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标题: 连载-墨尔本学习工作的事儿 [打印本页]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7-11 04:50
标题: 连载-墨尔本学习工作的事儿
本帖最后由 hxsh2000 于 2020-12-22 10:28 编辑

2020年:又一个八年后的更新 (三年半在布里斯班,重新回到墨尔本四年半):

开头六年,从一个中小公司的BA混到了澳洲前十公司的Finance Systems Lead
然后又用了八年的时间,从Finance Systems Lead回到了能源行业公司里做Analytics Manager。中间经历了各个行业,不同公司的项目经理,Finance Reporting and Systems Lead等职位。
心得就是,从刚刚够得到职位的时候(照着现有的流程做好),到真正能游刃有余的驾驭好相应的职位,需要几年好好的吸收和提高的。当积累足够的时候,也就是可以向上继续走的时候了。
还有就是年轻的时候,很多时候觉得努力了,就能继续的往上。之后自己遇到了沉沉浮浮,看多了很多高管和同事的起起落落,才理解了职场,靠的是运气,机遇和努力的总和。那么多年的职场,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直线往上,而是上上下下,起起伏伏的曲线;而中间往下的时期,永远有着巨大的挑战,有时几个月,有时几年,只有靠不停的磨,持续的努力,来度过这段时间,并期待能等到好的机会。
——————————————————————————————————————————————

2012年:(连载-墨尔本八年八个月学习工作的事儿)
从零三年十一月到墨尔本,转眼间八年八个月了,时间过得飞快。一二年的七月将要离开墨尔本,开始在布里斯班新的工作生活。在此想记录八年多里的学习工作的事儿,留下并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为了以后的前行做好准备。说话有点啰啰嗦嗦,写的也慢,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将就的慢慢的看吧。

1.学习阶段
1.1.Monash ELBP
1.2.Master of Business System (Coursework --> Research --> Professional)
2.工作阶段
2.1.SAP Data Test Officer
2.2.SAP Business Analyst
2.3.SAP Specialist - Finance & Accounting
2.4.SAP Analyst
3.墨尔本的生活体会;
3.1.澳洲特色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3.2.Football
3.3.墨尔本的文化和节日
3.4.兴趣爱好在生活中
4.几位要好的上司同事;
4.1.涉猎超级广泛,年长的项目经理
4.2.非常照顾下属的中年的财务经理
4.3.两位年纪轻轻的CFO

以上是初拟的结构,LZ是个喜欢做好计划,然后慢慢按部就班的人。却经常中途出现状况,变换风格。最终能不能按这个结构写完还是个大大的问题,也经常想到什么做什么。先挖个超大的坑,等大家加分先,接着慢慢填,哈哈哈哈……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7-11 04:52
本帖最后由 hxsh2000 于 2013-12-8 13:05 编辑

谈加薪:16,17,18,19,24楼
系统培训心得:61,63,64楼
2.工作阶段:36,37,39,42,57楼
面试后的感谢信:79,80楼
作者: cherrieshowshow    时间: 2012-7-11 07:30
离开墨尔本来布里斯班...也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吧
作者: tottvi11    时间: 2012-7-11 09:09
lz四点发帖啊!
精神可嘉!
期待楼主大作!
作者: floraz    时间: 2012-7-11 09:13
期待lz大作
作者: cindyyanjie    时间: 2012-7-11 09:23
mark first
作者: dd66    时间: 2012-7-11 10:51
搬小板凳等着
作者: C现金    时间: 2012-7-11 10:58
mark
作者: morpheusmomo    时间: 2012-7-11 11:58
搬小板凳~~~
作者: 漫步2010    时间: 2012-7-11 17:04
等LZ继续。。。
作者: Mercia    时间: 2012-7-14 12:04
前排占位
作者: huangbamboo    时间: 2012-7-14 19:10
太有兴趣了,楼主加油,感觉是个陨石坑
作者: jeanne8117    时间: 2012-7-14 19:42
占位。听故事
作者: cherrieshowshow    时间: 2012-7-16 08:03
讲故事的人哪?没有了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7-30 21:00
原帖由 cherrieshowshow 于 2012-7-16 08:03 发表
讲故事的人哪?没有了

讲故事的人回国了一个星期,回到布里斯班后开始忙于适应新的工作,接受各种培训,所以只能慢慢来了。
先发一些以前写的东东吧。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7-30 21:01
[关于加薪]
在西方国家,如果没有职位上的变动,每年公司会给予员工三到五个百分点的加薪幅度,以抵消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同时工会也会通过一定的措施和资方讨价还价,争取多一些加薪的机会.然而部分员工还会觉得自己under pay并主动和上级讨论加薪事宜.Everything is negotiable.掌握技巧和充分准备很重要。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7-30 21:02
第一次谈加薪经历--在工作了三个月并过了试用期后,有了一个可以和头谈加薪的机会.刚刚开始工作的自己,还沉浸在获得接触并学习SAP机会的喜悦之中,害怕谈了后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第一次谈加薪:无经历.--对于广大华人朋友,这种经历非常相似.心得:自己的利益自己都不争取,那么公司更不会主动找你谈.
[心得] It is quite common that you discuss the salary with your bos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Don't be shamed or upset as all the locals do it. Just send a meeting request to your boss and ask for a performance review. Note: Do it during the company salary review period.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7-30 21:12
第二次谈加薪经历--背景介绍:过了一年,世界形势变换莫测,GFC来袭.澳洲的就业形势非常差,失业率从历史最低快速攀升.频频传出大公司裁员的消息.本公司也刚刚进行了裁员,人心思定,同事们优先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这份工作.公司也传出了紧跟国际形势,取消当年的加薪预算.这个时候,自己还是敲开了头的门.

第二次谈加薪经历--准备:在和头约定了交谈的时间后,开始为这次谈话做准备.之前从没有过类似的谈加薪的经历,心里没底.好在我们处在一个资信发达的社会.先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谈加薪的文章,准备相关的资料.接着向有经验的朋友请教谈话的技巧,进而进行了模拟的练习.在做了一番努力后,自己充满信心.

第二次谈加薪经历--终于进入到实质性的交谈了,让我们来欣赏头的表现吧。无论我们是否喜欢,我都特别佩服他。我们的谈话从简短的闲聊开始,从最近工作的内容到即将开始的圣诞假期。接着头主导了以下的谈话,总结如下:
1.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2.行业和公司的利润下降,而且刚刚进行裁员;
3.最近很多猎头联系公司,推荐很多有工作经验但刚刚被大公司裁员的大拿,价格便宜量又足;
4.你的英语和交流能力提高的很快,也得到其他同事的肯定,但离原来这个职位的员工的能力还有差距,望继续锻炼提高;
5.公司会提供很多的机会给你,如参与到很多的项目之中,有了这些经验,你一定会获得很大的提高,并在以后获得高薪。
经过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现场气氛和主动权已经牢牢的被头掌握。最后经过一番挣扎,从头许诺的12.5%,争取到了15%。自己原来充满信心的20%的底线,却连提的信心都没有。带着教训总结经验。为了第三次的成功努力。

[心得] To succeed in the salary review discuss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we do the preparation as much as we can. It would be great if we could cover below topics in detail.
1. Summarize what we have done in the last year and extra work which is not included in the JD;
2. Emphasize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such a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business process or reduce the operational cost. Next, try to estimate or evaluate the result. It is highly beneficial that it helps us to show our true value to the boss;
3. Collect the evidence of the good jobs we have done, such as customers' thank you letter or colleagues' good comments. Please keep in mind to save this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whole year. It not only shows our good performance, but also our great team work;
4. Find out the market value of our current position and the pay range level of our compan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set our target range and the baseline. Please note that this information is for our own reference, try not to use it in the negotiation;
5.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how our confidence. Be confident, confident and confident! As the salary review discussion is a negotiation process, please always keep ourselves professional and patient. Show the evidence we have prepared well. And we will be there.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7-31 22:07
第三次谈加薪经历--背景介绍:经济危机期间,各国政府为了提振经济,刺激就业,纷纷出台了数额庞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如美国的7500亿美刀,中国4万亿元,澳洲也快速跟进,推出了900亿澳刀的补助。广大人民收到了工党政府900澳刀的红包。在巨额的流动性和900澳刀的作用下,个人消费增加,经济开始复苏。
公司气氛好转,开始并购其他公司和上马新的信息系统项目。对公司系统和流程颇为熟悉的自己开始参与和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如SAP PDA Mobility Module的实施和SAP BI新系统的升级和测试,终端用户的培训等。手上还有POS系统的实施项目。自己对公司的潜在贡献能力显著提高。

第三次谈加薪经历--准备阶段:有了第二次和头谈加薪的经验,第三次准备工作做的非常充足。1. 整理了一年来工作中的成绩,负责和参与的项目和对公司的贡献,如商务流程和系统的优化;2. 和在上市公司工作的朋友拿到他们每年做Performance Review的表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总结和归纳;3. 上网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如在面谈中会被问及的问题,在自己提出诉求点时有可能被推掉的点,以及之后一些列应如何的对答等;4. 并找朋友帮忙模拟,以求做到最好;5. 充分了解当年行业内各大公司的薪资涨幅和岗位工资水平,熟悉市场状况;5. 评估自己能给公司的价值。

