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标题: 今天在路边看到的一辆Honda [打印本页]

作者: doublezz    时间: 2007-6-12 23:22
标题: 今天在路边看到的一辆Honda
最近刚冒出来的

不知道是怎么搞的,照理来说车子的后方是最耐撞的






作者: ancient_fan    时间: 2007-6-12 23:26
估计是被卡车追尾
作者: powermao    时间: 2007-6-12 23:53
这个撞法很独特哈,后轮都掉了~前驾驶仓没什么事
作者: jimmy-sun    时间: 2007-6-13 00:41
小日本的车也就这水平了。馿粪蛋子外面光。
作者: powermao    时间: 2007-6-13 01:32
原帖由 jimmy-sun 于 2007-6-13 00:41 发表
小日本的车也就这水平了。馿粪蛋子外面光。


等你看了奇瑞的车,你会哭的。
作者: lanse    时间: 2007-6-13 10:56
奇瑞的车, 没你想的那么差. 现在OZ的汽车公司和零部件生产商想和奇瑞合作, 那还得排排队呢.
作者: 草上飞    时间: 2007-6-13 12: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tan    时间: 2007-6-13 12:26
汽车就应该用乘员仓以外的地方最大的变形来吸收能量,Volv在展会上不就很骄傲的把撞的烂巴巴的车拿出来表明它的安全性吗?

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撞车之后车体不变形。

能量就这么多,必须吸收掉,车不变形里面的人就得变形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7-6-13 12:44
原帖由 stan 于 2007-6-13 12:26 发表
...
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撞车之后车体不变形。

能量就这么多,必须吸收掉,车不变形里面的人就得变形...


撞有轻重之分,你也不会希望轻轻一个追尾,车头就粉掉吧。所谓的形变吸收,我个人认为基本是汽车公司自己在炒作,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1,以F1赛车为例,车头的尖端部分在撞击时立即粉碎,在平均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比赛中,这种不到50厘米的变形能吸收多大的能量?实际上车头粉碎的目的是不让碎片杀伤赛车手,所谓吸收能量,我看完全是说说而已。

2,普通轿车,保护乘客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气囊,安全带和主体框架。车体形变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我是一点看不出来,反而往往致命的就是车体变形,卡住驾驶员或乘客,使其无法逃脱。

3,007黄家赌场大家都看了吧,里面007座驾高速驾驶中倾覆,连续翻滚,而最终并未造成车体严重变形,说明了高端车仍然把车身硬度作为保护乘客的重要手段。中低端的成本,做不出那么结实的车体,我不怪厂家。但是误导消费者,就不应该了。

总结,如果我买得起不会变形的车(不是说变形金刚),我觉不会买所谓的靠变形来吸收能量的车。
作者: garysu    时间: 2007-6-13 13:12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3 12:44 发表


1,以F1赛车为例,车头的尖端部分在撞击时立即粉碎,在平均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比赛中,这种不到50厘米的变形能吸收多大的能量?实际上车头粉碎的目的是不让碎片杀伤赛车手,所谓吸收能量,我看完全是说说而已。

2,普通轿车,保护乘客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气囊,安全带和主体框架。车体形变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我是一点看不出来,反而往往致命的就是车体变形,卡住驾驶员或乘客,使其无法逃脱。

3,007黄家赌场大家都看了吧,里面007座驾高速驾驶中倾覆,连续翻滚,而最终并未造成车体严重变形,说明了高端车仍然把车身硬度作为保护乘客的重要手段。中低端的成本,做不出那么结实的车体,我不怪厂家。但是误导消费者,就不应该了。


