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全家动手铺地砖(与力至于自己动手改造环境享受生活的朋友分享) (2010-1-7) Alco · 花见 雪见 -- 更新完毕! (2016-4-29) joaquin
· 我的澳洲IT求职经验点滴 (2004-12-14) sduwei · 小南瓜年糕 (2010-2-11) kitca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0351|回复: 32

ZT: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4 18: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ngnis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ngnis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tingnishuo 于 2018-1-26 11:39 编辑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689/201801/11570.html

跟读这个博主用心写的文字,我觉得很受益。所以来转贴。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11 收起 理由
donner + 2 感谢分享
lovelalaland + 3 感谢分享
dandanhuo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Put all my soul into it, play the way I feel.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8-1-24 19: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小棉花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小棉花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写的很好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8-1-25 17: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enmen2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enmen2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8-1-26 13:40 |显示全部楼层

ZT: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之一

此文章由 tingnis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ngnis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艰难使命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记(一)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689/201801/11570.html

?救赎

  父亲17年10月去世,距我回国给他养老,整整三年。

  之后回加拿大三个月治病调养,我又陷入了痛苦折磨的“中年遗憾”(Mid-Life Regrets):作为父母的独养女,父亲走时我不在身边,他痛苦焦虑抱怨离世;母亲现在打起精神独自住在中国的养老院;离开三年我自己家的遗留问题,也要一点点手术消炎......

   当初抛家回中国,一是父亲对我和我的小家,不留后路的出物出力出钱。二是作为父母收养的唯一孩子,两老几十年避谈我的生世。这成为老人怕失去我,我也担心对不起他们的最大心结,双方的情感和道德压力都很大。14年10月,八十二岁的老爷子遭遇一次小车祸,那一刻我感觉责无旁贷。有先生的理解,上大学儿子的支持,自觉像英雄般我放下一切奔回父母身边。那时,父母身体都还不错,经济上也没有压力,老人欣慰,我则情怀满满,甚至把国外最好的家庭和面机和压面机连带一个大的变压器都运了回去,想给爱吃面的父母做出更安全的面食。

  真正陪伴老人和伺奉床前,我高看了自己低估了问题。道德和情感的压力,让我不敢也不愿考虑养老院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两个失能老人一个在家一个住院,医院、保姆、护工、家庭的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更年期的我开始不断出血,无人可依的我不能在中国手术,也无法安心回来治疗。每天像在烂泥中挣扎,随时都有灭顶的恐惧,最后先生不得不回来一段时间帮忙......

  走投无路的我求助心理专家,待父亲恢复不错送他进了养老院,我才能脱身一月回来治病。一个月后父亲突然去世,我当天买机票赶去处理。八天后,把老母亲放在养老院,我再回来赴这边当天和医生的约。

  现在整理三年来老人照片和手机记事本,好多以为不堪回首的瞬间竟然如乌云缝隙间的阳光,熠熠发亮!特别是为老人做过的点点滴滴都变成无限的安慰。还有父亲去世前,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我和父母的收养心结已解。几十年长期抑郁的母亲,对养老院的生活还比较适应,性格竟然也开朗了一些。艰难使命完成后,其价值和意义正一点点显现......

   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记录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寻找内心,寻找现在与过去的联系,这是以积极的方式探索解决中年遗憾的方法之一。身为三明治的一代,未来我们还要领受更多艰难的使命。  那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想办法开始学习。三个多月来,国内外相关的书籍和网站让人受益匪浅。联想自己遇到的问题、犯过的错误,学到的经验,真的是思考遗憾才能带来成长。

  那就从这三年开始,边记边想边学吧:养老送终经济上的挑战、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区别,照顾者心理身体上的准备、独生子女与多子女养老的不同、自我空间时间的安排、国内外医院的差异、小家和父母家庭的平衡、孝顺和原则、照顾人的自我照顾......

    春节快到了,又该回国看母亲了。

    前路还长,  有行动有记录,

    就有救赎
Put all my soul into it, play the way I feel.

