢制车架的话,那质量不会比department store的车好多少。
类似价格的也可以看看Reid和自行车店的一些入门品牌,很多运动用品和户外用品店(如Rebel Sport, Anaconda)虽然也有卖,但都没有像迪卡侬那样有专门的自行车技工团队而已。

线上购买和淘宝的车到手后需要自己组装和调节,一开始都没什么大问题的,但磨合一段时间后就会不断有各种需要调整地方出现了,不过绝大部分的上youtube学习两下之后就能自己动手解决的。
不想麻烦的话,这时候自行车店的售后服务就显得很有优势了,一般车店卖车都会送首年一两次Services的。

从国内海运过来,从价钱成本来说,中端车款还可以,低端的加上运费都跟本地差不多了,高端车款的价格和本地没什么差别,而且高端车的保修保养更为重要。国内车款的配件在这边的单车店做保养维修有时候也是会有各种水土不服的情况。
不过好处就是有些车款这边很难买到的国内倒是有很多,比如XDS和Trinx的高端车款(就跟长城哈弗的高配汽车不给进澳洲市场的道理一样),还有各种折叠车(三段折叠和29寸折叠车这边都是极少的),和各种各样的电助力车。

自行车专卖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亲身试车和各种调试,有经验的店员能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帮你选车和进行车子的调配(不过疫情之后就未必有那么好服务了),有些自行车店还能让你把车子骑到街上去转悠几圈,虽说某些长时间长距离的问题还是未必能试出来,但起码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骑行感觉的车子。

对于新手和修车技术还不是很熟的童鞋们,还是在自行车店里买比较好,毕竟售后保养和维修还是蛮重要的。而且就像买组装电脑一样,哪些你觉得需要升级的配件还能直接购买然后让店员给你装上去。
至于哪家店比较好这事没个准,google一下自己附近的店都去逛逛吧,重点还是要货比三家。

二手车的话,跟二手汽车一样,最好自身具备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能判断出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和使用习惯。
每个人的使用与保养方式和频率都是不一样的,外在的配件的损耗(前后变速齿盘,链条,轮组轮胎之类),这些零件更换成本也要计算在购车预算里。但是车架的很多内在的损伤几乎是看不出的 也是很难估测的(特别是碳纤部件)。


【五:尺寸】
选择自行车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尺寸。这事不能将就,不合适的尺寸不但会造成不舒适,骑行姿势和用力方式不对,长时间还可能会导致运动伤害。
(成人车是根据车架尺寸区分,儿童车是根据轮毂尺寸区分的。)

山地车的车架构造比较大和长,骑行姿势比较直立,在山地骑行中很多时候是要站立和屁股离开座垫和重心前后偏移的,所以各尺寸适合的身高范围比较大,尺寸差一点关系也不算大;
但公路车绝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座垫上而且姿势比较固定,所以尺寸选择一定要多仔细慎重,也因此很多车店都推荐做一个简单的Sizing或者Fitting;

每个品牌每个型号的车都会给出相对应的身高胯高臂长,但绝大部分品牌的尺寸都是按照西方人的身材比例去设计的。而且有些车型偏速度激进,有些偏稳定舒适,骑行感觉各有不同;
虽说不少自行车店也能给你测量然后推荐相应尺寸,也不排除有些不专业的店员想强推一辆尺寸未必合适你的车,所以终归还是要自己亲自骑上去试过才感觉到是否合适,需要更多地相信自己的感觉 多于他人的评价(包括网上各种评测)。
因此一定要多跑几家店 多试几辆车和尺寸,找到舒适的尺寸;

比如某个品牌你适合L号,但另一个品牌你可能适合S号,这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的。
而且即使你是标准M号的身高胯高,但有可能S号和L号你都能骑;这种情况下,偏小一号的可能会有更好的灵活性操控性 或者是很拘束,偏大一号的可能会有更好的延伸性和舒适性 或者是 拉伸过度。
所以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你亲身试过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不过车店也可以通过细节调整达到更舒适的状态,比如更换STEM,调节座椅坐杆,脚踏曲柄,轮毂等之类。但任何的弥补都有极限的,从一开始就选对车架的尺寸就很重要。

