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标题: 谈移友对两洲三地(美澳加)移民的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1 23:39
标题: 谈移友对两洲三地(美澳加)移民的误区
这是本猪今天在FreeOZ发表的帖子,现在放到OURSteps跟大家分享讨论。

有几个筒子讨论以移民的角度对比美国、澳洲、加拿大两洲三地,很有趣。本想跟贴,可后来那个帖子题目都变了,所以干脆自己开一个帖。
现在很多人的移民考量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说比较房租,房价,车子价钱,离国内的距离,某样消费品的价钱,具体某一条福利,等等。比较的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而在移民期间的不同阶段,很自然所需要比较的重点不一样。没有深思熟虑,很容易走入误区,耗费宝贵年华的。其实,大伙儿移民,大都是想通过自己诚实,辛勤的劳作来追求更舒适和恬静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从三地华人中产阶级纯生活的角度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是大伙儿移民定居后,通过五年努力,进入生活工作稳定期后的生活比较。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很多人对三地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
======== 美国 ========
由于美国是超级大国,可说是当今全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很多移友的神往之都,人们对美国的认识误区最大最严重。
- 消费 -
日常消费便宜,买菜,买车,甚至买房,都比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便宜。但生活总体消费其实很贵。所谓贵,是在其税收。美国是联邦制,不同州之间税收相差非常大,总体规律是富裕的州,税收就高。有多贵?拿我老姐住的新泽西州为例,除了收入税和医疗保险占税收大头,房产税是一件令人非常头痛的事。她的一栋独立洋房:四卧室,三厅(饭,客,家庭),两车库,地下室,前后花园,买的时候便宜,29万美元(几年前的价,呵呵),富人区,但养得实在是艰难 – 地产税每个月约800美元。由于有两个孩子,两口子都是大学教授,除去存点孩子未来的教育经费,基本上月月清。听老姐说州政府还在考虑最终将地产税升至1100美元。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美国的退休老人很多都把大房子卖掉换成所谓单层老人房或住公寓,因为住不起大房呀(美国是儿童的天堂,成人的战场,老人的坟场)。老姐以前住在怀俄明州,地产税为零,但收入比在新泽西少得多,房价却比新泽西高得多,供房的压力就成为主要考虑因素了。至于收入税,在各州原则基本上是劫富济贫(穷州低富州高),加上各种医疗保险,拿高收入的加州为例,本猪的一个同学,弄IT的,年薪十万,七除八除拿到手的剩下五万,还要面对加州令人窒息的房价。总结,要过上中产,在美国要交的苛捐杂税实际上非常高。这一现象的原因本猪也很清楚,但再讲下去就要讲政治了,还是打住。
- 事业 -
在美国各行业发达,发财奇迹多,这是其它两国不能比拟的。这里主要还是要讲移友通常的认识误区。美国的就业机会其实并没有大家感觉的多。我跟不少人聊到移民的发展机会,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对美国推崇备至,称其机会多。没错,美国总体的就业机会非常多。但分摊到各个城市,就少了。除了纽约和洛杉矶(把洛杉矶提出来其实有点不公平,因为它的城市概念实在很模糊,都是由小城组成),其它美国城市的就业机会,基本上都不能跟悉尼相比(多伦多不清楚,没发言权)。道理很简单,美国大城市多,每个城市因地制宜都有自己的产业重点,并不是五脏俱全的。所以总体看全美工作机会很多,其实是人口基数大的结果。全美三亿人,如果它的就业机会不比澳加多十倍,就不配做超级大国了。但在具体城市想轻松跳槽又不挪窝,不容易。而且很多大公司都喜欢跑到小地方坐大(如微软),那些地方产业更单一,要换工作基本上就得迁徙。以前本猪在松下工作过一段时间,在美国的松下亚特兰大分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被总部抛弃售卖。结果被解雇的那一彪人大多数在本地硬是找不到相似的工程师职位,转行的转行,迁移的迁移。要知道,在美国换工作,对很多人来说就等于换州,要卖房卖车,朋友整个换一圈,不亚于半个移民。人们说美国人是活在轮子上的民族,其间其实也透着无奈。要想两夫妇在美国都找到对口的(如果两人行业不同的话),离买的房子都近的工作,真的不容易。在澳洲加拿大就不一样,大城市没几个,各种产业反而高度集中,机会多,行业齐全。如果夫妻俩都想有自己的事业,又能有稳定方便的生活,反而在澳加的大城市容易实现。
- 总结 -
美国是工业大国,机会多,收入相对较高。但是美国中产生活成本高,压力大,不稳定。如果你的理想是要成就比常人要高的事业,美国是首选。但无论最后能否成功,其间所要付出的代价也会比常人大得多。如果你选择美国定居是觉得美国是最好的地方,到那里自然就比其它地方过得好,小心别走入误区,到暮年才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能靠自己移民美国的国人,多数是通过读书, 毕业后留下发展以致拿到绿卡。所以年龄较轻,有朝气,一无所有,没顾虑,能吃苦。这类移民从读书到工作到拿到绿卡,再进入中产,在美的时间已经很长,容易融进美国生活。而去澳加的移民,通常都是三十岁左右,有自己的家庭事业,移民前后顾虑重重,而且生活习惯、价值观已顽固成型。加上很多人误入澳加福利好,工作轻松的误区,到头来怨言较多,回流的不少。这更加潜移默化地使国人觉得美国是移民乃至入籍的首选。其实,如果美国的移民政策降低门槛,变成与澳加一样,消除国人那种 “容易得到的就不是好东西”的心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吸引力又能比澳加高多少?

