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radonrad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adonrad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radonradon 于 2015-6-5 20:32 编辑
*******------ 有关召回 -----********
“Takata Airbag recalls affecting Australian consumers”
http://www.accc.gov.au/update/takata-airbag-recalls-affecting-australian-consumers?utm_source=ExactTarge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Largest%20ever%20vehicle%20recall&utm_term=164663
A number of car recalls have been announced in Australia due to faulty front passenger and driver airbags. The affected models are listed below.
The latest recalls affects models manufactured from 2003 to 2007. Toyota announced that 181,000 motor vehicles are affected and Honda is recalling 131,775 vehicles. 102,000 Nissan vehicles are also affected but recall arrangements are not finalised.
In 2014, 168,000 motor vehicles were recalled in Australia because of these faulty airbags. Those recalls affected models made from 2000 to 2004.
There have been no injuries reported in Australia as a result of this defect.
The ACCC is currently considering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sumers seeking to exercise their rights under the Australian Consumer Law for vehicles affected by these latest recalls.
If car owners have concerns, you should contact your local dealership or the manufacturer of the vehicle.
A full listing of the current recalls is available below.
Recall notices
Make & model PRA No.
BMW 3 Series - E46 2013/13576
Chrysler LE 300 MY2005-2007 2015/14543
Honda 2001 Honda Civic Sedan 2010/11785
Honda 2001-2002 Honda Accord Sedan and 02YM Honda CR-V - Airbag Inflator Module 2011/10969
Honda 01-02YM Honda Accord Sedan (this is an extension of PRA 2009/10969) 2011/12633
Honda Civic, CR-V & Jazz Passenger Front Airbag Module (Updated Recall Details 26 June 2014) 2013/13549
Honda Jazz 2014/14438
Honda Accord Euro, CR-V, Civic & Jazz Passengers (front) SRS Airbag Inflator 2014/14498
Honda Jazz & CR-V Drivers (front) SRS Airbag Inflator 2015/14702
Honda Various Honda Motor Vehicles 2015/14703
Mazda Mazda 6 (GG/GY) Passenger Vehicles 2013/13570
Mazda Mazda 6 (GG/GY) &RX-8 (FE) Airbags 2014/14172
Nissan N16 Pulsar &Y61 Patrol Front Passenger Air Bag 2010/11761
Nissan N16 Pulsar, D22 Navara, Y61 Patrol, X-Trail Airbag Inflator 2013/13542
Nissan N16 Pulsar, Y61 Patrol, D22 Navara, A33 Maxima and T30 X-Trail vehicles 2014/14182
Subaru - Subaru Model Year (MY) 2004-2007 Impreza Front Passenger Airbag 2015/14715
Toyota Corolla ZZE122 and Avensis Verso ACM20 Passenger-Side Front Airbag 2013/13544
Toyota Lexus SC430 Passenger-Side Front Airbag 2013/13545
Toyota Echo NCP1 - RAV4 ACA2 2014/14456
Toyota Corolla, Avensis Verso & Yaris Model Vehicles 2015/14701
Toyota ECHO & RAV4 Drivers Side Airbag Inflator 2015/14700
Published date:
21 May 2015
一好基友的1999年的BMW E46 318i,车子发动后皮带处噪音大,怠速时车身抖动,加速方面相较起来略不如以前有力,还有冷却液的渗漏问题。先去了NRMA做检测,结果被告知油底壳需要更换、汽门摇臂盖垫圈需要换、一根什么冷却液管需要更换,甚至两个前下控制臂也需要更换,parts+labour+GST共计接近$3000!parts也是OEM的。
朋友跟我一样,也是刚过来不久,比我也就早三四个月。对NRMA的报价,朋友不太甘心,找了一家专修欧洲车的Aussie店先就上述parts的更换询了价,告知大约$1300+(人家上来就说一般也只是需要换控制臂的袖管,控制臂一般不需要更换;如果两个控制臂确实需要更换,每个$350,含人工;还送前轮定位等等)。周二把车送过去,今上午通知说车子ready了,可以随时来取。最终取车时所付账单如下,含GST总体花费为$1970+(当然人家在征得你同意之前会给你发Email跟你确认,告诉你哪些东西经过仔细检查,发现确实是没有问题的;而哪些东西是有问题的,都有什么什么、费用几何几何;这样的邮件中间反复了两三次)。
请行家点评下这个价格如何?高了?低了?正常?