第三次谈加薪经历: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自己信心十足(好像第二次的时候也这样子)发了邮件找头做Performance Review。面谈开始,照旧闲聊了一下双方圣诞假期的安排,工作的进度和个人的现状。接着头稍微介绍了一下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并再一次强调在本公司里,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项目,这几年里能够学到非常多的经验,能为未来职业的发展积累足够的经验,外加13%的加薪幅度。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装的很淡定的点头微笑,并看着头。这样很快的自己把主动权拿到了手里。接着利用准备好的资料,摆道理,讲道理,强调自己的成绩,贡献和能力,以及能为公司带来的价值。
随后提出自己的要求,并期待的看着头。这个时候头又体现了强悍的商人特质,提出了三个月内先加13%,之后看项目进展再加到那个幅度。然而这次自己比较有底气,回答说项目进展不单单只能靠自己能完成的,所以以这个来衡量不是太公平。最后头还是认可了自己的解释,给加了22%。

第三次加薪经历]心得: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have succeeded in the review session. Moreover, confirmed all the learning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second salary review discussion.  Good preparation will give us better chance!
作者: 000567    时间: 2012-7-31 22:13
期待
作者: 韬光养晦    时间: 2012-8-1 02:47
提出了三个月内先加13%,之后看项目进展再加到那个幅度。然而这次自己比较有底气,回答说项目进展不单单只能靠自己能完成的,所以以这个来衡量不是太公平。最后头还是认可了自己的解释,给加了22%。

没看懂,求解释 ...  楼主做IT的?
作者: 鱼小菲    时间: 2012-8-1 13:58
楼主强大 占页看帖~楼主的工作比较高端,现在虽然有相当的差距但希望我有一天也能达到这个高度。。。呵呵
多谢分享经验~
作者: xzwj_k    时间: 2012-8-1 14:02
此帖必火~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1 20:28
第四次谈加薪经历--背景介绍:各个国家对于基础建设的巨大投入,大大地刺激了澳洲矿业的发展,也稍微的阻止了零售业的整体下滑。新年伊始,公司也开始了扩张的道路,如收购并整合新的公司,开设新的连锁零售门店,购买美国大型运动品牌在澳洲的运营权益。聪明的老板在危机的时候逐步扩张着自己的版图。
自己也有幸参与到了这么多项目之中,以项目协调员和代理项目经理的(项目经理年假时)的身份加入。这个时间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每天七点甚至八点下班,却总能在电梯里预见头,然后听到"Well Done, Keep doing the good job”。

第四次谈加薪经历--准备阶:有了第三次和头谈加薪的经历并取得的成功经验,第四次准备工作信心满满的按照第三次的模板进行准备。1. 整理一年来工作中的成绩,负责和参与的项目和对公司的贡献;2. 使用上市公司每年做Performance Review的表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总结和归纳;3. 上网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如在面谈中会被问及的问题,在自己提出诉求点时有可能被推掉的点,以及之后一些列应如何的对答等;4. 并找朋友帮忙模拟,以求做到最好;5. 充分了解当年行业内各大公司的薪资涨幅和岗位工资水平,熟悉市场状况;5. 评估自己能给公司的价值。

第四次谈加薪经历:照旧在十月二十八号(前面两次也是这天)发邮件给头要求做Performance Review & Salary Review。面谈开始,还是开始聊聊圣诞假期的计划和最近工作的进展。接着谈到了今后几个月的工作安排,关于项目经理可能即将退休,有让我更多的向他学习并渐渐的帮他负责一些项目的意向。
在表示很感谢头提供的机会并会好好干后,进入谈加薪的阶段。开始罗列在过去一年中自己的成绩和贡献,以及参与的项目并顺利完成。头肯定了自己的成绩后,提出加薪11%。由于这次的目标是20%~25%,于是继续讲贡献,讲自己的经验以及未来的潜在贡献,并承诺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等。
头继续肯定自己的贡献,赞赏自己的努力和好学,指出自己还需要提高英语和交流水平,并说明公司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我接触更多的项目,特别可以跟着项目经理一起负责项目,对以后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好处,这样我们是双赢。相信在五年以后,自己可以拿到100K的年薪。现在更需要积累。
我态度良好的继续讲讲市场的行情,举出做SAP Business Analyst的平均工资,虽然各个公司的情况略有不同,也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并举出最近一个朋友做一样的工作,也拿到了接近于市场平均工资的薪酬。自己在公司的贡献也很多,参与了很多临时的额外的项目,应该也有达到的机会。
头解释说虽然都是做SAP Business Analyst,其实很多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是有不同的,所以这个平均工资的参考价值不是很高。对于朋友那方面,也是这个道理,此时开始强调11%的加薪是董事会通过的,预算只能有这么多,所以即使他愿意帮我,也是没办法的。
看来加薪是没多大的戏了,看看有没有其他的Benefit。询问了一下公司是否可以帮忙报销自己读注册会计师的考试费用,这个也是对公司很有帮助的。头的回答比较含糊,说是可以考虑,看看你以后的表现再决定。并且提出希望我留在公司,根据我的表现,三个月或者六个月后再来谈谈。
自己最后带着11%的薪水涨幅,可能得到的报销考注册会计师费用的意向,三个月后和六个月后的潜在的加薪承诺,离开了头的办公室。实质上,这次谈话得到的有意义的就是:加薪11%。

第四次谈加薪心得:Before the salary negotiation, please find out what is the plan of your role and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If there is something exciting to come and it relies on you, you have more power to get what you want. Never ever lose your temper.
有时候老板会根据我们的特长和公司的现状定义我们的职位和成长计划,而这往往会与我们自己的计划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原来的工作,在很适应了以后,公司的计划是让自己在这个职位上继续发挥特长,做出更多的贡献。而自己的计划却是有机会接触更多上层的决策和在决策中发挥作用。
这个时候要敢于去和老板协商,通过和头的交流,让头知道我们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头创造条件给与我们学习提高的机会,我们也更加的努力学习和工作,公司和个人达到双赢的状态。第四次谈加薪花了很多心思,在工资上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最大的收获是公司支持自己读注册会计师。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1 20:31
谈加薪的经验就这么多了,完成了一小部分:)
作者: scarheart    时间: 2012-8-2 00:11
楼主是牛人,又脚踏实地。在下佩服。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2 20:10
原帖由 韬光养晦 于 2012-8-1 02:47 发表
提出了三个月内先加13%,之后看项目进展再加到那个幅度。然而这次自己比较有底气,回答说项目进展不单单只能靠自己能完成的,所以以这个来衡量不是太公平。最后头还是认可了自己的解释,给加了22%。

没看懂,求解释 ...  楼主做IT的?

自己要求加22%,老板勉强同意。但要求分期加,第一阶段三个月,加13%,然后“看在项目的表现和进展”,再往上加。当时坚持了一下,直接加上去了。
之后回国两周,回来以后差不多三周的圣诞假期。一,二月又是淡季。老板当时问了一句,你觉得你这三个月来的表现如何,自己惊了一下。想想还好,要不都无法回答了,可能也加不了后面的9%了吧。
搂主读IT的,偏向于ERP系统的实现方向的。之后在公司Report给CFO,就渐渐转为系统加会计了,现在在读CA中。要向各位会计大神学习和请教哈。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2 20:15
原帖由 鱼小菲 于 2012-8-1 13:58 发表
楼主强大 占页看帖~楼主的工作比较高端,现在虽然有相当的差距但希望我有一天也能达到这个高度。。。呵呵
多谢分享经验~

楼主不强大,做了这么久了也是自己管自己而已,哈哈。而且在足迹网学到了太多太多,都是看着牛人们的经验加以模仿,外加好心的牛人加以指导,沾染了点运气,才有了点进展的。
刚毕业也是从打字开始的,六周的打字的合同工,还好有使用SAP,就算有了点经验了吧,呵呵。你的起点肯定比楼主高,而且还这么好学,不需要过多长的时间,成就肯定会比楼主大的,加油哦。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2 20:35
楼主从足迹网学到了太多太多,有牛人的指导,有高人分享的经验,有厉害的人的进取精神。向神人们致敬了哈。分享几篇好文。

飞天小猪:学习的榜样啊。感谢飞天小猪帮楼主改好了简历,外加帮忙模拟面试。
Graduate Program经验.Offer来了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9%E5%B0%8F%E7%8C%AA
交作业,IT Graduate找工日记 (续) 更新3,7楼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9%E5%B0%8F%E7%8C%AA

Simonwang:第二次谈加薪前就拜读了Simonwang的大作,学到了很多准备的方向和面谈的技巧。而且Simonwang的加薪谈判才是精彩纷呈啊
回首六年间(一)—— 初期阶段工作篇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hlight=%2Bsimonwang
回首六年间(二)—— 现职工作篇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hlight=%2Bsimonwang

Bluelily:高人和强人啊,职业规划好,努力,一直一直向上走。感谢Bluelily在楼主第一次换工作时分享如何适应新工作的经验。
连载-也谈谈我在澳洲学习工作的事儿(大结局啦)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extra=page%3D3

loushenghong:在澳洲,年纪轻轻就做到经理职位的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外审 内审 财务 - 我走过的职业道路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extra=page%3D3