累了,下回再分析移友们对澳加移民的误区。

看了大伙儿的回复,发觉其实大家都挺清醒的。也许我所说的误区,只是自己以前曾经的迷失。无论如何,还是让我完成对剩下的澳加的分析吧。

======== 澳洲 ========
FreeOZ是澳洲移民论坛,所以大伙儿都想听到澳洲的好处,以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误。其实,自己的选择,跟其他人的评价真的没有关系。每个人追求的不一样,处境也不一样,只要用心去创造生活,你的选择就会正确,无论是在哪里。
- 消费 -
其它州没发言权,在悉尼,日常消费总体肯定比美加高。高多少?不可比。因为任何国家,不同地方,不同商店,价格都不一样。单凭个人经历,非常不客观。但悉尼的日常消费同三地比相对比较贵,是公认的。特别是澳洲的土特产价格,如水果等,居然很多都比它出口到国外的贵。而澳洲身为一个海产大国,海鲜的价格是三地最贵的。至于大家关心的车子价钱,就不用提了。但是这里有个误区,就是在价格相差不悬殊的情况下,通常人们都会觉得陌生的地区比自己熟悉的地区消费高。道理大家也很清楚,熟悉的地方能找到便宜的店子,陌生的地方只能摸到哪买到哪了。举个有趣的循环例子,有一次从新加坡坐飞机到柏斯,与旁边一个澳洲白人聊起来,他说新加坡的消费真是贵,当时心里就想这洋帽一定在新加坡被骗了不少。后来一对朋友夫妇从日本到悉尼玩,惊呼悉尼的物价普遍比日本贵10%。这样算来,岂不是新加坡的物价最贵了?其实本猪曾在新加坡工作过,当时到任何其它发达国家都觉得当地消费比新加坡贵。后来到日本工作了一段时间,渐渐发觉这个公认的高消费国家也不过如此,甚至连寸土尺金的银座,房价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 一套五十平米的单元房也就卖个50万美元(在日本大部分地区可以买到不错的日式洋房了);一份算是很不错的正餐也就800日元(9块澳币);当时还养成了晚上7点到超市扫半价熟食和鱼生的陋习。渐渐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任何地方,特别是发达国家,要过省钱的生活,都能省不少小钱的。所以对比不同地区的物价,与你的当地经验,用什么生活方式为准绳去比,直接相关。这还跟消费习惯有关。在一个地区的惯性消费品都会价格偏低。在一个地区消费惯了,到其它地区看同样的消费品,如果它不是当地的惯性消费品,其价格通常都会高的。而人们通常也只能比较这些自己熟悉物品的价格,所以出现了上述的循环结。这里既然聊的是大伙儿为之奋斗的中产生活,那我们就不去比哪里的可乐便宜,哪里的汽油贵,因为中产不会为这些而烦恼的。要烦恼的是:1)税,2)房子,3)医疗/退休保障,4)孩子教育费。这些消费才是会伤筋动骨的。有人会说日常消费差价长年累月也不是小数目,那我可以向你保证,两洲三地的中产日常消费其实都差不多。虽然美加的很多成品物价比澳洲便宜,但美加的隐性消费比澳洲多,比如说无处不在的15%小费(有时连巴士司机也要小费),加拿大的取暖费,等等。如果你要过一辈子省钱生活,美加省得多;如果你要过不拘小钱的中产生活,三地消费档次其实差不多。一句题外话,当年本猪在纽约机场忘了给小巴司机小费,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好了,回到最要命的四座大山。先说税,本猪觉得澳加的税其实不比美国的高,但社会福利比美国好多了,值!房子,悉尼房价比美国贵?也对也错。之于我中国人之西方世界,能有象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华人已成气候的生活环境,也就多伦多,温哥华,旧金山,洛杉矶一部而已。(当年老姐住在怀俄明,买个酱油要来回开5个小时车才能买到)而与这些地区的房价比,悉尼房价应该说是旗鼓相当的,墨尔本更是划得来。如果硬要拿德州的farmhouse跟悉尼比,那是不公平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澳洲的自住房没有实际意义的地产税,只要大伙儿咬紧牙把房子供完了,那可真是自己的了,可以安度晚年了。下一辈人也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了。说到医疗/退休金,这跟福利相关,下一节再阐述。而孩子教育问题,可真是见仁见智的消费。如果都是公费教育,三地差得不太多,当然现在来说美国对本国人的大学收费比澳洲要高得多。但大家不要抱希望说以后都能这样。如果大家想自己的孩子上更好的私校,那真是能一年差个好几万的,不可比。

- 福利 -
说到福利,基本上这是大家决定移民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包括三大部分:社会保障福利,个人医疗福利,个人退休金福利。这里存在不大不小的误区。首先,既然大家现在或将来都是中产,我们就不能看社会保障福利了,基本上与我们无关。而医疗福利,我们就必须算上私人医保这一块。一个美满的中产华人家庭:两小+两劳(好像两老也可以保?),每年2000 至3000块私人医保是大家要面对的现实。其间应该有约500块是可以给全家配各种镜镜和其它有限保健器具的(这样想会好受些 :-))。这样两劳头每个月要分摊80 – 130块。如果每人税前年薪8万(不算super),等于是增加了约1.5%的税。政府的Medicare levy Surcharge 定在1%,其实是在对中产们说,你买得买,不买也得买。这样,我们真正的税是27%左右(年薪8万)。对比美国,要有同样的医疗/退休保障,年薪8万,要砍掉40%左右(不同州会不一样,但八九不离十)。所以说,在澳洲做中产,还是值。至于加拿大,没工作过,没发言权。有经验的筒子贡献一下。最后说说退休金,大家还是打消靠退休金安渡晚年的想法。首先其数额之少是无法维持中产阶级的生活的(比美国还不如);其次现在能领取退休金的年龄是一推再推,到了筒子们可以领退休金的时候,也到了花儿该谢的时候了。所以,还是从现在起广思财路,学一两门轻松小生意,或弄一两套房房出租以备退休之需吧。但话说回来,退休金不是老人家最大的困扰,怎么样工作这么多年都能存不少,还有子女能照应。医疗才是无底洞。澳加的医疗保障对老人家很照顾,所以现在的澳加福利,还算是很实在的。但是,这样水平的福利,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不能说澳加的福利就特别好。象在俄罗斯,连外国人都能接受免费医疗;日本的退休/医保也很强(但退休金制度好像撑不下去了)。澳加只能算个中上吧。对澳洲来说有个好消息是福利改革后政府的负担减轻很多,已进入良性循环,看来能撑很久。

- 工作 -
这里的误区大大的有。首先,澳洲工作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轻松。澳洲人工作其实很认真,虽然工作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但工作强度不小,且中饭时间都短。如果需要加班,也是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况且,澳洲的经济跟美国瓜葛太多,很多公司都有跟北美开会,或跟进北美股市的需要。在这种公司工作很多时候都要跟北美的时间表走,晚上开会,白天还是要上班 … …  如果讲到办公室政治,嘿嘿,英裔真是老祖终。要踩到他们尾巴,翻脸比翻船还快。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包装文化,无论多龌龊的事,他们都能说得很冠冕堂皇。这是天生的。再加上语言的弱势,要想变成中产筒子们可要辛苦了。建议之一是interview的时候要谈个好价钱,以防工作后由于政治原因上不去。还有一个特点是其实澳洲公司的福利普遍不怎么样。本猪在不少国家的不同公司工作过,澳洲公司的福利算得上最差的了。医疗基本上不管(药费呀…),加班费绝大多数公司没有,其它的福利也没怎么听说。举一些我在其它地方曾享受过的公司福利作为参考:免费公司巴士,交通补助,私人汽车补助,家庭娱乐补助,100%医疗费报销,买书补助,免费健身会员,公司低息房屋贷款,等等。所以,筒子们,该跳槽时就跳槽,反正不会损失什么,福利是政府给的。这也是澳洲人四五十岁了还热衷于跳槽的原因。在美国就会多一层顾虑,毕竟攒的这点医疗退休福利都是跟公司直接挂钩的。

