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说说我溜猫的经历.-照片已经上了 (2009-4-6) suel · 小生意经历体会三 (2015-1-22) 嘛嘛咪咪
· 小男孩的生日蛋糕__cars (2008-11-22) 紫雪花 · 又将一年端午节 (2009-5-24) 太阳星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8877|回复: 62

[中国(含港澳台)] 胶片里的2005年之甘南果洛川西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1 23: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autrant 于 2013-3-10 20:18 编辑

胶片里的2005年之甘南果洛川西北

其实这已经是古董级别的旅行了,想起来写它的原因是,我终于把我闲置多年的 KONICA MINOLTA DIMAGE SCAN DUAL 4安装到现在的VISTA系统下了,然后把我今年回国带回来的老胶片扫描了几条,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看看新的扫描软件效果如何,另一方面,也算是跟着老照片又重新走了一趟那年的旅程。

但是在回忆的过程中我痛苦地发现,虽然仅仅过去了7年不到,但是很多细节我已经记不得了,当然也有很多在脑海里时不时会跳出来,让我呆呆地愣上几秒钟,我知道这次旅程已经在我的生命里刻上了永远都无法磨灭的印记,虽然我不知道它刻在那里,虽然我想的时候基本是永远都找不到它,但是它就像电台里的某一首歌,总会在你猝不及防的那一刻突然的出现。

我之所以如上这么写,并不是因为这次旅程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虽然我们比较深入地进入了还没有汉化得很严重的藏民居住生活的地方,但这依然和别的旅行摄影没有区别。这旅行之所以不同,只是因为对我而言,这是我生命里的一个拐点,从这次旅行之后,我走上了跟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原因嘛,呵呵,已经超出了这个帖子应该描述的范畴了。

还是回到旅行的本身吧。

我得感谢色影无忌的丽人行和ejz,我这次旅行的上海同伴,还有没事折腾和涛涛,两个北京的朋友。因为他们在之后色影无忌上的帖子{丽人行:我得西行漫记II}纪录了我们这次很详细的行程,在逐一翻看旧帖和地图,然后再对照着自己的照片,我最终还是把整个行程基本回忆了起来,但是成都及如何回上海的这一段已经消失了,无论如何,我都无法找到一点的蛛丝马迹来帮我回忆起这最后两天的事情,不过好在那些跟这个帖子里我想纪录的没有太多关系。



我们这次旅行一共是5人1车,从兰州出发,途经夏河(拉卜楞寺)、碌曲(郎木寺)、唐克、阿坝、久治、达日、玛多、玉树、石渠、甘孜、(亚青寺)、色达、马尔康,最后在成都结束,全程一共18天。
特别介绍一下我们的司机朋友,没事折腾,在越野圈里人称大何,曾经拿过全国的越野赛团体冠军的,多次自架进出西藏新疆,特别是西藏,我们这次旅行他是全程的车夫兼GPS

废话太多,切正题,行程如下:

第一天:2005年8月13日,从上海飞往兰州,与先期从北京驾车抵达兰州的没事折腾(大何)和涛涛会合。中午大何的兰州朋友请我们吃饭,下午出发,晚上约9点到达夏河县的拉卜楞寺。

第二天:2005年8月14日,上午在拉卜楞寺,赶上喇嘛们上早课。整个中午在寺里参观、拍摄。午饭在寺外一家清真面馆吃面 。下午4点左右,杀到郎木寺,因为时间比较晚了,在这里简单参观拍照我们就杀奔唐克 。晚上10点左右到达以九曲黄河第一弯闻名的唐克,当晚住在唐克。
从郎木寺到唐克,一般都走G213国道到若尔盖,然后走S309省道到唐克,可是大何不知何故带我们走了一条没有沥青的土路,由于夜黑在一个三岔口他犹豫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巧的是我们居然在黑夜碰到了一对骑摩托车的藏族父子,尽管语言不通,但是他们还是搞明白了我们的目的地,并表示跟我们同路,让我们跟着他们即可。
然后我们就见识了藏族人民的高潮摩托车技术,路很烂,到处都是脸盘或者小澡盆大小的坑,但是前面的藏族朋友闪展腾挪一路一直以60到90公里的时速前进,这个路摩托车两个轮子语到坑比较容易躲,但是四个轮子的陆巡就困难了,还好司机是大何,这一路能躲就躲,不能躲就冲过去了,居然一步没落下,不过这也为我们第二天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第三天:2005年8月15日,一早离开住宿的旅店,来到黄河第一弯看了一看,在这里看到了此行的第一个经幡阵。随后我们驱车直奔阿坝。不幸的是,下午2、3点的时候,在离阿坝大约还有80多公里的草原上,我们的车子出故障了,原因么,肯定是头一天晚上的那段烂路。经过2个多小时的维修,最终确认无法坚持到阿坝,于是我们做好了在野外过夜的准备。幸运的我们,碰到了好几拨乐于助人的藏民,先是让我们的一位朋友搭车赶往阿坝求助,然后有藏民帮忙到数公里外的镇上买水,太阳下山了还有路过的藏族警察替我们警戒。最后,大约晚上10点多,从阿坝请来了修车师傅,我们则搭乘藏民的卡车于深夜到达阿坝县城。

