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跟流氓的Strata中介打交道,身心俱疲,上来说点经验。换管理公司已经时隔两年多,我回来说说感想 +_+ (2010-11-23) JuliaTung · 学习投资之翻译作:房产投资的尽职调查 (2007-12-24) Poweregg
· 塔斯马尼亚免费照片,分享第一,赚分第二:) (2008-8-2) damao · 买好了,交个小作业,贴几张pic (2009-2-6) sarasun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lingjoy

一个钢琴陪练爸的五年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7 21: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wellye 发表于 2019-3-7 22:02
lz我也是发过私信的 能不能麻烦你推荐一下老师 我们住的应该不是特别远 我和你理念一样 谢谢谢谢 ...

今天已经开始一一回复,回了大约40多封后,足迹提示我今天已经达到私信回复当天数量的上限了。您的私信周末也都回复完的,谢谢理解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wellye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3-7 21:0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elly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elly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ingjoy 发表于 2019-3-7 22:05
今天已经开始一一回复,回了大约40多封后,足迹提示我今天已经达到私信回复当天数量的上限了。您的私信周 ...

好的 感谢

发表于 2019-3-7 21: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8 09:42 编辑

足迹网友问:“您好,看了您发的帖子很多遍,有些问题想问您,我孩子今年*岁,从*岁开始学琴,一直进度都挺快的,一年多的时间,弹了***到*的*和***的两本书,加起来弹了10多本书,****************每周上课1个半小时,我觉得对6岁孩子时间太长了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孩子非常烦躁不安,曲子太难了,又太多曲子每周要弹,她的要求是每本书每首曲子都要弹,我们每天的练习是scale, hanon,拜厄(599)还没开始弹,****************我女儿*******每天练琴时间2-3小时

想问问您家孩子每天练习具体是怎么安排的,老师是每首曲子都要求弹吗?还有就是教材,是用什么教材?老师这么做正常吗?”


答复

你好,我把您的问题先放在这里做回复了。把一些敏感信息屏蔽掉,特指内容进行了删除。然后放在这里做一个回复。请多多支持。

我觉得首先作为钢琴老师不应该把孩子当成广告来使用,这是当老师的一个基本素质。

其次,这位老师是否取得过教育资质,或者受过教育孩子方面的正规培训?

第三,您自己对孩子在钢琴方面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值呢?

第一个问题,就不多讲了。直接说第二、三个吧

如果您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而且孩子有天分,单从训练本身来说,我觉得还能接受。毕竟大师级的人物都需要从小练童子功。反之,如果前面两个条件都不满足,那么6岁孩子每天练2-3个小时,可能会给今后带来不好的影响。

孩子表面可能不会说什么,内心的抗拒会带给巨大压力。家长想要什么呢?是要绚烂的光环,还是保护好小心脏?

如果老师学过教育,幼儿教育;如果家长没有想把培养孩子成为钢琴大师的想法,那现在的做法是在透支,危险的透支。感觉就像老师在打电子游戏过关,孩子只是游戏机里的一个角色而已(这个例子会不会有点不恰当,如果是,也请不要忽略掉),在10岁的时候能考出LMUSA,12岁的时候考出Fellowship,然后呢?想让孩子非正常,还是回归到正常?

我没有对孩子抱有成为钢琴大师的想法,所以前面5年里,给了压力,但不大,平均每天最多半个小时。最近这一年,更没有直接的压力,当然主要是关注度减弱了。

老师会选出几首曲子给孩子练习,如果能从始至终都学完,当然ok, 如果孩子学了一半,不想学,也可以换别的。在换曲前,老师也会稍微劝一下,不会硬逼着去做任何事情。课堂上,孩子如果能笑三次以上,说明孩子喜欢上课。你可以留意观察下。

教材方面,记不住书名了,但肯定没有你说的哪些国内(苏联)教育法用的哪些通用教材。用的是简单好看的图画、图标。有意思的插图。到了3、4级之后,教材内容才少了些童趣,多了些正式,比方说Clementine等人合集。5、6级之后基本就是AMEB、巴赫、SONATINA的合集



发表于 2019-3-8 09:24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发贴一周年,回复合集(1)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8 11:07 编辑

* 在考音乐奖学金的时候,钢琴作为第一乐器,小提琴作为第二乐器。我们没去教孩子怎么回答考试老师的问题,全凭孩子自己去回答。当老师了解学琴历史后,问孩子小提琴和钢琴,更喜欢哪个乐器,孩子非常肯定地说是钢琴。后来我才知道,学校更看重小提琴,就想这次音乐奖学金估计没戏了。没想到,后来还给了音乐奖学金(限一门乐器的学费)。我分析,可能是学校更看重孩子长期学习一门乐器还能如此坚定的喜欢,说明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想法,这也是学校所看重的。

* 谢谢。其实因为练琴,我也发过脾气。现在想想愧疚。练琴的时间走着走着,有时候就忘了学琴的初衷了。

记得一开始学琴第二个月,准备把电子琴换成钢琴,去琴行选琴时,遇到**,他自己是中国**学院毕业,音乐专业人士,我觉得他很严格,他儿子考到AMEB五级后,再也不练了。这个例子时刻提醒我:专业父母不一定能带出快乐的琴童,能不能实现练琴的初衷,和睦轻松的环境应该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