发表于 2018-1-26 13:41 |显示全部楼层

ZT: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二)

此文章由 tingnis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ngnis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买药逼疯我们的父母,他们怎么了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689/201801/11575.html


   父亲是典型女儿奴,孙子奴,孩子们走后成老婆奴,全心全意为家人服务。一辈子吃苦能干爱操心,心灵手巧独自摆布好家里的一切,从来不给儿女添麻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个人爱好,思虑重还特别急躁。老两口过日子省吃俭用,过去为孩子花钱怎么都舍得,后来为自己和老伴买药怎么都舍得。

   而朋友的父母则相反,七十多带了一个又一个孙儿但永远不忘打麻将旅游,利用节假日穿着纸尿裤,可以跟着旅行团走遍祖国山山水水。来加拿大老两口一句英语不懂,就敢自己坐公车游遍整个大都会城市,比我们都熟悉这里的景点和交通系统,还进麦当劳点餐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钱呢有多少花多少,快乐就好。

   我父亲那样的老人,从空巢退休开始,他们便一点点找不到自己,随着身体出现退行性病痛,在没有经济压力的前提下,他们的注意力不是追求爱好和享受现在,而是焦虑将来。心理学上就叫做“不能接纳生命中的失控和失序感”,以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为理由,他们奋力控制住自己原来的健康和感受,养生治病就成了他们的信仰和全部生活追求。

   周围热爱广电养生节目、大买保健品和各种神药的,大概都属我父亲这种人。而我朋友的父母,他们忙于自己的爱好,奋不顾身的享受生活。这类人少,且不太可学习复制,但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父母怎么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照顾父亲时我还不懂。

   我父亲一辈子要强也能干,第一次见他哭得像孩子是十几年前在他母亲坟头。那时我奶奶已经走了几十年,重修祖坟时我陪老爷子回去。看他跪在那里哭得稀里哗啦那么委屈,我有些难过还有点好笑。现在才明白老人那会苍凉的心境,他们这代人,一辈子得到的爱太少苦太多,现在虽然衣食无忧孩子成才,但自己的下坡路就在眼前。那会开始,他开始关心广播报纸上的各类保健品。

   第二次是两年前,他手术后对来看他的亲戚和我,高兴讲起过去当兵的条件,突然一下他无征兆地嘴唇剧烈抖动,然后像个孩子一般热泪长流,大家都吓了一大跳。老人此时已经承认了自己对生命的无力,过去一直忍受苦难坚强把控着生活的他,终于放开自己,开始进入一种深深的自怜情绪中。从那以后,他买各种保健品和假药进入疯狂状态。即使买的药让我妈吃得全身过敏红肿,他都无法收手。

   第三次是半年多前他从死神手里回来,再次恢复健康后,他为买那些假的保健品,特别是一种保健药酒,甚至不惜跟我翻脸。这辈子对他的宝贝女儿他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这时候的他听广播上的养生节目,可以听到两颊潮红,兴奋得两眼发亮。我把中央电视台对这个酒的打假专题报道给他看,他看完两眼呆滞没有任何反应,几天后仍然要去买。我说他药物上瘾,当这些东西当毒品。我问:爸啊,如果我年轻那会吸毒,让你给我买毒品你愿意吗?你会买吗?他呆了很久说:会!然后抬起眼睛看着我真诚地说:你不知道,不吃多难受!