JasonLiu@Au:IT+Accounting的方向,很值得学习。
两份Offer该如何挑选 [Accountant Vs Senior Accounting Analyst]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ht=%2Bjasonliu%40au

更多更多之前的前辈,如Astina,老妖等,也把他/她们宝贵的经验传给我们,我们也得向他/她们好好学习,把他/她们的知识,心得和经验传递下去。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2 20:38
原帖由 scarheart 于 2012-8-2 00:11 发表
楼主是牛人,又脚踏实地。在下佩服。

楼主是懒人,不是牛人。牛人都是如上面提到的高人,说话做事有效率,执行力很强很强的。如楼主这般,说要写点什么,结果拖拖拉拉,到现在还没整出什么来的人,跟牛放在一起还好,也是一个人。如果结合在一起,实在汗颜。
作者: Bailey    时间: 2012-8-2 20:54
需要认真学习此帖,本人谈加薪从来没成功过。
作者: feixiangfa    时间: 2012-8-2 21:30
先有个工作 就高兴了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3 20:45
争取进了金融会计部门,也开始经历会计部门的月节时段。这个时期典型的特点就是--加班,哈哈。原来在IT部门支持金融会计部门的时候,都是早早回家的,终于经历了也理解在当时,会计们对IT的不爽了哈。
作者: 花花小米    时间: 2012-8-3 21:08
搬板凳听故事~~

lz很organised啊~谢谢分享~~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4 13:16
接着慢慢讲工作方面的事,包括各种找工作,工作中经历的和工作中学到的.这次可能用更长的时间来写了吧.呵呵.
2.工作阶段
2.1.SAP Data Test Officer
2.2.SAP Business Analyst
2.3.SAP Specialist - Finance & Accounting
2.4.SAP Analyst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4 15:21
06年12月master of business system professional毕业后,开始准备申请pr的材料和考雅思。很不好意思的说,在当年8月底的时候雅斯口语考了个5分,达不到移民的4个6的要求,只能等3个月后的12月重考。这次如果过不了,就会大大的延误pr的申请。结果遇到朋友指点,考试前一天下午,指导了雅斯考口语主要看英语水平,不是考逻辑,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于是这次口语考了7分,其他分数也都非常的不错。这样在07年1月底就把全部的材料准备好,递交了申请。

那么就是工作的申请了,基本毫无头绪,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始。幸好是有早一年毕业的朋友在,向他们咨询了工作应该如何申请的。刚刚开始就是简历了,向朋友们借了简历,开始根据自己的特点修改。

同时年初也是各大公司graduate program的申请时间,就和毕业一年的和刚刚毕业的同学一起申请。开始准备online application的材料。做过online application的朋友都知道,填写资料和回答各种问题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巨大的。为了得到比较好的结果,500到1000字的问题答案是改了又改,每个公司的问题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所以还是得继续改。差不多得花费1~2天申请一个公司。到最后,由于due date临近,不得不加快申请的速度,修改修改就提交申请了。这次申请了3个银行,3个big4的I.T.职位。

同时进展的有3月份开始在seek上投简历,大小公司的都投,只要和I.T.相关的。刚开始的回复很少,觉得应该是简历的问题。向朋友请教,得知有过找中介帮忙找工作的经历,感觉还不错。于是要了电话,让中介帮忙修改简历。中介帮忙修改了简历,主要是从Format和Layout进行了修改,内容上的提高不是很多。现在的简历算看起来很好,排版和格式都很不错,内容呢,还是有所欠缺的。

这个时候听说学校里有专门帮忙修改简历和练习面试的地儿(真是后知后觉啊),开始了去学校找帮忙的时段。Monash这方面做得非常的好,自己在那里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经验。介绍如何写简历并提供很多简历的模板,在就业顾问的指导下,把简历作了相应的修改。这次修改后开始投,回复也开始增多了。

同时进行的是网申成功后要求的网上测试,中间是不是有HR的第一轮面试,记得不是很清楚了。网上测试应该都是类似于SHL的。很多朋友也都收到了网上测试的要求,刚好大家一起准备。测试成绩很一般,大部分都是30%~50%之间,也证明LZ就是一般人,不得不承认啊,哎:) 到了4月收到结果,只有NAB给了Group Interview的邀请,要求在4月30号到5月2号之间选时间,要带上PR的证明,进场前是要检查的。结果等到4月30号的时候,还是没等到俺PR已经批了的通知。楼主很怂的最后没法确定时间,去不了了。结果到了5月2号早上起床,收到通知说PR拿到,那个心情……早上一早就到Dandenong办公室贴标签去了。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4 16:19
这个时期也零星的有一些电话面试,刚刚开始中介和雇主前面的介绍基本是听不清楚的,说得太快了。所以属于HR问了问题后,也就做一些简要的通用的回答。这样的情况可想而知,是不会有什么进展的啦。还有有时候在外面比较热闹的地方,刚好接到电话,只懂得让对方打过来。有时候雇主就没有继续了,由于也听不出来是哪份申请的工作,于是机会也就白白的浪费了。

还有一次,雇主直接通知去面试的。作为第一次面试机会,当时好兴奋,听到了地方在Richmond,于是在申请历史记录里找到Richmond的这个公司的资料,稍微准备准备,就去面试了。开始好高兴,公司介绍里面是招SAP方面的,觉得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了。在面试过程中,当被问到为什么喜欢这份工作和公司的时候,自己大谈对SAP的喜爱和了解。没想到的是,雇主把方向调向了数据库管理和Smartcard,并问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自己稍微讲了在学校做数据库作业时候的项目经验。面试了20多分钟。回来了以后,一查,原来这家公司也在Richmond,是给Myki提供数据接口和数据读取的。这次摆了个大乌龙,好好总结和反省啊。

接着上网查资料,看看如何应对以上各种情况。开始对申请的工作建立表格,并更新各个工作的进度,可能的联系方式和联系人员的姓名。这样有助于在听得不是特别清楚的时候可能靠猜也可以知道是哪个公司和申请的职位。也开通了留言信箱,更新Voice Message,增加未接电话对方给与留言的几率。在不方便进行电话面试的时候,记下对方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方便自己打回给对方。

第二次面试发生在海边Warehouse区的一个做系统咨询的公司,主要做客户的咨询和支持,需要用到SAP,呵呵。穿着整齐去了之后,面试的是一个年轻的咨询顾问,应该也是老板之一。面试过程就是问了问学校的学习和过去工作的经验,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公司,职业的发展规划是什么等,不是特别的正式。然后……然后谈到另一个办公司里的同事,说喜欢打星际争霸这款游戏。于是楼主华丽丽的把这次面试变成了星际争霸爱好者的交流心得场所,和面试官和另一个同事交流打游戏的心得和心情。这次面试持续了40分钟,告知下周会通知是否进入第二轮面试。回来后,自己感觉面试过程很high和很happy,机会是大大的有。结果确是惨烈的。
作者: xyan1    时间: 2012-8-4 16:21
顶下,我也是03年11月MONASH上的ELBP(paopaobing(32))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4 16:37
于是再次回到Monash的就业培训部,好好的准备和学习。开始看各种面试的视频,然后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修改后,和顾问预约进行模拟。虽然次数只有一到两次,却让自己找到了不足的地方和可以努力的方面。

接着的面试可能也有一到两次把,具体的都记不起来了。极有可能就走走过场,无功无过。

这个时候五月初,拿到PR,信心也比以前足了。之后才知道也许这个只是个人的信心问题,pr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然而在工作申请失败的那个过程中,当有身边的朋友们是pr而且刚刚找到工作以后,自己往往会把这个成功归结于客观原因,而忽视了自己本身存在的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也忽略了朋友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所以当事情不顺的时候,先从自身开始找原因,也许最后并不是自己的过错,却也可以在反思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五月的申请开始有了回音,也更加明确了目的。在Seek上的搜索也不再以IT为主,所有的搜索词只有一个,SAP。无论是Data Entry,AP,AR,Reception,Admin,还是SAP Support,SAP Business Analyst,甚至连SAP Consultant都投。

于是某一天,中介打电话过来,让过去面试。在按例登记,和Agent见面,被告知有份4周的合同工作,在澳洲的大型公司,使用SAP,做数据录入外加数据校对的活,有没有兴趣。在表现出非常有兴趣后,开始做网上Office的测试和打字速度测试。由于这个工作涉及到SAP,所以一般打字要求需要10,000KPH以上,楼主进8,000KPH也算挤了进去,运气好啊。接着做Police Check,一切顺利后,开始了第一份工作。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4 16:42
原帖由 xyan1 于 2012-8-4 16:21 发表
顶下,我也是03年11月MONASH上的ELBP(paopaobing(32))

原来是校友外加同年哈!互相关照互相关照。
作者: 花花小米    时间: 2012-8-4 16:55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继续看~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5 12:57
2.1.SAP Data Test Officer

5月28号正式上班,工作时间早上8点到下午4点,半个小时吃饭。早早到了Dockland,沿街找着公司。第一次看到大公司,需要填写资料,申请入门卡等,感觉好正式啊。办公室也非常非常地大,整个share service的部门足足可以容纳150号人以上的开放式的座位。我们一群12个人被安排到了一个小房间了,与正式员工隔开。