**快乐的童年比啥都重要。

我一直有个观点(为了不影响整个心得,有些题外话就借回复来说了):去争那些第一、二,没啥用,我们周围,特别是到澳洲后,见过的状元应该很多了,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家长,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幸福、快乐。这幸福、快乐的基础来自于孩子健康、良好的心态。让孩子喜爱自己、喜爱别人、喜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源于内心的快乐。音乐,是可以借助的一件工具。我们却往往本末倒置。

**谢谢加油。今晚给大家回复完,再写完第二个内容,关于钢琴老师的。

关于你提到关键词,我觉得可能和我的行事风格不相同,就不改了。因为我觉得,“如果不练很多,真心出不了成绩的”。我的孩子学习快,但求得A+,还是要下苦功夫的。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六级水平,去参加一个比赛,赛前的心态就是去开拓视野,给孩子看看竞赛是怎么玩的。比赛完,没有得到名次,孩子也无所谓,得了一个B+。这次我们准备AmusA,是按照A+的标准来做,所以留出两年的时间来好好打磨,相信这对孩子的心性和做事等能有一个提升。之所以留出两年准备,也是不想孩子过多的精力都放在钢琴上, 有很多好玩的东西等着去发现、享受。。

**关于学习音乐理论,还记得前面例子里提到一个师从某教授的大儿子么?这是个牛人,在一所非常有名的男校里,经常三四门课都是第一,他考完理论三级后,就没再上过理论课,过了AmusA后,找同学借了几本理论书自学,也考过了。自学的牛蛙,案例不具有普遍性。

我孩子的老师教不同的孩子,成绩也都不一样,老师希望孩子们考满分,有的达到了,有的HD,有的70多分。我觉得难易程度,对不同孩子,还是有不同感受的。

AMEB的理论内容我只在孩子考试时才看到过,觉得挺难的,如果有机会让专业音乐的老师讲一讲,对孩子是很有裨益的。

**希望我的心得,能给其实有爱心,但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让孩子达到自己预想,的家长一些提醒和思考。

我们往往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不管这种认为基于何,或许是经典名著,或许是照搬,或许是自己以前的经历。压给孩子,就一定对?对与不对因不同孩子而变动的,我们不是教育学家,也不好评判。我觉得比判定对与不对同等重要的是:如果我们错了,如果孩子和我们的观点(不管对错)有冲突时,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何解决。

**因为弹琴只是全部生活里的一小部分,目前乐器里除了弹琴,还有小提琴,Flute;生活里除了音乐,还有游泳,看书,和小朋友们玩。我觉得生活丰富了孩子的思想、情感后,对音乐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为了不让孩子觉得只练考级的曲子枯燥,还加上了流行乐配乐(目前正在给Circle of life “The Lion King”配乐),以及其他喜欢的古典曲目,多开放些视野,多涉猎些领域。

**今天练琴时,想起最近在足迹上写的“心得”,便问孩子是否还记得很早以前曾跟ta说过,“九级的曲子其实也不难,给你一篇谱子,一样能弹出来”这件事?孩子笑得很开心:“你说得对。”

**心得只是把正面的内容说得很多,我一开始也走过弯路,跟孩子生过气、着过急。注意观察孩子,如果有排斥、或者太过勉强,就让一让,放松下。一般情况下,我孩子弹十来分钟琴,就得放松下。我们也没去刻意让ta一直不间断的练。火候和松紧因人而异,大人首先要有个大视野,这样就能在具体细节上,不离开大视野的宗旨。

另外,还有一点,因为和陪练实操无关,所以没放在心得里讲。这就是:如果发现孩子对钢琴不感兴趣,别再勉强,换其他乐器,如果对其他乐器也不感兴趣,换其他任何都行。不断尝试,总能找到孩子喜欢的事物。

练习乐器,我觉得像开车。开得再好,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参加F1大赛,更多的人还是在路上开,生活需要,安全第一,能一直开到老就是幸福。

**我觉得这可能跟孩子的个性有关系外,还跟家里对孩子的教育有关系。个性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家庭等外界影响下慢慢形成,一些行为是这种性格形成后的外在表象而已。

因“人”而异吧。这个人指的是“孩子”和“大人”,就拿我孩子练乐器为例:我在钢琴方面push得多一些,孩子妈妈负责小提琴,push的少很多,偶尔我还会客串下去帮忙小提琴。同一个孩子,不同“大人”,结果是两个乐器都坚持下来了,只是一个稍微快点、另一个稍微慢点而已,差别不大。想说的是:如果不适当push,特别是在年幼的时候,孩子坚持不住,更不会自己主动练习。只要有一点点push,外加孩子本身喜欢,这样会坚持的时间比较久。

**今天陪孩子上课,胡思乱想:上课学琴时,1个小时内,如果孩子能笑3次,可以说明孩子基本接受了老师;如果能笑6次,说明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很喜欢老师。当然,数字标准因人而异。喜欢跟某位老师上课,孩子的兴趣能长久些。