不行了,明天要上班了,加拿大就不写了。而且本猪对加国的认识也不深入。当初考虑是移民澳洲还是加拿大,主要考量其几个显著不同的地方: 1) 加拿大要住满40年才能拿全额退休金,澳洲是10年;2)澳洲工作比较好找;3)澳洲自称是亚太国家,比较顾及中国的影响(最近接了中国的大单子,西澳的矿山现在都用炸的了;还听一洋人同事说现在澳洲海军潜艇都不满员,人都跳槽去挖矿了);4)气候比较好;5)没有要曲线去美国折腾的想法。当时并不了解得很深入,加国肯定有比澳洲好的地方。总体来说加拿大跟澳洲比,除了气候其它方面没太大区别。而且两个地方政策都在不断变,既然来了,就不要患得患失,安安稳稳为我们的中产生活而奋斗吧。
作者: tiehan    时间: 2008-5-12 04:31
说的好,长见识了,继续加油啊,等下文
作者: patrickzhu    时间: 2008-5-12 07:56
楼主写的非常好。
在Freeoz我就读过了,谢谢楼主放到这里与大家分享!
作者: BNE    时间: 2008-5-12 08:45
Great!!! Thank you for your opinion....sorry...only 3 points I can give you...:)
作者: a711012    时间: 2008-5-12 08:55
了解了, 看来现在在美国活的不易
作者: jungle    时间: 2008-5-12 09:00
感谢楼主的精彩文章,纠正了我的很多错误看法。

我过去一直以为美国的情况应该是 “税低,福利低”,看了LZ的贴子才知道原来是“税高,福利低”
原来以为美国物价便宜,没想到后面还要加上“小费高”

总之,深受教育。
作者: tonyju626    时间: 2008-5-12 09:02
Good Article!!++
作者: coolioo    时间: 2008-5-12 09:09
In depth view...Many thanks......
作者: Fuxingtop    时间: 2008-5-12 09:10
这个讨论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反正美国、加拿大俺也没去过。最重要的是其他地方再好,想过去人家也不一定要,天天比较可能有YY之嫌,吃酸葡萄之嫌,还是老老实实在澳大利亚混吧。
作者: 风中旗    时间: 2008-5-12 09:12
感谢lz宝贵的亲身经历
作者: chermside    时间: 2008-5-12 09:21
呵呵,我听进了这句话:筒子们,该跳槽时就跳槽,反正不会损失什么,福利是政府给的。

谢谢楼主与大家分享经验和体会。我有朋友在加拿大,请他们来看看,也写写,如果他们有时间的话。
作者: findcaiyzh    时间: 2008-5-12 09:41
感谢lz,
加分伺候:)
作者: flyspirit    时间: 2008-5-12 09:44
难得一见的好文,尤其对那些还考虑去美国的人来说,长了很多知识
作者: linjun70    时间: 2008-5-12 10:15
读了以后,看来当初我做的私人调查结果还是正确的,反而是澳洲比加拿大美国更容易找工作。
别的方面没有太多感受,对于文章中的关于工作的部门,很是认同。美国确实是一个小地方一个产业,我常去的一个小地方,15万人口,我们公司就雇了8000多人,顶峰时15000人,你想想,一旦我们关了这个地方,咋办?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8-5-12 10:20
楼主对美国的结论与大多数人的观点大相径庭,值得我们多做一点深入研究。
作者: dadumile    时间: 2008-5-12 10:43
美国有council fee吗?地产税是不是跟这里的council fee一个性质的。
还有美国的医疗保险是不是都是公司给买?
作者: 花若离枝    时间: 2008-5-12 10:54
楼主写的不错。顶

关于澳洲的加班,偶觉得西澳几乎没有人加班呢。这和悉尼略有不同。
作者: pumpkin    时间: 2008-5-12 11:57
小时候最喜欢收到姑姑的美元,只知道它比舅舅的加币换得多人头,
长大了大家好象更喜欢收到我的澳元。
作者: lisacai    时间: 2008-5-12 12:22
:si118
作者: xu514    时间: 2008-5-12 12:40
美国的商业氛围,和学术环境非常好,生意人或学者们向往。

澳州生活环境超好,普通人,老人向往。

中国是个摇钱树,投资人,冒险家向往。

加拿大离美国近,想移民美国而不成的人向往。
作者: ilovecoffee    时间: 2008-5-12 12:40
谢谢楼主与大家分享!
作者: Fuxingtop    时间: 2008-5-12 12:45
统计一下自己在澳大利亚认识多少美国人,然后再统计一下自己知道多少澳大利亚人去美国工作的,就不难从某个角度得出结论了。
作者: lsyca    时间: 2008-5-12 16: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syca    时间: 2008-5-12 17: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BOC    时间: 2008-5-12 18:00
新泽西州,富人区,独立洋房:四卧室,三厅(饭,客,家庭),两车库,地下室,前后花园,买的时候便宜,29万美元(几年前的价,呵呵)
--就冲这个,房产税再贵也愿意掏,同样的房子在悉尼最少要1M了,省下来得贷款利息也比房产税多多了
还有,美国的医疗保险是由公司买的,有工作的话个人不用出钱
感觉美国的税率那块很不准确,美国的所得税很低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亿万富翁,所谓40%应该是加上了退休金的个人供款,401K之类的,类似澳洲的Salary sacrifice to super,因为免税所以个人愿意多交些,这个不能算是税。
作者: 澳洲桉树    时间: 2008-5-12 19: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2 20:16
回BOC的贴,没错,40%是包括所有杂税,包括退休金供款,是通常人们缴纳的数量,不多给不少给。如果少给,将来的退休金就减少很多。澳加的退休金已含在基础税收里,再外加9%的super(澳洲)。如果你还是觉得美国的退休金制度比澳加划算,那我也无话可说了。至于兄台嘴馋的29万大屋,嘿嘿,现在你再去找找看还有没有。能买到象悉尼这样的环境的地方,独立房产,在好点的州通常都得50万美元以上。在旧金山,基线就是百万。

其实本猪想向大家讲的是中产生活在三地的大致情况。中产本身的定义跨度就很大,有上下偏差是肯定的。那些不相信的筒子,到当地过个5年8年当上了中产,就明白了。呵,本猪也是漂泊了好久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不正之处请多多指教。

下周老板出差,可以早点回家了。哈哈。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0:26
多谈点美国把。

我自己在MONTREAL居住4年半,OTTAWA居住4个月,WINNIPEG居住1个月,去过VANCOUVER,TORONTO,QUEBEC CITY旅游,美国去过BOSTON,NY CITY,ALBANY,WASHINGTON DC,NEW JERSEY,PHILADELPHIA,ATLANTIC CITY, CHICAGO,BUFFALO。澳洲去过SYDNEY,在墨尔本居住10个月,新西兰去过AUCKLAND居住2周,TAOPO LAKE。

美国也好,澳洲也好,加拿大也好,中国也好,哪里有发展就去哪里?