一位正式的员工给我们粗略的介绍了一下这次的工作内容和我们需要注意的事项。接着是一个ice break的session,要求我们逐个的介绍。十二个人里面,有3,4个华人,有2,3个原来在大银行作过数据录入的。通过了解,才知道很多人都是认识了里面的员工,然后知道如何申请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已经有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了的。自己一个毛头小伙运气好,拿到了这个短期的合同工。

于是工作正式开始,作为数据录入和数据校对的活,就是从旧系统里打印出合同,然后我们输入到SAP中去,另一部分是校对和测试已自动migrate了数据是否正确。由于是第一份工,干劲特别足,不停找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把数据输入的流程记得很清楚,什么地方需要敲几个空格,然后Tab等,却还是比很多有经验的人做的慢,呵呵。

早上早到了的时候,也找全职的TL聊聊天。当时刚刚好还发生了在Parliament前面的枪击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然后却知道了两个消息:1. 项目从4周延长到了6周;2. Team里面有一些已经在公司内部找到了其他的合同的职位,如果自己有需要,可以帮忙介绍相应的经理问问。之后一天,一位印尼的MM就调到了其他的部门去了,当时所有人都挺羡慕的,毕竟之后的工作有着落了,而且做的也不再是非常重复的劳动,感觉应该给经理做,应该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吧。

经过了解,才知道其他的华人都已经联系上了其他的职位,大部分是AP或者AR的,在这个项目结束后正式开始,三个月的合同。楼主后知后觉,找TL帮忙,结果在TL帮忙找相应的经理问了以后,告知已经找到需要的人了。于是楼主失望了,也有点受打击。最后才知道很多人都是有里面的前辈告知进来后如何做才能转部门的,很多也都是进来的时候就开始找消息,联系朋友走动争取的。楼主当时干的正兴起,还在努力的提高技术水平。所以有多时候,功夫是在工作外的。从前辈那里了解到如何适应和如何才能做得好,是非常重要的。一味的埋头苦干也会很有效果,有时需要积累很多才能显现。在需要短期的努力的时候,有时容易错过一些机会。

6周后,工作正式结束。自己也又开始了重新找工作的历程。这次提升了不少,自己真真正正的有了可以写进简历里面的SAP的经历了,而且还是非常有名的大公司,TL也非常好,表示可以帮忙做Reference。到如今,每年圣诞也还有和TL发发短信,感谢她当时的帮忙。
作者: colognel    时间: 2012-8-10 21:00
留个脚印慢慢看
作者: teresajiang    时间: 2012-8-11 06:08
标题: mark
mark
作者: Ronny    时间: 2012-8-13 16:14
擦 掉入同年同校之楼主的硕大坑儿里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14 19:38
开始进入项目组,SAP和Hyperion两个项目同时进行。
对矿业的系统和流程还是很不熟悉,很多Customization的流程,正在慢慢的熟悉。幸运的是有外部顾问提供的培训,好好抓紧这个机会学习。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8-14 20:00
原帖由 Ronny 于 2012-8-13 16:14 发表
擦 掉入同年同校之楼主的硕大坑儿里

现在同年在哪个行业里面高就啊?
不知不觉有不少同年了哈。
作者: Yuanjs    时间: 2012-8-15 15:10
LZ是牛人,留个足迹,以后慢慢体会。
作者: MangoCake    时间: 2012-8-17 11:00
原帖由 hxsh2000 于 2012-8-4 16:42 发表

原来是校友外加同年哈!互相关照互相关照。

我也是莫那是03年11月elbp毕业的  原来牛人就在身边呀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9-28 23:12
Bailey 发表于 2012-8-2 20:54
需要认真学习此帖,本人谈加薪从来没成功过。

经验积累多了,就会成功的,我们大家都一样哈。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9-28 23:12
feixiangfa 发表于 2012-8-2 21:30
先有个工作 就高兴了

面包会有的,工作也一定会有的,兄弟好运。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9-28 23:13
花花小米 发表于 2012-8-3 21:08
搬板凳听故事~~

lz很organised啊~谢谢分享~~

感谢夸奖,偷偷的高兴下,呵呵。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10-20 11:23
想想SAP Business Analyst部分怎么写,做了四年,占了自己工作生涯的4/5,好多好多可以写的啊。
作者: kikizhu7    时间: 2012-10-20 13:26
马克
作者: nanacia    时间: 2012-10-20 14: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10-21 11:26
最近接触新工作和新生活,太多的新东西要学,各种受打击。跑回来回味回味过去的历程,重新收拾心情,继续努力。曾经我们也是这么过来和适应的嘛,"It is the study curve, this time a little bit stiff"。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10-25 22:29
2.2.SAP Business Analyst I

话说有了些许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是澳洲的知名企业:),找起工作来底气足了不少。再被问到有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的时候,先说明在哪个公司做过,接着提到主要用到SAP系统,还有相应的在工作中得到的哪个模块的操作经验,外加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于是水到渠成的得到面试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是,零七年中澳洲就业市场非常火爆,常常在有员工离职的时候没办法找到有经验的替代者,于是我们这些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人就有了相应的机会。

从七月初开始,陆续的参加了几个面试后,发觉机会多多,可自己总是把握不住。这个说明在面试的过程中,自己的表现是有所欠缺的。那么就继续努力补足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吧,找到当时已经有了正式工作的朋友学习经验。先要了朋友们准备的一些问题的答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做了改动,再进行一定的模拟训练,建立在面试过程中遇到面试官时的信心。

在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机会终于来临。一个周二的下午,发现Seek上出现了一个SAP Business Analyst的职位,是中介放出来的职位,要求有SAP和BW相关的的经验,Advanced Excel Skills,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还要有公司流程优化的经验等等,于是投了简历。

周三中午中介就打电话过来,要求下午过去谈谈,看看是否合适等。下午到了中介那里,简要的说明了一下工作内容之后,被问到了是否有SAP的经验,Excel如何等。简要的介绍了自己在学校读过了SAP R/3这门课,列举了几个比较熟悉的模块,外加前面六周得到的工作经验。于是中介要求更加细节的介绍自己熟悉的模块,由于公司属于外贸公司,用的比较多的是SD的模块。自己就把上课学到的SD模块的简图搬了上来,就是六个主要的流程步骤:Sales Order --> Delivery Order --> Picking --> Packing --> Billing Order --> Payment。中介非常满意这个介绍,告知会帮我把简历投递给公司,让自己等消息,而且还强调如果得到面试,一定要把这个图画出来,以强调自己对SAP SD流程的熟悉。

刚刚过了个把小时,就收到中介的好消息,告知周四上午到公司面试,还热情地提醒需要穿正装,面试中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等。提及了由于是Business Analyst的职位,需要对工作有比较持续的热情,才能不停的为公司优化流程,改善系统等。当天晚上就跑到朋友那里讨论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热情,结果感觉在这个阶段,很难找到足够的事实来支撑这个说法。而且找出了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的对策:无论对方问到什么,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工作,为什么选择这个公司,一概回以I have passion / interest ******。

第二天准时到了面试的地方,找到了Customer Service / Admin Manager,被带到了公司的会客厅,里面还坐着CFO。在简短的做了自我介绍以后,就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公司和职位,对这个职位的理解,Excel Skills如何等。自己回答的核心就是,我有热情,我对SAP和Logistics的结合非常喜欢,觉得有前途,我就是想在这个方面发展等等,外加在学校的时候学了什么什么的,BlaBla了很多。当然那个图也在中间抽空画了出来,还稍微班门弄斧的讲解了一下。面试结束,给中介打电话汇报了一下面试过程。

快到中午的时候,中介打电话过来,说有好消息。公司对我的评价很不错,可是觉得可能经验方面还稍微不太够,问愿不愿意第二天到公司试着做一天,会安排即将离职的员工培训一下,看是否能比较快的掌握需要学习的新东西。自己当然也愿意咯。

***这里得提一下,面试我的CFO最终成为我的上司,犹太人,年轻,聪明,好学,勤奋,28岁就做到了中型公司的CFO外加董事会成员。四年的工作中,从他身上学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知识还有经验,从高层和总体的角度看待和把握公司各个部门间的合作和矛盾,如何协调各个部门以快速有效的完成任务等。最后他也成为了我的CA Mentor。
***而Customer Service Manager成为了我主要的合作伙伴,从刚开始主要从她那里接任务,然后有效的解决好,到最后一起参与到重大的项目中。当然当中的故事还很多。
作者: shine99    时间: 2012-10-26 10:27
mark一下搬小凳看
作者: whitecats    时间: 2012-10-26 11:36
强贴
作者: hongkong8888    时间: 2012-10-26 16: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11-25 17:55
工作中对于信息系统培训的经历和心得之一

零七年底,第二份工作SAP Business Analyst做了三个多月,渐渐的熟悉了公司使用的主要报表,比如财务报表,库存报表,采购报表等。也开始了培训新员工如何使用SAP BI拿到他/她们所需要的数据,主要还是一对一的培训。公司一旦有新员工入职,会有一个为期一周的培训,里面的报表培训就由自己负责。