一个反例,我孩子这段时间还有另一项体育项目,教练是挺专业的,可惜有些严厉,训练一个小时,孩子的笑应该没有超过三次。在进行完一个term后,孩子坚定退出了。

**最近在翻看其他人写的有关钢琴的精华帖,对钢琴老师“第一名”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能在技巧上做到事半功倍的人,绝对是小部分群体。一个肌肉运动机能敏感的孩子遇到一个正确的老师,要看缘分的。

身体协调性机能能带动手指的灵活性和手部的肌肉力量,这一点我之前没有深入的体验,后来逐步发现周围一些弹琴很棒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健身好手,游泳、攀岩、划船等等。结合自己孩子在一些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我开始意识到这种身体协调性对弹好钢琴的重要程度。弹琴和其他运动一样,需要大脑与眼手的统一协调。

**不是AMEB的规则。是根据我孩子的个人情况,预设的计划。孩子此前一次AMEB都没有考过,如果后面直接考L.MusA(据说只有10%的通过率),有点过了(看一些考过的人说,如果之前没有考过级,直接考一个比较高的级,不太容易得到考官心理上的认可)。从现在开始到考L.MusA至少要准备三四年,或者更长时间,这期间先用A.MusA来过渡一下比较好,A.MusA的通过率有30%。

原文在这一点表述得不够清晰,已经修正了,非常感谢你的提醒。

**来说说如何表扬孩子:

(1)用什么表扬

**语言夸奖。在各种情况下,我们几乎没有用过“Clever”, “Smart”,“聪明”这类词对孩子进行表扬,一方面是因为这类词本身有点“小”,或者说“不值一提";另一方面,这种“小”带给孩子心理的“认同”,我们觉得是不太好的。我更愿意让ta去理解“wise”,“智慧”的含义。

另外一类表达,用的是:“你努力了,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不错,这种感觉是很好的”等等。

**物质奖励

Music money,这是钢琴老师独有的,取得小进步都可以拿到,然后在老师的studio里挑选诸如削铅笔刀,漂亮的笔,夹子等。一个钢琴形状的转笔刀是孩子的梦想,价值400元 Music Money,孩子花了两个学期才挣够,买了。

Sticker,各种方法刺激孩子多练习,这个需要大人的耐心。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

(2)什么时候表扬

只要是认真地去弹了,我都表扬,一点不吝啬。有的时候会很夸张地说,“弹出了大师级的水平”(其实那时也才4、5级)。总之,在孩子付出的时候来表扬,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3)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后,表扬很平静

还是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的那个牛娃的例子(他真的有很多内容可以成为范例):班里有位同学因为竞赛成绩突出,上了澳洲最著名报纸的头版,老师下午把这个牛娃(也是那位上报纸的同学最好的朋友)叫到办公室,跟他讲了情况后,让他嘱咐同学们第二天(报纸刊登日)上学时,不要跟这位同学提上报纸这件事。第二天,大家都默默的遵守这条要求,只有一位同学在快放学时,拍了拍上报纸的这位同学肩膀,说了一句,“祝贺”。仅此而已,这件事就这么平静的过去了。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心态,平和去面对那些外界事物,这样不会禁锢自己的脚步和心态,可以少受外界的影响,而一直前行。
**是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当然不是排除妈妈的作用)。因为家长其实是除了孩子自身外的第一责任人,更了解孩子,以及未来的picture。老师需要清楚地了解家长的想法,对孩子的期望,才能和我们在一个频道上。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老师更像司令员、家长就是那个政委。
**对“不让”家长在旁边陪着上课的原因,我以前一直没明白,以为是老师的癖好。慢慢地,总结这么两条可能性:(1)从家长角度来说,上课时指手画脚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这个原因可以忽略。还有一个可能性是,有些家长按分钟掐表,课上的时间如果少了,老师跟孩子聊天了,或者家长认为是跟教琴无关的沟通等等,会通过各类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影响老师的心情和教学。(2)从老师的角度,有些老师比较严格,比较敏感,不想花口舌给家长再解释一遍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家长问的话)。

我个人觉得低龄儿童在一对一教学时由家长陪着在场比较好。如果家长对音乐不太了解,更需要花心思陪课,学习下。这个阶段家长对琴的理解力和速度都快于、好于孩子,回去后能够有的放矢、照猫画虎地指导下孩子,不求速度,但求正确。回课的时候能够一点点看到进步。

慢些没关系,家长的心态就是要放松,彻底放松。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教学,包括每日的练习。这样孩子学起来才没有压力,才乐于一直学。当发现自己的学习速度赶不上孩子后,就需要明智地不再照猫画虎,做个小监工就行了。

一般比较随和的老师不会介意,甚至鼓励低龄儿童的家长在旁边。

**关于是否在固定时间练习

每天固定了练习时间的长短,但不固定开始的时间。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打扰孩子当时正在做的事情。

以前我也曾做过几次,“规定是几点开始,就必须几点开始”这类的事。后来觉得对孩子可能有不好的影响:如果上一件事还没有做完,正在兴头上,为了弹琴而不得不中断,结果便是:(1)影响孩子专注度的培养;(2)练钢琴变成了一件不得不以失去有兴趣的事情为代价的罪魁祸首。