第四/五天:2005年8月16、17日,因为等待修理厂从成都购买轴承配件,我们在阿坝待了两天。虽然这两天是计划外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很悠闲地在阿坝逛格尔登寺,拜访活佛,参观僧人制作坛城,旁听他们上早课,看他们辩经,给格尔登寺的铁棒喇嘛拍照。这两天也让大家适应了海拔高度,为以后的行程作了很好的准备。

第六天:8月18日,车子修好,我们继续上路,出了阿坝县城后先去拜访了大何的师傅,结果扑了个空,继续上路后,中途在久治的经幡山滞留小半天拍照,晚上11点左右到达达日县城。

第七天:8月19日 达日的经幡山更是壮观,我们从达日一出发,先在山上拍了半天,中午左右才开始正式上路。傍晚到花石峡。穿过花石峡,到达玛多县城。夜宿玛多。

第八天:8月20日,一本想去双湖,后来走道一个不知名得湖泊我们就返回了,中午到黑牛沟午饭后。下午,翻过一连串的垭口后,来到我们此行海拔最高的巴颜克拉山口,在晚上9点,到达玉树。到达玉树县城之前,我们经过了著名的新寨玛尼城(嘉那玛尼堆)。这是一座由大约21亿块玛尼石堆垒起来的城堡,据称数量称冠世界。

第九天:8月21日,离开玉树,原路返回,到嘉那玛尼堆,参观当地最大寺庙结古寺,然后经歇武,沿307 /217省道到达石渠县城。
本来到达石渠之前,我们计划去看世界上最长的玛尼墙--巴格玛尼墙,结果几个月前大何走过的浮桥被拆了,而湍急的河流把这前往巴格玛尼唯一的路隔断,巴格玛尼去不成了,而我们也开始担心第二天前往松格玛尼的路程,但是晚上在石渠得到好消息,去松格玛尼的路修通了!

第十天:8月22日,从石渠出发,向松格玛尼而去。出石渠县城20来公里,到达阿日扎乡。继续前行,路上我们还拉上来一辆陷在泥坑里的三菱。到达松格玛尼,我们搭起帐篷,露营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藏民都不懂汉语,我们只能打手势来简单交流,单是基本没有什么效果,反正他们看我们什么都很好奇,我们也差不多。在这里拍了不少照片,这次扫描的主要也是这里的照片。

第十一天:8月23日早晨,与当地的藏民挥手道别,驱车绕松格玛尼城转了9圈,然后踏上了归途。两个小时后我们回到石渠,在这里吃了午饭。下午离开石渠,下午到左钦(竹庆)乡的竹庆寺,简单参观后我们继续上路。路上对于下一个目的地,丽人行和大何产生了严重分歧,丽人行坚持要去亚青寺,而大何要直接杀奔色达。最终我们达成一致,先去亚青寺,再去色达!晚上11点,我们终于到达甘孜县城。

第十二天8月24日,从甘孜出发赶往位于甘孜和白玉之间的亚青寺。这是一座颇具规模的佛学院,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就汇聚了约8000名来自各地的佛教信徒来此学习,其中有2/3的学员是觉姆,也就是尼姑。与色达五明佛学院相比,亚青寺的规模虽然小一些,但是整个气氛更加宽松些,拍摄比较自由,最后我们还是很感谢丽人行,如果不是她的坚持,我们就错过了这个很不错的寺庙。

天色渐晚时,我们离开了亚青寺,经过约4个小时的赶路,又回到了甘孜县城。

第十三天:8月25日,离开甘孜,前往色达。在路上,经过一座藏民的神山,山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几个山峰上都挂满了经幡,还有很多藏民在转山。我们一路行车一路打听这座山的名字,却发现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同。后来在神山管理处见到一则告示,知道了山名叫做奶龙山。

下午,在离色达县城不远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座经幡塔,旁边有藏民在制作擦擦。从经幡塔往山上去,是色达三大寺庙之一的东嘎寺(洞嘎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集体跳舞的僧人。傍晚时分,到色达县城。县城焕然一新的让大何找不着北:这就是原来破破烂烂的色达吗?这就是国家级贫困县色达吗?我们下榻的色达县政府宾馆,论设施绝对赶得上沿海地区三星级的酒店。看不懂了...