美国本土居民我一共碰到4个选择移民加拿大的,也有很多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跑来加拿大拿PR。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0:28
要说IT的,我看美国就很好,加拿大也很好,澳洲也很好,容易就业,工程类就澳洲好(如果不是美国和加拿大的REGISTERED)。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2 20:43
再回BOC的贴,我得出的40%的数字不是自己算出来的,是真真正正自己亲人在美国的状况。被砍掉40%后,会有跟澳加相当甚至略高的福利。但要记住,当你落难的时候,(美国流行说法:“loser”)在美国的下场跟其它两地就有天壤之别了。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2 20:48
tanshen兄(?)也过来了,呵呵。多说说加拿大吧,我不是太熟。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1:36
加拿大移民太多,中国大陆自1998年开始每年都是3万多人,中国大陆移民澳洲最多一年(2007年)也才12009人,而且加拿大不认可大陆的学历和教育背景,尤其是非IT的,例如工程,会计,基本是大多没找到专业工作,所以那边情况不好,并非在加拿大人不行,如果移民澳洲的,IT除外,去加拿大,我相信大部分人根本也是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不信,可以亲自去试试!

我朋友在国内10多年土木工程经验,新加坡2年多土木工程经验,到了加拿大就只能打工,而国内的有的移民就工作2年,过来马上找到土木工程专业工作。

[ 本帖最后由 tanshen 于 2008-5-12 22:50 编辑 ]
作者: bulaohu    时间: 2008-5-12 21:38
120009?哪里来的数字?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1:38
目前在澳洲的大陆移民就20万,还只是移民加拿大的零头,1980-1998年N年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大陆移民基本是每年1万多,那时移民澳洲的就只有4千,6千,7千不等。

[ 本帖最后由 tanshen 于 2008-5-12 22:50 编辑 ]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1:39
原帖由 bulaohu 于 2008-5-12 21:38 发表
120009?哪里来的数字?


www.immi.gov.au

STATISTICS
作者: bulaohu    时间: 2008-5-12 21:41
原帖由 tanshen 于 2008-5-12 21:36 发表
加拿大移民太多,中国大陆自1998年开始每年都是3万多人,中国大陆移民澳洲最多一年(2007年)也才120009人,而且加拿大不认可大陆的学历和教育背景,尤其是非IT的,例如工程,会计,基本是大多没找到专业工作,所以那 ...


应该是两万三

http://www.abs.gov.au/AUSSTATS/a ... 118E71?OpenDocument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1:44
在澳洲的中国人拿了个澳洲的注册会计,好象宝一样,基本工作就没问题了,澳洲的注册会计没有美国的难考把!但在加拿大如果拿了加拿大或美国的注册会计,依然不容易找到工作,N个例子我已经看到了。

这样说把,如果是IT,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新加坡就业都相对容易,如果是工程,那么在北美,如果没有发达国家的工程师资格,那么基本没戏,就是不好找到工作(能找到工作有,但绝对不多);如果是会计,那么早到加拿大,可以在银行找到工作,因为银行要招外国客户,新来的很难就业。

还是澳洲好找工作,因为中国的或新加坡的学历,经验都有一定认可度。如果在北美,那就不行。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1:47
http://www.immi.gov.au/media/sta ... ettlers/setdatb.htm

DIAC HomeClient Service CharterCompliments-ComplaintsContact Us
Search  Entire Site Visas & Immigration Living in Australia Business Services Managing Australia's Borders Forms & Booklets Media Centre About the Department Contact Us Citizenship for   
Publications, Research & Statistics
Overview Publications Research StatisticsSettler Arrival Data
Settler Arrival Data: Selected Countries of Birth by Migration Stream for the Financial Year 2006-07

Country of Birth Family Migration Skill Migration Special Eligibility Total Migration Humani-
tarian NZ Citizen Other Total
Afghanistan 669 2  671 1 504 11  2 186
Australia (includes External Territories) 18 286 2 306  276 10 592
Bangladesh 368 521  889  16 3 908
Brazil 212 180  392  5 3 400
Burma (Myanmar) 136 44 1 181 1 444 3 1 1 629
Cambodia 644 25  669  48 7 724
Canada 353 286 5 644  36 43 723
China (excludes SARs and Taiwan) 5 317 6 422  11 739 34 204 32 12 009
Colombia 128 96 3 227 1 1 3 232
Congo Democratic Republic of 10 11  21 548   569
Czech Republic 22 27  49  2 1 52
Egypt 272 322  594 131 17 14 756
Eritrea 49 2  51 86 1  138
Ethiopia 315 16  331 236 5 3 575
Fiji 680 627  1 307  172 13 1 492
Former Czechoslovakia 52 46  98  5  103
Former Serbia and Montenegro 282 124  406 47 72 10 535
Former USSR nfd 399 59  458 5 42  505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281 16  297  5 10 312
Germany 378 539 3 920 1 19 23 963
Hong Kong (SAR of China) 236 691  927  57 11 995
India 3 041 10 161  13 202 7 272 15 13 496
Indonesia 1 064 602 1 1 667 1 21 15 1 704
Iran 214 442  656 381 38 2 1 077
Iraq 471 37  508 1 639 66  2 213
Ireland 304 816 1 1 121  9 33 1 163
Japan 430 348  778  8 25 811
Kazakhstan 13 23  36  2 1 39
Kenya 88 277  365 325 9 2 701
Korea 319 1 675  1 994  91 7 2 092
Lebanon 1 167 89  1 256 8 1 125 1 390
Liberia 6 1  7 532   539
Malaysia 426 2 396  2 822 20 54 3 2 899
Montenegro 3   3    3
Netherlands 137 364  501  27 20 548
New Zealand 2 13  15  23 875 16 23 906
Pakistan 624 726  1 350 59 22 15 1 446
Peru 157 143  300  2 4 306
Philippines 2 674 2 576  5 250  226 85 5 561
Russian Federation 98 214  312 2 21 3 338
Serbia 33 1  34    34
Sierra Leone 10 3  13 506   519
Singapore 213 1 397  1 610  43 5 1 658
Slovakia 17 11  28    28
South Africa 818 2 726 3 3 547 4 425 20 3 996
Sri Lanka 700 1 887 3 2 590 49 80 2 2 721
Sudan 174 3  177 2 333 2 1 2 513
Taiwan 178 373  551  105 15 671
Thailand 1 351 130  1 481 453 20 35 1 989
United Kingdom 3 837 18 115 63 22 015  706 502 23 223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830 453 7 1 290  202 129 1 621
Uzbekistan 19 28  47 2  1 50
Viet Nam 2 883 175 2 3 060  29 46 3 135
Zimbabwe 94 777  871 28 33 3 935
Not stated 6 46  52  1  53
All Other Countries 3 916 3 385 15 7 316 1 861 920 275 10 372
Total 37 138 60 755 109 98 002 12 247 28 307 1 592 140 148