所以,耐心等孩子准备好了,再开始练习。

**如果孩子有兴趣加左手弹,我觉得可以让ta自己去学、去练,在玩的过程中,ta会发现很多以前没经历过的事情,是一种快乐。

家长如果不是正确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还不如直接交给老师和孩子就好,除非是明显的错误出现,需要纠正。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不要怕错。让ta把弹琴当成玩具一样,孩子就有兴趣了,有了兴趣,就不用担心了。

曲子学得快与否,我觉得不是需要看重的结果,只要ta有兴趣,快慢都挺好。孩子么,玩是第一位的(除非走专业路线)。

家长能下载谱子跟孩子在家里弹,实在太好了,非常有意思的。

**理解。有两种情况吧:(1)脾气大;(2)小虚荣,凡事要做得特备好。(别介意用“小虚荣”这个词,其实大家都有点)。

这里只说第二种情况吧(第一种我也无解)。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就是前两天发生的事。因为手机,我一直反对给孩子配手机,但在各种“不可抗力”下,一个月前,还是给孩子配了一部。然后这一个多月,孩子经常泡在手机的微信、游戏上,虽然我也明白,如果能让孩子自己明白,经过这个过程,自己远离手机,是最好的方案,可事实上,家长做不到那么潇洒。所以,跟孩子为手机的事情,想制定稍微严一点的规矩,导致孩子“热泪盈眶”,这时,我就知道沟通方式和内容有问题了。晚上回去,换了另一种方法,使用语言:“相信你能做到********”,然后孩子就没事了,准备用新规则试一下。在晚上沟通中,出现了一个副产品,孩子说不想考A.MusA了,但还要继续学钢琴。我说,没问题啊,爸爸从来没逼着去考A.MusA啊。过了一会儿,孩子跑过来说,还是要考级,因为刚刚在他们学校网站发现六年级学生取得AMEB最高纪录是七级,我估计ta想“留名”。ta自己马上开始筹划参加五月份学校钢琴concert了。

想说明的是:

(1)琴爸如果不好好陪,就先别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再来。

(2)别跟孩子较真,“小虚荣”是家长自己的心态。换不同的方式,孩子就能接受,如果针尖对麦芒,最终结果还是不利于孩子。

**看到你写的,我也很有感慨。

我觉得只有对一件事“疯狂”的人,才能走到很远。包括我的孩子在内,对音乐还远远算不上疯狂,顶多是喜爱。设想下,郎朗的父亲是用一种“疯狂”的标准来要求郎朗;我们用“喜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就是适合的。如果用“疯狂的”目标和标准来要求孩子,那这个世界上肯定会大批量生产出“疯狂”的专项人才了,同时这种生产过程中,也会导致另一个高废品率——很多孩子会远离钢琴。

我知道有的琴童,长大后都不能让别人在自己面前提到钢琴这两个字。

“喜爱”的标准当然也是因人而异了,比方说,孩子现在喜欢上吉他了,告诉ta几个左手和右手的指法后,让ta直接跟着歌词去弹唱。慢慢地体会不同乐器发声,运行的规律、发声效果,还锻炼了不同的识谱方法。还有陶笛这个乐器,也自学了一点。有机会,还想试一试古筝和竖琴。。呵呵,很有意思的,开心就好。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对待事物的方法和心境也会有区别。让孩子能始终感到我们一直陪伴着他们前行,在为他们加油。

还记得当孩子刚出生,一直到呀呀学语时,我们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待他们的么?一直保持住这份心态,ta就能感受到。


**我也是今年才注意到身体的协调性和弹琴的关系。具体地说:

如果姿势正确,一般不会出现腱鞘炎等情况。

身体的协调性可以减少受伤,超出孩子身体承受度的多练习,先不说精神是否能承受,单是身体,特别是手指受损概率会大大增加。

身体协调性还能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表达乐曲,身体前倾,重量压上去,手指指尖从键中前推到顶端的音效,包括八度、九度的横跨,跑动等,身体协调性,会大大帮助对乐曲的把控能力。所以,锻炼身体,比如单杠、跑步、所有你能想到的可以让四肢得到一起运动的,都可以让孩子玩,(男孩子可能需要避免下橄榄球这种容易被外界全部身体冲撞的运动)。我遇到几个上演播的演奏者,身体素质都很棒。

**这两天孩子开始感受吉他的魅力

大约从九岁开始抱着大吉他要弹,能弹出一两首儿歌,羡慕弹吉他了。这几天对一首歌(Ten Thousand Reasons)忽然发生兴趣,开始跨出吉他弹唱第一步了,抱着吉他对照琴谱,练起来。晚上把吉他放在自己的衣柜里,早上醒来抱着在床上开始练习。

晚上我和ta一同切磋吉他的把位、节奏、和歌词的节奏等等,发现倒是一个好方法,让孩子的声线去找准音高,估计这个方法有利于ta拉小提琴时,提高音准。中间有一个是小调,可她弹出来后,她自己感觉得是大调,后来发现原来是左手少按到一个键,这样的琴感,我也挺感谢的。所以今天我把吉他赠送给了ta。。。