1, F1赛车车身主要是超硬的碳素纤维增强塑料,但是很多不受力的部位,都是极为脆弱的轻质材料,这些部位和吸能不吸能没有什么关系,但不代表F1车身没有吸能设计。

2 你所说的“车体变形”是各个厂家极力避免的驾驶舱车体部分变形,就是让其他部分变形来吸收能量,从而保住驾驶舱车体

3 翻滚的那车是不是一辆真正的跑车,还很值得怀疑,很可能只是一个道具,如前所述,驾驶舱部分是十分坚固的,但前后车体是可以合理变形吸收能量的

下面是一些参考资料
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而被动安全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发生交通事故时,汽车的安全性能。汽车安全性的好坏关键要看设计水平。以钢板的厚薄与安全性能的关系为例,钢板薄了,汽车轻了并不代表汽车安全性能的降低,不一定不安全。汽车的碰撞强度主要是看钢板强度,而不是钢板的厚薄。汽车轻量化主要是用新材料,例如高张力钢板或高强度铝合金。高张力钢板的密度和普通钢是一样的,但强度是一般普通钢的2倍或者3倍。如果使用高张力钢板,厚度相应会削薄一点,重量会减低一点,但是只要碰撞强度设计合适的话,还是能达到同等水平,所以汽车碰撞安全主要是依据于设计,而不是把一堆好材料和重的材料堆积在一起。

  再以车身构造为例,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一般认为不会变形的汽车才是最安全的,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科学的。目前,车辆的安全设计主要集中在发生碰撞的瞬间,通过车身的前部溃缩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同时通过安全带、空气囊等缓冲装置将乘员所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值,这样的车身构造被称为车体吸撞结构,除了车体吸撞结构,安全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对车厢结构进行强化,确保车内生存空间。
作者: starbuck    时间: 2007-6-13 13:18
看起来不太像追尾,追尾相对速度不是很好,不会撞的那么夸张。可能是晚上泊在路边被卡车什么的撞的。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7-6-13 13:24
原帖由 garysu 于 2007-6-13 13:12 发表

...再以车身构造为例,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一般认为不会变形的汽车才是最安全的,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科学的。目前,车辆的安全设计主要集中在发生碰撞的瞬间,通过车身的前部溃缩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同时通过安全带、空气囊等缓冲装置将乘员所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值,这样的车身构造被称为车体吸撞结构,除了车体吸撞结构,安全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对车厢结构进行强化,确保车内生存空间。  ...


如果哪位有空,可以用牛1,2,3来算一下,变形能够吸收多大的能量。这个并不难。
作者: melbren    时间: 2007-6-13 14:45
这车应该是被撞在右后侧。车子打横后,左门撞在树或柱子上。
还不错,乘客箱基本完整,前排乘客可能会受较重伤害,其他人应该尚可。
作者: melbren    时间: 2007-6-13 14:50
另外,估计不是卡车或4驱撞的,因为如果肇事车头高的话,其后尾箱盖会变形,而照片上没有。估计是该车晚上停在路边,被撞的。
作者: 牛    时间: 2007-6-13 14:53
原帖由 jimmy-sun 于 2007-6-13 00:41 发表
小日本的车也就这水平了。馿粪蛋子外面光。

不懂了吧,人家这叫吸能设计.
作者: rita78    时间: 2007-6-13 16:04
昨天在银行门口,看到一辆丰田花冠追尾一辆雨燕,雨燕就叶子板那儿凹进一点,掉了些漆,而花冠则保险杠都掉下来了,瘪进去很大一块.虽然都是日本车,这差的也挺大的.
作者: powermao    时间: 2007-6-13 16:06
原帖由 lanse 于 2007-6-13 10:56 发表
奇瑞的车, 没你想的那么差. 现在OZ的汽车公司和零部件生产商想和奇瑞合作, 那还得排排队呢.