Top
people our business
Departmental Sites Sitemap Privacy Copyright & Disclaimer

http://www.immi.gov.au/media/sta ... -info/oad/index.htm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1:47
China (excludes SARs and Taiwan) 12 009
United Kingdom 23 223

India 13 496


New Zealand 23 906

[ 本帖最后由 tanshen 于 2008-5-12 21:51 编辑 ]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1:49
中国大陆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移民人数达到移民澳洲的第一,就算今年也不会是第一,你要知道是英国或新西兰轮流坐庄,而且,这两个国家已经移民澳洲100年以上。

[ 本帖最后由 tanshen 于 2008-5-12 21:53 编辑 ]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2 22:10
回Fuxingtop的帖,兄台又犯了只看表面现象的错误,不然也不用本猪总结这么多误区了。首先,美国总体工作数量比澳加多得多,澳洲人在美国找到第一份工作甚至比在本土还要容易,因为他面对的是全美浩瀚的就业市场,一头扎进去,应该能找到不错的工作(本猪要去美国找工作,也不难。但你如果硬要我在费城找到好工作,好像有点难度 ,就算找到了也不敢贸然买房 – 走题了)。但你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吗?会不会在想,趁年轻到美国捞一票,然后回澳洲养老?单凭表面现象甚至具体数据,是不能解释哪个国家生活更好这么复杂的问题的。老猪通篇论述,从没下结论说哪个地方更好,只是点出很多人(包括澳洲人)的认识误区。这可不是坐在家里就能悟出来的。你看看人家tanshen, 那种觉悟都是历尽风风雨雨才到这种境界的。如果光看数据,你怎么解释英国人移民海外最多的是澳大利亚、西班牙和法国呢?这是随手拈来的:http://www.ce.cn/xwzx/gjss/gdxw/ ... 0827_12691284.shtml
我没空去考究真假,也没必要。不能再写了,得上网找产前教育片了,呵呵。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2:39
冬瓜猪,谈谈美国的情况把。

最近2个朋友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夫妻两都到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当老师了,因为美国找不到工作,学化学的。他是国内硕士毕业就直接去美国读博士的。

清华大学要的老师基本都是美国名校博士毕业,美国不好混啊!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8-5-12 22:43
怎么会不敢贸然买房呢?找个律师一问,该交多少钱就清楚了。我知道有些州的房产税高是因为它们没有个人所得税。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2:45
所以现在留学回国当老师的很多,以前少。主要还是美国不好混,工作不好找,就算找到,也不容易,生活质量未必就好!
作者: bulaohu    时间: 2008-5-12 22:48
原帖由 tanshen 于 2008-5-12 21:47 发表
China (excludes SARs and Taiwan) 12 009
United Kingdom 23 223

India 13 496


New Zealand 23 906



你在32楼的数字是120009,38楼移民局的数字是12009。这是误解的来源。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2 22:49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8-5-12 22:43 发表
怎么会不敢贸然买房呢?找个律师一问,该交多少钱就清楚了。我知道有些州的房产税高是因为它们没有个人所得税。



加拿大如同美国有地产税,这税是政府调节的,基本每年都要增加,每年都要交钱。

而且美国贫富差距大,穷人不少(没有基本福利),枪支好买到(EBAY等),我知道许多地方有黑人,说西班牙语的人(HISPANIC)居住的城市,白人都慢慢搬走,房价便宜,比如DETROIT的的三BEDROOMS的房子就9.7万美元,那你敢去买吗?

美国的社会福利,治安,教育高受费都是美国的弊端!

[ 本帖最后由 tanshen 于 2008-5-12 22:52 编辑 ]
作者: 红苹果    时间: 2008-5-12 23:24
看问题的角度不错,说得很好!收藏了!
作者: wmpasl    时间: 2008-5-12 23: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2 23:29
标题: 回复 43# 的帖子
想象一下你刚到一个地方,也不知道下一份工作能不能在同一个洲找得到,也不知道现在的工作混不混得长,房子一倒一卖的花费,银行利息,家具,装修,对了,还有你找的那个律师的薪水,加上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治安,太多太多东西要考虑了。买房买错了,要毁了好几年的快乐的。我现在讲的是要安顿下来过中产生活,而不是到处打游击,能不看清楚吗?至于有些州的特殊情况,请你查清楚,必定有其它不利条件,如收入低等。总之在美国州与州之间政策总能取得一定的平衡,不会相差太远。要不然人们都涌进好的洲去了。请注意我们要比较的是总体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不是具体某一两项事实数字,这样的比较是比不出什么来的,只会误导人。
作者: wmpasl    时间: 2008-5-12 23: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mpasl    时间: 2008-5-12 23: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mpasl    时间: 2008-5-12 23: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uxingtop    时间: 2008-5-13 00:09
原帖由 冬瓜猪 于 2008-5-12 22:10 发表
回Fuxingtop的帖,兄台又犯了只看表面现象的错误,不然也不用本猪总结这么多误区了。首先,美国总体工作数量比澳加多得多,澳洲人在美国找到第一份工作甚至比在本土还要容易,因为他面对的是全美浩瀚的就业市场,一头 ...


别这么称呼,俺不一定比你大。俺丝毫不怀疑你的能力,俺也坚信足迹网大多数人和你一样有能力,更适合去美国发展,当然你愿意留在澳大利亚享受福利是另外一回事。

俺的意思仅仅表达像俺一样的人,国内没上过名牌大学,英语四级上学的时候考了3遍才过,差点没学位,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跟风在澳大利亚读了两年学,现在不思进取地在澳洲混着,特满足,真地,特满足,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澳大利亚适合俺而已,俺是土人,美国仅仅是俺的向往,所以俺说俺吃不着葡萄。
作者: floodp    时间: 2008-5-13 00:18
好帖,打消了我过两年转去美国的想法。就在澳洲干到退休了。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3 00:31
标题: 回复 42# 的帖子
美国的不好混,是分很多层的。最底层的,最惨的,当然是那些还在为学位甚至学费苦苦挣扎的。第二层的,是为了找工作而烦恼的。第三层的,是为了期待绿卡而在公司里忍气吞声的(有个哥们在vodafone干,公司帮忙申请绿卡,连房子都买了,semi-detach,50万。后来还是熬不住跳了槽,绿卡得重排。现在算来都快到五年大限了,也不知道怎样,现在连MSN都见不到人了)。第四层,是熬出头的苦主,好像可以圆满了,才发现生活原来也不过如此。当然,那些混得好的当然爽,不过在哪儿混得好的都爽。头三层的苦大家很清楚,老猪的长篇大论,主要是针对第四层的苦主 - 在美国中产真的不容易混。很多美国第一代华人移民回过头来看走过来的路,期间的辛酸与他们能得到的是不成正比的。个人觉得反而到澳加的移民总体来说赚了。
作者: 江上往来人    时间: 2008-5-13 00:43
有个闺密在芝加哥.博士和硕士,投资和IT,生活不是很轻松的说.
作者: micfox001    时间: 2008-5-13 00:54
楼主的分析挺客观。不过在美国拼搏的辛酸跟所得的相比到底值不值的问题就见仁见智了。不过我觉得呢,在美国最不爽的还是明摆的歧视。在申请绿卡的优先分级的过程是最明显的。