我喜欢看到孩子这样来喜爱一件东西。我们大人没有功利心地来守候他们的成长。

**今天孩子练习小提琴,我发现ta在视奏的时候,拉得比较生硬,semiquaver和quaver之间的连接不顺畅。于是问ta,自我感觉最好的部分是哪里,然后从那里不看谱子来拉。第一次就带过来大部分了。这说明,孩子在视奏学习时,可能有些受程式化的影响,也有可能是没有用心去体会吧。

发表于 2019-3-8 09:44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发贴一周年,回复合集(2)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8 11:08 编辑

**从今年初开始,孩子学钢琴考级曲目的速度慢了下来,两个原因:一个是更广泛地涉猎不同风格的音乐曲目,另一个是开始了music craft的学习。

想象一下“滑雪”:我们以前就像在规规整整的速降滑道上,聚焦在技巧,雪感和速度(或者优雅);现在好像是被直升机送到一处人迹罕至的雪山顶,来一次cross country skiing,去体验、探索广袤的山峰、峡谷、丛林......

**具体原因在心得或者更新帖里已经写了,有些是必然,有些是偶然。感谢您的提问,让我可以再做一些补充:

(1)孩子的原因:孩子自身比较喜欢新鲜东西,不断探索,长时间固定在考级上,可能会让ta失去兴趣和乐趣。比方说,ta玩了一段时间的跆拳道和游泳,都是不到一年,就觉得挺枯燥的,结束了;数学,玩了好几年,喜欢看数学书,琢磨数学问题,一直还没玩够。。孩子能在某项内容里,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乐趣,这就挺好的。

(2)父母的原因:一开始,我对考级是模棱两可,后来练完八级后,我就没有再把考级视为一个圈子去突破,而是把考级视为将更多的音乐内容作为养分来送给孩子。

今天晚上看了几个钢琴比赛的视频,选出两段,请欣赏:(1)在第一个片段里,有四个选手,如果不看结果,哪个比较好?(我喜欢其中一个,当ta弹出第一个音的时候,我感觉汗毛孔都张开了);(2)在第二个片段里,这个小姑娘在舞台上的状态,我很喜欢。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02qmJDYVU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paI1bxH2s

**今天无意中进入一个澳洲网站论坛,看到篇帖子,是一个15岁小鬼老贴上去的,他学琴八年,有一天发现自己对弹琴失去了兴趣,想放弃,问问大家该怎么办?

几乎99%的跟帖都是结合自己学琴的经历,来帮忙出主意的,大体有两点:

(1)如果没有兴趣,可以先放一放,专注高考,但一定不要放弃。

很多学生都是在学琴多年后,在Y11、Y12这个阶段彻底放弃学琴,而专注于学习了。考完后,有些只是自学,有些不学,再大些后,这些无论在哪个阶段放弃钢琴的琴童,都或多或少抱存着悄悄的遗憾——如果当时能坚持下来就好了,哪怕是不上课、自己只是练习练习,也比彻底放弃要强。

(2)如果现在彻底放弃,等自己明白过味来,只有抱憾终身了,很难再回到那种对音乐的精神状态。

有一个人(我感觉像是老头)写了很长(原文请见最下面),我有特别的感触。他第一句话就写道:“孩子,你只需要试着改变一下你现在正在做的方式,重新唤起你学琴的动力就可以了”。“老头”挺专业地分析了各种情况,提出多种方法,简言之就是:“相较于你即将逝去的对钢琴的热爱,钢琴考级已经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了”。

结果,经过论坛上大家掏心掏肺般的分析,这个小孩和家里人以及钢琴老师认真沟通过后,取得一致意见:不再学习考级曲目了,就练习自己喜欢的曲子。后来,小鬼佬还发动论坛上的人帮他一起找轻摇滚的曲目。

看看这热情恢复得多快!

**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今天写一个非钢琴的小事,来分析下喜欢钢琴的孩子性格上的特点,让我们更能理解这些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

前段时间,孩子和我们讲,想跟学校去外面参加Chess比赛,态度还是有些犹豫。我们觉得主要是想赢怕输的心理,另外也是因为中断训练2年多了,便鼓励:即便是最后一名也没什么啊,都很不错的。昨天放学回来说,代表学校在外面比赛完了,成绩很好。这一次心理上的来回,能让孩子有一种自我证明的感觉。

我们就来说说这种自我证明的感觉。孩子之前中断了游泳、跆拳道、Chess等对抗特征明显的活动,对绘画、数学、手工、滑雪等活动一直乐此不疲。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从大概率上来说”,喜欢音乐的孩子,对世界抱有美好的感官和幻想,不愿意参加充满对抗的游戏或者节目?