所以针对公路车买家,某些大型车店或者品牌专卖店就会配有专门做fitting用的设备,你只需要骑在上面一直踩,店员一直调节,最后各个部位都调试出一个最适合你的尺寸和角度。有时候这些fitting调节的差别就只是1-2cm而已,但长时间骑行下来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新手第一次买车,除非店家免费赠送,否则不建议额外花钱做一次Fitting。首先Fitting的结果会一直改变,新手还没有养成一定的骑行姿势和习惯之前,做Fitting的意义不大。建议让店家做个简单的测量Sizing,然后先骑一段时间再做Fitting(但不排除某些店员会强行推销不合适的尺寸和过多的fitting服务)。其次可以考虑到一些专业的Fitting机构或者诊所去做。

评分

参与人数 40积分 +156 收起 理由
捷足先登 + 5 感谢分享
yizhan2121 + 4 感谢分享
radiance88 + 4 感谢分享!太全面了!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0-12-8 23: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3-3-18 23:32 编辑



【车身部件讲解】
1.        车架:

表现出车架好坏主要就是轻量化,刚性/强度,弹性这三个因素,一般从材质和车架几何设计这两方面进行比较。

制造车架的材质一般分4种:
STEEL 钢:耐用,抗形变,负重能力强,滤震能力好, 舒适性好(所以是很多长途旅行车的选择);原材料便宜,加工难度不大,容易做出些特殊订制套件;
缺点是材质比较重,要实现轻量化会很不容易,所以一般也用在低端车和特殊车型(比如长途负重型和入门级电动车)。
近些年也出了Chromoly(铬钼铸钢),类似所谓Hi-Tensile steel的升级版,可以把管壁做得很薄,重量比铝合金稍重一点点,但吸震和舒适性和耐用度更好,价格跟高端铝合金差不多。

ALUMINUM 铝合金:现在大部分车架的材质是铝合金的,刚性好,吸震性相对较差,重量比碳纤的稍重一点,但设计和制造工艺差别也是很大的。缺点是长期使用会有金属疲劳产生损坏,抗形变能力一般,形变即是大损伤,不过比碳纤好多了。

TITANIUM 钛金:有着钢和铝合金的优点,比铝合金轻一点,刚性强,吸震好,耐用;但是加工难度大,特别是焊接要求很高(一般断裂都在焊接处)特殊管材造型少;常见于订制车架;价格跟碳纤差不多;缺点是喷漆挂不住,通常颜色单一只有金属银色,或者找定制涂装的公司利用喷粉或者其他技术上色。

CARBON 碳纤:材料技术比十几年前进步了很多,除了重量轻,刚性和吸震都更好,即使在承受冲击力最大的DownHill MTB上也能使用,所以会有较平衡点的组合:铝合金车架+碳纤前叉。但碳纤外部树脂图层容易氧化,日常需要多清洁保养;最大的缺点是只要出现裂痕就不能维修了,只能整个换掉或者花大钱请专家修复。所以车架上基本不能安装其他负重配件,比如脚蹬kick stand和行李架之类。

另外喷漆的均匀度和焊接处,也会影响车架的强度和弹性和耐用度。

除了材质,车架几何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但这个比较复杂,而且要根据个人体型和需求来进行比较;如果你比较不同车架几何数据会发现其实差别也就是几mm长度和0.5角度的差别,但也就是好多这些小差别组合出不同风格的整体设计;
一般大销量的品牌的车架设计都是各家的卖点的,而且能适用于大部分的人,小品牌就更多地会沿用大品牌的旧款设计或者更保守的设计;小众的高端品牌的车架设计就相对比较个性化了,未必适合每个人;