没我想的差?应该是比我想的还差。

刚好认识了一个国内做汽修的朋友,修奇瑞的车,已经到无话可说的地步了,为了成本,省钱到这个地步也不容易了,别的偶不多说,就记住了一个车窗玻璃,这个人说,奇瑞的车窗玻璃,是他修过的车里质地最差的。
作者: garysu    时间: 2007-6-13 17:34
原帖由 rita78 于 2007-6-13 16:04 发表
昨天在银行门口,看到一辆丰田花冠追尾一辆雨燕,雨燕就叶子板那儿凹进一点,掉了些漆,而花冠则保险杠都掉下来了,瘪进去很大一块.虽然都是日本车,这差的也挺大的.


这个也不能简单的说成花冠的保险杠不好。因为那个杠本身就不是牢固固定在车身上的,设计的时候就设计成容易拆卸下来。

所以撞的部位、方向不同,杠可能陷进去,也可能掉下来,并不说明啥。
作者: ancient_fan    时间: 2007-6-13 20:10
原帖由 garysu 于 2007-6-13 13:12 发表


1, F1赛车车身主要是超硬的碳素纤维增强塑料,但是很多不受力的部位,都是极为脆弱的轻质材料,这些部位和吸能不吸能没有什么关系,但不代表F1车身没有吸能设计。

2 你所说的“车体变形”是各个厂家极力避 ...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阐述一个事实:

大众最近几年最着重的车身安全技术就是:发动机下沉技术。基本原理是在发生车祸的时候,发动机舱尽量的变形,然后支持发动机的机构尽量的断裂。以保证发动机向下方运动,离开车体,避免撞入驾驶舱。

这种设计保证发生车祸的时候,当撞击发生的时候,车头变形,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量,保证乘员舱的完整形状。

用牺牲发动机舱的代价。保证了人身的安全。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7-6-13 21:00
原帖由 ancient_fan 于 2007-6-13 20:10 发表
...

这种设计保证发生车祸的时候,当撞击发生的时候,车头变形,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量,保证乘员舱的完整形状。

用牺牲发动机舱的代价。保证了人身的安全。  ...



同学们,“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力”?怎么个吸收法的,吸收得了多大部分,吸收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我愚钝,我想不明白。有没有哪位能够阐述的?
作者: crazystone    时间: 2007-6-13 21:31
吸能原理,大理论。那怎么吸啊?再吸也有个限度吧?力道小了,牺牲车就算了。力道大了,吸不完,怎么办?海绵再能吸,我还是觉得结结实实的钢铁更安全。小日本不找出点大理论怎么卖自己的垃圾车啊。再说事实总胜于雄辩,到网站上搜一搜,最不安全的车还是日本车。我敢说买日本车的理由绝对是为了经济,绝对不会是因为“吸能“。
作者: stan    时间: 2007-6-13 22:18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3 21:00 发表



同学们,“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力”?怎么个吸收法的,吸收得了多大部分,吸收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我愚钝,我想不明白。有没有哪位能够阐述的?


用个最简单的例子容易理解:一吨重、60公里的时速的车停下来,急刹车要50米(里面的人会冲向前面并尖叫);但如果直接撞墙了要用多长的距离停下?里面的人会怎样?那就看车头有多长了,比如是0.5米(假设从保险杠到前挡风都瘪了),那这半米就是从60到0的减速距离,用公式算算加速度(当然是负的)有多大就知道了。一句话,减速距离越短负加速度越大,换句话说冲击越大。但如果这0.5米都不溃缩或者溃缩很少比如只有0.2米那么减速距离就更少了,冲击就更大了。

其实不用想那么复杂,这么大的速度停意味着巨大的能量,要吸收它总得把什么东西撞瘪了吧?一般来说一堵墙或大树是不会瘪的,那就只有让车来妥协了,车要是不妥协那里面的人就得妥协了,嘿嘿。
作者: 7jf    时间: 2007-6-13 23:04
要吸收能量总得把什么东西撞瘪了吧?是的,不过我的车一点不妥协也能安全,因为对面的日本车头缩进去1m,帮我吸能啦,哈哈。
作者: galway    时间: 2007-6-14 00:00
吸能可能在撞墙的时候意义大些,不过还是不如车身强悍些,然后用高级些的安全气囊。