第十四天:8月26日,色达五明佛学院,位于色达县城东南18公里处。1985年开始兴建,短短十几年,这里聚集了数万众修行者。不过我们去的时候大环境很不好,据说上面刚刚清理过,僧侣少了很多,而且禁止拍照。不过我们还是带着相机进入了,缩手缩脚的拍得很不尽兴。

8月26日下午我们离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深夜到达草灯乡一座很小的寺庙——扎西日冈寺。这是大何的师傅苒拉活佛的寺庙。

当天晚上,我们就住在寺里。

第十五天(8月27日)参观寺庙,傍晚时分,我们告别金刚上师和众喇嘛,和活佛一起去马尔康。当晚,我们住在马尔康。

第三天(8月28日),我们结束了整个行程,从马尔康驱车经过小金、四姑娘山、卧龙,回到成都,然后从成都飞回了上海。


全部照片均为胶片拍摄。

[ 本帖最后由 autrant 于 2012-6-22 20:4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6积分 +50 收起 理由
baby_dream + 3 谢谢奉献
astina + 18 感谢分享
shintaku + 2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6-21 23: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先说松格玛尼石经城吧,我干什么事情都是没有顺序,既然猫版催,我就捡已经扫了的先上。

松格嘛呢石经城,它的外观像一座城堡,又有点像寺庙,高约10米,长宽有百米见方,城墙上同样有一排排摆放着诸神像的“窗口”,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进去后里面也是一层层一圈圈的嘛呢墙,中间有狭窄的通道,弯来拐去好似一座迷宫。由于石块垒得太高,地面已不堪重负而下沉,据说它地面上的部分有多高,陷入地底下的就有多深,因此,尽管人们仍在不断地往上放石块,可嘛呢城并不见明显的增高。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没有任何框架支撑,也没用任何粘合剂,完全是人们你一块我一块随意堆砌起来的“城楼”,竟然能够历经千年岿然不动。

我们去那里的时候,土路已经开通,虽说路况很差,但是毕竟越野车可以开进去了,而就在我们去之前几个月,我们的司机大何刚刚自己一个人一辆车闯了一趟,结果陷在河里差点儿连命都没了,幸亏当地人救了他和他的车,由此可以知道在这之前,这里是多么的闭塞,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藏民才依旧保持纯朴的本性!

松格玛尼城的历史据说有千年之久,格萨尔王为了纪念阵亡的将士而留下,之后的岁岁年年,不停的有藏民来此添加石块,形成今天的城堡,而构成这个城堡的每一块石头上,都雕刻着六字真言`经文或者是精美的佛像。

不过在我的胶片里,大多都是来此转经的藏民的影像。因为我们在那里扎营,跟他们尝试沟通,所以他们对于我们的拍摄没有丝毫的抗拒,相反大多数都很好奇。

[ 本帖最后由 autrant 于 2012-6-23 19:2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6积分 +38 收起 理由
baby_dream + 3 感谢分享
大成若缺 + 5
ayeeda + 5 母女俩好像戴反了帽子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1 23: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继续松格玛尼石经城

[ 本帖最后由 autrant 于 2012-6-23 19:2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26 收起 理由
baby_dream + 2 谢谢奉献
yxl72 + 10 感谢分享
bcfc489 + 2 就最后2分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6-21 23: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坑留给亚青寺

去亚青寺纯粹是个意外,去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寺庙,而且整个行程我就是一个字,爱哪儿哪儿,随便。
所以丽人行和大何发生分歧,大何要直接去色达五明佛学院,而丽人行坚持中间插播一个亚青寺,在我们大家谁都不是很清楚这是个什么地方的时候,四个男人充分表现了绅士风度,去。

但是结果我们都很满意,因为后边的色达太压抑了,拍得很不爽,但是在亚青寺就轻松自在得多,遗憾的是我们留给那里的时间太少了!

另外,我的这组照片拍摄于2005年,如果你看到现在的亚青寺照片跟我的有很大不同,这没什么奇怪的,因为那里一天天在发展扩大!