如果是这样,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喜欢钢琴、小提琴时,可能他们对那种对抗特征明显的活动会感兴趣,说不定还有某种天分在里面呢。

**有位坛友问我,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弹,怎么从网上这些钢琴版本里,挑出一首比较好的,来做示范给孩子听呢?

举个例子吧,昨天在孩子的学校看了一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歌剧,只能说这些孩子们太Enjoy了,特别是主角们,几乎个个都是戏骨(11-14岁)。把下面的成人观众带入了剧情。想想看,孩子们是先把自己融入剧情,表演实际变成叙事了。

弹琴,如果能做成叙事会比较容易融入。这就是为什么陪练时,家长可以做些情景在周围。至于选择版本,也是同样道理。为了简单直观,来比较一首比较轻松的流行歌曲《女人花》不同版本的钢琴独奏,试试看,能否找出几个让你有感觉的版本么~~

1. http://www.iqiyi.com/w_19rskp4g3d.html
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856004/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P0Lc4NZGk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R-QiRN5Uo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0kvVeJfFIk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cexbcOPR0
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sMwX9sjVE

**这两个问题最近两三年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有发生过,现在也还有。

上学迟到,我们的态度是——不管。
不想练琴,我们的态度是——管。

原因:

***上学迟到,不管****

因为老师会教育孩子,大家都在那里已经上课,孩子迟到,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再加上老师会教育,孩子也不希望其他同学觉得自己是个经常迟到的人。自带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会让ta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成长中都要经历的过程。

***不想练琴,管***

这是因为家长是练琴活动的直接负责人,钢琴老师不会像学校老师那样教育,促使孩子练琴,所以家长要承担这个责任。好了,明确这第一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当孩子说“不想练琴”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如学校老师那样,让孩子用“自带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修正自己的行为”。

先来看一个例子:

Sophie女士回忆小时候练琴时,妈妈总在旁边盯着,弹错一个音符,妈妈就会打手心,直到弹的全部正确。Sophie一直弹到九级,然后就不再练了,几十年过去,现在已经40岁的她甚至不愿意让别人在她面前提起“钢琴”这两个字。因为“钢琴”给她留下的印象是——恐惧。试想一下,你弹琴的时候,稍微错一点就会被责罚,为了保证不被责罚,要关注琴、音符,小心翼翼。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夸张放大地看,是不是有点像纳粹集中营里的精神虐待?

家长为了纠正错误,采用惩罚,看似是取得了正确结果,而实际上,是用自己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牺牲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在家里营造出了一种恐惧的练琴环境。

孩子小的时候,这种恐惧,还看不出来,但自尊心和上进心就像“钙流失”一样,悄悄、而又持续地从孩子身上流走。当流失到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孩子会开始厌恶自己,再加上内心对练琴时出错受罚的恐惧,结果就是与钢琴的彻底决裂。

作为琴童家长,只要不功利,就有可能做出适当行为;只要不短视,就有可能会对孩子更宽容些。

分析完这个例子,那孩子不想练琴时,家长该做些什么呢?

*************************************************************************
战略和战术

不同年龄段,采取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大的方面呢来说,我觉得小时候(teenage以前)用战术就可以了;Teenage就要讲究战略了。

*** Teenage以前:规定好时间,也没啥可说的,持续练习,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习惯,说不想练的时候,在规定时间,做到琴前,弹琴前说好,给个什么奖励。采用本文主体中说的各种方法都可以。

*** Teenage:讲大道理,基本没用 (因为我们不走专业路线);讲反例,基本没用 (讲多了,十几岁的孩子没准更想试一下反例);用战术,效果不明显(眼界大了,不是什么奖励都能满足了);要讲究些战略了,关于这一点,我也在不断摸索,还没有形成“五年的心得”,只能把一些经历和大家分享。

(1)尊重孩子,像学校老师那样。比方说,孩子的作业和活动越来越多,如果在规定的练琴时间,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没有结束,那好,告诉我多久后,可以开始练琴。因为活动多,2、3天不弹琴,也不用大惊小怪的,留意孩子是不是比较累。等等。。

(2)支持孩子,孩子喜欢的音乐,或许不是家长所能欣赏的,那也没关系,学会接受、接纳,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要求。(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别指望能理解练琴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3)幕后的陪练。不需要家长坐在旁边一直陪着练,家长可以在周围做些不影响孩子练琴的事情,让孩子感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孤独的面对钢琴。有时候,孩子弹一会,会想说说话,跳一跳,唱唱歌,需要有人喝彩,那个人就是我们。

(4)挑战适宜的难度,不断提出增加的小难度(比方说提速),经过努力,可以取得的。这样孩子练琴有点不枯燥。

**共同探讨,咱们可以先琢磨下:

1. 找孩子原因——激发点

     孩子是对弹钢琴有兴趣,还是对音乐有兴趣?
   (1)如果是对钢琴有兴趣,那孩子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激发点,能够让Ta有兴趣去学习,比方说弹自己喜欢的曲子,或者参加小型的演奏会;
   (2)如果对钢琴其实不是特别喜欢,或者换一个ta喜欢的乐器?

2. 找家长原因——老师和陪练

    关于老师的话题就不多说了,只说下陪练的原因:家长可以反思下在陪练和平时对孩子的态度,是否让孩子有“身心愉悦”?
  
希望能帮到你和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们。

**周五放学,接上孩子去乐器店买吉他变调夹。选好后,在老板的鼓励下,孩子表演了一个钢琴曲,当了解到我们学钢琴的目的,以及吉他是第4种乐器时,他很高兴地说,好,不走钢琴专业的话,现在正是多学(不同)乐器的好年纪,一通百通,多学一些(乐器)、多学一些(乐器)......

