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的初期会遇到许多问题,一会儿是奶水不够,一会儿又是奶水过多.我在最初也被怀疑过,弄得我自己的信心也开始动摇.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决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坚持用母乳喂养我的宝宝.现在看来我的决定是正确的.顶住来自妈妈,婆婆或是其他一些人给你的压力,用科学的方法哺育你可爱的宝宝. 仅以此篇文章献给伟大的母亲们.也在此感谢当时及时找到这篇文章的老公,是他和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找回了失去的信心. 祝每一位母亲幸福健康! [size=-2]相信母乳 刚刚举行的一次国际母乳会活动中,讨论的主题是“怎样克服母乳喂养中的困难”,尤其是当孩子啼哭不已、频繁吃奶时,妈妈应该怎么办。主持活动的母乳会北京分会会长serena在开场白中说,“喂母奶的妈妈好象总是面对着很多的质疑,每当宝宝频繁啼哭时,总有人立刻说,那是因为你的奶有问题,宝宝不够吃,应该加奶粉。可是当喂奶粉的孩子出现同样现象时,却没有人去怀疑是不是他的饮食方面有问题。” 翻开母乳会出版的《母乳喂养的女性艺术》,会看到这样的信息:你根本不必担心的一件事,就是你的母乳的质量。你的奶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绝对能够满足你的宝宝的需要。除非你自己患有极度营养不良,那时你的奶才可能出现“质量”问题。人类幼儿的生存是如此地重要,大自然已经做好特殊安排,确保你的奶的质量。比如,你在孕期所增加的脂肪,就是为了宝宝出生后给你的母乳添燃料。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为保证婴儿摄取的营养量,母乳制造过程有时会剥夺母亲自身的营养而满足母乳的养分。因此喂母乳的妈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休息,多吃营养丰富的食品,尤其是钙的补充。 至于宝宝突然比以前更加频繁地哺乳,很多新妈妈都有类似的抱怨:“他怎么除了吃奶就是吃奶!” 在《育婴手册》里,作者西尔斯医生说,新生儿头几个月里,总有频繁哺乳的时候,他将这样的孩子昵称为“马拉松运动员”。这是因为他正在经历一个“猛长期”。一般来说,“猛长期”出现在三个星期、六个星期、三个月和六个月左右。这时婴儿所需要的养分比较多,他就通过频繁吸吮来刺激母亲制造更多的乳汁。在这种时候,坚持勤喂几天,一旦乳汁分泌量达到宝宝的要求,他的吸吮自然会降低频繁程度。 “猛长期”这个词汇,对于中国妈妈来说相对比较陌生,却是国外育儿领域里耳熟能详的一个普遍概念。在《第一年都应该期待些什么》一书中,几位身为儿科专家的作者不无幽默地比方道,“母乳跟水井可不一样,不会因为过分抽取而干涸。事实上,恰恰相反,你的宝宝吃的越多,你的乳房就会生产越多的奶。”接下来,作者也解释了婴儿“猛长期”现象,并总结道,“在这种情况下,宝宝的大饭量不过是大自然保证母亲身体增加母乳分泌量以满足孩子生长需求的手段。” 那么,新妈妈们该怎么办呢?“放松一些,把你的乳房放在垂手可及之处,”这本书的语气总是令人忍俊不禁,“别沉不住气,慌忙给孩子补奶粉(甚至更糟糕地去添辅食)以满足他的胃口,因为哺乳频率的降低,会导致乳汁分泌量的下降,而这和宝宝订购的恰恰相反。这样的行为模式—以宝宝需要频繁哺乳开始,引发母亲对于自己乳汁供应量的焦虑并给孩子补充奶粉,跟着就是母乳分泌下降—是提早放弃母乳喂养的一大起因。” 另外新妈妈们应该牢记的一点就是,宝宝频繁地寻找奶头,并不一定意味着他饿了。新生儿除了吃奶之外,还有满足快乐的吸吮要求,这是他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妈妈很快就会分辨出宝宝的吃奶,哪一种是满足饥饿的迫切吸吮(伴有急促吞咽),哪一种又是为了安慰自己的轻缓吸吮,陶醉其中。很多宝宝频繁地寻找奶头,是为了能够在妈妈怀里舒舒服服地躺一会儿,听听妈妈的心跳、感觉妈妈的体温,在妈妈熟悉的气味中,感受母爱,获得安全感。新生儿从温暖舒适封闭的子宫中,猛然来到一个开放宽敞冷风飕飕的陌生世界,会经历焦虑、烦躁和恐惧等心理,有时身体也会有一些不适,比如吃奶时吞咽的空气让小肚子感到不舒服。不会说话的宝宝,这时对于任何不满意的表达都是哭泣。