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jimmy-sun 于 2007-6-13 00:41 发表
小日本的车也就这水平了。馿粪蛋子外面光。
原帖由 stan 于 2007-6-13 12:26 发表
...
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撞车之后车体不变形。
能量就这么多,必须吸收掉,车不变形里面的人就得变形...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3 12:44 发表
1,以F1赛车为例,车头的尖端部分在撞击时立即粉碎,在平均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比赛中,这种不到50厘米的变形能吸收多大的能量?实际上车头粉碎的目的是不让碎片杀伤赛车手,所谓吸收能量,我看完全是说说而已。
2,普通轿车,保护乘客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气囊,安全带和主体框架。车体形变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我是一点看不出来,反而往往致命的就是车体变形,卡住驾驶员或乘客,使其无法逃脱。
3,007黄家赌场大家都看了吧,里面007座驾高速驾驶中倾覆,连续翻滚,而最终并未造成车体严重变形,说明了高端车仍然把车身硬度作为保护乘客的重要手段。中低端的成本,做不出那么结实的车体,我不怪厂家。但是误导消费者,就不应该了。
原帖由 garysu 于 2007-6-13 13:12 发表
...再以车身构造为例,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一般认为不会变形的汽车才是最安全的,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科学的。目前,车辆的安全设计主要集中在发生碰撞的瞬间,通过车身的前部溃缩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同时通过安全带、空气囊等缓冲装置将乘员所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值,这样的车身构造被称为车体吸撞结构,除了车体吸撞结构,安全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对车厢结构进行强化,确保车内生存空间。 ...
原帖由 jimmy-sun 于 2007-6-13 00:41 发表
小日本的车也就这水平了。馿粪蛋子外面光。
原帖由 lanse 于 2007-6-13 10:56 发表
奇瑞的车, 没你想的那么差. 现在OZ的汽车公司和零部件生产商想和奇瑞合作, 那还得排排队呢.
原帖由 rita78 于 2007-6-13 16:04 发表
昨天在银行门口,看到一辆丰田花冠追尾一辆雨燕,雨燕就叶子板那儿凹进一点,掉了些漆,而花冠则保险杠都掉下来了,瘪进去很大一块.虽然都是日本车,这差的也挺大的.
原帖由 garysu 于 2007-6-13 13:12 发表
1, F1赛车车身主要是超硬的碳素纤维增强塑料,但是很多不受力的部位,都是极为脆弱的轻质材料,这些部位和吸能不吸能没有什么关系,但不代表F1车身没有吸能设计。
2 你所说的“车体变形”是各个厂家极力避 ...
原帖由 ancient_fan 于 2007-6-13 20:10 发表
...
这种设计保证发生车祸的时候,当撞击发生的时候,车头变形,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量,保证乘员舱的完整形状。
用牺牲发动机舱的代价。保证了人身的安全。 ...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3 21:00 发表
同学们,“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力”?怎么个吸收法的,吸收得了多大部分,吸收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我愚钝,我想不明白。有没有哪位能够阐述的?
原帖由 7jf 于 2007-6-13 23:04 发表
要吸收能量总得把什么东西撞瘪了吧?是的,不过我的车一点不妥协也能安全,因为对面的日本车头缩进去1m,帮我吸能啦,哈哈。
原帖由 大球球 于 2007-6-14 00:29 发表
其实不用想那么复杂,这么大的速度停意味着巨大的能量,要吸收它总得把什么东西撞瘪了吧?
----这里不能混淆一个概念,就是应该把人承受的能量和车承受的能量分开。
吸能理论的理想状态,是车子前部溃缩,受撞 ...
原帖由 galway 于 2007-6-14 11:28 发表
另外,从碰撞角度,如果质量太轻,则必须产生更多加速度,所以脖子更容易扭断。车重不能太轻,那是不安全的省油。。。
...
原帖由 galway 于 2007-6-14 12:28 发表
F=m*a
原帖由 galway 于 2007-6-14 12:33 发表
F是力,f是速度。。。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4 12:37 发表
如果要推论,就好好推论,否则不如不说。F是力,乒乓球弹回来,能说明你小车加速度更大的理论吗?你是说小车会弹回来?
原帖由 stan 于 2007-6-14 07:41 发表
你总不能只撞日本车吧?反正黛安娜的大奔撞的就不是日本车。
坦克不溃缩,你让它撞山试试,两个都不妥协,坦克兵就要溃缩了。
澳洲有个电视节目,是NZ的叫SCU(Severe Crash Unit),专门分析严重车祸的。 ...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4 13:06 发表
大球球以力和加速度做的分析。下面我用加速度和时间来做个分析
1,假设人的质量为m,与车同时匀速运动,速度为V,那么有动能 1/2*mv^2 (请把^理解为乘方)
2,假设车撞墙上,人在时间t之内完全静止下来(将人 ...
原帖由 7jf 于 2007-6-14 14:29 发表
你总拿撞山说事,坦克大奔和日本车一样完蛋,就说明小日本车和坦克一样结识了?100km以上,什么车撞墙撞山都完蛋,对碰也一样。说点平时最常见的情况吧:倒车撞了电线杆子,或者在停车场刮碰,你是愿意补点 ...
原帖由 袋鼠 于 2007-6-14 20:20 发表
只要找到同等级日本车和别的车相撞时,乘客哪个死伤比较重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了。
这儿的人都不是研究汽车的, 空说一堆道听途说的理论没什么意义。
原帖由 fifi 于 2007-6-14 23:19 发表
Powermao的照片不错,不过也应该贴一下撞击时的状态,速度阿,是追尾还是两车碰头,乘员的情况以及上网情况
就从照片来看,宝马和VOLVO的乘员舱还是保护的相对不错的(与整车情况比较)
再说,丰田不是也开始 ...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3 21:00 发表
同学们,“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力”?怎么个吸收法的,吸收得了多大部分,吸收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我愚钝,我想不明白。有没有哪位能够阐述的?
原帖由 cattor 于 2007-6-13 19:00 发表
同学们,“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能力”?怎么个吸收法的,吸收得了多大部分,吸收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我愚钝,我想不明白。有没有哪位能够阐述的?
原帖由 galway 于 2007-6-15 09:43 发表
版主的论调有点,只需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这些汽车又不是咱们生产的,至于那么敏感么
如果不是专家就得闭嘴,那论坛是做什么的呢?
原帖由 powermao 于 2007-6-16 09:59 发表
你这不是存心找茬么?
我哪句话不让你点灯了?我哪句话让你闭嘴了,我哪句话让你造汽车了?
我十分十分怀疑你的中文理解水平~~~![]()
原帖由 wsso 于 2007-6-18 00:22 发表
我觉得人家不是找茬。
欢迎光临 新足迹 (https://oursteps.co/bbs/forum.php/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