汽车的安全气囊是档次很多的,奔驰的一个气囊可以买一辆奇瑞QQ。。。

两车相撞肯定还是强者占优,日本人的车侧面安全不高,前后面还可以,不过大家总不希望小型碰撞导致报废把。铁皮不能保护地盘和发动机,那停在外面就不放心啊。。。

从省心角度,多花些钱我是愿意的。

大多数日本车比较适合出租,安静,省油,司机熟练程度高。。。Subaru和Honda还是挺适合家用的。
作者: 大球球    时间: 2007-6-14 00:29
其实不用想那么复杂,这么大的速度停意味着巨大的能量,要吸收它总得把什么东西撞瘪了吧?

----这里不能混淆一个概念,就是应该把人承受的能量和车承受的能量分开。
吸能理论的理想状态,是车子前部溃缩,受撞的墙没有任何变形,驾驶室完好,再此前提下,不应该去考虑车子多重,动能多大,碰撞时加速度,受力,应该考虑人本身所能承受的加速度(负的),和受力。也就是要对车子里的人做受力分析。
为分析简单,我们先比较人从一定速度比如60公里每小时到被迫静止为0时候所消耗掉的动能=1/2m.v.v=1/2*50 * 16.67*16.67=6947焦耳。

能量=F.S,这里S是距离,F是人受到的力,假定是人是否受伤害的关键因素,那么如果60公里撞墙,车子强度和设计决定溃缩1米,F=6947牛顿

6947牛顿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吧,除以9.8,就是所谓的公斤力,大概708公斤的力。(这是不标准的表达,牛顿才是力的单位)

再解释,如果这个人是50公斤,他大概承受了14倍于体重的加速度,就是14G,严格训练的宇航员,飞行员,FI车手也最多承受不超过10G。否则会受伤。而且他们是在受力均匀的情况下,只考安全带提供14G加速度,普通人会严重受伤。这仅仅考虑了理想状态,人被安全带紧紧绑住,车子60公里撞墙,溃缩1米停下,驾驶室完好无损。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溃缩一米,人也会受很大伤害。而且这只是60公里速度。所以澳州很多撞树,电线杆死的。如果速度更高,溃缩完了,驾驶室不动,溃缩距离无法增加,人承受的加速度更大,基本很难活了。如果速度低一点,比如50公里,则溃缩可能就达不到1米,这样人承受的加速度可能并不会减少。当然这里再计算就难了,要考虑车子的受力和变形程度了。这个物理模型相信很多专家比我们研究的仔细的多。 但很明显,溃缩的作用有限。

太晚了,抛砖引玉,我物理快忘光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计算一下别的情况。

[ 本帖最后由 大球球 于 2007-6-14 01:12 编辑 ]
作者: 小红耳朵    时间: 2007-6-14 00:58
呵呵,有意思,大家继续讨论,俺也顺便复习一下物理,都快忘光了
作者: stan    时间: 2007-6-14 07:29
球球说的更准确,难得这么晚了还能说明白
作者: stan    时间: 2007-6-14 07:41
原帖由 7jf 于 2007-6-13 23:04 发表
要吸收能量总得把什么东西撞瘪了吧?是的,不过我的车一点不妥协也能安全,因为对面的日本车头缩进去1m,帮我吸能啦,哈哈。

你总不能只撞日本车吧?反正黛安娜的大奔撞的就不是日本车。

坦克不溃缩,你让它撞山试试,两个都不妥协,坦克兵就要溃缩了。

澳洲有个电视节目,是NZ的叫SCU(Severe Crash Unit),专门分析严重车祸的。有一集是因为一辆大奔的过失侧滑到对面车道被迎面的马6以一定角度撞击,结果那个大奔本来是4门的sedan被活生生撞成了2门的convertable了,里面3个人都翘了,马6的重伤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7-6-14 09:05
谢谢大球球的分析。:)
作者: galway    时间: 2007-6-14 11:28
原帖由 大球球 于 2007-6-14 00:29 发表
其实不用想那么复杂,这么大的速度停意味着巨大的能量,要吸收它总得把什么东西撞瘪了吧?