[ 本帖最后由 micfox001 于 2008-5-13 00:58 编辑 ]
作者: patrickzhu    时间: 2008-5-14 17:24
我把楼主写的文章转给美国和加拿大的同学看了,有一位转了一篇别人写的文章给我,和楼主写的相比内容比较浅和泛泛。
我贴上来给大家看看。


加国移民和美国移民的比较

本人从中国出来后曾先后在加拿大几个不同的城市共居住了四年,然后移居美国中部近四年,对新移民在二个不同国家作了一些比较,体会如下:

1. 年龄

一般来说,加拿大移民的年龄偏小一些,多数是90年代后期移民出来的人,年龄在30--40岁左右。而美国移民则年龄偏大一些,多数是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前期出来的,这批人年龄多已40出头了。当然也有一批幸运者,他们在30岁前就直奔美国,在这
里30而立了。


2. 技术实力

我相信在美国的移民都会感到他们自己是各自公司或部门技术上的骨干,事实也基本如此。因为到美国的人,多数是走读书这条路的,尤其是早期出来的人,他们本身就是国内出类拔萃的人物,到美国后艰苦奋斗,几年后几乎都持有博士学位,最起码也
拿个硕士,即便是女的,博士,硕士也比比皆是。他们凭着挣来的学位,进入各自的公司或大学,凭着他们的聪明以及读书几年闯过的各种关卡,尤其是语言关,大多能够顺利地胜任自己的高薪工作。

回头看一看加拿大,在加国的一部分早期留学生有着和美国移民相似的经历,他们的生活也还自在。但大批新移民却没有踏上读博这条“苦船”,他们偏于急功近利,他们比“长辈”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利用国内的经验直接进入国外公司。也有迫于
生计,选取短,平,快的学业,快速找到了工作,但他们多数难以进入技术“上层”,即便工作几年后,也较难得到像美国移民们苦熬几年学业出来的高薪。


3. 居住

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反映出移民的经济实力。由于美国移民的技术实力较强,相应他们的收入便偏高些。我周围的朋友,只要夫妇一方博士毕业,年薪基本是八万以上,这已步入当地中产以上阶层,更不用说双方都是高学位了。我居住的这个城市中国
人不少,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公司和学校工作。他们几乎都是“一栋房子二部车”一族了。他们大多居住条件不错,生活比较稳定。拿我本人来说,我的居住环境在我的一批朋友中是属中等的。因为我只持有国内本科文凭,在加拿大时属“急功近利”一族,没有读学位,来美后由于身份问题,不能工作,后来身份解决了,有了工作,但终究薪水不高,主要靠先生的收入买房。我们量力而行,在较好的学区内建了一栋不到30万的房屋。二年多前,我们搬进了在新开发小区内的新居。我们小区内住了几十户中国人,个个都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满意,大家觉得来美国生活,衣,食,住,行,唯有这“住”还使我们对这里有些留恋,不思“海归”。正当我为自己五个睡房的住宅陶醉时,我的好朋友(她十年前移民来美国)在离我不远的富人区,一举建造了价值130万的住宅。这在美国中部地区就算“豪宅”了,绝对进入当地居住的上层。

再看看加拿大的朋友,他们多数还没有买房,因为有一部分人想往美国走,即使买了房,他们的居住条件也相对小一些。我曾在加拿大的一个小城镇居住过,虽然小城镇的房价偏低,但也不表示人们住大房子。我的朋友,即使是我公司的老板也居住着比
我现在还小的房子。而对于多伦多周围的住房,那就更小一些了。我去过一个朋友在离多伦多一小时远的城市买的一栋新房,新房在一片新开发区内,给人的感觉是房子比较密集,房子也比较小。


4. 心境

美国的移民,由于他们早年的奋斗,现在多数已是苦尽甘来。他们大多已解决身份,生活平静,安居乐业。他们也很忙,忙于工作,忙于培养小孩。闲暇时考虑室内,室外的改造。夏天更可以看见他们忙碌于前院后院的身影。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吃饭,打
牌。他们更看国内的新连续剧,新电影,好多国内朋友都没听过名字的电视剧,在这里已经传得热火朝天了。当然他们也不乏各式各样的烦恼,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层楼,如何使自己的奋斗更具价值,“海归”,办公司,小孩读私校, ……… 他们有很多想
法。

而加拿大的移民,则显得要浮躁些。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还有美国梦。他们觉得凭着在加拿大的工作经验,完全有能力在美国得到更好的发展。加拿大的冬天让他们不愿意在那里扎根,他们的目标是美国。而美国的移民政策难度比加拿大难,这些身份问
题会让他们感到心烦。另外,加拿大移民比较愿意了解美国移民的信息,而美国移民对加拿大移民的情形却不太关心。就像在美国电视里很难见到有关加拿大的新闻一样,他
们显得对加拿大比较漠然。加国移民的心情没有那么靚,因为他们还在爬坡,还有很多愿望等着他们去实现。


以上讲的是我在美国中部生活得到的体会,而东西两岸的情形可能有些不同,不能一概论之。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4 18:23
PATRIKZHU,你所说的是美国留学,然后工作,再拿绿卡的人,工作肯定是PROFESSIONAL,才可以申请绿卡的。

事实有很多中国人因为有亲戚担保,或结婚,也移民美国,这些人和偷渡的都日子不好过。

美国只有通过留学拿到专业工作的,和部分做生意的(如开馆子),他们日子不错。但实际美国1/3的中国人生活也如同加拿大,日子不好过,1/3的是中等,1/3才是你所说的。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4 18:26
再者加拿大经济不如美国,确实工作机会少。走美国移民的,如果是读书,然后有专业工作,再申请绿卡,这部分人大部分都日子很好过,除此以外的,那就不行。
作者: patrickzhu    时间: 2008-5-14 18:32
嗯,谢谢卡哥指正。

我贴的这个也不是我的同学写的,也是转贴而已,不过我在美国同学好像也挺认同的。
他们和我反正就是强调了一点,在美国,一定要有正二八经的工作,否则就惨了。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4 18:41
我知道有的中国人去读生物博士,毕业后一直做博士后研究,干了10年,不同实验室奔波,才3万/年。

当然有的人本来就很牛,在大学当教授,在公司做技术负责,日子都很好过。

这样的人在哪里日子不好过啊!?