在有了一定的一对一的培训经验以后,基于公司里很多员工都还不习惯或者不想自己做报表,头要求自己向公司百来号人做报表培训。这次的要求是按部门按职位来做Group Training,一个组差不多三到八个参加者左右。虽然工作了好几个月了,可是自己对自己英语的表达还不是特别的自信,更别说做演讲和培训了。可是头要求到了,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当然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

先来讲讲前面的几次经历吧,即使到了几年以后的现在,还是印象非常深刻:

花了几天做了培训计划,准备好了PPT和培训材料,同时和各个部门的部门经理沟通协调,确定了培训名单和分组。第一次参加培训的是三个采购经理,都是刚刚加入公司不久,其中一个先进来了一个月,通过部门内的培训也学到了很多。然后培训就华丽丽的开始了,在进行了简短的介绍系统和系统的作用后,开始进入报表的细节培训阶段。问题马上就出来了,其中一个采购经理已经入职一个多月,稍微熟悉了报表的一些操作,外加有足够的实际业务的经验,每到介绍一个新报表的时候,她都主动的向其他两位经理介绍报表和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然后讨论过后把问题给我抛过来,让我给出解决方案。自己一方面很尴尬的站在一旁等她们讨论后好继续讲下去,令一方面遇到新的问题,而且对于业务流程还不太熟悉的自己来说,很难马上就给出好的答案。感觉就很傻的站在那里,都有点想跑的冲动了。还好熬到最后还是把该说的都说了,结束了这次难忘的培训。

第二次培训是同一个部门的五个销售经理,对于销售经理来说,最关心的就是销售数据了,但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不打算自己做报表的,所以技术上来说都不大会用这个工具。至少在这方面,自己有了些许的信心给销售经理们介绍这个工具来导出他们需要的数据。这次在技术上,没有遇到太多的挑战。随着培训的深入,其中的一个经理对销售报表特别感兴趣,不停的问问题或者讨论他的需求,比如我要做这个,如何能实现等。自己就习惯性的开始介绍其他相关的报表来实现他的需求,并开始跟随他的思路一步一步地介绍接下来的内容,节奏被严重的打乱。到最后整个培训做下来,虽然其他经理也有不少有兴趣在听得,可是还是很以那个一直问问题经理为主体。第二次培训也如此的结束了。

第三次培训的是公司的三个部门经理,他们平时是很少自己做报表的,都是由秘书做了以后发给他们。结果抱着多了解报表工作的潜在功能和配合头的这个项目,一起来参加了。同样介绍了报表系统和如何操作来导出数据。前面提到部门经理们更多的是带着问题来的,想知道他们需要的数据是否可以拿到,或者是否有可以改进系统的机会以拿到他们想要的报表等。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们一起讨论了他们的需求,了解了各个部门不同的流程,哪些数据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和必须的,为什么需要这些数据等。这次培训进展的还不错,就此结束。培训结束后,自我感觉还不错,总结了当天讨论的内容,提出相关的一些改进方法,一起发给了头。本来想应该不错的,结果头回的邮件当头一棒,强调说这次的培训重点是让各个部门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做出报表,减少后勤部门的工作量,而讨论如何改进不是此次的培训内容。

这几次的经历把自己打击得体无完肤,摇摇欲坠。结果从头那里得到的反馈是还不错,可以接受,继续努力。为了有所提高,开始总结培训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让这种情形发生,如何才能把培训做好?这几次培训的问题都是出在了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整个进程的控制能力和把握不足上面。有时候也有点纵容用户们的讨论,因为这样可以补足自己实际商务经验的不足,更多的从中学到实际的商业和商务需求和原因,这块知识和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对进程的控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让用户自由的讨论;2.用户主导了培训进程;3.失去了准备好的培训架构;4.对各个用户组的成员选择上不够有针对性;5.培训中加入的兴趣点和实例不足;6.没有做好照顾好全部培训参与用户。

为了解决好上面描述的问题,自己积极地在网上查阅资料和向头要求一些支持,找Customer Service/Admin Manager学习经验。主要从八个方面来保证培训能够做好,控制好进程。1.在做培训前,提前向每个参加培训的用户发问卷,了解在日常工作中,他/她们最想了解到的关于报表方面的五个问题。最好给出具体的例子,指出将会在培训中会讨论这些问题,极高参与者的积极性,要不回收率会很低(头的建议和得到头的支持,回馈的很好),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和了解到Business的要求,做起来会有信心的多;2.把培训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提供给入门者,几乎没有用过软件的用户,主要培训他/她们如何熟练的使用软件和了解软件的功能;第二个阶段提供给有了一定的软件使用基础的用户,主要通过讲解的方式对他/她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和部门经理们讨论培训名单;3.根据头要达到的培训目标,和I.T.部门讨论协调设立培训室,设立幻灯机和六台培训用的电脑,培训中加入了半个小时的做练习的内容,给出一些用户提供的具体情形做出需要的报表;确定用户有了自己的能力做出报表来;4.如果用户在培训后的两周内有问题,可以追加一对一的培训机会,巩固学习到的内容;5.两周后进行反馈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可以独立的做出自己要的报表等;6.培训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用于回答用户的问题,如此当用户在培训中提出问题而会影响到进度的时候,可以点出来,然后继续自己的流程;7.培训开始时做出关于培训内容的简介,使用了Monash所用的Is, Is NOT方法,比如“今天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对于软件使用的培训,其中不涉及到讨论具体的数据内容”等,这样在用户问到超出范围的问题或者开始讨论自己的需求时,可以微笑着把他/她们拉回来;8.培训完成前要求参加培训的用户填写对培训师的评分,其中包括培训师对系统的熟悉程度,培训进度的把握,回答的问题是否满意,表达水平如何等,满分五分,用户可以无记名的打分。

开始了接下来的培训,把培训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尽量有了一定的准备以后,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做了越来越多的培训和得到用户的反馈,改进了流程的控制,表达方式更加适合培训,着装和身体语言也有了很好的表现能力。开始加入了自己的风格,有时即兴发挥,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一场,培训各位资深的销售经理,特别邀请了头和大老板参加,当天穿西装打领带,前一天还特地的找关系很好的项目经理做了一次试练。有了信心和底气,培训进展的特别顺利,其中有个小插曲,有个报表演示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得不到需要的结果,自己马上接着说有时候我们拿不到需要的结果,不用着急,于是Bla Bla的说起了如何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流程,既体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又表现了在出现紧急状况时的应急能力,记得当时头头们都笑了,之后聊天也有时候说到了这个。原因是一个开发顾问在优化这个报表。自己当时已经说High了,就接着白活说:“There is always surprise in our life, and we definitely will have a better result”“我们的生活中永远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而且我们也一定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还请了头在培训结束时讲了几句,给这次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四个月的时间,做了二十一场培训,一共一百一十号人。满分五分,最后平均四点七几,在控制培训进程方面还是稍有不足,四点三几,需要进行提高。

有了这次的培训经验,之后公司里关于SAP,SAP BI,Excel等系统和软件的培训任务全部都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即使有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系统,也会在有关专家的讨论和培训后,由自己负责。当然在自己不是对系统特别熟悉的时候,更多的细节需要注意,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和心得。

当时觉得自己做的已经很不错了,之后的经历才知道,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学习和提高,很多方面也可以做的更好,也应该做的更好。
作者: Mia888    时间: 2012-11-26 11:49
楼主是牛人!!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12-9 16:02
工作中对于信息系统培训的经历和心得之二

自己所在的集团公司里有一个厨具零售连锁加盟的公司,在澳洲有一百来家店,算很有名气的了。公司正在实施终端零售的系统,使用Pronto管理财务,采购和店面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这个系统的实施之后,开始培训公司总部和零售店的用户使用系统。

这次的培训和以前的有所不同,1.每一个Session的参加人数增加了不少,在10~15人之间,这对和IT部门协调设立培训室和对于对培训进度的把握有了更高的要求;2.在流程上不如实施顾问们熟悉,比如lay by的处理,打折卡的处理和贵宾卡的处理等,理解了这些,才能培训总部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跟踪,并能为高层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每次培训时有IT经理和实施顾问参加,他们对系统和流程的理解比自己深刻很多,培训过程中参与度很高。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在得到了头的支持后,堂而皇之的把Board Room作为暂时的培训室,而且人数增多对于培训进度的把握反而是有利的,主要是因为人数多了,和用户的互动反而少了,可以更多的关注需要培训的的内容和做好培训的准备;流程上的熟悉只能通过频繁的请教实施顾问和用户,了解清楚商业的流程和系统的流程,并积累一定的实际事例以用于在培训过程中的互动。