   这个老人和他们这一代人勇敢过,奋斗过,牺牲过,成就过。奉献完一生后,他没有学会精神上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他得相信一些让他活下去的希望。那些广告刚好迎合了他的孤独和需要,他也不是没有怀疑过,但怀疑带来幻灭和更大的绝望,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相信。

   学习精神上真正的独立和自由我们都很难,别说我们的上一代。但是懂得之后就是慈悲体贴,而不是可怜责难,也就不会再像我那样与老人对立争吵。还有一个朋友的公婆也是类似的问题,他们采取的办法就不错。既然老人需要从孤独自怜中走出来,那就给他们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新责任。他们把家里的狗狗给老人送回去,没想到抑郁的老人家对狗狗无感,反而把狗狗都带抑郁了。接着送过去了自己家的猫,这次老人有了笑容,一般夏天老人再热都不开空调,猫咪去了,老人破例开了空调关怀猫咪。这只是办法之一,解决老人的问题不外乎就是培养各种爱好,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比如体育锻炼、静坐冥想、养动植物、练字。让老人从小事做起获得成功的感觉,慢慢学习接受生命中的无力与失控感。我妈的情况刚好就是这样(见《养老院的天堂和地狱》)

  这几年,看了国内外那么多养老送终的文章,感觉人类很无奈,社会资源给予老人的最后保障少之又少。各种问题老人的不安全感和自怜绝望反过来又深深困扰着所有子女和家庭,希望互联网带给我们更多互帮互助甚至解决问题的机会。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hsy12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Put all my soul into it, play the way I feel.

发表于 2018-1-26 13:43 |显示全部楼层

ZT: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三)

此文章由 tingnis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ngnis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689/201801/11578.html

养老院的天堂和地狱

圣诞节前一天中午午睡前,给护理院打电话,老娘说她刚吃完饭

我:怎么这么晚才吃饭啊?

老太:开圣诞新年联欢会,哦,会上我还唱歌了呢。

我惊得坐直身子:你唱歌?唱啥啊?

老太:雄赳赳气昂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啊

  没想到,在护理院“憋死”的老爷子走了不到百日,老太太在这里火(活)了。

  虽然她也经常半夜一个人的时候哭,虽然在电话里偶尔我也能够听见,她对护理人员说话时的客气讨好。但护理院的确给老太太换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天,亲戚把一张报纸的截图发给我,老娘笑着打电话的大照片醒目地印在报纸上,那是报纸的重阳节老人专题。我打电话告诉她,老太太说:哦,哪个记者写的?有好几个记者采访我了。

  说实话,刚开始最担心的不是老爷子,是怕老太太在养老院会过得最难!过去几十年她一直呆在家里,长期神经衰弱不出门不活动不和人交往。老头子把家里所有的事情全包了,每天早上吃鸡蛋都是老头子剥好送到她手上,我们背后偷偷叫她“老公主”。但这样的生活更让人抑郁而彻底放弃,每天她想的说的全是过去我爸家的人如何对不起她,她如何受罪。以前我给家里打电话,她每次都是长吁短叹,感叹活着没意思。现在来到护理院,像她这样头脑清楚表达明白,能够半自理的的老太太基本没有,不多事的老太太大家都喜欢。更好的是国内的志愿者队伍发展很快,每周三、六、日,都有不同的志愿者来给老人们献爱心,唱歌跳舞,洗头修脚、老艺术家大学生小朋友都来送吃送喝。打起精神应对环境的老太太“潜能”被全部激发出来,帮助瘫痪室友,作为老人代表接受采访,积极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她的世界打开了,性格也渐渐自信开朗。

  每次在一旁听电话的先生都很感叹,世事难料啊!

  都算半自理,父亲后期恢复好了以后,几乎可以算是全自理。在这个被称为护养一体的护理院,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多次轻松撑起双杠,并自如在上面来回摆动的老人。每次,这样的动作看得大家都惊呼,他很享受这种优越。按理,这里有让他安心的所有保障:24小时的医生、药、氧气、护理员,甚至还有党支部活动。我上上下下为他逐人仔细打点;想让他心气平和,我找了信教的医生帮他。但胆小懂事的他,表面的隐忍平和下面是一颗抗拒的心,对护理院上下,他客气自觉,东西都先紧着让他的护工吃,因为这样这里更让他害怕羞愤。安顿好他和老娘我离开中国回来看病,我走的第一天,他就给我托付照顾他的朋友打电话,一天打了几十个,目的就是让人家带他离开养老院,理由当然是回家拿药买药,闹得朋友都不敢去接他,怕他回去就不回护理院了。后来我想老人是认知已经有问题了,他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帮助是常态了。一般北方男人也没有女人的平和与柔韧,特别是军人的刚烈和离休干部的面子不允许他自我柔软。怎么能要求一个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了一辈子的人,这么老放下身段?只要感觉还可以,他就认为自己不能住在这样一个很屈辱地方。吓得我和照顾他的朋友,用各种借口不带他回去,只要能拿的药都给他拿来,但我们都不知道,焦虑和羞辱让老爷子走得这样刚烈急促,“回家”成为他的遗愿,以致受托付的朋友现在都很内疚,这也成为我夜夜的噩梦。