交通指南::成都出发,可走南线或北线
南线:成都--康定--理塘(差十二公里时分路向北)--新龙--新龙北40公里分路过桥往土木寺方向--与甘北路交汇继续沿甘北路向西--约八十公里见路边有路牌指向左(此地向前八公里即为昌台镇)--七公里到亚青
北线:成都--泸定--向康方向二十公里右侧姑咱方向分路到丹巴--八美--道孚--卢霍--甘孜--走甘白路(不建议从德格走,路烂)--一百三十公里到亚青寺分路口----七公里到亚青.
我们那次的实际路线:玉树--歇武--石渠--甘孜--亚青寺

亚青寺简介:亚青寺——亚青邬金禅修圣处。始建于公元1985年,由大圆满成就者 喇嘛阿秋仁波切住持。亚青寺位于四川甘孜,建在四面环山的草原湿地上,有数千间信徒居住的小木屋,纵横交错的河流包围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每当清晨或黄昏,炊烟弥漫,河水闪耀着金光,颂经声随风远远传来,犹如天籁,动人心弦。主传宁玛巴大圆满实修教法耳传窍诀(成熟口诀法)——极密心滴部之车却(直断)、脱嘎(顿超) 。并严格要求弟子闭关实修。

     在亚青寺修学,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寺院至今未通电。可这一切并未能阻止有志实修者的脚步,2000年时汉族四众弟子已达百余人,常住修学的汉族弟子亦有五十余人。亚青寺现常住有四千余僧尼,以河为界分为扎巴、尼众两区,共八个洲。扎巴(出家男众)区分为五个洲:法性光明洲、轮涅法性洲、普贤静虑洲、大乐解脱道洲、明体自解脱洲;尼众(出家女众)区分为三个洲:乐空双运洲、普贤大乐洲及二谛双运洲。

     亚青寺的“圆满光明殿”(亚青寺大经堂的名称),是仿照著名的桑耶寺主殿“邬孜大殿”而建,外形气势磅礴,内有160根柱子组成,这一切都有着深远的喻意。

这里觉姆(尼姑)很多。

河对面的沙洲上,就是觉姆们的居住地,据说有觉姆抄近路涉水渡河被淹死之后,主持阿秋下决心筹款建了这座桥


这是整个行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女孩子,可惜无论是数码还是胶片,都无法拍出我见到她那时刻的感受,清澈的眼神,但是蓬乱不堪的头发和油乎乎的衣着,那一刻我很想带她回上海,可是语言不通,我拉着她的小手,跟带着她的觉姆走了一小段路,直到桥前,才分手


圆满光明殿,正在听课


下课了


坐在草地上的觉姆,大概是在静修,我从她前面经过,就像空气一样




冒雨趴在草地上学习的小觉姆,发现我在拍她,很友善的冲我笑了,旁边是经幡


集体转经,即便是下雨也要转,我估计是他们每天的课程之一


[ 本帖最后由 autrant 于 2012-6-24 17:0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5积分 +57 收起 理由
baby_dream + 3
bcfc489 + 4 感谢分享
yxl72 + 1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1 23: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坑给格尔登寺

位于阿坝县城外的格尔登寺是四川境内最大的格鲁教派寺院,位于阿坝县城西北角,距县城一公里左右,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寺院建筑鳞次栉比,颇为壮观,严然是一座小城市。其僧侣最多时达4000之众。
  该寺始建于清同治9年间(1870年),属若尔盖达扎朗摩格尔登寺的子寺。经过100余年的发展,该寺已成为安多藏区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
  该寺由金碧辉煌的大经堂、四个札仓、五个佛殿和许多各式各样的僧舍构成。围绕寺院四周的转经走廊长两公里,安装有5000余个转经筒。每逢举办宗教活动,可云集僧侣一千余人,场面十分壮观。
   格尔登白塔是该寺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它底座边长25米,成正方形,高39米,七层,雄居于寺院前的高地上,十几公里以外都能见到它高大神秘的身影。塔的四周有24座小白塔环绕拱托,塔内供奉着千尊佛像,精湛的壁画600余幅,可与大型艺术展览馆媲美,游人可入内拾梯逐层欣赏。有诗赞曰:峥嵘倚汉,突兀凌空。梯转如穿窟,门开似出笼。宝瓶影射天年月,金峰声传奇海上风。虚檐拱斗,作成巧石穿花凤;绝顶留云,造就浮屠绕舞龙,远眺可观千里外,高登似在九霄中。