----这里不能混淆一个概念,就是应该把人承受的能量和车承受的能量分开。
吸能理论的理想状态,是车子前部溃缩,受撞 ...


对,人最容易受伤的是脖子。所以,安全气囊和主动式头枕是好东西。侧面安全气囊也非常关键。正面碰撞只要不是速度太快,问题不大。有地方可躲,只要车不是太短。

侧面就不同了。。。nnd,youtube上有很多这种短片的。侧面总是致命的。

另外,从碰撞角度,如果质量太轻,则必须产生更多加速度,所以脖子更容易扭断。车重不能太轻,那是不安全的省油。。。

总之,安全第一,此贴比什么价格讨论重要多了。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7-6-14 11:38
原帖由 galway 于 2007-6-14 11:28 发表

另外,从碰撞角度,如果质量太轻,则必须产生更多加速度,所以脖子更容易扭断。车重不能太轻,那是不安全的省油。。。
...


质量轻和加速度有什么联系呢?无论质量轻重,碰撞的瞬间,人体因为惯性,脱离座位靠背,继续向前运动,此时的加速度为0。

人所受的冲击力就是车内安全设备将人的速度减到0做功的时候对人体的作用力。

这里面哪有加速度的关系?
作者: galway    时间: 2007-6-14 12:28
标题: 回复 #31 cattor 的帖子
F=m1*a1=m2*a2

乒乓球撞玻璃球的结果就是乒乓球被快速弹回。短时间内由于加速度高,迅速积累反向速度。

搞IT倒是不需要物理。。

[ 本帖最后由 galway 于 2007-6-14 12:30 编辑 ]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7-6-14 12:30
原帖由 galway 于 2007-6-14 12:28 发表
F=m*a


你这个F是哪个F,最好说清楚。你所说的车轻造成的更多的加速度又是什么加速度?简单的一个公式列出来,我确实看不明白。
作者: galway    时间: 2007-6-14 12:33
F是力,f是速度。。。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7-6-14 12:37
原帖由 galway 于 2007-6-14 12:33 发表
F是力,f是速度。。。


如果要推论,就好好推论,否则不如不说。F是力,乒乓球弹回来,能说明你小车加速度更大的理论吗?你是说小车会弹回来?
作者: galway    时间: 2007-6-14 12:59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4 12:37 发表


如果要推论,就好好推论,否则不如不说。F是力,乒乓球弹回来,能说明你小车加速度更大的理论吗?你是说小车会弹回来?


碰撞是很深的学问。

牛顿的那些理论是理想化的刚体碰撞,我只是用动量守恒试图说明轻的东西速度变化更加剧烈,也就是说加速度更大。汽车碰撞肯定要形变的,因此复杂很多。咱们记住“加速度有害身体健康”就可以了

另外,自然科学博物馆,推荐德国慕尼黑的deutsche museum (www.deutsches-museum.de/en/),好玩的东西特别多。。。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7-6-14 13:06
大球球以力和加速度做的分析。下面我用加速度和时间来做个分析

1,假设人的质量为m,与车同时匀速运动,速度为V,那么有动能 1/2*mv^2 (请把^理解为乘方)
2,假设车撞墙上,人在时间t之内完全静止下来(将人体在车内的小幅移动忽略),那么车内安全措施对人做功也是 1/2*mv^2
3,因为v=at(请galway同学注意,这个a是车对人体的反作用力产生的,无论车重车轻,这个a只跟时间有关),所以有 1/2*mv^2 = 1/2*m(at)^2 = 1/2*m*a^2t^2
4,通过运算,我们得到的能量公式就只剩下加速度和时间这两个变量了,要使人少受冲击力,应能够尽量减少所受加速度