车厂根据不同材质和不同的骑行风格,来设计各处管材的长度角度和截面形状,所以高手们就能根据车架几何Geometry数据来判断车的调性是否适合自己。

这里简单地提几个比较重要的车架几何数据:
Reach & Stack 前伸和堆高:就是五通中心到头管顶部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考量车架尺寸是否合适的最重要数据;如果有试过合适自己的车,可以根据这两个数据去跟其他车进行比较;
standover height 跨高:上管到地面的高度,就是指你跨骑在车上时(不是坐着),胯部到上管顶部必须留出一定的安全空隙距离;这就是为什么挑选自行车尺寸除了要测量身高还要测量自身裆高;

Head Tube Angle 头管角度:角度越大越操控灵活,越短越稳定;
Wheelbase & Chainstay Length 轴距和后轮距:距离越大越稳定,越短越操控灵活;



2.        轮毂和轮胎:

成人自行车普遍就是26, 27.5, 29inches,公路车的700C和650B,童车的12,16,20到24 inches(国内品牌为了多元化市场和增加竞争力,还有14, 18, 22寸这些尺寸)。
根据自己身高,一般选轮子越大骑行越平稳越轻松舒服,但小一点的轮毂加速性能和灵活性更好,对于复杂路况的操控会更好(这点对MTB来说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注重操控的MTB都是用27.5寸轮毂,如果要兼顾舒适度和通过性的话会更多的使用29寸。

对于身高较矮的童鞋,也请尽量往“大轮毂小车架”这个方向选择,Hybrid和MTB山地车比较多选择,某些平把公路车也有,弯把公路车就比较难找了;

公路车普遍使用的700c的轮毂差不多等于29inch的,所以车架的几何设计的最小极限也基本对160cm以下人士不怎么友好。
不过一些大品牌会出一些XXS号或者42-46cm这区间的尺寸,就是比较少见。
公路车使用小一点的轮毂650b (类似27.5inch)的车型不多(某些Endurance和Women Bikes),而且大品牌近些年也逐渐开始把这个尺寸抛弃。

中低端车一般都配铝合金轮毂,高端车配的碳纤轮毂有着更轻的重量,更低的滚阻,更高的框高提供更好的气动能力,就是价格不菲;
原厂的碳纤轮组,性能上未必有其他专业碳纤轮组品牌做得好,但性价比一般都挺不错的,预算宽裕 又不想以后再花钱升级的可以考虑。


从轮胎可以看出车子的定位,越细窄的轮胎有着越低的滚阻,,但同时刹车距离也会增加,更偏向骑行速度的追求;越宽大的轮胎就有着越好的路况适应力和通过性,但滚动阻力也越大;表面纹路越浅的轮胎有着更好的平路抓地力,表面有越大的颗粒就有着更好的越野能力;

很多公路车配置的光头胎,其实在硬质水泥沥青路面上有着更好的抓地力,原理就跟F1赛车用光头胎的道理一样,但是雨天和砂石路面确实会比较滑,但主要表现在高速过弯和刹车的时候;
澳洲Bike Trail经常会有不少砂石泥土路面,所以不少人质疑公路车Road Bike的细窄+浅纹路的轮胎根本不适用,其实只有路面平坦的话,车辆通过性是完全没问题的,只是有些打滑会让速度和抓地力有所损失和需要适应一下,舒适性也稍差,只要降低胎压就可以稍微改善;



3.        变速器:



简单来说,Cassette(后)飞轮越多越好,Crankset(前)牙盘尽量避开3X,公路选2x,山地和童车选1x

变速器的档位范围确实是越多越好,但价格上跟前变速牙盘(Crankset / Chainrings)的关系不大,重点是看后齿盘(飞轮)Cassette。

简单来说就是 3x7 < 2x9 < 1x11,后变速档位越多就越贵。总档位数越多能适应范围就越大(但也越重),前少后多的配置有着更顺畅和稳定和灵活。3x7表面上比2x9多了些档位,其实3x里是有不少重复的档位的,所以条件允许的话个人是不推荐3X(特别是童车尽量不要选择),所谓的21变速 3x7 某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辣鸡。

中端以上的 公路车一般使用2X的,MTB多使用1X的Crankset。
公路车需要更紧密的齿比,来达到相对稳定的踏频和功率输出;山地车则需要更大范围的齿比和更高稳定性的变速;

