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原创>好吃的牛肉泡馍 (2008-1-29) bluesummer · 2014秋之摄~ 秋日下的Western Sydney Parklands (看膩了紅葉可以進來看看:P ) (2014-5-2) silvia
· 小茉妈全家2020圣诞七年后二游塔斯马尼亚 (2021-1-5) dormimi · 墨尔本 一座城市的生之境界 (2008-10-24) cl2007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飞儿

第一位澳洲华裔公民 梅光达(Mei Quong Tart, 1850-1903) [复制链接]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9-7-23 21: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飞儿 于 2019-7-23 21:47 编辑

M. Tart, Quong Tart, or How a Foreigner Succeeded in a British Community (Syd, 1911)
这本书真的很好读,我是跳着看的,因为这本书是分主题写,而不是按时间线。

其中有几页是关于梅光达自己实践九岁时对父亲的承诺—-永不吸鸦片。成年后他看到当时很多澳洲华人吸食鸦片,搞到家破人散,他被官方委派和另外的人巡视”中国人营”(我猜是华人聚居区),发现问题极其严重,于是请求澳洲官方停止进口鸦片。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因为政府怕官方停止进口,人们就走私,而鸦片价格就上涨,政府损失收入;加上政府官员变化原因。后来梅先生自己印刷了很多反鸦片的宣传册。

令人特别感动的是,梅太太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1909-1910 年的样子,她还在恳求政府考虑停止进口鸦片。大约两三页纸的内容,都是描写关于鸦片本身易成瘾、对华人社区造成的危害,分析政府可以限制普通人经营鸦片,而只能有药店销售用于医疗,而那些不容易买到鸦片的人,就很可能去买香烟,官方的税收不会大幅减少,况且官方有道德义务,把民众健康置于税收之上。她还呼吁读者不要责备华人社区,而应该呼吁政府采取行动。我猜当时白人社区里有些人认为这是华人社区的事情,那些吸食鸦片的华人应该自负后果之类。但是梅太太就极力为华人社区说话。

通篇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多么美丽的中国媳妇,多么善良大爱的基督徒。






梅先生太太的中国官服,梅太太穿起那个服装真的好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1 收起 理由
bobova + 4 感谢分享
沉默的熊 + 5 感谢分享
Kzhao19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自由的灵魂,懂得自由的珍贵。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9-7-23 23: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飞儿 于 2019-7-24 10:09 编辑

书里一些细节令我莞尔。

梅光达年轻单身时回国,他妈妈很担忧他仍然单身,有帮他介绍几个同乡女孩子。但是梅光达一个都不见,他告诉妈妈,他要找欧洲女孩子,就是指澳洲本地的白人女士做太太,因为当时他已经非常成功了,家大业大,如果找同乡女孩,完全帮不到他。


我想,这里有梅先生作为一个商人的精明因素,更多的或许是文化差异了。他9岁就在苏格兰基督徒家庭成长,接受英式教育特别是苏格兰文化的熏陶,叫他一下子爱上老家的小女孩子,确实勉为其难。

他好像到36岁才结婚,和他岳父母家其实很熟,但是岳父母应该是出于种族观念,毕竟不肯接受这个婚姻,不参加他们的婚礼。虽然他们的婚礼成为悉尼上流社会的盛事,好多好多的庆祝活动。

我想起一个前女同事,她是澳洲人,先生是香港人。她和先生拍拖时,正是1970年代,臭名昭著的白澳主义盛行。她告诉她父母找了个中国男朋友时,好像是她妈妈提醒过她一句,说贯个中国人的姓氏对她不会太好之类。但是她不管那么多,坚持结婚了。当然,那个时候民智开化很多了,同时说她家人就提过那么一次,后来就再没有说过那样的话,后来完全接纳了她先生。


还有前些年 悉尼Bannelong 华人工党候选人 Jason Li, 律师,他太太也是澳洲本地白人,有三个小孩。当时他派到各户的竞选传单,有他的全家福,很微妙的信息。很可能是在争取白人选民的支持吧。

反观我们华人自己,对孩子找白人黑人印度人中东人等其他族裔,或许也不一定那么开明。。。

其实婚姻基于爱情第一,其他都是次要。
自由的灵魂,懂得自由的珍贵。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9-7-24 10: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飞儿 于 2019-7-24 09:14 编辑

搜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 ... tionDetail_1405.pdf

二十世紀初澳洲都市化下 華裔社群的「華僑」敘事與政治結社*
郭美芬**


其中提到:

QUOTE


1890 年代具有雙語能力的領導階層,代表財富不再是唯一建立社會領導 權的方式。雪梨華商如梅光達(Quong Tart, 1850-1903),曾經採取類似東南亞華 商的做法,以捐購官銜來鞏固在華裔內部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另一方面,西 方教會傳教士,例如雪梨的周容威和司徒千、墨爾本的張卓雄、維多利亞州的 楊官彩等,則代表了以西方法治和人權觀念推動華裔權益的新興領袖。此外, 十九世紀末開始,具有雙語能力的新聞編輯與記者也逐漸發展其社會影響力。

1894 年雪梨的第一份華文報紙《廣益華報》,在華裔編輯以及兩位澳洲 人士的支持下正式出版。此份報紙對於增進華裔移民的城市公共意識,扮演了 相當關鍵的角色,也帶動了其他華文報紙的出現。新聞報紙的敘事和其所扮演 的社會角色,影響了澳洲華裔的現代時間觀念、生活形態、公共參與和文化認 同,也成為動員和凝聚華裔社群的重要工具。23而報紙的出現,更增進華裔社 群參與澳洲的公共生活與事務,除了介紹澳洲社會外,新聞報紙更報導一些澳 洲的公共節慶,向讀者宣傳不同於華裔社會的風俗。1897 年,《廣益華報》 推動華裔社群參與維多利亞女皇登基六十週年的慈善遊行活動,就彰顯了報紙 的力量如何影響雪梨華裔社群去改變他們的公共形象,他們希望從投機的淘金 客轉變為被澳洲社會接納的新移民。24
自由的灵魂,懂得自由的珍贵。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9-7-24 10: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一篇也有点意思:

http://liu-luxin.hxwk.org/2012/05/30/华人与澳洲联邦:读史札记之六:/

华人与澳洲联邦:读史札记之六:
发表于 2012 年 05 月 30 日 由 刘路新
梅光达

引用一部分:


他被认为是“最为西化的中国人”。因为中国政府尚未在澳洲派驻领事机构,梅光达实际上成了中国领事,既代表中国政府,又代表当地的华人。对此,新南威尔士官方、雪梨市政府,以及其他十几个国家的驻澳领事均认可梅光达的领袖地位。

1887年,清政府委派王荣和与余儁来澳调查华侨事务,受到梅光达等华社领袖热情招待。二人回去后,禀报清廷,梅光达获授五品蓝翎。虽然只是一个荣誉性的官衔,梅氏甚为重视。

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梅光达也试图扩大与中国的贸易。1888年,梅光达第二次回国省亲。在广州,拜会两广总督张之洞。其时,张正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同时奏请在南洋各国设立领事机构,保护侨民,促进商贸。张之洞对梅氏的见解极为欣赏,推荐他去北京,面见政府要员,详加陈述。不过,梅光达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认为尝试也不会有结果,便折返澳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正酣之际,梅光达第三次回国,希望促成中澳之间的羊毛贸易,结果,仍是无功而返。

这次回国,梅光达的最大收获,是获授四品顶戴。虽然只是荣誉,没有实际职权,更没有被正式任命为中国驻澳大使,可是,为了得到清政府的认可,梅光达可谓尽心尽力。一方面,他为华人社区服务,为华人社群鼓与呼。另一方面,他又尽量避免参与华人各种带有政治色彩的集会和活动。因此,他的行为在华人社区褒贬不一。

梅光达在雪梨开设了数个颇受欢迎的茶室。继1889年在King Sreet开设了一家精致而又豪华的餐馆后,于1898年底在雪梨市中心的Queen Victoria Markets开了一家更大规模的餐厅,并很快成为雪梨最热门的社交中心。他的员工大多为西人,不仅可享受带薪病假,而且拥有生意股份。因此,他们不仅是员工,还是股东。


自由的灵魂,懂得自由的珍贵。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9-7-24 23: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飞儿 于 2019-7-26 20:16 编辑

http://m.aisixiang.com/data/113919-3.html

李海蓉:澳洲保皇会创立探源

——以《东华新报》及澳洲保皇会原始档案为主的分析

楼主分析:

这篇文章讲到康有为和叶恩都写信联系过梅光达以成立澳洲保皇会。以梅光达当时在华人西人社区的声望加上他的财力,康和叶甚至别的外来华人组织想拉拢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梅光达并没有很热情的参与,至少不是保皇会的主力。我目前还没有看到什么资料解释原因。除了上面另一篇文章提到他尽量避免政治集会和组织。