这就需要我们做母亲的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同时也需要耐心,来观察宝宝,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觉得委屈。 而且,有些新生儿,天生就是爱哭,无论大人穷尽任何办法,都不能有效地止住他的哭闹。这种现象,英语称为colic,中国也有个老话,叫做“夜哭郎”,因为这样的孩子一般从下午开始哭闹,一直延续到夜里,有时甚至整夜。做父母的无比烦恼,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往往首先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哺乳的母亲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是不是自己的奶有问题。其实,这种哭闹现象,医学上也没有什么确切的解释,是一个谜。一般到了四、五个月时,哭闹就会自行消失。 海蒂的孩子的表现,就比较典型。首先他45天,也就是说正好6个多星期,正处于“猛长期”,吃奶频繁是正常现象。其次,从他睡眠的情况来看,孩子确实是需要更多地跟养育者有身体的接触,以感觉安全。因此有人抱着,他就能睡得安稳。我建议海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试着跟孩子一起睡觉,看看宝宝是否在母亲身边会睡得好一些。 海蒂接受了我的建议,没有仓促地给孩子添加奶粉,而是坚持勤喂了几天,乳汁分泌量提高了,宝宝吃奶的频率也很快下降。并且她让宝宝睡在自己和丈夫的大床上,果然小家伙不再频繁醒来,而是能够一次安睡几个小时了。 其实与很多新生儿相比较,海蒂的宝宝在“猛长期”的哺乳频繁度算是适中,而不是过度频繁。我的儿子sam在“猛长期”内,简直是长在我的身上了,几乎没有撒口的时候。我那时因为溢奶过多,基本上是躺着喂他。往往是,喂着喂着我就睡着了,醒来后发现小人儿还在咕叽咕叽地吃。即便是这样,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奶有什么质量问题,我从来都坚信自己有足够的乳汁来喂孩子。 事实是,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有足够的乳汁来喂自己的宝宝。 难道都是母乳的错? 我在《父母》杂志上主办母乳喂养专栏已有8个月,在某育儿网站上主持母乳喂养主页也有半年,来访率已经突破一万人次,回答了几百个问题。回头看看,对于乳汁分泌的道理和操作方法已经反反复复说了无数遍,但是仍然有一些妈妈告诉我,无论怎样按照我的指导去做,她们的奶就是不够宝宝吃,宝宝就是要哭,无奈她们只好添加奶粉,用不了多久,他们自己的奶就干了,母乳喂养就此宣告失败。 纵观这些妈妈们的留言,我发现其中一些相似之处: 1、 她们在哺乳之初,一般都经历过下奶的困难; 2、 看到她们“没有”奶,孩子饿的直哭,家人(一般是孩子的姥姥或者奶奶)就来干预,给孩子直接喂奶粉; 3、即使乳汁分泌正常,仍然会出现喂奶后孩子哭闹的情况,家人便说这是因为妈妈的奶“不够”、或者是奶“不好”,孩子没有吃饱,继续给孩子添加奶粉; 4、 有些婴儿睡眠时间不长,一两个小时就醒,有些婴儿的体重增长不如其他婴儿迅猛,这些都被怪罪到母乳质量上,不仅家里人,就连一些医生都劝告妈妈不要继续哺乳,改喂奶粉吧; 5、 这些宝宝们每次吃完母乳后,都能再吃一些奶粉,被大家判断为母奶没有吃饱,需要奶粉。如果母亲不主张喂奶粉,家人会批评她是饿着宝宝了。迫于这样的压力,也因为没有经验,心里没有底儿,妈妈们屈从了,喂了奶粉,从而导致母乳真正分泌不足。 坚持母乳喂养,有时候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最大的困难,其实不在于乳汁分泌不足,反倒是其他因素的干扰,尤其来自外界的压力。最大的干扰和压力,来自于一些对于母乳喂养有很深的误解的家人或者知识老化的医生。 中国有老人帮助照看第三代的传统,对于新生儿的看护,喂养是最重要的活动内容。但是如果母亲选择喂母乳,每一次的喂养仅仅需要婴儿的母亲参与,势必将其他人排除在外。有些老人会感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感到不安和焦虑,因而会抓住母乳喂养一开始都会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有意无意地将其夸大,试图阻拦母亲在哺喂母乳方面进行努力。