下面是一个例子对比:
假设有两辆车座了两个同样质量的人,以同样的速度撞上一面钻石墙:
假设一个车是钻石车,撞上了一点形变都没有,而车内的人用了0.1秒的时间才静止下来,
同时假设有另一辆hyundai,严重变形,但由于这个变形,使车内的人体用了0.2秒的时间静止下来,

因为两个人体碰撞时具有的能量是一样的,那么很显然,因为hyundai的时间多了一倍,那么他/她受到的加速度就小了一倍,应该说在这个情况下,溃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实际上,在高速碰撞下,溃缩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可能连0.001秒的时间都没有就完成了,而人体由于撞击后的惯性,在车内完全静止下来的时间总是远大于这个0.001秒的,因此所谓溃缩缩起到的作用,我认为可以忽略。

而且,我的这个推论过程,假设了一个人体在安全带和气囊的作用下,速度是线性减少的。而实际上,人体在碰撞过程中,加速度是以抛物线形式改变的(小-大-小),因此加速度将有一个峰值作用在人体上,该值恐怕远大于平均值,所以对人的伤害可想是巨大的,对于这个,溃缩功能更是预防毫无功效可言了。
(午休时忍着饿写的,可能有错,海涵)

[ 本帖最后由 cattor 于 2007-6-14 13:10 编辑 ]
作者: 7jf    时间: 2007-6-14 14:29
原帖由 stan 于 2007-6-14 07:41 发表

你总不能只撞日本车吧?反正黛安娜的大奔撞的就不是日本车。

坦克不溃缩,你让它撞山试试,两个都不妥协,坦克兵就要溃缩了。

澳洲有个电视节目,是NZ的叫SCU(Severe Crash Unit),专门分析严重车祸的。 ...



你总拿撞山说事,坦克大奔和日本车一样完蛋,就说明小日本车和坦克一样结识了?100km以上,什么车撞墙撞山都完蛋,对碰也一样。说点平时最常见的情况吧:倒车撞了电线杆子,或者在停车场刮碰,你是愿意补点漆,还是愿意换后杠做尾箱扳金?
作者: galway    时间: 2007-6-14 15:50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4 13:06 发表
大球球以力和加速度做的分析。下面我用加速度和时间来做个分析

1,假设人的质量为m,与车同时匀速运动,速度为V,那么有动能 1/2*mv^2 (请把^理解为乘方)
2,假设车撞墙上,人在时间t之内完全静止下来(将人 ...


分析得挺综合。不过我觉得应该从主要矛盾抓起,否则,你还需要分析人体内的器官和肋骨的作用等等。。。

在VW家族里面,最不安全的是Polo,刹车,焊接技术,安全气囊等等都是类似的,但是因为它轻。。。
作者: 西边雨    时间: 2007-6-14 15:56
总结:~~~~~~~~~~~~~~~~~~~~~~~~~~~~~筒子们上班很空~~
作者: stan    时间: 2007-6-14 19:33
原帖由 7jf 于 2007-6-14 14:29 发表



你总拿撞山说事,坦克大奔和日本车一样完蛋,就说明小日本车和坦克一样结识了?100km以上,什么车撞墙撞山都完蛋,对碰也一样。说点平时最常见的情况吧:倒车撞了电线杆子,或者在停车场刮碰,你是愿意补点 ...

你有逻辑没有,我是那意思吗?

你有补漆那功夫不如好好练车技
作者: 7jf    时间: 2007-6-14 19:57
你有逻辑没有,我是那意思吗?

