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4-6-6 20:20 编辑
我可以自称为一个爱书者,从我在学校时起,我就开始尽自己所能购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从一开始的杂览群书到慢慢的只收集古籍(注:这儿的古籍是指题材涉及古籍而非书本身是古籍)。一些我曾经收藏过的外国作品集、中国当代作品悄悄地被挤出我的书橱。从不断的背诵《诗经》《尚书》到现在不可抑制的喜欢上了《三礼》,妻子说我已经走火入魔。
不知从几何时,梦想拥有一套《四库全书》。但我知道作为一个个人,能拥有一套《四库全书》,不啻是个梦想。但现在,已经有《四库全书》光碟版问世,庶几何达成我的梦想。
我最近看了上海人民出版社主编李伟国的一篇文章,谈关于《四库全书》光碟版的,转载以飨同好。
四库全书的集合性价值及其借助现代技术的提升
随着价格达39万元一套的宣纸线装本《文渊阁四库全书》、19万元一套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的面市,以及明年将有42万元一套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推出的消息的传出,关于《四库全书》价值、功过的讨论又一次被提起。有些学者夸大了清廷在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禁毁和删改图书的消极影响,更多的学者则喜欢用放大镜去一本一本地照看《四库全书》,然后说,这部书是通行的,那部书所选版本并非最佳,还有一部书被删改了,于是得出结论,《四库全书》中有价值的图书实在不多。虽然这样的争论在差不多一个世纪里已经发生了好几次,但是人们无论是持否定态度的也好,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好,都忽略了或者没有充分强调最重要的一点:《四库全书》的集合性价值。
我所说的《四库全书》的集合性价值,指的是《四库全书》作为一个图书、文献或资讯集合体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这种价值与这个集合体中的单个个体或某些局部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是有质的区别的。
一、《四库全书》当得起一个"全"字
1. 从《四库全书》的来源和初选考察
为了汇聚天下书籍,《四库全书》开馆前后,清政府运用政权的力量,在全国各地搜访图书,凡经史百家、文人专集等等均在采集之列,唯坊间举业时文、民间族谱、尺牍屏幛寿言以及屑屑无当之酬唱诗文之类,均无庸采取。乾隆的初衷,是要通过此次徵集活动,尽收天下有用的图书。此举颇为有效,短短几年时间,从各地徵集10000馀种(包括各省采进本、私人进献本和购入通行本),除四川、贵州等地因有事未上缴外,征书范围遍及全国,江浙等人文荟萃之地尤多,从宫廷各处藏本检出约2000馀种,从明朝大类书《永乐大典》辑录图书500馀种,再加上由朝廷组织临时编纂之书,总数达13000馀种,其间包括不少举世罕见或海内仅存的珍本秘笈。章学诚说:"四库搜罗,典章大备,遗文秘册,有数百年博学通儒所未得见而今可借抄于馆阁者。"【《章氏遗书.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这次徵集,除了朝廷明确不收的"举业时文"等,以及大量的佛道藏图书、普通地方志和戏曲小说等等以外,已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存世的图书。《四库全书》以后,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收书170种,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编修的《续四库全书提要》稿、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及其续编和建国后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各收录了30000馀种、20000种和近40000种图书,其中属于乾隆以前而未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图书,数量也很小,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共收书5200馀种,其中约47%为《四库全书》以后之书,约40%为《四库全书》开馆时已徵集到而不录入《四库全书》之书,确属《四库全书》开馆时未徵集到的图书只有10%左右。本该网罗的漏网之鱼肯定有,像《宋会要》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大书,居然没有收,留下了极大的遗憾,但这种情况不多。
当时所徵集的图书,除少量因属重本或被认为实在没有保留价值而被淘汰外,有3000馀种被禁毁,被禁毁的书籍内容主要是明末清初的史料、文集、笔记、石刻碑铭、郡邑志乘、剧本曲目,以及天文占验之书等等,这些被禁毁的书籍虽然后世大多尚存(仅孙殿起所撰《清代禁书知见录》即收书1400多种),但此举毕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危害,而未选收此类书籍的《四库全书》,其本身的价值也受到了损害。