请注意这个地方是阿坝县城,只是阿坝州下辖县,而阿坝州的首府在马尔康。

不过如果现在要去这里旅游的话,我建议还是小心为上,因为最近这里发生数起僧人自焚事件。事实上我们去那里的时候绝大多数僧人还是很友好的,我们甚至参观了一些年轻扎巴的住所,更厉害的是,该寺的铁棒喇嘛,也就是执法僧,据说是寺庙里地委仅次于活佛的,听说我们到寺庙参观后,专门拍他的小弟子请我们去他的住所,我们还给他拍了照。在阿坝的2整天时间里,参观寺庙,观看辩经,观看僧人制作精美的坛城,旁听全寺僧侣的早课,我们算是因祸得福,车子虽然坏了,但是等待修车的两天里,很悠闲的把格尔登寺逛了个遍,这两天里,我们只遇到一个态度非常不友好的喇嘛,居然用英文冲我们大喊大嚷。

不过现在的情况,估计要比我们去的时候糟糕得多


还有更多照片,明天继续




见缝插针了,藏族传统上貌似没有学校,寺院事实上起到了学校的作用,也就是说,僧侣才有资格接受教育。格尔登寺的规模相当大,据说是黄教得六大寺院之一,这里的小和尚也特别的多,我们在阿坝的这几天,无论是旁听早课,看辩经,或者是在寺里参观,都能看到很多的小扎巴,自然的,他们也就成了我们的拍摄对象。













铁棒喇嘛地位很高,如果把寺庙比作学校的话,感觉就像是教务长,上早课的时候,我们亲眼看到他身披袈裟,手持铁棒,威严地在大堂里来回走动,铁棒一下下敲击地面,相当有震慑力,还有几个不听话的小扎巴,被揪出来罚站。
辩经的时候,铁棒喇嘛也在一边,是不是喊上几句


[ 本帖最后由 autrant 于 2012-6-25 17:5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5积分 +32 收起 理由
baby_dream + 1 感谢分享
BLK + 3 精品文章
hr6970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1 23: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今天的坑是留给色达五明佛学院的。
但是遗憾的是我在这里留下的照片太少,而且实在拿不出手,不过为了凑个数,照片还是照旧会上的。

我记得2003年还是04年的时候,在一期的摄影杂志上看到过一张跨页的照片,在一片荒凉的山沟里,沟底有几座寺庙,而沟旁的山坡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简陋的小棚屋,那些小小的棚屋尽管及其简陋,但是那种漫山遍野的气势,当时就把我震惊了,从那时以后,我就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个叫色达的地方,那里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

色达五明佛学院位于甘孜东南18公里处,那里有一条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佛学院就坐落在这里。

百度百科是这么介绍的:
距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城20余公里处,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也称色达佛学院。色达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之一。 这里的僧舍很壮观,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建筑规模虽都不很大,但装饰考究而辉煌;身披桨红色僧袍的喇嘛和尼姑来来往往,空气中充满生机和祥和气氛。 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叫做“坛城”(音译)。它的上半部分是转经的地方,据说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能够好;下面一层是转经筒,金色的圆筒在人们干枯的手转过之后留下一串悠长的嘎吱嘎吱的响声。
历史:色达五明佛学院由晋美彭措大师于1980年创建。由于当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佛学院发展相当迅速。据称全盛时期学院有僧众(喇嘛、觉姆[女性修行者]、居士等)逾万人。但由于学院地处偏僻,除佛教圈内人,外人知之甚少。2001年,学院因宗教问题被政府强制撤除部分僧舍,遣返僧众,并派遣工作组入驻。

很不幸,我们去的时候,工作组尚在,去之前大何就再三叮嘱,我们可能会被允许进入,但是肯定不允许拍照。但是既然到了,总归是想拍些东西的,所以我就怀揣了一个柯尼卡的巧思,我想总不至于搜身吧。
最终我们托大何军车牌的福气,还是顺利的进入佛学院,但是气氛感觉很奇怪,我们自己也很紧张,相机不敢轻易拿出来,很怕惹事端。

我们在那里转了小半天,这里条件真的叫一个艰苦,绝大多数棚屋都非常简陋,路也泥泞不堪,很难想象那些修行者在冬天也可以在这里修行学习佛法,我们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居家有空调,出门有车马,即便如此依然感到不满足,但是这些虔诚的佛教徒,在堪堪能遮风挡雨的小棚屋里,忍受酷暑寒冬的煎熬,只为修行佛法。
我并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没办法否认信仰的力量,我不知道那对还是错,但是作为一个天天生活在大城市,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忙碌终生的人来说,如果可能,到这里来看看,并不为学习佛法,也会有些启发的吧。