你有撞山那功夫不如好好练车技
作者: 袋鼠    时间: 2007-6-14 20:20
只要找到同等级日本车和别的车相撞时,乘客哪个死伤比较重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了。

这儿的人都不是研究汽车的, 空说一堆道听途说的理论没什么意义。
作者: galway    时间: 2007-6-14 21:04
原帖由 袋鼠 于 2007-6-14 20:20 发表
只要找到同等级日本车和别的车相撞时,乘客哪个死伤比较重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了。

这儿的人都不是研究汽车的, 空说一堆道听途说的理论没什么意义。

不太同意。其实大家的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

客户口耳相传大多数还是不错的(假设JS不来论坛),如果有你的那些试验数据,肯定和白宫性丑闻一样,很快被权力和金钱给掩盖。当然花钱也能买到丑闻和真相。

市场信息从来就不会对称。兼听则明,不要争吵,多相互理解,论坛才会有人气,最终大家才收益。
作者: powermao    时间: 2007-6-14 22:35
这些问题都是老掉牙的问题了,就是日本车不日本车的问题,争来争去的有意思么?要反日就反日,见车说车,有什么意思,今天说日本车不好,明天要砸谁的日本车,到头来,砸好了车,还是拿出日本的DC来照相,再拿出日本的DV录个像,然后回家放在日本的液晶电视上放一放,有意思么?

要不,就讨论讨论其他车,说说宝马撞奔驰,再说说falcon撞commodore,换换好不好~~
作者: powermao    时间: 2007-6-14 22:44
我发了帖子你们也不看,现在给你们看看:http://www.oursteps.com.au/bbs/viewthread.php?tid=9633


先看看奥迪A6


这个是宝马7系


最后是号称最安全的VOLVO S80

作者: melbren    时间: 2007-6-14 22:48
每年NRMA都有各车型的详细测评报告,包括正撞,侧撞,哪个部位受伤程度,已及修复费用等。看看不就得了。无论被没被权力和金钱给掩盖,数据就是数据,数据的说法力还是比空口讨论强。
另外,如果大家学过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可能探讨的能深入点。不然仅用牛顿定律好像器不够利。
作者: fifi    时间: 2007-6-14 23:19
Powermao的照片不错,不过也应该贴一下撞击时的状态,速度阿,是追尾还是两车碰头,乘员的情况以及上网情况

就从照片来看,宝马和VOLVO的乘员舱还是保护的相对不错的(与整车情况比较)

再说,丰田不是也开始宣传所谓的T-Cell了吗
作者: cattor    时间: 2007-6-14 23:38
看评测也不科学,因为各种车,在市场上占有率不一样,事故率也就很不一样,通过事故率来评判安全性,不太可靠。况且这次的焦点只在这种所谓的“主动防御”是否真像厂商宣传的那样有效,还是仅仅是一种宣传策略,针对性是很强的,不需要讨论得太宽泛了,当然也不是我们这种小半吊子的人能讨论的。
作者: powermao    时间: 2007-6-14 23:42
原帖由 fifi 于 2007-6-14 23:19 发表
Powermao的照片不错,不过也应该贴一下撞击时的状态,速度阿,是追尾还是两车碰头,乘员的情况以及上网情况

就从照片来看,宝马和VOLVO的乘员舱还是保护的相对不错的(与整车情况比较)

再说,丰田不是也开始 ...


成员的照片,这有一个,也是S80,不算血腥,不过肯定是挂了,我不贴照片出来了,自己点一下看吧。

点这里打开

图片都来自这里: 中国车祸网 ,悠着点看这个网,看多了,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 本帖最后由 powermao 于 2007-6-14 23:45 编辑 ]
作者: melbren    时间: 2007-6-15 00:04
标准碰撞测试结果可以参见政府机构tac办的howsafeisyourcar 网站:
http://www.howsafeisyourcar.com.au/
作者: powermao    时间: 2007-6-15 01:35
MERCEDES A-CLASS (LHD) (2005)      35.96 / 37   
TOYOTA YARIS (LHD) (2005)      34.95 / 37  
PEUGEOT 207 (LHD) (2006)      34.59 / 37  
CITROEN C4 (LHD) (2005)      34.56 / 37  
TOYOTA COROLLA SEDAN (LHD WITH CURTAINS) (2007)      33.63 / 37

YARIS真的那么耐撞么?无语了,不过榜上没有新CIVIC.
作者: Jasonfeng    时间: 2007-6-15 04:49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3 21:00 发表



同学们,“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力”?怎么个吸收法的,吸收得了多大部分,吸收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我愚钝,我想不明白。有没有哪位能够阐述的?