她们往往明明知道母乳喂养的巨大好处,内心深处却悄悄盼望孩子吃奶粉,因为这样她们就能够为孩子的喂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人的心情我们固然能够理解,但是她们的行为却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因为她们的地位和权威,新手妈妈们往往迫于压力,不敢违抗,匆忙地添加奶粉,酿成恶果:孩子出现“乳头错觉”,偏向于容易得到奶水的奶瓶,不愿意费力吸吮母乳,甚至拒绝乳头;吸吮频率的降低,导致乳汁分泌量急剧下降,最后真的没有奶了。 另外,新手妈妈由于没有经验,容易偏听偏信一些老人的老观念,比如一位妈妈告诉我,她不想给孩子加奶粉,家里老人就指责她会把孩子“饿细了肠子”。这是一种毫无科学道理的说法,却会产生足够的压力,让妈妈屈服。老人的说三道四,会让妈妈心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情绪所产生的荷尔蒙,导致妈妈的身体即使有丰盛的乳汁,却不会分泌出来。越是担心、着急、心虚的母亲,乳汁分泌越有困难。 母乳最无辜,却又最冤枉。人们对母乳的偏见十分深重,无论孩子出现怎样的问题,人们首先要怪罪母乳。 孩子哭闹、睡眠不良、烦躁不安、体重增长看似缓慢,等等、等等,人们第一要批评的,就是母乳。很多人说这样的话往往不假思索:“是不是奶不够、或者奶不好?断了奶,吃奶粉吧!” 其实这样的思维缺乏逻辑。吃奶粉的孩子也经常出现以上的问题,而且概率绝对不亚于吃母乳的孩子,为什么人们不首先怪罪奶粉呢?为什么没有人说,“是不是奶粉不好?断了奶粉,改吃母乳吧!”尽管很多人都明白,母乳大大优于奶粉。 母乳不是万能的,不是吃了母乳就万事大吉了。婴儿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细心观察、耐心体察、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能够什么都一古脑推诿到母乳身上,仿佛母乳要为孩子养育的一切承担责任。 新手妈妈们要切记的是我说过无数次的一句话:孩子哭,或者频繁地寻找奶头,并不一定就是因为饿了。新生儿对于一切需求和不满的表示,只有一哭。所以当孩子哭起来时,别急着下结论,认定是饥饿导致,还可以从以下原因中找一找: 1、宝宝需要母亲的怀抱,需要满足额外的吸吮要求; 2、尿布脏了;或者小屁屁上长了尿布疹; 3、穿的太多,感觉太热;或者相反,感觉冷; 4、吃奶时肚子里进了气,感觉不舒服; 5、妈妈吃了某种孩子过敏的食物,比如芥蓝、葱蒜、辣椒、酒等刺激物,或者乳制品; 6、妈妈心情过于焦虑,导致孩子烦躁不安; 7、其他身体或者心情方面的不适。 很多人不了解的一个事实是,母乳喂养的孩子,即使吃饱了母乳,还能够再吃下去50到100毫升的奶粉。这并不表明他们仍然饿,而是新生儿的一种天性。有些孩子吃完奶粉就安静了,家人误以为这是因为母乳没吃饱,奶粉喂饱了。实际上孩子只是需要额外的吸吮,奶粉不过是满足了这个吸吮要求,所以孩子安静下来,孩子其实并不需要这些额外的卡路里。最好的满足,依然是妈妈的奶头。 另外,有些孩子睡眠时间长,有些短。母乳本来就比奶粉容易消化,一两个小时吃一次是很正常的。 国际母乳会的权威建议那些奶水不足的母亲,无论孩子多大,都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 象喂新生儿那样频繁哺喂,24小时之内喂12次以上; 2、 如果有条件,安排几天时间,让孩子不离自己身体,把孩子整天抱在怀里,一有机会就喂奶;这样坚持三天,肯定见效; 3、 喂完一边乳房,如果孩子哭闹,不要急着给奶粉,而是换一边继续喂。一次喂奶可以更换乳房数次,乳汁不会被吃干的,而是越吃越多; 4、 如果已经混合喂养,逐渐减少奶粉次数,而且不要先喂母乳、再喂奶粉,而是在确认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另外加一顿奶粉。要让孩子有几顿纯粹吃母乳,不期待着奶粉。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妈妈们要顶住压力,相信自己,放松心情,保证乳汁顺利分泌。 [ 本帖最后由 cansee 于 2007-5-21 12:0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