这个终归还是要根据个人的使用方式来搭配,如果只是短距离上下班通勤,而且没什么斜坡,那1x7也够用的;
如果考虑爬坡的话 前后变速都要增加档位数了;
如果为了应付崎岖复杂地形需要更高稳定性的车就会配上1x11~1x13(但同时也增加了骑手的体力要求)。
所以近些年很多好一点的20-24寸童车也逐渐从3x7改用1x8,1x9的变速器了,毕竟可以大大减少掉链子的情况。


另外变速换挡器一般分Grip shift转把Trigger shift指拨两种,至于哪个比较好还要看个人习惯和具体型号,网上也是对此争论不已。
Grip体积小(跟握把一体),重量轻,换档更快更方便,但低端型号的精度和耐用度不高,最不耐用的就是外面的塑料橡胶把套(手汗多的尽量戴上手套),更多用于童车和MTB。
Trigger的换档清晰干脆,不过精度高也代表维修保养的技术要求更高,更常见于公路车。

最常见的品牌有Shimano和Sram(还有campagnolo),Shimano的调性偏软+快+舒适,Sram偏硬朗清晰。不过这几年国产变速品牌也做得越来越好了,预算有限可以考虑一下。

还有一种内变速Internal Gear Hubs(IGH)的东西,就是把变速齿轮都藏在后轮花鼓里,有点像汽车CVT变速箱,换挡没有顿挫感,非常顺滑舒服;一般只用在commuter bike和E-bike和童车上,还有搭配Carbon Belt drive皮带传动/履带式的,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4.        刹车:

常见的刹车主要是Rim Brake夹刹(V-Brake V型刹)和Disc Brake碟刹,碟刹也分机械式和油压式。
Rim Brake 夹刹/圈刹:结构简单,相对便宜,容易维修保养,重量轻,但制动力和速度相对碟刹会差一点,特别是在复杂的路况下(山地/湿地/雨天)。所以一般的休闲通勤骑行V刹也足够了,很多公路赛事追求轻量化也是用rim brake的。
(很多人说圈刹的制动力差,其实圈刹的制动力量通常都大于轮胎的抓地力了,真正明显的差别是制动的反应速度。)

Disc Brake 碟刹:制动反应更快,更能适应多种骑行环境,操控和安全性更高,虽然新手可能会需要适应抱死/推头/甩尾的情况;
但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难安装难调试,维护保养上需要更好的动手能力(尤其是油压碟刹),重量上比V刹可能会多了将近0.5-1kg的重量;虽然对车重比较敏感的公路车有不少人还是会选择圈刹。但毕竟碟刹制动性能可靠性高,所以如果考虑要应付较复杂路况和天气,预算也足够的话还是推荐碟刹。

另外,体重较大的人士,建议还是选择碟刹;

最后,刹车片肯定是过段时间要更换的,碟刹用久了要换碟刹盘,但夹刹用久了要换轮组,这个得看你的使用频率和强度,也有可能等你要卖车的时候都不用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8积分 +124 收起 理由
四导 + 4 感谢分享
oldqin + 5 感谢分享
出国吃考拉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8 23: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3-3-19 00:03 编辑

不同的车型:

Road Bike公路车:
公路车可分4种:
气动车Aero:车架刚性最高(也最不舒适),踩踏动力效率最好;非常注重空气动力学设计,但只有在高速骑行时(30km/h+)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如Giant Propel, Merida Reacto, Trek Madone, Cannondale SystemSix, Scott Foil;


耐力车Endurance:侧重长途骑行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如Giant Defy, Specialized Roubaix, Trek Domane, Cannondale Synapse, Scott Addict;


爬坡车Lightweight:侧重各种轻量化,如Giant TCR, Specialized Aethos, Trek Emonda, Cannondale SuperSix, Scott Addict RC;


全能型All-rounder,相对综合以上各种性能的,如Giant Contend, Specialized Tarmac, Cannondale CAAD, Merida Scultuna;


新手一般推荐Endurance和All-rounder系列的,但Lightweight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可通过上管倾斜角度区分,越平越硬,越倾斜越软;上管越倾斜越有弹性,更越偏向舒适性和长途骑行,骑行姿势也相对比较直立点:

轻量化可以提升 加速度,但过度的轻量化肯定会牺牲一部分的舒适和高速骑行的稳定性,还有某程度的耐用度;

气动设计(空气动力)的车架更多见于竞速车型,但近年也逐渐愈多地应用在耐力爬坡车型(甚至是让人想不透地用在gravel bike上了),气动设计在高速骑行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也稍微增加了一点重量,所以对于耐力爬坡型车子来说这就是个人的选择了。但有不少人选Aero气动车只是因为车架造型更酷炫,就是所谓的骑帅不骑快嘛。

前变速器也有点差别,速度型一般用齿数更多的大盘(52-50),侧重舒适性和爬坡的用齿数比更少的齿盘(50-46),骑行更轻松,但也要跟个人腿力有关。

车把方面,女性的肩宽和臂长相对男性的小,有些品牌的女式公路车会搭配小一号的车把,长期骑行会更舒适。
至于高级点的各种气动设计和4D/5D造型把手,还有stem龙头车把一体式之类的设计,空动性确实更好,但可调整空间小,配件扩充性也少。



Gravel Bike & Cyclocross (CX) (Adventure Bike)
第三大类公路自行车,近些年来非常流行的Gravel Bike(砾石车/全地形公路车),适用路况范围广,能同时兼顾舒适性和速度;推荐给 能适应弯把车Drop-bar的童鞋们;
简单来说就是类公路车车架搭配较宽的越野轮胎(还是比MTB轮胎窄),可以看做是汽车的Wagon/SUV吧。换上公路轮胎能当公路车用,换上山地越野轮胎也能轻度off-road越野;
Gravel跟CX(注意,不是XC)看着差不多,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可以代表前面公路车的两个设计方向。

               Cyclocross (CX)                                             Gravel

Cyclocross(越野公路车):
更注重速度和竞赛和轻量化,车架的上管偏向水平设计,刚性高,动力传送效率高;
但对新手来说未必适合长时间骑行,复杂路况下需要更好的技术和体力;
车身也没预留太多扩充配件的地方(特别是负重类的),有些甚至挡泥板都装不了;
变速器一般更注重稳定性,前变速crankset多使用的是1X的较大齿比的牙盘。
CX比赛要求轮胎宽度33mm以下,所以车架最多只能装35mm以下轮胎。
比赛里有很多高速过弯,所以原装轮胎的侧面纹路一般比gravel的较深些。


Gravel Bike(全地形公路车):
就更注重长途骑行和舒适性了,车架上管普遍倾斜,刚性略差,但车架弹性和吸震性更好,预留了更多空间给更宽的轮胎(最多45-50mm),所以在复杂路况适用性更强。
Gravel轮胎更多注重直线行驶,所以侧面轮胎纹较浅,但也有各种MTB风格的轮胎选择。
前变速器crankset,有配适用性更大的2X齿盘,或者侧重简易和稳定性的配置1X的小齿轮比的齿盘的。

代表车型有:Giant Revolt, Merida Silex, Specialized Diverge, Trek Checkpoint, Cannondale Topstone, Orbea Terra, Scott Addict, Focus Atlas, Norco Search, Canyon Grail & Grizl, Cervelo Aspero等等;

两者相比,CX更偏向于公路车,更硬派一点,所以销量较Gravel差很多;由此近来厂家也开始把CX车型包装成更硬派激进点的Grave Bike来卖;
由此今年来Gravel Bike的差异化设计也愈发明显,所以选购前要想清楚自己是需要速度型的,还是舒适型,还是越野型的;

不过就好比SUV汽车,公路上没有轿车快,越野能力也没有4x4越野车好。这两款车同样是在公路上跑不过Road Bike,在off-road上还跑不过XC MTB,弯把在应对复杂路况的操控灵敏和稳定性比平把要差一点,也就是在碎石泥沙 平缓路面比较有优势。不过在保证一定的速度上又能有较广的路况适应性,整体来说还是蛮有骑行乐趣的;
所以如果只能拥有一辆自行车的话,Gravel Bike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好卖。
Speed is not the top priority, it is fun.