  天堂和地狱,谁知道是谁的?
Put all my soul into it, play the way I feel.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8-1-26 13:44 |显示全部楼层

ZT: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四)

此文章由 tingnis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ngnis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689/201801/11579.html

中加看病的不同体会

   17年夏我住的城市酷热难熬,四十度以上的高温持续二十多天。有次中午送饭,没有空调的BUS上56℃,地表温度达到67℃,新闻报超吐鲁番成全国第一。

   那也是我人生最难熬的时候:养老送终攻坚战碰上了更年期,我已经不停地出血半年多,吃激素弄得我走路都晕。中国医生建议尽快手术,国外医生认为手术也行,保守治疗更好。考虑国内做手术没人照顾,回来才发现夏天这边简直约不上医生。最难的时候抽空回来,见不到医生快疯了。我跑到专科医生那里告诉前台接待情况,她说:她懂,还有患癌症的也在等着。但是,她可以把我放在预约等待名单中,如果哪个病人临时来不了,可以按等待名单先后把我插排上,但不保证我离开前一定能看上病。如果现在情况严重,建议我可以随时去看急诊。可我出血但不贫血,只是需要开始专科治疗。后来即使见了医生,手术也要约到几个月之后,而且手术还要签合同,保证手术那天无论如何我要上手术台。这也是最近两年才有的情况,可能就是因为手术太难约,大家都想先占着。

   相比这里,中国看病的效率简直太高了。从南方到北方;从实体医院到互联网专家;从所在城市的社区便民门诊到国家地域区划里最高水平的医院,我和父亲看病每周都可能接触。我看病效率最高的一次,是在人山人海的大医院里。从见顶级专家到彩超检查,再听医生治疗方案一共35分钟。有这么准确的记录,是我从进医院大门给带我看病的朋友打电话,到出医院大门上车发微信感谢朋友的时间记录里得出的。当然这是特例中的特例,以前没有关系帮忙,我看这个病一般需要耗两天时间。这起码说明了效率,中国想看病就可以马上看,在同一个大院里,虽然折腾,检查取药治疗顺次交钱开始,不让病人和家属等待和痛苦。

   经常这边有这样的讨论:真的生了大病,在这里治还是回中国治?

   我想个人会选择在这边治,这是我在这里做过不少相似治疗后的体验。前面说到那个专科医生的前台接待,在我去她那儿一周后,帮我插空安排看了病,虽然我不敢签那个手术合同,但也和医生探讨了保守治疗的可能。后来我回中国,把父母安置到养老院,仍然选择了回加治病。加拿大问题的确太多了,全民医保弊端也在那里摆着。看病周期长所说的低效率是资源和体制问题,但它也是保证了比较高质量和公平下的资源和体制问题。

   国内看病,效率是很高,好医生的技术经验也不缺,大医院硬件的光鲜和设备的先进更让人叹为观止。但与治病相关的所有软件与关怀相对粗粝,工业流水线式处理病人,治疗完整性和细节考虑严重不足。而商业化导致部分医生杂念太多,治疗单一病症的连锁反应常常始料未及,对病人的身心伤害比较大,特别是像孩子和老人这样的弱势病人,可能产生的伤害更大。以父亲为例,声带息肉手术他一辈子做了四次,第一次年轻在部队,据说军医拿着剪刀拽住舌头就给剪了。后来两次都是去医院,上午做了手术,下午就回来正常生活了。最后这一次,一个被多个专家称为小手术的治疗,间接或者直接地要了一个健康老汉的命。不是手术不成功,是后续性系列辅助处置,导致老人身体其他脆弱的链条崩裂(另文专叙)。