交通方式,自驾比较好吧,路线:成都——都江堰——汶川——理县——米亚罗——马尔康——翁达——色达

我们因为是从青海过来,所以是从甘孜出发的,走一条小路,先经过一个东嘎寺,然后到色达,东嘎寺后面我还会有介绍的。



上一张谷歌地图的照片,可以看出来很多僧舍被拆掉的痕迹。色达僧众最多时,有人说超过十万,也有人说六万,但是我们去的时候发现规模确实不如照片上那么壮观了


经堂前后左右本来都有僧舍围绕的,现在少了一半


这是讲经的广场,有阁楼环绕,据说无论冬夏,上至活佛一律都在这里露天讲经学习



简陋的僧舍


这照片看上去就知道是偷偷摸摸拍的



经堂内部


山顶坛城


[ 本帖最后由 autrant 于 2012-6-26 22:0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8 收起 理由
baby_dream + 3 感谢分享
老猫晒太阳 + 1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6-21 23: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老猫晒太阳 于 2012-6-21 23:37 发表
哇,重拳出手了。


没有重拳,只有太极拳。我就慢慢扫,坑也慢慢添, 今天太晚了,明天继续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2 19: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CrystalBell 于 2012-6-22 14:08 发表
小女孩的目光好清澈, 让我有瞬间的震动.

那边清澈的眼神最不缺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3 19: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哈哈,我可鸭梨山大了
原帖由 老猫晒太阳 于 2012-6-22 23:00 发表
我不催你,就是表示一下热情。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3 19: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觉不一样吧,不过若论清晰度,胶片是不如数码了
原帖由 老猫晒太阳 于 2012-6-22 23:04 发表
胶片排人像还真是柔和,现在的数码味还是清冷。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3 22: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cfc489 于 2012-6-23 22:21 发表

小小的粗颗粒,时代感会强烈些


是的,反转片,以前的拍摄经验是减一点曝光会使色彩饱和度更好,可是现在发现这是扫描的效果会差一点儿,颗粒粗一些。
不过我觉得这对于题材来说,没有什么不好的效果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6-23 22: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cfc489 于 2012-6-23 22:30 发表
孩子们的神态抓得真好,自然,纯朴,还带着鼻涕泡,呵呵


嗯,他们在镜头面前非常自然,心里的好奇啥的都表现在脸上。

另外估计是生活条件和高海拔气候的原因吧,他们很少洗脸洗澡的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3 23: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藏民一生都在念经,我所知也仅是皮毛,他们念经的方式很多,口念是最直接也最慢的,他们手里拿的佛珠是用来计数的,每念一遍则捻过一个珠子,整串珠子捻过一遍为100次,大多数手串上还有额外的计数器,最多可计算到几十万上百万次。
除了口念,像转经,朝圣,挂经幡,转动手里的转经轮,或者到寺庙磕长头,每种方式都有不同的计算方式,相当于念多少遍经文。藏族人不重今世重来世,希望能在来世的六届轮回中有好的转世。

所以在圣山圣湖圣城寺庙,到处都能看到转经的藏民
原帖由 bcfc489 于 2012-6-23 23:26 发表
这座石经城是有点震撼了,转经是指这些蔵民围绕着它走动祭拜吧?能看到他们手中握着的神器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8 收起 理由
hr6970 + 2 感谢分享
老猫晒太阳 + 6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4 00: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老猫晒太阳 于 2012-6-23 23:47 发表
对了,问问楼主有没有什么讲西藏的历史书看看,我要看白痴版本的。


这还真不知道,很多我都是道听途说,不过有两个建议,一是可以通过藏传佛教去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或者说这是必须的。二是国内史学家写的西藏历史不看也罢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4 12: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其实现在倒是很少看到骑马的藏民了,除非是到交通极为不便的地区。通常我们见得最多的还是骑摩托车的,而且藏民的骑风相当彪悍,我们从郎木寺到唐克的那段夜行,带路的藏民真的是让我们开了眼
原帖由 hr6970 于 2012-6-24 10:10 发表
照片拍得很好。
生活在世界屋脊的西藏人除了至高无上的信仰之外,马应该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了,LZ有这方面的照片么?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4 15: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黑白胶片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6-24 15: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边我会侧重行程景点的,摄影版的图片我会精选一些,所以虽是同时发帖,但是侧重点不同,而且摄影版的那一帖内容将远不止甘南果洛和川西北的,因为所有的胶片我都预备放在那个帖子里

原帖由 dickson 于 2012-6-24 15:17 发表
摄影版我都给精华了, 你还在这里更新啥啊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4 16: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4楼坑已填

发表于 2012-6-24 22: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猫版
http://ca-soc.org/wpmu284a/yunguiding/2010/03/08/于西藏历史的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老猫晒太阳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6-24 22: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老猫晒太阳 于 2012-6-24 22:22 发表
这个评语太牛了,看来我得从这本读起,
编辑推荐
梅·戈尔斯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藏学家,在西方藏学界独树一帜,贡献巨大。《喇嘛王国的覆灭》一书集西方藏学研究之大成,是其代表之作,也是西方研究西藏现代史的权威著作。
...