Triathlon/TimeTrial/Track竞速三铁型,最后提一下,一般用于铁三赛和计时赛和圈速赛,最注重踩踏效率和气动设计,骑行姿势也最激进,基本是趴着的,而且很多是使用Fixed gear固齿的(就是所谓的死飞),所以不推荐新手和日常使用,但路上骑着还是蛮帅气的(特别是刹车的时候)。
如Giant Trinity, Trek Speed Concept, Specialized Shiv, Scott Plasma。



-----------------------------------------------------------------------------------------------------------------------------------


山地车Mountain Bike (MTB):
MTB山地车按照车架区分主要就是Hardtail 硬尾和Dual-Suspension / Full-Suspension 软尾/全避震两种:
Hardtail硬尾只有前叉避震,重量更轻,操控更灵活,保养维护更简单,价格也更便宜;重量轻所以爬坡能力更好,但山地越野骑行需要更好的技术,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技术;
Dual-Suspension软尾在前叉和车架中间都有避震;越野通过性能更强,稳定性更高,后避震也给后轮提供更好的抓地力,车身有更多的调节范围,但重量更大,保养维护也更麻烦,价格比前者贵不少;

最简单的分类是根据前叉避震的行程Fork Travel (80mm-200mm) 分为4大类,行程越短越偏重速度,行程越长就有着更好的越野通过性。

80-120mm: Cross Country (XC),避震行程最短,最常见的山地车款,XC山地竞速赛用,车架注重速度和轻量化,也适合爬坡和长时间骑行,作为休闲骑行和轻度越野的首选,或者是通勤使用;
车架绝大部分是Hardtail硬尾型,但近些年有些高端车型也会有加入后避震的软尾XC山地车;

120-150mm: Trail 林道车,也是较常见的越野类型,能处理路况更多,同时也保证爬坡能力和踩踏效率,轴距中等,拐弯操控性也不错,属于比较定位平衡的车型;如果想认真开始玩山地越野的话,建议选择Trail MTB这个级别;
以前普遍使用Hardtail硬尾,但近年材料技术和结构力学的进步,使得Dual-Suspension软尾变得更多,但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轻量化和爬坡能力。

(近年来新出现的Down-Country Bike分类,前叉行程在120mm左右,属于Long-travel XC或者Short-travel Trail,等于说想兼顾XC踩踏效率和Trail的越野性能;至于性能如何还要看各家的设计侧重点和个人需求和感受;)

140-180mm: All Mountain (AM)全山地 / Enduro耐力车,因为比赛里的上坡路段不计时间,主要是应对复杂和崎岖的下坡路面,所以更注重下坡和越野通过性;但有些车型也还是保留着上坡的踩踏效率的;
常见都使用Dual-Suspension双避震车架,车架强度高,轴距偏长,重量偏大。

170-200mm+ : Down-Hill (DH), 基本都是Dual-Suspension双避震车架,头管角度大,轮距大,重量也最大,踩踏效率较差,但可以应付各种极度崎岖的off-road路面和坡度极大的高速和高度下坡,更多见于赛用和高端玩家(因为Enduro已经能应付99%的澳洲MTB Trail了)。
一般玩到这个级别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有着很多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很多人都自己组装车了。

前叉行程只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方式,详细的还要看车架几何,各品牌和车型的定位和设计理念都不一样,有激进的也有保守设计的,有些更注重越野通过性,有些更注重速度和踩踏效率,有些更注重平衡稳定和适用范围,所以山地车的选择会比公路车稍微复杂一点。
下图是几个大品牌的各型号的归类,可供参考:



简单来说,休闲骑行和轻度越野的选择XC;刚入门想多学习和锻炼山地骑行的技术和能力的选硬尾Hardtail + Trail;想一步到位的选择Dual-Suspension的Trail/AM,这个已经能应付澳洲99%的山地路况了。
根据骑行风格来选的话,想贴地快速骑行就选XC;想跳跃起飞得越高越远的话,就选等级越高 前叉行程越长的。