想表达的意思是:“趁着学业还不算重、又不走钢琴专业路线,孩子只要对音乐抱有兴趣,做什么都行”。

**滑雪的历练

我们做家长的,还记得当初让孩子练钢琴的主要目的么?我记得当时自己想到的一个目的是培养毅力。

钢琴练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曲折时,我们想尽办法。孩子接受不接受,接受程度多少,都值得我们去考虑。现在我们在6天的滑雪中,又一次让我看到孩子对滑雪的热爱(已经超过了当初的潜水)。推着我们明年再来,待更长时间。我能感受到,主要源自自身喜爱(基本上从早上9:30一直滑到下午3:30,中间休息2次,每次15分钟;当然,每位教练都很专业,很能让孩子觉得有成就感。)于是,我就在想,孩子喜欢滑雪已经3年了,当明年完成workshop后(这点很重要,是一个重要的milestone,),会不会逐渐结束对滑雪的喜爱,进而又有新的爱好?依照以前的经验,这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当我们的钢琴达到一个很久之前就设定好的目标后,孩子逐渐失去兴趣,转性其他也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继续引导,或者全盘接受之。之所以强逼,是我们家长自己的心魔,是我们认为钢琴如何如何。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故事:对“如果有机会自己的生活重新再来,会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么?”、“选择的爱人”等这类问题,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很可能还会选择同样的生活轨迹”。至于这些回答,不做深入分析,直接引申到练琴上:

家长对孩子练琴的观念,取决于:(1)能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2)有没有勇气改变。

**在Aged Care Centre遇到的琴

今天钢琴老师组织大约十几位学生去老人院进行了一年一度的演出(每年在不同的老人院),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此类演出,这里就不再重复。只想说说老人院里那架钢琴,和对它折射出来一些东西的感想。

之前,老师说过那架钢琴很老,弹奏时可能会发出奇怪的音。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今天看到它时,外观像70岁左右。因为还要处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所以我坐在最后的角落里,头也不抬的盯着电脑,耳朵听着大家的演奏。前面所有的小朋友在弹奏时,这架钢琴只显露出了一点稍怪的声音,在1、2个琴键上的音色有时会出现半哑,不过还能过得去。我都忘记老师曾说起的“会发出奇怪声音”这回事了,直到我孩子演奏开始......

在弹到一段类似管乐部分时,因为需要表达沉重、雄厚,孩子采用了手下垂、压力、踏板等一系列动作,这架钢琴...突然发出了一种被“击伤”的声音,差不多有5、6个琴键集体从正确音高上一起掉下了半个音之多,此刻,左右手完全处于不同的音调。就这样一直弹了2个bar后,声音才回到正路上;后面还有一处,出现同样情况。这回,我能理解当初老师说的“挑战”的含义了。

演奏结束后,孩子告诉我,在失音的那几个bar上,基本没法思路连贯,只能下意识,按照平时的手型和记忆,惯性弹下去,“键没按错,音都是错的”,这确实是对听力的摧残,也是对应变能力的培训吧。

我跟孩子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表明你的功力(速度和力量)已经让这架钢琴不能承受,恭喜你,进入黑带一段(跆拳道分级)了。

**按照原定计划,AmusA第一首曲子练完,第二首进行了一半,第三首刚刚开始。钢琴练习时间占比降到1/5。

孩子的兴趣已经被很多事情吸引住,乐此不疲,练琴已经开始向“习惯”发展。

这些有兴趣的事情包括:足球(Soccer),Chess,魔方......内容太多,童年时光真得要好好利用起来,弹琴所占时间的比重已经从最高峰70%慢慢降到目前的20%)总之,业余生活丰富了太多。

在练琴方面,还是没有特别花大量时间(平均每天半个小时),可以感到,孩子不像前段时间有心理上的懒散(或者说是有些抗拒)的样子,好像是带着“愉悦”来练习。

想表达的意思是:丰富多彩的乐趣生活,应该还是对孩子练琴有帮助的。他们愉悦了,才有可能去练好琴;要让他们愉悦,作为家长,我们真要好好琢磨琢磨如何取舍。放开一些,给孩子一些空间。如果压得太紧,ta表面上在说Yes,实际上在考虑怎么应付你。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一种感受:“我什么都不行”,进而会发展为:“我需要撒一个谎,来说明我行”。

有点扯远了,回到琴上来,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对琴的反感,家长可以放手,放了手,你没有损失什么,如果觉得有损失,实际是自己的心魔在作祟。

**对您的观点,我非常有共鸣。

李斯特: 那12首练习曲里,“钟”,让Kissin弹得荡气回肠,每根神经都被逼上巅峰,然后在高点让人的心完全崩塌。只是因为跨度太大,对于刚刚满足弹出9度的小孩来说,技术上还达不到要求。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攀一下这个高峰。

德彪西:确实,对于先接触过莫奈等印象派画作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例外地有“先入为主”(你这个词用的特别到位)的概念。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还很难理解那种点块结合的明暗色,在音乐方面的表达(前两年带孩子去看过梵高、毕加索的画展,基本就是走马观花,没有兴趣,一股ta以后要自成一体的画风节奏啊)。所以还没有太多感触。