2. 从《四库全书》录入图书和存目图书的关系考察。
清朝政府为了编修《四库全书》,聚集了13000馀种图书,禁毁了3000馀种图书,最后将10254种图书编入了《四库全书总目》,但是被编入了《四库全书总目》图书又大部分没被正式录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仅收图书3461种,这还能够说《四库全书》已经可以代表当时的主要典籍了吗?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四库全书》编修者当然希望将最好的著作编入《四库全书》,通过广泛徵集而得到的万馀种图书,必然良莠不齐,简单地将它们拼凑成一盘大杂烩,是不可取的,也是任何时代的一流学者们所不愿意做的。但那些被淘汰的图书,在他们看来也并非全无价值,于是就有了所谓"存目","存目"的意思,是原书不必录入《四库全书》,只保留一个目录。乾隆38年2月11日谕:"其中有书无可采,而其名未可尽灭者,只须注出简明略节,以佐流传考订之用,不必将全部付梓。"馆臣秉承乾隆的旨意,从学术和政治两个方面进行选择,将他们认为不合标准的图书排除在《四库全书》之外。
关于四库馆臣"存目"之书的类别,司马朝军先生综合考察《四库全书总目》的"序"和"案",认为可以将分为三大类十小类,即:从形式上分,有《永乐大典》辑本、同书异本之别本、属于"未竟之稿"的稿本;从内容上可分为庸、俗、伪、残本;从政治与思想上可分为禁毁之书、异端之书和杂学之书。【《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
至于我们今天应当如何看待"存目",邓广铭先生曾在《光明日报》撰文以一个现代学者的眼光提出精辟见解:"被四库馆臣弃掷到《四库存目》的大量古籍,决不能排除其中必还有值得加以印行、整理、研究的东西,但为数必然有限,我们绝不能因为要拯救这为数有限的可以保存的古书,而把《存目》中的全部加以印行,使文化‘沉渣’全部‘泛起’。"
被列入《存目》的大部分图书价值不高,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上文提到的《续修四库全书》,从《四库全书》存目图书中选收了800种,为全部存目图书的12%,这就是摒弃了清朝统治者偏见的当代学者的郑重选择。
我还想从一些数量关系方面角度补充一点材料。
从品种角度来说,录入《四库全书》的部分只有《总目》的三分之一,存目品种是录入图书的2倍。但从卷数角度来说,《四库全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存目的卷数为录入图书的卷数的1.18倍,也就是说,录入图书占了总目的47%。
邓广铭先生的文章中还指出《存目》中的书籍有为了避免与《四库全书》已经著录之书相重覆而只保存其书名的。我们来剖析几个个案。前述存目6793种,93551卷,其中仅《永乐大典》一书即占去了22937卷,如从存目中减去此数,剩下的6792种图书,总卷数为70614,已少于录入《四库全书》的79309卷,而《永乐大典》乾隆时已残缺数千卷,馆臣复从中辑出数百种约5000卷录入《四库全书》,认为"精华已采,糟粕可捐"(当然这种说法从现在来看也是片面的)。类书类存目中之《裁纂类函》160卷、《唐类函》200卷、《诗隽类函》150卷等,或纯出于它书,或已全为它书所取代,已经没有保存价值。别集类中之《居士集》50卷、《东坡外集》86卷、《朱子文集大全类编》111卷等等,都与已录入《四库全书》的同类著作内容重合,且质量较差,当然也不必重覆抄录。由此观之,存目中图书之与录入《四库全书》同类图书之内容基本重合者实不在少,再加上以现在的眼光衡量确实也没有什麽价值的大量品种,那麽正如邓广铭先生所说,存目中有价值的东西为数有限了。反过来也可以证明,《四库全书》所录入的3461种图书,已经可以基本涵盖当时的主要图书了。
所以,我的结论是:《四库全书》大体可以当得起一个"全"字。
二、《四库全书》当得起一个"精"字
1. 人才保证。乾隆38年2月,《四库全书》正式开馆,乾隆46年底,第一部《四库全书》告竣,在长达9年的纂修过程中,四库馆不仅吸收了很多学有专长、名重一时的学者文人(其中不乏如于敏中、王际华、金简、纪昀、陆锡熊、陆费墀、周永年、戴震、邵晋涵、翁方纲、程晋芳、任大椿、朱筠、姚鼐这样的人物),而且还召集了大量的办事人员,形成了一个360馀人的庞大的办事机构。数百名优秀学者济济一堂,按照一定的取舍标准,对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四库馆内的13000馀种书籍,甄别采择,爬梳辑校,考订辨正,整理编目,完成了包括著录、存目在内总计10254种书的《四库全书》及其《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除了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和统治阶级的偏见所造成的缺憾以外,应该说,其编纂质量是可以有保证的,否则就有失公允。