第三个问题刚开始还是困扰了自己一段时间,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各位顾问们在场的时候,也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流程插入一些评论和建议,而这些有可能和自己准备的流程上有一定的差别。比如有些在之后才会讲道的知识点,顾问们会在之前有关联的时候就提出来,而且阐述一番。由于自己的知识是他们传授的,所以有时会妥协的按照他们的方式进行演讲,失去了自己的步骤。而频繁的打断会使自己失去控制场面的能力,在当时也会觉得气场弱了。有时想把培训步骤拉回来,却暂时无法找到好的既给顾问们面子,而又能把步骤控制好的方式。之后开始向头和公司的其他经理请教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得到了很多有用的技巧。更多的有益的建议来自于和墨尔本一个亲戚的谈话。有一次去家里吃饭,刚好说到了这个,她也是专门做培训方面的。她讲到了几个很重要的点:1.在培训这个背景中,只要培训的结果足够好,自己就有了足够的成绩,要有以一种和顾问们共同合作把培训做好的精神,以管理者的身份协调和鼓励顾问们一起完成这个项目,这个是项目经理或者经理们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2.在培训前和顾问们请教,一起敲定培训的进程,如此在培训过程中顾问们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培训计划,也就会减少被打断的次数。另外培训过程中在需要的时候请顾问们帮忙,或者强调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贡献,这样做的好处也可以增进和顾问们的关系;3.如果无法做到前面的两点,那么在过程中和顾问们的互动就比较重要了,既要鼓励他们的参与,却也要在培训过程中建立一定的规则,在适当的时候加以适当的控制,掌握好这里的度非常重要。

接着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步的应用以上的方法,并增强自己在培训中与顾问们和用户们的互动的能力和找寻到建立规则中的度的把握能力。记忆犹新的是之后所经历的一次面试。公司是澳洲最大的钢铁公司,面试的职位是系统培训师。其中被问到了以下的问题:1.培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直抱怨系统的学员,如何协调并使单个学员的情绪不至于影响到当时参加的培训其他学员;2.培训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些学员已经掌握了培训的知识而又来参加培训,如何解决和协调无经验的和有经验的学员之间的培训内容;3.如果学员的岁数比较大,比较难以接受新的系统,如何使他们有兴趣或者接受新的系统培训;4.因为公司规模比较大,学员分布比较分散,如果做好远程的培训;5.如果学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如何协调各个部门学员之间的兴趣点并使他们都有兴趣参与到培训中来;6.如何跟踪和确认学员学习进度的跟踪等?

在培训中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非常感恩在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中就有机会接触并体验到如此之多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也非常感谢头在自己还没有多少经验的时候培养自己,给与自己多次历练的机会。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2-12-18 00:08
工作中对于信息系统培训的经历和心得之三

见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见识多了广了,我们才能不狭隘,不自傲,把自己放下来,使生活接地气。老人们常说,读万卷说,行万里路。又或者,望井观天,只有一孔之见;登山远望,方知天外有天。那么如何才能不坐井观天呢?就必须走出去,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去经历更多的事情,去更好的地方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具体到工作中,就是去更好的公司,学习这些公司在该行业中的Best Practice的做法和流程。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好的公司才有足够的额外投入来研究和优化自己的流程,请行业内的和强大的咨询团队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做事方法。所以说,成功都是有其内在的道理的。虽然好的公司并不一定代表一切都是好的或者对的,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感悟和见识去甄别,但至少让我们开阔了眼界,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如此做。

在第一份工作中做了很多的项目,需要做很多对于现有流程的优化。而当时的自己虽然有能力找到现有流程的不足,并通过和公司内部的Key Users们讨论做出一定范围内的改进,却没有足够的见识和经验对现有流程提出足够好的优化意见。于是自己走了出去,加入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呢?

很多其他流程的优化暂且不说,这次主要讲讲公司内部培训的流程和做法。话说在原来的公司,做了起码五十次以上的培训,也一直在改进自己培训的材料,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来到了新公司,很快也负责了培训这一块。这里的培训,更加注重流程化,把上面所说的培训材料和培训效果量化了出来,使各个部门和公司头头们能够很清晰的知道培训的成果。

很多方面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1.完善的文档和培训材料。公司里对于SAP实现过程中的文档保存的非常好,还有实施顾问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出了非常详细的系统流程图和用户的使用手册。如上面所说,这些文档分为几个方面:1).系统实施过程中讨论流程的电子邮件,包括为什么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2).系统实施后,顾问们对所有系统流程的存档,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Business Process Details Documents;3).终端用户的操作文档等。这些文档非常的珍贵,在实施顾问或者公司内部参与系统实施的人员离职后,新加入公司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对这些文档的研究,做到一定程度上对系统的熟悉,减少这个过程中重要知识的流失。曾经知道一些公司,在系统成功实施,顾问团队撤出以后,由于公司内部参与项目的重要成员离职,最后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而重新启用老系统的;

2.结合具体的职位和培训材料,量化公司内部各个职位需要的职能和系统操作要求,并相应的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比如Account Payable的职位,需要理解Product Return,Offset,Proforma Invoice等的系统流程,以及在系统中如何操作的细节要求。例如Product Return,需要了解好几个不同的Case,如Return approved without product back,Return approved with product back,Return rejected without product back等,还有相关的处理和供应商的事例,在系统中的处理都是有所不同的。再比如Sales General Manager的级别,可以接触到整个部门的预算,财务的Balance Sheet和Income Statement等,那么更多的需要用到SAP BI的报表系统,做好相应的培训以及确定GM们掌握了运用系统的技能就非常的必要。自己当时负责分析了公司里各个职位需要用到的SAP Finance和SAP BI报表系统的使用情况并做了相关的保存文档;

3.根据第2点做出的文档,细化各个操作流程,并做好量化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用户使用系统熟练程度的评估,以确保用户能够掌握日常的操作。在这里,细化和量化非常的重要。很多职位根据Scenario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操作,加以细化后可以分出近100个操作要求,有了这个用户使用指南,并在一定的熟悉以后,用户可以很有效率的进行日常的系统操作。在培训前,让用户对需要培训的内容和掌握程度打分,在培训后,让用户对培训内容和掌握程度再打分,可以量化培训的有效性,并确定下一次培训中需要重点包含的内容。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打分有一定的主观性,还得加上根据Scenario设计好的测试题,用户在测试系统中需要做相关的操作并提交答案,如此结合培训后的用户打分,就可以做出比较客观的使用熟练评估。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3-6-7 20:19
关于如何做好新员工的培训

对新员工的培训可以体现一个公司对员工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执行程度等。现在的企业往往花费巨大来培训新员工,既能体现公司愿意和员工共同发展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也能使新的员工在新的岗位上更快的创造出价值。

不同的企业对新员工有不同的培训体系:1. 大企业倾向于使用流程化的培训,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具体并实用的培训体系;2.中小型企业随着规模的减小,可在培训中投入的资源有限,会更多的使用言传身教的方法使新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成长。

大公司的流程化培训的体系优势是明显的,由于有足够的可支配的资源,新员工可以有两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慢慢熟悉各个与其工作相关的部门的工作流程与熟悉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而在有了总体的了解以后开始进入细节性的日常工作的入职培训。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大公司里有相对来说比较标准的工作流程,特别是有比较好的和完整的工作文档的建立,这对于新员工熟悉自己将来需要负责的内容有很好的效用。而且完善的流程和文档也可以在有核心员工离职时使知识和经验得以保留,这个在实践中是特别重要的。工作过的两家两百强以内的公司都有比较好的新员工培训流程,比如在员工入职前,人事部门就会根据员工的职责找出需要做的培训,进而做出一份具体的前两周新员工需要熟悉的点和确定培训人员的时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新员工在入职时由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而出现的不安定状态。接着开始了员工培训,比如第一天人事和各部门头头脑脑们对公司文化,公司现有业务,各部门的负责范围和发展规划等做比较概览性的介绍,当然还有比较激动人心的公司特有的福利津贴等。接着由直属上司带着介绍其他部门的合作伙伴和了解他/她们的相关业务。再者部门内部的经验分享和相关业务的了解等。然后开始根据现有的文档和离职员工做的入职培训等。

由于中小企业无法调动大量的资源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所以大多选择有离职员工进行直接的入职培训和交接,或者选取部门内部比较资深的员工作为导师型对新员工进行指导,新员工在遇到问题或者无法解决的事情时给与一定的帮助。这两种方式都非常依赖于培训人员的个人素养,是否愿意在日常负责的工作外,花费额外的精神和精力培训新员工。首先就是是否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这方面,由于本来就有不少需要负责的事务,如果新员工无法找到合适的时机就提问,就会降低培训者的积极性;其次如《杜拉拉升职记》里说的“教会了徒弟,死了师傅”,很多培训者在培训的过程中也无法很投入的去教新人。

即使新员工遇到了一位好师傅,既愿意教徒弟,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那么非常的好。这里会涉及到一个如何使用新员工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做培训。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一方面是说教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才更有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被培训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比如有些人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别人的一举一动进行学习和领悟,并从中总结出如此做的原因;而有些人却只能在开始时给与比较明确的指导,并教授其有效的思考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积累和对所传授的思想方法的领会和提高。两种人各有特长,所适应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不难看出,通常来讲,第一种人偏向于文科生或者比较早接触社会的人,通常比较敏锐,能很好的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快速的反应,并从中学到东西;而第二种人偏向于学理工科或者一定的学习文科的人,大多通过努力不懈的自学,掌握到了一定的知识,而由于理工科的特点,比较多的是定律,定理等,所以这类人很少会去质疑被传授知识的正确性,于是渐渐的养成了在接受培训时更容易吸收培训者总结的经验教训。所以对于第一类人,传授知识不一定有很好的作用,更好的方法是在做的过程中把他/她们带在身边,让他/她们自己看,自己学,在其出现疑惑的时候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就可以了;对于第二类人,传授知识却需要占到很大的比重,培训者需要从总揽,然后逐步深入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并在开始的时候进行实时的演习,在一两次以后,他/她们就会很快的把这些知识巩固起来,比第一类人要快,而且有系统性。