  当然,这边壮年人需要尽快解决单一病症,回中国高效率处理也是对的。其他时候,我们普通人即使回中国有一两个过硬的关系,很难解决医疗的一系列问题。

  具体中外医院的专业数据对比,建议放狗搜知乎,两边工作过的专业人员有特别详实的数据对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44067
Put all my soul into it, play the way I feel.

发表于 2018-1-26 13:46 |显示全部楼层

ZT: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五)

此文章由 tingnis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ngnis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689/201801/11581.html

海边的曼切斯特 独生子女的原罪

    10月7日凌晨接到电话父亲去世,上午走南航航班。飞机上不敢再看那部《海边的曼彻斯特》,上次坐南航飞机,看后当时就傻了。一个关于“失去”的情感故事讲得隐忍克制,没有戏剧性,没有鸡汤。知乎评论讲述方式“太反好莱坞”。

    7号飞行也极其平静,只有护理院院长这个夏末的话在心里电影般的重演。那是决定要送父亲进护理院的时候,我坐在她办公室说了好长时间的话。看见我手脚腿上的神经性皮炎红斑,她淡淡地说:独生子女不靠机构是无法养老的,个体压力太大,。然后她开始说个体养老的问题:八十多岁老人送到医院抢救,六十岁儿子缴费窗前脑溢血死去;老太太伺候瘫痪老头好几年后,想给老头子送养老院,三番五次来了又推了回去。很快老太太查出癌症......

   《海》里没有表现最残酷和激烈的“失去”场面,甚至台词都少到只言片语。主人公在精神上一直在逃亡,逃离他曾经怕孩子们冷,醉酒出门前给壁炉加火,却烧死三个孩子的过去。但是生活不放过他,自己哥哥死了,把16岁的侄子交给了他。这个侄子是独生子女。

     半夜十点多飞机降落,是中国的10月9号。先生的姐姐姐夫和好朋友等在外面,朋友抱着我就开始哭,我推开她们,笑说:没事,走吧。先办事呀。车上大家商量怎么又快又体面的办完事,保证我16号上午能到加拿大,下午能够按时看好不容易才约到的专科医生。朋友问我啥时候去看老母亲,她被瞒着等我回来去说,我说明天早上吧,请护理院准备一个急救医生。她又问:明天下午去殡仪馆选骨灰盒和棺木,要看看老人吗?刚开始没明白她说什么,随后我反应过来:不看。         

    夏末谈话护理院院长告诉我,她干这行十年,陪儿女们送走上千位老人。只是独生子女失去父母时的状态,和多子女的完全不一样。父母病重送进来时,有的独生子女很漠然甚至会喊:不要救他(她),让他(她)去死。父母离开世界的那一瞬间,他(她)会像兀然站立在旷野中一样,想扶一下桌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扶。

    我回去的八天,朋友们轮流要来陪我住,我笑说不用。那会就想推荐他们去看《海》,那个16岁的侄子父亲去世了还在两个女朋友之间周旋,居然厚颜无耻地要叔叔帮他保密。当同学们来陪他安慰他,他主动挑起最好玩的话题。关于他父亲,他只说了一句:人冻得像冰箱里的肉(大意)就像我,在告别仪式上,可以和前来吊唁的朋友开玩笑,比他们还放松。