NSW大学电机系有个东南大学毕业的,早些年在美国的YALE大学拿了博士,又跑来澳洲当大学老师,你可以看到美国的大学竞争激烈的不得了,他的资料你可以在学校网站查到。
作者: doublezz    时间: 2008-5-14 19:45
同意lz的“美国税收高”说法。我在圣何塞工作过,基本上40%要交税,包含了国家的税,洲的税,然后平时买东西标价全都不是包含GST的,看起来19.99的价格,买起来实际上还得再交10%的GST。
不过LZ说跳槽不容易,我不同意,其他地区我没有去过,旧金山和圣何塞就是美国的硅谷,IT公司无数,想要跳槽直接去隔壁面试就可以了。
作者: queensland    时间: 2008-5-14 19:48
一个住过lz所说所有国家的人告诉我,悉尼是最适合华人移民的地方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4 20:04
原帖由 queensland 于 2008-5-14 19:48 发表
一个住过lz所说所有国家的人告诉我,悉尼是最适合华人移民的地方

新加坡呢?

曼谷呢?

墨尔本呢?

不好说把。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4 20:17
原帖由 patrickzhu 于 2008-5-14 17:24 发表
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反映出移民的经济实力。由于美国移民的技术实力较强,相应他们的收入便偏高些。我周围的朋友,只要夫妇一方博士毕业,年薪基本是八万以上,这已步入当地中产以上阶层,更不用说双方都是高学位 ...


具体收入问题我有不同看法。如果是IT或金融类博士,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博士后不算),我相信八万不难。其它大多学科的博士在第一份工作都很难达到八万(当然除非做医生律师等,但在第一代移民里凤毛麟角,不算)。身边有太多血淋淋的事实(bloody truth)。人群社会的规律是混得好的,自然张扬,混得不好的,不自然低调。这就给人们一种“很多人都过得很好”的错觉。但这种“很多人”背后,又有多少人是过得不好的呢?老猪不爽两种出国的人,一种是为达到目的败坏中国人名节,另一种就是为了面子给国内传播假消息,让大伙儿有到了彼岸就什么都好的错觉。60,70后这两代人受这种毒害最深。现在互联网发达,国人的眼睛越来越雪亮,是好消息。

又及,为大地震的死难者默哀。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4 20:20
原帖由 doublezz 于 2008-5-14 19:45 发表
同意lz的“美国税收高”说法。我在圣何塞工作过,基本上40%要交税,包含了国家的税,洲的税,然后平时买东西标价全都不是包含GST的,看起来19.99的价格,买起来实际上还得再交10%的GST。
不过LZ说跳槽不容易,我不同 ...


这几个地方跳槽非常容易,我完全赞同。只是我们还要体谅其它地区的移友,毕竟这几个地区是少数特例。再者,这几个地区的房价实在是高!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4 20:37
原帖由 tanshen 于 2008-5-14 20:04 发表

新加坡呢?

曼谷呢?

墨尔本呢?

不好说把。

我同意tansen的看法。这叫做“各花入各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只是没有一个地方是完美的,大家要认清楚事实,抛弃幻想,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个实际的人生计划。本猪选则悉尼,但本猪对困难看得很透彻,并没想过这里是乌托邦,只是清楚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作者: et    时间: 2008-5-14 21:30
深受教育
作者: SOSHELPPLZ    时间: 2008-5-15 13:12
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 也去加拿大看了看, 最后还是觉得澳洲最好......生活方便舒服

特别理解LZ说的美国的高税收, 真的基本没什么福利....  福利都是花钱买....当时一个同学的母亲是大学老师,据说是有很不错的保险,包括报销眼镜.... 结果除了保险费COVER的部分,他自己还是付了200美元..
作者: sujiea    时间: 2008-5-15 14:44
受教育了,原来是这样。。。
作者: tyxzh    时间: 2008-5-15 16:31
喜欢楼主说的澳洲是普通人和老人生活的好地方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5 20:13
老猪根本没有要贬低美国的意思,只是太多人对美国抱有与时代脱节的概念或向往,以至看到我的文章觉得不可思议。这也说明了品牌效应的威力。二十年前,美国的确是一支独秀,“全球最好的地方”这个品牌印在国人心里已太深。现在时过境迁,美国的福利制度崩溃,货币贬值,国际形象下降,民主变质,虽然还是超级大国,但已经不在其巅峰了。这个品牌效应的惯性如果在某天消耗殆尽,各国人才不再被其吸引,美利坚合众国就失去了维持其超级大国的最最重要的本钱。不过请大家不要误解,就算美国真的衰落了,作为一个国家它还是比澳加强太多,只是身为只想过点好日子的老百姓就不见得有什么优势了。说了这么多,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大家知道这几个地方大致差不多,请大家珍惜热爱眼前生活,不要浮躁,一步一个脚印,发扬三多精神,“每天都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5 20:25
小冬瓜,你说我朋友在国内技术入股,和别人搞生物药品开发,在北京月薪就2000人民币,博士后出站,刚起步,有必要来澳洲找工作吗?

英语不好,国内本科,硕士制药工程,博士微生物(军事医学院)

我朋友2003年拿到美国的博士后OFFER,后因为SARS签证没拿到,就去化学所做博士后研究,专业是生物和化学交叉。其同学大都在美国做博士后,最好的是薪水10万美金。

你看我同学该怎么办?

继续国内工作?还是来澳洲就业?

不打算继续读书了。

[ 本帖最后由 tanshen 于 2008-5-15 20:30 编辑 ]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5 20:48
原帖由 tanshen 于 2008-5-15 20:25 发表
小冬瓜,你说我朋友在国内技术入股,和别人搞生物药品开发,在北京月薪就2000人民币,博士后出站,刚起步,有必要来澳洲找工作吗?

英语不好,国内本科,硕士制药工程,博士微生物(军事医学院)

我朋友2003年 ...