  我想是不是可以用咱中国的太极来解释下?

汽车在变形过程中就吸收了很大一部分能量。 这就像太极里面的卸力。
汽车变形应该是指车头 车尾。 但不是指驾驶仓。 变型太厉害人不就要被卡死了。。
作者: galway    时间: 2007-6-15 09:43
标题: 回复 #46 powermao 的帖子
版主的论调有点,只需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这些汽车又不是咱们生产的,至于那么敏感么

如果不是专家就得闭嘴,那论坛是做什么的呢?
作者: 大球球    时间: 2007-6-15 10:09
Yes we need discussion.
作者: bootlick    时间: 2007-6-15 19:42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3 19:00 发表

同学们,“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力”?怎么个吸收法的,吸收得了多大部分,吸收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我愚钝,我想不明白。有没有哪位能够阐述的?


我的理解是: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形变,而形变又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我们讨论的情形是塑性形变,也就是说物体(车的部件)在外力撤销时产生了永久的不可回复的形变。在物体发生塑性形变的同时动能转变成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能,也就是增加了物体的内能,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吸收能量”。

回到大家讨论的问题,我觉得无论从能量的角度还是动量的角度都可以定性的理解。
从动量或者说冲量来看:F*t=M*dv,当人有最初的高速最终变为静止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力是取决于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t的,因为人的质量M和速度的变化dv都是一定的。这就是说车内的安全带,气囊,以及塑性吸能设计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上的减缓人从高速到静止的时间。
作者: galway    时间: 2007-6-15 21:54
标题: 回复 #57 bootlick 的帖子
确实!能够得出一定参考价值结论的定性分析是这里的要点。没有什么理论是完美的,能够部分解释问题就不错了。

接着你的分析,如果考虑撞的是汽车+人,不是人。简单考虑:1个1.2吨和1个0.8吨的车+人,相同速度对撞。0.8的那个不是撞到静止,而是反弹。1.2的那个可能也会反弹,但是小不少。(溃缩也是类似的,力相同,加速度不同,导致轻车必须较短距离停住,损伤更大。)我也认为吸收的可以不记。

所以,在其他技术差不多的情况下,车身重些确实安全系数高些,如果这些增加的重量放在车身框架上,显然是比较不错的安排。

其实不动脑子也是类似的结论。。。
作者: powermao    时间: 2007-6-16 09:59
原帖由 galway 于 2007-6-15 09:43 发表
版主的论调有点,只需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这些汽车又不是咱们生产的,至于那么敏感么

如果不是专家就得闭嘴,那论坛是做什么的呢?


你这不是存心找茬么?
我哪句话不让你点灯了?我哪句话让你闭嘴了,我哪句话让你造汽车了?

我十分十分怀疑你的中文理解水平~~~
作者: wsso    时间: 2007-6-18 00:22
原帖由 powermao 于 2007-6-16 09:59 发表


你这不是存心找茬么?
我哪句话不让你点灯了?我哪句话让你闭嘴了,我哪句话让你造汽车了?

我十分十分怀疑你的中文理解水平~~~


我觉得人家不是找茬。
作者: powermao    时间: 2007-6-18 00:43
原帖由 wsso 于 2007-6-18 00:22 发表


我觉得人家不是找茬。


这位大侠,我知道你是谁了,放我一马吧,我晕~~




欢迎光临 新足迹 (https://oursteps.co/bbs/forum.php/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