肖邦:是圣,圣洁的“圣”。那几首夜曲,以及E minor op10 no.3,都可以美得让人不忍打破宁静。除了像“革命”和“黑键”这些高手表演用的曲子外,妈祖卡等还是能让小孩子们上手的。孩子们会依照自己的性格,选择肖邦曲子。相对来说,气质安静的孩子可能多偏向肖邦的曲子。

莫扎特:没说的了,神。大多数内心动感强的孩子们往往会偏向他的曲子。非常认同你说的:内心纯净的人,才有可能弹出莫扎特的曲魂。

巴赫:我有点感想,如果给孩子一开始就上12平均律,而且不主观告诉说这个东西比较枯燥,那么孩子应该有机会会喜欢上一些的。确实,在练习前12首时,感觉乐趣不多。直到练习1年多后,才逐渐感受到12平均律对孩子的平衡感有很大帮助,这种平衡感主要是在双手的协调上。我们做家长的做不出评论,只能说出练习前后,孩子左右手跑动(还有视奏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柴可夫斯基:大作品,还弹不了。本来有机会弹“6月”或“10月”,还是因为孩子最后选择莫扎特的曲子而放弃了。

发表于 2019-3-8 09:48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发贴一周年,回复合集(3)

此文章由 ling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g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ingjoy 于 2019-3-8 11:08 编辑

**一直犹豫要不要写这篇更新帖,为了大家的福利,我最后还是写出来了。关键人物看到本帖后,请多包涵,为了更多小朋友的福祉,我们都贡献一份爱心吧。(我其实也不知道相关人的任何信息,请放心)

事情是这样的:

前段时间,有位坛友(至今我也不知道是谁)看到这篇心得,跟我要了钢琴老师联系方式,并前去试课。家长介绍,小朋友练过一段时间钢琴,但后来逐渐失去了对钢琴的兴趣,因为家长“严格要求”。在STUDIO试课时,孩子表现出厌烦弹琴的情绪。

后来,钢琴老师与我一起讨论,如何帮助这位小朋友重新拾起对钢琴的兴趣。听完老师介绍完情况,我觉得问题应该出在家长身上——对孩子强压或者挑剔(或者家长所认为的“帮助、指导”)导致孩子自尊受伤,把弹琴当做任务,以应付家长,靠花时间坐在琴前敲打琴键,敲得好听,可以有好脸相待;敲错了,会有&$^#^*#*飘过来。简言之,不但没有弹琴的乐趣,还有很多负面情绪。这不是靠更换钢琴老师可以解决的,需要更换的是家长“面部”:家长要能够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参与跟孩子弹琴相关的任何事情(除了上下课接送)。如果家长愿意配合老师尝试这个方法,坚持一段时间,看看结果会怎样。

昨天下了钢琴课,老师高兴地跟我说,那位家长前段时间听从了建议,开始试验:在家里对孩子的练琴,一点都不管了,不说一句,和以前的做法彻底告别。结果:在老师这里练琴的时候,老师明显感觉到,孩子对钢琴的喜爱,又回来了,快乐起来。

我和老师都很开心,看到孩子能重拾对音乐的热爱,也感谢这位家长很好地配合。

我其实也曾经有过这位家长类似的短暂经历,所以可以事后诸葛亮的给建议。即便家长当时不理解:心态调整是如何的重要也没关系,只要变换下方式,看到结果后,如果满意,就坚持下去,慢慢自己就能理解如何用一种好心态来对待琴童了。

放手,其实没有失去什么。

距离今年3月份写这篇“心得”,时间已经过去半年了,更新下最新动态:

目前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进展:
(1)AmusA曲子完整学习过1个(估计mark B),正在进行中2个(完成过半),待选1个;
(2)从Theory换成Music Craft 3A ;
(3)参加了学校和Age Care 三次小型演奏会;
(4)参加学校演出小提琴伴奏、合奏各一次;
(5)学校Drama演出2个节目共4场;
(6)参加教会小提琴伴奏2场;
(7)钢琴每周练习4-5天,每天20-30分钟;
(8)小提琴练习每周学校合奏和学习各一次,在家不练;
(9)Flute每周学校一次,在家不练。

孩子的收获:

(1)孩子始终乐意弹钢琴,难度和技巧上去了一些,对跨8度等技巧的处理上成熟很多;
(2)换了一把Full Size小提琴,开始新鲜了一阵,然后就又恢复原状;
(3)冰激凌N个,每次下钢琴课后,都要到晚上8点多了,路过麦当劳,送给孩子和自己冰激凌作犒赏,为了不让妈妈知道,在回家的路上,都要把冰激凌吃光舔净。进家门前,还互相检查下嘴边是不是擦干净。

我的体会:

AmusA有点像中国体育系统里的二级运动员,LmusA像一级运动员,Fellow应该算是健将级别的。所以,AmusA和LmusA在音乐领域里,真的是入门级别的啊。

目标修正:

更放松了,7年级考完AmusA., 9-10年级考完LmusA.,然后就放羊了。

**关于练习短句和长句的一点体会

两周前陪孩子去参加了一次演奏会练习,会上有位小朋友弹的曲子难度比较高,经常出现“断片”,曲子被肢解。我考虑这个原因是否因为:平时练习时,按照短句练习,后面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