我们常常在经历过后忘掉当时努力时的迷茫和彷徨,也往往只模糊的记得我们通过了艰苦的努力最后有所成就,而如何的艰苦和经历的时间却经常性的被放大或者缩短。于是我们对于新的接受培训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总会觉得他/她们没有足够的努力,花太多的时间进行吸收或者学习,也没有太多的效率。其实培训的人们可以努力的仔细的回想我们自己当初的经历,想想清楚时,我们也和现在的新人一样是这么过来的,只是我们在回忆中把这个过程缩短了,当时的艰难困苦也随着时间的打磨而不再那么的深刻。希望做培训的人在新员工的培训中,可以给新员工更多的耐心,理解不同人需要不同的培训方式,并不以其接受方式不同而质疑新员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愿意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传授知识和经验给新员工。
作者: wila    时间: 2013-6-8 13:54
mark
作者: cranesnow    时间: 2013-6-16 14:48
  果断mark+学习~~

作者: Orange00    时间: 2013-6-16 14:57
mark
作者: whitecats    时间: 2013-6-16 15:00
精品文章啊,希望lz在Qld过得舒心舒服,抱得美人归
作者: pinkdreamer    时间: 2013-6-16 20:25
这位不是健身的大哥吗?
呵呵
写的好。。。。
我有次去给客户介绍如何准备导入数据,结果另一个客户不请自来
安排了20分钟的介绍,他在那说了18分钟。。。。。。
最后留给我2分钟

然后应该准备数据的那个客户在那两分钟也不是很认证听,跟另一个客户又约了一次meeting,说看看需要准备什么

虽说被人忽视还是小郁闷了一下,回去跟老板交代的时候还是很positive的,说另一个客户是我们的strong
sponsor,把该讲的技术点都讲到了,还运用了大量的实例。。。。
作者: gifox    时间: 2013-6-16 20:31
一看。lz一开始就走sap,好钱途阿。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3-7-13 09:21
pinkdreamer 发表于 2013-6-16 20:25
这位不是健身的大哥吗?
呵呵
写的好。。。。

是啊是啊,健身效果不错,回归好好工作的节奏了。

感谢你的分享啊,等明天分分给你补上哈。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3-7-13 09:24
刚好一年了,回来看看,庆祝一下。和之前预测的一样,没写多少哈。可还是慢慢的,慢慢的在继续写哈。
作者: footerly    时间: 2013-7-19 19:54
mark!useful!
作者: Ronny    时间: 2013-7-22 11:34
hxsh2000 发表于 2013-7-13 09:24
刚好一年了,回来看看,庆祝一下。和之前预测的一样,没写多少哈。可还是慢慢的,慢慢的在继续写哈。 ...

我们公司上了新系统 可是培训一塌糊涂 本来指望着能学些东西 现在 唉

lz有空就多写一些吧 相信很多筒子对sap有兴趣
作者: mmyy77    时间: 2013-7-22 13:14
感谢lz分享经历!

作者: 花花小米    时间: 2013-7-22 15:17
hxsh2000 发表于 2013-7-13 09:24
刚好一年了,回来看看,庆祝一下。和之前预测的一样,没写多少哈。可还是慢慢的,慢慢的在继续写哈。 ...

谢谢lz热心分享〜
才发现我去年就顶过帖了啊。学习了!
作者: 紫衣    时间: 2013-8-11 22:15
这个写得很好很详细,感谢分享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3-12-8 11:47
去年找工作的时候特别的active,尝试了很多,比如面试完后写的thank you letter。以前也都有写,却从没有得到什么反馈,也一直在怀疑到底有没有用。这次的面试后的thank you letter就得到中介和雇主的很好的feedback,坚定了写好的thank you letter是非常重要的信心。

第一封thank you letter是在见了中介以后写的。当天就谈了一下公司的状况,外加职位上的一些需求,比如需要什么skills,需要什么qualification等。由于广告说的是可以直接report给上市公司的CFO,是自己特别喜欢的职位,回来后非常认真的按照和中介交流的结果写了以下的thank you letter。接下来中介直接把这封信forward给了CFO,给的feedback非常的好。中介也回了封很positive的感谢信,说写的很好,CFO很高兴,然后确定面试时间。而到了面试开始的时候,CFO再次提到了这封信,然后面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技术相关的问题就统统跳过了,面试的过程就是在谈他对公司整个financial systems的构架和想法,然后自己根据以前的经验对这个构架的想法和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和解决方案。感觉这封信还是很有用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这份工作的用心和重视。

Hi XXXX,

It was nice to catch up with you yesterday and I enjoyed the time so much.  I am quite happy for you to help me to approach XXXX.

I am quite confident I can do this job in high standard and my relevant experience matches the requirements so much.

1. I have 4 years experience to report to the CFO and the management team directly.  In these four years, I built my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to get familiar with what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re looking for and utilize my technical skills and business analysis skills to make those things happened, such as reporting and process improvement.  I believe this experience could put me in a good posi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candidates.

2. I have almost 5 years experience in SAP areas across SAP FI, SD, MM, PP, ABAP, BW, BI and BO.  In technical sides, I have built my skills to develop ABAP programs and BI / BO cubes and reports.  Moreover, with deep knowledge in SAP Flat Tables give me superior advantages to understand the SAP Data Structure which makes the reports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Furthermore, experience in functional modules, particularly in FI and SD, strengthen my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system and provide comprehensive solution to process improvement in a cost effective way.

3. I have almost 5 years experience to do the SAP training and liaise with the key shareholders, key users and end users.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est and standing helps me so much to work with them efficiently and build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m.

There are more than these three points, such as studying towards CA program.

Thanks once again for your time and effort and let us catch up soon.

Best Regards

XXXX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3-12-8 12:04
第二封thank you letter是在和CFO面试后写的,根据和CFO谈话的内容对第一封进行了一定的update。

Hi XXXX,

Thanks for helping me to arrange the meeting with XXXX on XXXX.  I had a great chat with XXXX and I would like to say thanks to XXXX.  Could you please kindly help me to forward this email to XXXX?

Hi XXXX,

It was great to have a chat with you yesterday.  Thanks so much for spending time to shar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your plan in the SAP and BPC reporting areas with me.  I was impressed on these four steps BPC improvement strategy: 1. Create the Budget vs Current report; 2. Set up the data loading process between SAP and BPC; 3. S&OP report, such as GP in different level; 4. SAP operation improvement.  I am quite confident I am the one who can make it happen in a high standard.

1. Almost 5 years experience to work with the directors and the management team, 4 years of them reported directly to CFO -- have the ability to discuss the requirements with the business key users and clearly understand what they are looking for;

2. Almost 5 years experience to work with the technical consultants -- have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into technical requirements, such as Scoping and Detailed Technical Requirement;

3. Almost 5 years experience in the system Post Go-Live environment -- understand the key users' feelings and difficulties to use the new system and know how to handle the situations;

4. Almost 5 years experience in SAP R3/ECC6 and BW/BI/BO BPC -- have strong technical background in SAP, understand the modules setting and the system process, especially in FI module;

5. Almost 1 year experience in the large company environment (Fortune 500) -- understand the "Best Practice" in the standard documentation, training process and reporting suite.

6. Master degree in Business Systems and Study toward CA program.

As you mentioned, XXXX's plan fits my career plan.  This attracts me so much.  And I am sure I can learn a lot from you with your superio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est Regards

XXXX
作者: aiyede    时间: 2013-12-8 13:11
欢迎lz来布里斯本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3-12-16 21:34
本帖最后由 hxsh2000 于 2013-12-16 22:44 编辑

推荐一本非常好的职场小说《职场动物进化手册》
http://book.sina.com.cn/nzt/1096014690_zhichangdw/

讲的是工作中各种类型的人,在办公室中的做法和地位。主要是从比较正面的心态如何对待办公室中的关系和如何更好的工作。

讲述的这个办公室里
"
这间动物办公室,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存在着一个清楚的食物链。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职场生态圈里的动物,自享有豁免权的哈叭狗经理而下,共有七种动物分成四个阶层:

第一层,狐狸和笨猪。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本事不足以服狗,但仰承哈叭狗经理的鼻息,狐狸在这方面还有所保留,最明显不过的是笨猪了。只要是哈叭狗经理的决定,无论什么情况下笨猪都是无条件的拥护。

第二层,桀骜不训的野牛。野牛的工作能力很强,但是自行其事,蔑视哈叭狗经理的权威。哈叭狗经理却拿他无可奈何。

第三层,蠢驴和目前的尖耳朵,他们承担了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目前工作量仍然在增加之中,每天要从早做到晚,得不到片刻的喘息。

第四层:刺猬和老鼠,他们的工作不积极,很多事情他们不插手还好,一插手局面反而更加混乱,所以乐得袖手旁观。
"

关于工作的性质

动物职场上的工作分为四种:

第一种:面子活,也可以称之为形象工程。

只需付出极少的劳动和最小的代价,就能够让包括老板主管在内的大家都感到满意的工作,这包括:老板或主管最关心的事情,做在老板或主管眼皮子底下的工作,以及花费不多却能带来轰轰烈烈的效应的工作。这种工作一般都是主管亲历亲为,或者是交给听话的笨猪来做,狐狸凭借自己的狡滑也能沾上一点边,但蠢驴却决计碰不到一点,因为他们太忙了。