     养老院院长那次告诉我,有信仰的老人离去全家和老人都会相对平静,没有信仰的人容易挣扎和痛苦。独生子女也算是有信仰的啊,我们不是对那个躺在床上的老人无情,就像《海》里主人公所说:我只是害怕了(I just get scared)。那是独生子女的感情深渊,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不懂。我们必须相信那个小时候给我们完整爱的健康父母还在,那种全世界的信任和关爱,多子女孩子没有得到过。成人的生活这么绝望,我们怎么还可以失去父母这么强大的信仰!请给我们时间,用我们的方式走出来。

   《海》那个16岁的侄子打开自己加冰箱时突然崩溃:我就不想让他躺在冰箱里,“I just don't want him in the refridge”。我父亲遗体推出来的时候,也是冰冷。我摸他的脸全身发抖,眼泪却没有流出来。紧张的姐姐在我后面低声劝:你要想开,老人......我看着躺在棺木里的人侧头安慰她 :那不是我爸。

    我可以带你们去找我爸,像六岁那次那样。我爸在和别人说话,我像个疯丫头一样带着一群小朋友冲到他跟前:爸爸,我给他们说,你一根指头就能吊起来我,他们不相信。正在说话的他没有理我,只是一边继续听人家说话一边高高地伸过来一只拳头,展开。我一纵身双手扳在他的食指上吊了起来,同时自豪大喊:

    ——看啦,我爸!
Put all my soul into it, play the way I feel.

发表于 2018-1-26 13:47 |显示全部楼层

ZT: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六)

此文章由 tingnis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ngnis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689/201801/15469.html

经济上参考

    月初,联系国内护理院负责人转母亲的养老费,她告诉我:本月开始每月加收十元洗涤费。支付宝转帐后她发过来一张截图:提现要收费了。赶快又给人家发个红包,人家说:姐,你多给我钱了。

   钱是关系润滑剂,多少都表明我们记得别人的付出。这是大家帮我忙,也是拿钱买命的时候,一买的是老人的命,二买的是自己的命。平常过日子能省则省,这个时候不敢省。

   平常没少麻烦这个负责人,我在某宝上给老娘买水果和小吃,都是寄到她那里。人家也会发些老娘的生活照给我。像今天,老娘手机没电,就只好打在人家手机上,老娘呢,也是聪明老太太,问我一句好,就不啰嗦了,还手机前,催我赶快给她手机再交200元,其实不久前才交了。老人怕欠费停机,却经常忘记充电。

  这是岁月静好,老娘没病没灾半自理,每月我就交基本护理费4000元。每年再加各一季的取暖费和冷气费,都不超过一千元,其他花销都是小钱了。如果失能住养老院,每月就可能六到八千左右了。大钱是住院和抢救,压力各家不同。17年初我在珠三角一家医院看病,亲眼看见一个农妇突然从医院天庭五楼跳下,因为付不起医药费。她儿子尖利的嚎叫犹在耳旁。

  以下花销只做参考,不具样本意义,因我父母都是事业单位职工,有工资医保。父亲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国家基本包了,个人担负很少。但这样又让父亲极度的依赖药物和医院,多年来他自费狂热购买各种广告上的假药假酒和治疗仪,不买不用就像毒瘾发作,他自己都承认吃药就像吸鸦片一样上瘾。进养老院前,我整理他买的药物就堆了满满一床,这钱没法算。

  从纯财务角度看,最大的消耗首先应该是照顾者的时间和精力,这个年龄家庭事业都在爬坡期或收益期,任何的停滞和中断都是巨大的代价。当然,从情感圆满和成长的角度看,收获又是无价的。

  第二就是药疗费用。最大及最不可控的花销在住院和抢救的时候,以我父亲平常住院算,两个星期一次的常规验血检查,经常的CT和这个超那个超都不算,每天常态收费在两千上下。这不算进口药、床位费、空调费等个人付费部分。一旦老人卧床,防褥疮设备、老年尿不湿等等的花销就都来了。