梅光达算是有积极去获取甚至花钱捐得清政府的荣誉官衔。我猜这有利于他的生意和巩固他的侨领地位。

后来发生戊戌变法,清朝政府面临危机,他又早看到政府腐败无能,没有希望,我猜他心里并不愿意被保皇党利用。况且,政治站队,对于他侨领地位可能有影响,因为站了队的话就一定有另一队甚至多队被得罪了。
自由的灵魂,懂得自由的珍贵。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9-7-26 20: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6748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澳大利亚女性眼中的华人男性形象
乔瑜
发布时间:2012-6-30

引用

   华人在澳洲还有另外一种形象。澳大利亚19世纪末的女作家玛丽·冈德(Mary Gaunt)曾经这样评价:“没有(中国)苦力劳工,澳大利亚也不可能拓展。”[20](pp.176~177)因此,她对“白澳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推行这种政策是不切实际的。玛格丽特·斯加利特在传记中也将丈夫称为开拓澳大利亚的“先锋”,谈起同时期众多的早期华工,玛格丽特写道:“他们披荆斩棘,胼手胝足,与欧洲移民共同劳动和生活。”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全境人口只有40万,对于大多数来此淘金的欧洲人,澳洲并非家园,更像是一块陌生而又充满竞争的土地。因此在这一时期,初来乍到的白人和黄皮肤的华人之间,并不存在谁主谁客的关系和民族情绪。所以对于女性,特别是一部分与华人有着亲密关系的白人女性看来,华人和欧洲白人一样都是澳洲的开拓者,都为澳大利亚殖民地资源的开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在努力。


相信那种叫华人回到中国的低素质白人越来越少了。但是万一碰到,咱们可以叫他们好好读读澳洲历史书。咱们华人祖先,几乎和大多数白人同时到达澳洲大陆,而且在澳洲建国之前,除了土著,华人和白人堪称并列的澳洲大陆新主人。

很长时间内澳洲白人采取白澳政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在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自由的灵魂,懂得自由的珍贵。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7-26 21: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bpand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bpand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飞儿 发表于 2019-7-26 19:42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6748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澳大利亚女性眼中的华人男性形象

当中国不再买澳洲矿产和食品,当中国人不再来澳洲旅游和学习,你问问这种情况下,达顿是否有想法没收你的财产赶你出去?你也看过昆州的侯王庙,当初的华人建设者是被白澳政府合法的剥夺了已经开垦十几年的土地赶走的。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9-7-26 21: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zbpanda 发表于 2019-7-26 20:05
当中国不再买澳洲矿产和食品,当中国人不再来澳洲旅游和学习,你问问这种情况下,达顿是否有想法没收你的 ...

达顿连难民都接收,连英国人都照样赶出澳洲国境

我真没有理由怀疑他是种族主义者。

过去太多,现在仍然有,或许将来澳洲仍然会有种族歧视现象,但是社会总归是越来越文明进步的,我比较乐观地相信种族歧视会越来越少。
自由的灵魂,懂得自由的珍贵。

发表于 2019-7-26 21:3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ef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ef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让我想起了以前在 Ashfield Council 的日子,20年了,记得当时还特意去找过他的旧居,好像那时就只剩下部分建筑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飞儿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9-7-26 21: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efan 发表于 2019-7-26 20:38
LZ让我想起了以前在 Ashfield Council 的日子,20年了,记得当时还特意去找过他的旧居,好像那时就只剩下部 ...








这是他太太书里的居家照片,我很喜欢那些中式雕塑装饰家具。

但是室内摆设,按现在的主流审美,就比较满了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自由的灵魂,懂得自由的珍贵。

发表于 2019-7-26 22:1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ef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ef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那豪宅是他特意为他太太建的,还是瞒着她造的,可能是要给个惊喜吧。据说搬到Ashfield 也是为他太太,好像他太太有病,需要在农村静养,之前是住城里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飞儿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9-7-26 22: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ttps://www.smh.com.au/national/ ... 20140327-35lr3.html

Memories of Sydney's Chinese heritage

By Julie Power
March 28, 2014 — 3.00am


Actor Josh Quong Tart remembers his father reading fantastical tales from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Enid Blyton and Quong Tart.

Slowly he realised the stories about his great grandfather Quong Tart, who was described as the "only popular" Chinese man in Sydney in the 19th century, were real. So the 14 year-old schoolboy from Collaroy changed his name by deed poll from Josh Tart to Josh Quong Tart to honour his Chinese ancestry.


Now his great grandfather's achievements as one of Sydney's best known "celestials" - as the Chinese were once called - are showcased in a new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Sydney.

Today, one in 10 Sydneysiders is of Chinese descent.


当今十个悉尼人中就有一个有中国血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