避震管Forks:
普遍是油压或者气压式的,也有弹簧式Coil,也有油压+弹簧的油簧型;
除了弹簧式,其他3种的性能都差不多,更多是骑行感觉的不同,好坏还是看工艺水平和个人喜好;
建议起码要有可调节回弹强度的(还有些可调节行程的);最好是带Lockout锁死功能的,在平坦路面上骑行更轻松。

有说“公路玩轮 山地玩叉”,除了好的车架设计,山地车最重要的就是避震的选择,好的避震器都价格不菲,其他部件倒是都可以在日后的损耗中慢慢升级;所以建议选购山地车时尽量根据预算 尽量选好一点的避震器;
最常见的Suntour和X-Fusion仅适用于休闲骑行和轻度越野,如果想认真玩山地建议还是选FOX和Rockshox这类级别品牌,还有Manitou, Marzocchi, DVO, Öhlinsz之类;Fox和Rockshox性能和手感都差不多的,主要差别是调节的方式不一样;


碳纤/铝合金:
两者最明显的差别就是重量,但对于下坡的越野性能是差不多的,影响更大的是车架几何设计,还有避震、变速套件和刹车;
但碳纤减下来的重量对于上坡和长时间的骑行更有利,而且操控上感觉稍微更灵动些;所以如果玩XC的话,预算宽裕建议选碳纤;
山地骑行摔车是常事,对于碳纤的抗摔有顾虑的,也可以考虑一下钛合金或者Chromoly的。



轮径
27.5/29inches,根据路况和个人习惯和技术决定;轮毂直径大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和颠簸路况的通过性,也更适合长距离骑行;
轮径小有着更好的加速能力和操控灵活度和拐弯能力,特别越是在复杂路况下。
老款和低端的29in的车子一般都很重,但随着现代工艺和材料技术的发展,29in也做的越来越轻了,也是近些年大品牌公司的技术专攻的领域。
不过近年来也逐渐开始流行Mullet 即前29后27.5的组合,前轮有着更好的越野通过性,后轮有着更好灵活性。
相对的26in就逐渐往低端方向走了,所以如果不是身高局限或者特殊需求,尽量不选择26inch(高端玩家老司机除外,因为这类人的技术高很多)。



变速器:
后变档位自然还是越多越好,但前变速还是尽量避免3x的,真正要山地骑行的就选1X,换挡的稳定性和灵活度更高,也减少重量,保养也更容易。而且这样左手变速器(前变速)就能能改成Dropper坐垫高度控制器。
虽然中高端车型都会用1x12 / 1x13,但新手如果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兼顾平路上的速度 又想爬坡有更多扭力输出,还是可以考虑前变速有双齿盘的(2x10已经够用了)。


刹车:
条件允许尽量上碟刹,其中液压比机械式更好;
刹车盘直径越大 制动力越大,散热也更好,长距离持续下坡时候差别就很明显。
油碟刹车分 2 piston 和 4 piston活塞,2P的重量稍轻点,常见于XC和Trail;4P的刹车性能更强,来令片(刹车片)面积更大,散热也更好,但更贵,常见于Trail或以上级别的车;

伸缩座管Dropper Seatpost:下坡调低,上坡调高,一键转换更方便;也是最推荐的山地车配件升级之一。

车把Handlebar:越窄 操控越灵活,越宽 越好的把控稳定性,但太宽的话 长时间骑行也越累。


-----------------------------------------------------------------------------------------------------------------------------------


Hybrid Bikes:
无论是公路车还是山地车其实都是带有蛮多运动元素在里面的,所以对于一般休闲通勤加少量运动的使用情况下,还是比较推荐以及几款处于两者之间的最常见车型,这里放在一起解释一下之间的差别。

Flat Bar Road 平把公路车:
比下面两款会更注重速度和运动性能,跟爬坡型的弯把公路车差不多的轻量化车架和变速配置,但坐姿比较直立,增加了点舒适性(车架设计的吸震更好);轮胎宽度一般比弯把公路车粗一点,但比Hybrid和Commuter更细。
(btw,把手方面,平把会比弯把便宜很多)