呵呵,你怎么知道我的小名 :) 微生物跟制药这行是典型的成王败寇行业,混得好,是金饭碗,混得不好就是尴尬人生。所以如果贵友在国内不得志,可以考虑出来闯一闯。只是出来要做好发展不顺就回国的准备。在这里如果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应该过得比弄IT的还好。找不到的话就只有打labor的下场,那倒不如回国。在澳洲制药行业应该还不错,至于微生物,国家军事机构肯定有机会,只是要入籍才有戏。对了,别往高校里钻,澳洲高校是穷地方。此行值得鼓励,至于具体怎么实现,就看他的本事了。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8-5-15 21:34
我朋友是技术总管,别人出钱成立公司,公司刚起步,还在实验阶段,所以工资很低,股东都是拿很少钱,反而大学本科毕业招进来的给4000,5000的样子。

现在是说不知道我朋友将来事业发展怎么样,做科学实验,也可能不成功的,就算成功,还需要打开市场,所以还没有看到近期1年内有什么好发展势头。

我朋友毕业于军事学校,不是说我朋友在国家军事机构干事,也就是读书而已。我查了SEEK网,澳洲的制药行业很少招研究人员的,做物流,会计,市场的比招研究的多。

我还没有看到什么专业对口的工作! 澳洲博士后研究以医学类为多数,我朋友不是纯化学专业,只是制药工程而已。不知道还有什么机会?我朋友无法去澳洲大学,因为我朋友的英语不好。
作者: 冬瓜猪    时间: 2008-5-16 23:51
原帖由 tanshen 于 2008-5-15 21:34 发表
我朋友是技术总管,别人出钱成立公司,公司刚起步,还在实验阶段,所以工资很低,股东都是拿很少钱,反而大学本科毕业招进来的给4000,5000的样子。

现在是说不知道我朋友将来事业发展怎么样,做科学实验,也可能 ...

看样子你的朋友是创业型的。如果没有安顿下来的想法,去美国机会多。制药行业的薪水很高,技能也互通,耐心慢慢找,就算在澳洲也应该有机会。以前也有朋友叫我技术入股创业,也是低薪高位,想来想去还是没答应。老猪年级不小,经不起这折腾,还是来澳洲过我的小日子吧。祝愿贵友最终能成功。
作者: 高密公主    时间: 2009-4-20 11:42
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是包70%,剩下30%自己拿,美国多少我不知道,但是医疗似乎一直是美国的一个问题。
作者: tanshen    时间: 2009-4-20 13:52
要说IT的,我看美国就很好,加拿大也很好,澳洲也很好,容易就业,工程类就澳洲好(如果不是美国和加拿大的REGISTERED)。
作者: hcl0118    时间: 2009-9-14 18:29
(paopaobing(51))
作者: mgw301    时间: 2009-9-14 18:56
标题: 回复 46# 的帖子
认识的几个去美国的朋友买的HOUSE都挺便宜,十几万、二十几万美元,但确实都在美国中部的小城市。
作者: nilnil    时间: 2009-9-14 19:05
原帖由 BOC 于 2008-5-12 18:00 发表
新泽西州,富人区,独立洋房:四卧室,三厅(饭,客,家庭),两车库,地下室,前后花园,买的时候便宜,29万美元(几年前的价,呵呵)
--就冲这个,房产税再贵也愿意掏,同样的房子在悉尼最少要1M了,省下来得贷款利 ...

美国中产税很高,federal tax + state tax + city tax + social + medicare, 还要自己出一部分保险,十万以上的 SALARY 的确要交掉一半的。有钱人多是因为 BUSINESS 的机会多,钱又不是少交税省出来的。
而且美国那个 SOCIAL 只相当与澳洲的 PENSION,401K = SUPER

[ 本帖最后由 nilnil 于 2009-9-14 19:16 编辑 ]
作者: nilnil    时间: 2009-9-14 19:08
原帖由 tanshen 于 2008-5-12 20:26 发表
多谈点美国把。

我自己在MONTREAL居住4年半,OTTAWA居住4个月,WINNIPEG居住1个月,去过VANCOUVER,TORONTO,QUEBEC CITY旅游,美国去过BOSTON,NY CITY,ALBANY,WASHINGTON DC,NEW JERSEY,PHILADELPHIA,ATLA ...

YOU MUST GET A HAPPY LIFE AT MONTREAL,  ONE OF THE BEST IN NORTH AMERICAN :)
作者: nilnil    时间: 2009-9-14 19:21


[ 本帖最后由 nilnil 于 2009-9-27 17:11 编辑 ]
作者: matrix    时间: 2009-9-14 19:23
学习了
作者: cooldog    时间: 2009-11-7 15: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ernando    时间: 2010-10-19 11:32
原帖由 doublezz 于 2008-5-14 19:45 发表
同意lz的“美国税收高”说法。我在圣何塞工作过,基本上40%要交税,包含了国家的税,洲的税,然后平时买东西标价全都不是包含GST的,看起来19.99的价格,买起来实际上还得再交10%的GST。
不过LZ说跳槽不容易,我不同意,其他地区我没 ...

40%太高了啊
那我同学在DC给联合国工作还是挺爽的。拿美元工资,他们不属于美国,所以不交税,
作者: relaxchair    时间: 2014-6-22 08:36
谢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impress    时间: 2014-6-22 12:12
受教育了
作者: rahxephone    时间: 2014-6-22 13:58
linjun70 发表于 2008-5-12 10:15
读了以后,看来当初我做的私人调查结果还是正确的,反而是澳洲比加拿大美国更容易找工作。
别的 ...

难怪看纸牌屋,那个秃头竞选关键就是拉拢一个工厂的员工。
作者: 晓暄    时间: 2014-6-28 20:47
看来精华贴
作者: xiaomaguohe    时间: 2015-1-27 20:15
BOC 发表于 2008-5-12 19:00
新泽西州,富人区,独立洋房:四卧室,三厅(饭,客,家庭),两车库,地下室,前后花园,买的时候便宜,29 ...

美国的医疗保险很贵不是大家都在抱怨吗?雇主出大头,自己也要出小头啊,不是免费的。比如我当时工作的时候,单身人士的最基本的健康保险也要每月自费一百三左右啊。这还是最基础的健康保险,要想cover更全面的会更贵。牙医和眼科都是另外的。
据说奥巴马的medicare出来之后,有工作的人要付更多钱在健康保险上。

我倒是听说澳洲有身份的人用medicare很便宜。免费的。求证实
作者: Tammy_    时间: 2015-1-27 22:16

作者: 水晶加冰    时间: 2015-11-19 08:34
这个帖子真好啊。
作者: Double1881    时间: 2015-11-19 09:36
过了7年再看楼主的分析,有些已经有了变化,不过还是分析的很到位。
作者: mike411524    时间: 2015-11-19 11:02
7年了 楼主你上完班了么 !!! 加拿大的部分为何补不上!
作者: desiderata    时间: 2015-11-19 11:39
拜读
作者: table    时间: 2015-11-19 11:59
真是好帖, 这么多年过去了内容依然基本靠谱。
作者: Stephilosophy    时间: 2015-11-19 16:47
原来是08年的帖子。。
现在的新加坡已经不是以前的新加坡了,房子死贵死贵,车子更加不用说,光个拥车证已经6万多新元 (新元和澳币差不多1:1这样)
作者: 289188667    时间: 2015-11-20 07:54
可能以后会去美国生活,了解清楚先!




欢迎光临 新足迹 (https://oursteps.co/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