也许这个更适合?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186205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5 17: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5楼添加了格尔登寺小扎巴的照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6-25 21: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cfc489 于 2012-6-25 21:23 发表

哈哈,那就直接精3吧


谢谢你这么厚爱这个帖子,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了。

其实能加精当然是件开心的事

不过我觉得网络上发个帖,最开心的还是与人交流得到的共鸣吧。虽然是自己一个人的旅行体验和记录,看到有人喜欢,才是最开心的。

这个帖发了也有几天了,不过我感觉可能受限于地域和文化`知名度及旅行便利程度的影响,在这个板块里并没有很多人喜欢这个帖子,颇有些孤独的感觉。

也许还是像新西兰斐济马尔代夫日本欧洲这一类的旅行目的地更吸引人吧

[ 本帖最后由 autrant 于 2012-6-25 21: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2 收起 理由
yxl72 + 6 别这么说,,很多人喜欢的。。
老猫晒太阳 + 6 偶的错。-____-b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5 22: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老猫晒太阳 于 2012-6-25 22:07 发表
话也不能这么说,我当年的拜山帖,两天都没有人理我。



原帖由 bcfc489 于 2012-6-25 22:12 发表

这样LZ就在色版另开帖了
其实开始也没有仔细读LZ的前序,后来看着照片再回过头读它,才能体会到LZ的那种感受。
不是故意与斑竹开玩笑,个人感觉是篇不多见的好文


哈哈,没有那么严重啦,其实我最早开始在摄影版发帖的时候还不知道行路版,知道之后其实一直很纠结,因为我的绝大多数照片都是旅行中拍的。之所以在这里发帖是因为这些老照片勾起我对那段旅程的回忆,所以想分享一下,因为我觉得足迹这类帖子不多。

不过能得一二知己,足已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8 收起 理由
yxl72 + 8 请一定要多来踩踩
astina + 10 多来行路版分享不一样的旅行啊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5 22: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cfc489 于 2012-6-25 19:21 发表
Lz多少与藏傅佛教有点缘分,高僧可不会轻易让人拍照吧


我不知道,我不信佛教,不过对于宗教,我还是很抱有敬畏之心,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

我这次的旅行是被人硬拉去的,后来就既来之则安之,当散心了,但是随着旅途的深入,我反而平静了很多,缘份,我不强求,是我的总会来,不是我的,求也没用。

出发之前我就已经看到我回上海之后的结果,旅途之中,我就慢慢地平静下来,接受结果。

我从没拍过这么多人,不管是高僧还是小孩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7 收起 理由
bcfc489 + 4 是佛缘和爱心
老猫晒太阳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5 22: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astina 于 2012-6-25 22:36 发表


那也不是这么说,我觉得哈,首先发帖是为了娱乐自己,如果能够得到共鸣和喜欢,那算是额外的bonus。如果贴子寂寞,也就寂寞了,至少自己在写下这些文字,传上这些照片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回顾走过的路,体验过的心情的一个机会,以及精神的小小满足。



哈哈,是这么回事儿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6 21: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今天的坑留给色达五明佛学院
抄一段网上的介绍:
尊贵的第十三世 嘉瓦喇嘛之师──伏藏大师列饶林巴尊者,其化身即如意宝 晋美彭措法王。一九八0年,为振兴正法,广利有情,法王在“大密乘光身静处,成就四业之圣地”,著名的第一世敦珠仁波切之修行地,及十三位心子同时成就虹光身之胜地──今四川省色达县喇荣沟畔,创建了学修並重的大学院──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一九八七年五月,班禪大师亲自批准了五明佛学院成立,並尊称上师晋美彭措为“圣者法王”。