Hybrid Bike 混合自行车:
兼备舒适性和速度,坐姿比前者稍直立,能适应很多种的路况,有偏向Road Bike的也有偏向MTB的,所以各车款差异性很大,有带避震的(XC行程或者更短)也有硬前叉的,轮胎宽度从CX到XC级别的都有,但普遍还是公路为主+偶尔山路的配置,对于健身休闲或是日常通勤都是不错的选择。

(Hybrid Bike和Flat Bar Road Bike可以说是最适合日常通勤和休闲骑行使用的两个系列的车)


Commuter/Urban 城市通勤车:
注重短距离骑行的舒适性和休闲感,骑行坐姿很直立,一般对于车子性能和速度没要求,设计装配都以简单耐用为主,轻量化基本不考虑。所以车架一般很结实很重,钢铁车架最常见于这类车当中;变速器的档位不多,齿盘齿比范围小,但维修保养简单。由此这类车一般跑不快,爬坡累,也不适合长距离骑行,所以对于悉尼墨村这些很多上下坡的地方来说不是很友好。
Vintage/Classic Bike复古车:
这个系列跟Commuter差不多,造型复古有情怀,买这车的人基本是冲着这个点来的,所以一般零件配置更低,各种焊接和喷漆要求也是上一个年代的水平……反正就是如果没有这情怀,尽量避开这个坑。


Women's-Specific Bicycles女式自行车:
对于女性来说,女士专属车款“不是”绝对必须的选择,每个人的身材比例都不一样,最好还是到店里试一下。
选择正确的尺寸和使用某些女性专用的零配件更为重要。尺寸方面有些店有做Bike Fitting的设备就能清楚地告诉你究竟适合什么类型和尺寸的车了。零配件方面,座垫最好选择女性专用座垫(其次就是车把,把套和竖管之类的)。

除了大品牌的高端车款以外,普遍女性自行车的定位都是舒适取向的,很少是偏运动型。
其中做的最有名的就是Giant的Liv系列。(个人感觉Liv的性价比没有Giant的好)

从理论上来说,女性的身材比例和力量都比男性小一点。具体来说就是身高偏矮,下本身比例更长,上半身比例小,肩宽较窄,手掌更小等等,所以设计的车架偏小,上管短和斜度大,坐姿更直立,踩踏角度,stem龙头偏短(手长的就没所谓了),车把更高更窄,握把更小,女士专用坐垫,颜色更女性化等等。最重要是能有更小的车架能搭配更大直径的轮毂,让骑行更轻松。

但是其实尺寸上的差别非常的小,所以对于肩宽臂长 腿脚粗壮的白人女性来说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必要,而且人体比例各有差异,普通的车会fit也很正常,不舒服自然的地方靠更换各种零配件来调节的方式也很多。
而且其实是很多男性也能使用女式车,特别是偏矮和青少年teenager。
所以,重点还是要试过是否合适。
Less about Gender, but more about finding a bike that fits



但有些坑还是要避开的,就是Vintage Ladies Bike,这个前面说过。Women Bike的车架的前三角区的设计中,上管都是很低,倾斜角度也很大,但很多Vintage/Commuter系列的还会直接拿掉上管做成V型车架设计,虽然很适合蹬上车的时候腿脚从前面跨过,也是穿裙子骑车的唯一选择,但这个设计大大减弱车架的刚性,所以为了达到一定的结构性就必须做得较粗较厚,但即使重量增加了不少,但还是没有三角结构的好。
所以如果不是非得要穿着裙子骑车,最好还是改变一下习惯,蹬上车的时候腿从后面跨过去,这样好车款的选择就多太多了。


-----------------------------------------------------------------------------------------------------------------------------------


以上介绍的这些车型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不同品牌和车店的分类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很多具体车款的定位就会处于某两三种车型之间,定位和边界都很模糊,或者同一系列里的不同车款也有不同调性偏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7积分 +32 收起 理由
nariko + 6 感谢分享
HK_TENNIS + 3 你太有才了
sorg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