2. 程式保证。《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几乎与《四库全书》的编纂相始终,既保证了《四库全书》所收图书的质量,也保证了整部《四库全书》资讯的完整性、均衡性和条贯性。在乾隆37年发布的征书谕令中,就要求"将各书叙列目录,注系某朝某人所著,书中要旨何在,简明开载,具折奏闻",在朱筠的著名的开馆校书奏摺中,具体提出了编纂目录的设想,其后,四库馆总裁一致推举著名学者纪昀和陆锡熊担任总纂官,全面负责《总目》的编纂工作。徵集、校阅、撰写提要、选择、编次等工作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其中撰写提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每篇提要的后面,都附有纂修官提出的"应刊刻"、"应抄录"、"酌存目"、"毋庸存目"等意见,总纂官据此再检阅原书,决定各书的录存与否。乾隆原来以为,如此纂办提要,"未免过于繁冗",后来改变了态度,乾隆39年7月25日谕:"四库全书处进呈总目,于经史子集内分晰应刻、应抄及应存书目三项,各条下俱经撰有提要,将一书原委撮举大凡,并详著书人世次爵里,可以一目了然。"各篇提要经考核审定后,总纂官们便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例,排纂成编。四部分类法是古代图书分类法中最好的一种,而《四库全书》的分类体系被公认为是最为成熟、最为严密的,《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部下分类,类下再分子目,计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子目,虽然大多沿袭前人成法,却能折衷诸家,自出新意,无论在类目的设置归并,还是在图书的具体归属方面,都有改进和创新。严密的分类体系保证了《四库全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重要的知识资讯大体已经包含在内)和条贯性(使上万种图书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编排有序,极易寻找)。
所以,《四库全书》又当得起一个"精"字。
三、《四库全书》也当得起"实用"二字
《四库全书》成书以后,学人得以利用,特别是杭州的文澜阁和北京的文津阁,查阅、抄录世不经见之重要文献者不绝,还派生出了大量的中小丛书。但由于《四库全书》没有刊刻出版,只抄写了7部,后来又被毁掉3部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于是民国以后就提出了影印的动议。
1919年,以叶恭绰等学者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赴欧美考察,同时参加巴黎和会,在他们的宣传下,法国巴黎大学首设中国学院,准备向中国政府借用《四库全书》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同年5月,法国总理班乐卫来华,建议退还庚子赔款,用以影印《四库全书》,与此同时,金梁等中国学者也大力倡导,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允许影印后分赠法国总统及中国学院,并拟将此事交商务印书馆办理,但由于资金、纸张等问题,未能办成。此后商务印书馆以及章士钊、张学良等多次提出影印《四库全书》,可是由于政府、藏家的阻挠和学术界对《四库全书》价值的评价不一,多次被搁置。
有识之士主张从选印入手。1935年,商务印书馆终于印出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在中断了30多年以后,台湾商务印书馆继续选印《四库全书珍本》,共印出13集,收书1878种,已超过了《四库全书》收书的一半。于是,他们就一不做,二不休,于1982年筹印整套《文渊阁四库全书》,至1986年出齐,嗣后,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复以各种方式影印出版《四库全书》,图书市场上《四库全书》的总销量应已超过2000套。
《四库全书》影印出版以后受到出乎意料的欢迎的原因主要是,世界上藏有中国古籍的图书馆,没有一个能藏有《四库全书》所收图书的全部原本的,购入一套《四库全书》影印本,对于古籍藏量较小的图书馆来说等于增加了一个中型的古籍图书馆,对于古籍藏量较大的藏书单位来说,则不仅不同程度的补充了古籍品种,还增加了一个便于阅读流通的古籍书库。近现代关于印行四库全书的有趣争议,既有政治因素的纠葛,也有传统学术观点的困扰,但最终达到了对其实用价值的共识。《四库全书》的普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
所以《四库全书》当得起"实用"二字。
搜罗图书较为完备(信息量大)、品种结构较为合理(资讯种类均衡)以及编纂质量较高(资讯的优化程度较高)使《四库全书》这个中国古代典籍的特殊群体获得了很高的集合性价值。长期接触古籍的学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找古籍先查《四库全书总目》,找古代人物特别是学者文人也可以先查《四库全书总目》,在大多数情况下,《四库全书总目》都不会让你空手而归。这就是《四库全书》的集合性价值在起作用。《四库全书》影印本的普及使其集合价值第一次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和利用。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