P.S.: 所有parts均是欧洲进口的OEM件。
人、车、维修,均在悉尼。
朋友这车我开过几次。个人感觉,虽然这辆车岁数不小了,但由于首任车主用的很在意,service book很完整,去BMW粉丝云集的bimmer论坛里转了两圈儿,查了一些当年的数据,这车的车身刚度等指标,我个人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比很多现在的A0级小车好像还要好一些。真实开起来的话,虽然只是1.9L的L4发动机,但爬坡、加速还可以,一般不会掉队。反正澳洲的限速一般就那么多,呵呵
===========================================================================================
【29/5/15补充更新】
其实我跟朋友最初讨论后定下来的策略十分简单,就是发现在澳洲拿着$8000-$10000如果想买2010年以后的车的话,好像也买不到什么像样的二手车。而且如果真有什么暗病,自己也不敢保证能100%看得出来。
索性,买对的不如买便宜的。
至于最终选择E46,主要是考虑到它1999-2004年间的销量颇大,现在的保有量也十分可观——也就意味着零配件不会太匮乏。虽然澳洲没有什么OEM配件厂,但欧洲貌似是不少(当然好像欧洲也有一些是从台湾OEM厂进口,然后又贩到澳洲——道听而来)。据英国人说在英国玩车,好像BMW的零部件比日本车还便宜那么一点儿。所以有些小青年如果没有太多钱,还想跟小伙伴玩儿漂移,怎么办?那就买辆E46,然后自己捯饬捯饬啦。【我也只是从YouTube、论坛上看的】
当初CAMRY、RAV4、CIVIC、CR-V、MAZDA6、MAZDA3等等也看了几辆,感觉也就那样儿,油耗貌似也不低,车子开起来……怎么说呢,感觉都不太是俩人的菜。最主要的是,当时也不知道原来在澳洲是可以雇个独立的mechanic陪同验车的。最最主要的是,这几个日本车也丝毫不便宜。
而如果现场看车,不把车升起来的话,底盘的情况也不会十分清楚,也就是看看驾驶室、发动机舱、听听发动机声音、试试雨刷、转向、双闪、收音机、CD机等等功能。
既然这样的话,何必多花钱在买入价上。
另外当时夏天天太热,接连看了两三周后人也疲了。
有一个周末突然看到这辆E46,朋友立马觉着跟它好像挺有“眼缘”——也就是第一印象、第一眼的感觉不错,挺舒服。试开了一圈儿,感觉也还行,最后决定就它了。另外也是看到前车主在2014年上半年已经换过一个全新的header tank和其它一堆小东西,O型圈之类、thermostat之类,再就是车上的pirelli轮胎也才跑了不到两年,车身外框架拿着手电筒照也没有发现那种被严重撞过后又进行过修复的痕迹,发动机声音听起来也算凑合。
我的感觉是买东西,尤其是二手车、二手房之类,缘分这事儿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但还挺重要的。
人无完人,车无完车。E46的通病看下面这个网页吧:
http://www.bimmerfest.com/wiki/index.php?title=BMW_E46
【不知道我的ID目前所处的这个级别可不可以发链接?如果不被允许的话,就请版主通知一下,或者直接代为删除吧。谢!】
对了,在国内论坛还看到一个《144张照片记录宝马3系 E46 318i N42发动机维修全过程》的神帖,有兴趣的话可以搜来看看。
也是这个帖子和前面那个链接坚定了朋友拿下这辆车的意念。
另外在英国的《BMWCAR》杂志3月刊上看到有辆2003年的E46 318i的车主,说他车一直有机油缓慢渗漏的情况(这也是个前后两版E46都有的小通病),他说只是需要每2000 miles检查、添加一次。贴个图吧:
至于外型,个人感觉E46是3-series所有年款里最经典的,没有之一。再加上前后轴50:50的车重配比,以及当年作为BMW主打紧凑运动型轿车市场的拳头产品(是从发端于1972年的5-series上衍生而来?不太确定。),其实E46在选材、用材(材料)方面其实是十分有优势的。再就是BMW一直坚持后驱,它的后悬挂技术比竞争对手越来越领先,夸张点说BMW目前的后悬挂技术要领先对手10年(在北京奔驰工作的一哥们儿说的)。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自己觉得性价比相对不低、车身刚度表现相对更佳、车子相对更喜欢——也差不多就够了。开辆HYUNDAI GATZ微型车的Aussie们不也照样开着跑长途嘛。也有开辆X6只是作为上下班通勤,一年才跑个几千公里的。每天都是短途驾驶,其实长期经常短途驾驶,算是”损耗性驾驶”。
说到发动机、变速箱的mountings之类的小东西,其实我觉得这玩意儿跟control arm bushes一样,算是损耗性零件,虽然算不上易损件。这种东西由于年头久了——磨损+氧化腐蚀——可能肯定都是需要换的。可能有的豪车20万公里才需要一换,一般的车7、8万公里就需要一换了。
当BMW 1975年发布它的第一代3-series E21的时候,BENZ的C系、AUDI的A4,还不知道原型在哪里。说到这里,HONDA的CIVIC、VW的GOLF在1974年就分别发布自己的第一代车型了,比BMW 3还要早一年。最初的一二十年,GOLF、3-series一直是竞争对手。当然后来由于公司发展理念、产品定位的不同,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就是后话了。
是的,我个人也十分想弄一辆E46耍耍,中期小改款后的银色或白色320i为佳。既然俩人在网上、网下费事巴拉地找着了这么多资源,那么就好好利用起来吧。
P.S. 如果谁需要BMW E46及其之后的PDF版owner manual,可以问我要链接。
分享service manual的下载链接是illegal的吗?如果是legal的话,就放一个1300页的PDF版本的BMW E46 3-SERIES的service manual链接上来。
这里有从1998年的E36到2012年的E90/E9x/F30的BMW 3-SERIES车型的owner manuals:
http://www.bmwsections.com/docs/3series/
好像是BMW官方的一个资源链接。
我是觉着PDF版的车主手册比纸质的翻起来方便快捷的多。
【05/6/2015再更新】
今天试开了一把,确实如他所说,正常行车过程中特别安静。
放在D挡、踩住刹车等红灯也几乎感觉不到振动,声响也很小。
不过pirelli轮胎,抓地力好像是不错,但高速的时候胎噪是不小。
另外毕竟只是10多年前的4缸发动机,87kW、180Nm,也就比最新的1.2TSI的POLO(81kW、175Nm)稍大一点儿。。。。绿灯亮时就规规矩矩起步吧,不用猛跺油门,推背感甭想。
爬坡时发动机声响也还好。
人少的时候以35km/h左右的速度通过那种小环岛右转,也很稳,车身没有特别飘忽或者车身特别过倾的感觉,底盘稳,比较扎实。悬挂貌似比国内华晨宝马F30 320i的底盘要硬一点点。再快暂时还没试过,总觉得悉尼的那种在house区穿行的路太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