第二种:日常工作。

这些活可作可不作,拖下去也没关系,干好了也没用处,但是工作量大,琐碎繁重,没完没了,所以蠢驴们主要是用来做这些工作。这种无意义的工作做得再多,也不会为蠢驴自己带来丝毫益处,这就导致了蠢驴实用价值最低,甚至还比不上什么工作都不作的老鼠和臭鼬——他们至少还可以不做不错,而蠢驴却是做得越多,错误越多。

第三种:垃圾工作。

这种工作处处存在,如对付难缠的客户,把坏消息报告给老板,提出老板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等等。通常情形下大家都回避这些垃圾工作,但如果事情迫到头上来了,一定要有狗做的话,那就只能是蠢驴来做。因为蠢驴没有头脑,分辨不出来垃圾工作,而且蠢驴也养成了工作的习惯,会习惯性的把垃圾工作接下来。最终导致自己也成为了垃圾员工。

第四种:陷阱工作。

这种工作的坏处比垃圾工作还要可怕,无论你有多么大的本事,一旦让这种工作缠上,铁定会死得很难看。这些工作包括:前任留下的烂摊子,专横的老板下达给部门的无法完成的任务。再次警告,这种工作要在你脑子里亮八百盏红灯,绝计碰不得。

动物职场安全区域:

绿灯区:形象工程,平步青云之路

黄灯区:日常工作,无升职之喜,但也无解职之虞

红灯区:垃圾工作,危险,从事这种工作,就会沦落为垃圾员工

死亡区:陷阱工作,极度危险,一旦遭遇,逃无可逃

附:职场工作价值评判指标体系:

说明,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则,在职场中地位越高,拥有信息量就越充分,对组织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也就看得越准确,而基层职员由于掌握信息相对不足,判别一项工作或项目的价值标准,只能从高层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来判断。

作者: thundom    时间: 2014-2-24 22: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usspiggy    时间: 2014-4-16 17:57
很有含金量,收藏了。
作者: majiazy    时间: 2014-4-16 17:59
占座慢慢看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5-11-8 21:09
折腾了一圈,重新开始找墨尔本的工作了哈!布里斯班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7-5-4 22:07
回墨尔本一年多了,找了一段时间工作,主要找的Finance Systems Manager和Finance Systems Project Manager。面试了几个工作,先做了三个月的NetSuite Asset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r,现在做SAP ECC6 Project Manager (SD, MM, FICO, HR Payroll),回到原点了哈
作者: steveking    时间: 2017-5-7 10:43
hxsh2000 发表于 2017-5-4 22:07
回墨尔本一年多了,找了一段时间工作,主要找的Finance Systems Manager和Finance Systems Project Manager ...

饶了一圈,心情也许很复杂吧
作者: teresajiang    时间: 2017-5-7 11:00
太精彩了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7-5-8 22:28
steveking 发表于 2017-5-7 10:43
饶了一圈,心情也许很复杂吧

嘿嘿,还好啦!回到墨尔本,其实挺怀念布里斯班温暖阳光的冬天和春天的,特别适合户外运动。现在就上下班窝家里陪小娃子了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17-5-8 22:28
teresajiang 发表于 2017-5-7 11:00
太精彩了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20-12-21 10:05
本帖最后由 hxsh2000 于 2020-12-22 11:54 编辑

开头六年,从一个中小公司的BA混到了澳洲前十公司的Finance Systems Lead
然后又用了八年的时间,从Finance Systems Lead回到了能源行业公司里做Analytics Manager。中间经历了各个行业,不同公司的项目经理,Finance Reporting and Systems Lead等职位。
心得就是,从刚刚够得到职位的时候(照着现有的流程做好),到真正能游刃有余的驾驭好相应的职位,需要几年好好的吸收和提高的。当积累足够的时候,也就是可以向上继续走的时候了。
还有就是年轻的时候,很多时候觉得努力了,就能继续的往上。之后自己遇到了沉沉浮浮,看多了很多高管和同事的起起落落,才理解了职场,靠的是运气,机遇和努力的总和。那么多年的职场,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直线往上,而是上上下下,起起伏伏的曲线;而中间往下的时期,永远有着巨大的挑战,有时几个月,有时几年,只有靠不停的磨,持续的努力,来度过这段时间,并期待能等到好的机会。
作者: mianbaobaomian    时间: 2020-12-22 07:03
hxsh2000 发表于 2020-12-21 11:05
开头六年,从一个中小公司的BA混到了澳洲前十公司的Finance Systems Lead
然后又用了八年的时间,从Finance ...

好文顶起来,手动点赞!
楼主现在在墨尔本什么行业工作啊,有空私信交流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20-12-22 08:58
gifox 发表于 2013-6-16 21:31
一看。lz一开始就走sap,好钱途阿。

SAP好了那几年,现在感觉已经没有啥发展了。BHP, Rio, AusNet等好多都在实施了整个公司的SAP系统后,把主要的SAP team给放到东南亚等地区,澳洲只留下少数的团队。S/4 HANA能够带来的Value和整个实施起来的Cost增加的对比,吸引不了新的客户。
对于一个没有增长和维持增量的市场,能创造的新机会不多。现在改成做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nalytics,Data Lake,Financial Planning这块了,也算是跟随潮流了哈。
作者: gifox    时间: 2020-12-22 09:07
hxsh2000 发表于 2020-12-22 08:58
SAP好了那几年,现在感觉已经没有啥发展了。BHP, Rio, AusNet等好多都在实施了整个公司的SAP系统后,把主 ...

7年前嘛,现在不一样了,与时俱进最好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20-12-22 09:07
本帖最后由 hxsh2000 于 2020-12-26 13:36 编辑

觉得近几年做的比较杂,还是参与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项目的。比如和四大的M&A做的一些Merge and Divestment Analysis的项目,和Accenture & Oracle做的Oracle EPM Analytics Cloud的Implementation and business transition,和公司内部BI团队做的关于Corporate Data and Analytics Strategy的项目,给一个德国公司做澳洲分公司的SAP Implementation的Project Manager;还有给一个几十个人的小公司做NetSuite Implementation。
这些项目里,我都是代表Finance或者Business参与进来的。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20-12-22 09:10
gifox 发表于 2020-12-22 10:07
7年前嘛,现在不一样了,与时俱进最好

是啊,中途转向或者说从头开始还是很艰难的,直到能确定和找到新的方向。不容易啊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20-12-22 09:23
mianbaobaomian 发表于 2020-12-22 08:03
好文顶起来,手动点赞!
楼主现在在墨尔本什么行业工作啊,有空私信交流 ...

在Mining, Resource & Energy行业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20-12-24 18:09
2020年是挺有意思的一年,总是有惊喜。年初的时候是惊,年末的时候还好,是喜。
去年花了很多精力和公司里财务的最高层打下了很好的关系,一起参与了几个大的项目后,觉得应该是有机会在集团公司做到Manager甚至Senior Manager的,结果去年的年终和年末,整个公司的高层等相继离职。新上来的管理层走的是稳妥路线和层级管理,觉得之前打下的好关系几乎都没了,就开始找工作了。
今年年初,通过几个面试,在二月拿到了一个航空公司的Finance Systems Manager,有六个direct report外加管理海外的系统提供商。很高兴找到好的机会并且是自己喜欢的职位,果断辞职。结果三月中疫情更加严重,重创了航空业,只能在和头商量后留在了原公司,并且小升了一级。之后就一直在家上班,越上越觉得郁闷,根本看不到未来的机会。
九月底墨尔本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机会也多了不少。在连续搞砸了两个很好的机会后,觉得当时的情绪管理和状态无法让自己好好的面试并拿到好职位,于是又一次辞职了。并在之后的一个月内,面试的两个职位都准备和表现的很好,拿到了职位。于是在年末开始了现在的工作,算是自己现阶段的dream job了,行业和工作内容都很喜欢。算是有了个喜的结果。
作者: hxsh2000    时间: 2020-12-24 18:31
还记得2012年中,找到了更好的职位,从一个五百强的本地分公司离职,当时的职位是SAP FICO Specialist。
当时来面试的一个哥们,是从堪培拉过来面试的,从简历看有着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且都有了好多年的SAP的顾问经历。当时就觉得,为什么他需要来参加这种工作的应聘呢?这么有经验肯定是能找到更好的。而只有不到五年工作经验的自己,找到的也是五百强的team lead岗位了,所以觉得无论如何,自己在有了十年工作以上的时候,肯定能够继续往上走的,阻碍自己往上走的就是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而已。
可没想到,在那四年以后,当自己从布里斯班回到墨尔本,并且墨尔本几乎没有矿业的时候,也只能什么工作都找,都试试。而即使是一些analyst和specialist的工作,都可能因为行业的关系而没法拿到。也才真正体会到了职业低潮时困惑和挣扎。而有了这么一段长时间的低谷,也消磨了原本的锐气,不再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更能理解其他人的职场沉浮和努力。




欢迎光临 新足迹 (https://oursteps.co/bbs/forum.php/bbs/forum.ph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