  第三是交通费。三年多,我每年来回最少三次,最后经常是刚回来,老人就又不行了,再改签机票过去。这一年在一万加币上下。不算先生孩子的往来花销。

  第四是护工、保姆和钟点工的费用。我所在的省会城市,保姆一月3000包吃住,每月休四天。护工费用根据老人的自理能力一天看护是150到180,完全失能会到200以上。钟点工每天四个小时包一顿饭,每月1800,每周休一天。最高记录是一个月我家换了五个保姆加钟点工,我天天都在互联网上发广告找人,害怕不知那天家里就没人干活了,所以钱每次也都尽量多给点。

   第五是关系维护费,对海外儿女特别提出来是需要我们思维转换频道。在人情社会关系很重要,多子女家庭儿女不用太操心,回国有姐妹兄弟指点帮助,我们要么出钱要么出力。但是当儿女都非本地,或者父母需要到外地治疗可能就用得上。国内医生压力大病人多,一般看病容易工业化流水线式处理,更别说有些医院的商业化问题。这对弱势病人象老人孩子,伤害可能很大,尽量获得医生的耐心关注比较好。还有药价,朋友父亲肝癌,医生朋友指点到外面买药就比医院用药便宜很多,老人坚持了三年。但是也有医院医生个个开小条让病人到外面买药,有次一个病人弄错了条子让医院药房发现,还被医生很批一顿。所以可能也是当当不一样,当当都得上。

  第六看护人的自我看护费用。长期照顾病人的人需要心理照顾,最后一年我严重抑郁,自我隔绝,很长一段时间和先生说话就哭。好在我很多年一直坚持隔天跑四公里,坚持学习心理学,又有这方面的朋友帮助。后来我自己做心理调适,抑郁的最好治疗办法就是运动,我买了一张附近俱乐部的健身卡,强迫自己每天慢走一万步,然后洗热水澡放松。隔天早上一定到附近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吃顿早饭,和朋友打几个电话,一周想办法约朋友出来吃饭说话一次。

  养老送终,最后那段时间问题会比较严峻,海外儿女的的撕裂和矛盾可能会更极端一些。我这边的一个朋友,半年多母亲病危连回去三次,最后一次老娘醒来看见自己儿子又被叫了回来,挣扎起身拔掉输液针并绝食求速死。独生子女就更为惨烈,我父母楼上有对夫妇也是收养了一个女儿,孩子很早就出国了。两位老人从生病到去世,好几年时间,女儿就是没有办法回去,一个特别年轻的保姆主宰了一切。先几年,老太太去世后,院子里还能看到那个老先生独自艰难踟蹰,后来老先生那个家的门窗死寂,让看的人窒息。这对我父母刺激很大,父亲最后对病痛极端紧张敏感可能就是因为这个。

   当然,我也见过不少温馨的场面,父亲住院房间隔壁老太太九十多了,脑溢血瘫痪没什么大问题,四个儿女都在身边。他们没有把老人接回家,在医院要了一个单间,挑了一个护工。这样平常彼此难见面的四兄妹反而天天下班吃完饭都来医院了,围着老娘说天论地,尽兴而回。最近还有一个更好的范例。下面是一个朋友的微信:我的父母都还在,也进入了最后的时光。我们已开始科学地、人性化地对待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让他们不痛苦,能够随心所欲。父母都是学医的,早已发话,最后的日子,不许做创伤性的抢救。哥哥也是学医的,努力为两位老人安排了同一间安宁病房。现在老爸老妈有专人护理,身上无一插管,有时还分享着同一碗汤。一家人在父母最后的日子里,不谈死亡、不谈后事,愉快着珍贵的每一天。感谢我的哥哥嫂子,让焦虑和悲痛变为温馨和宁静。

   时代在进步,国内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普遍好了太多,医保也不错。科技的发展,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一个照顾自己妈妈的妈妈自信地说:好了,将来肯定不会折腾我女儿,有机器人给我养老了。我的任务就是赚钱,争取把机器人的芯片换得先进一点......
Put all my soul into it, play the way I feel.

发表于 2018-1-26 13:49 |显示全部楼层

ZT: 独女回国养老送终三年记(七)

此文章由 tingnish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ngnish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