五明佛学院开设的课程可分为:显宗和密宗两大部份,而显宗是日后修学密宗的基础。有人以为藏传佛教唯有密宗,其实不然,藏传佛教中显密同样发达,其从印度翻译的显宗经论之浩瀚实不逊於汉传佛教。且与汉传佛教相比,其次第严谨,修学系统性的特点尤为突出。明朝时中兴宁玛巴的无垢光尊者龙钦巴曾作过如是教诫:末法时代,唯有闻思究竟的人方可证悟大圆满。闻思的第一步即是学显宗教法。学院里开设的显宗课程有戒律、因明、俱舍、中观、般若五大类。藏族僧众们上课要求特别严格,在第二天上课时不但要背出头一天的颂辞,而且还要完整地复述出其主要內容。各科修完,一般需四、五年时间,然后经过严格的答辩,与大众前激烈的辩论,过关者可获得堪布(法师)的称号,才有资格给他人讲经说法。经过这段时间扎实的学习,能使学人对三宝获得决定的信心,在知见上生起甚深的定解,避免於日后的修道中误入歧途,更不可能受种种邪知邪见的蛊惑。

密宗课程开设有加行、续部讲解和传授大圆满诀窍。所传的密法中还有大幻化网、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无论是仁波切堪布,还是一般僧眾,在修密法正行之前必须先修满五个加行,其时间一般与学显宗教法同步。具体为:

皈依。学佛之人皈依后,皈依之心並不能直接如量生起,这皈依修法就为增上、坚定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从而为出世间的种种功德打下基础。
发菩提心。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标志是,发起了为救渡一切眾生而誓愿成佛的真实菩提心。这是进修菩萨道、圆满佛果的最根本的因,在此基础上才能生起大乘的一切功德。
忏悔。眾生无始以来积集了种种身口意罪业,致使远离解脱沉沦生死。密宗以最殊胜之忏罪法──金刚萨埵忏罪法遣除罪障,使三门清净,功德得以迅速增长。
献曼达。佛又可称作两足尊──福慧资粮具足。眾生福薄慧浅,修此殊胜的献曼达,可迅速圆满福慧资粮。
上师瑜伽。上师为佛法僧三宝的总集体,密乘的修学功德均源自上师,於上师信心大者,单修此法即可成就。
五个加行需按次第而修,每个加行中都有一特定的密咒,每个密咒至少应念满十万遍,並且不以修满一轮为足。加行好比是对自己的善根培土施肥,土质只有从贫瘠改造为肥沃深厚后,才有长出参天大木的基础。即令圣者法王,学法时也共修满二轮加行。加行修完,显密闻思获得了一定的定解,並接受了大圆满灌顶后,便接著修大圆满中的特殊加行,完成后方正式开始修正行的彻却(立断)与托噶(顿超),其修行步骤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学院在弘扬以寧玛巴大圆满显密教法为主的法要的同时,並广泛吸收其余教派的菁华。如法王曾开讲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每年还要多次讲解萨迦派大德图美无著尊者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法王每到外地弘法,均要讲授此论。

汉藏佛教秉承不同的传承体系,各自结出了丰硕成果。然而由於高原地理的阻隔,歷史上两地佛教甚少交流,以致互存讥嫌。至今藏地仍有人认为“和尚教”非佛陀所说之教法;汉地则看“喇嘛教”又是摇铃,又是打鼓,多视其为巫术类,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深入对方而遽下结论,结果造下了谤法的地狱之罪。法王以其將大圆满弘遍南瞻部洲的宏愿及与汉人的甚深缘分而在五明佛学院开设的汉僧部,促进了汉藏佛学的交流,弥补了这一缺憾。

法王亲自挑选出三位大堪布给汉地僧俗弟子传授显密教法及藏文。十几年间,共讲授了:《中论》、《入中论》、《入菩萨行论》、《定解宝灯论》、《中观宝鬘论》、《格言宝藏论》等显密法教及许多大圆满的论典及诀窍。

四方佛弟子受法王功德的感召,纷至沓来,投师学法。学院现有藏族、汉族常住眾上万人。在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藏区,能匯集成这么大规模的教团,实为一大奇蹟。

法王一直强调,凡来学院长住学法的人,无论藏汉、僧俗,必须遵守这三条原则:团结互助、严守戒律、精进於闻思修。

学院於严格的四眾戒律外,还制定了相应的纪律。如男女出家人之间禁止接触、交谈,其居住区域分开很远,中间隔一居士区,相互不能进入对方区域。即使居士也不例外,居士区也是男女眾分开居住,男女居士严禁单独交往,如结伴行走,绕坛城等都在禁止之列。

法王传法在大经堂內,全体藏汉僧俗均参加听讲。经堂三面围廊,中间为一大片露天水泥地,可容纳一万多人。这里听法必须严格遵照佛教中的规矩:脱鞋、脱帽、不能打伞。而藏地气候恶劣,冬春两季气候寒冷,时常风雪交加,灌进听法者的衣领;夏天的太阳没遮没拦,紫外线又特强,照在人身上如热铁板炙烫一般;或是阴雨绵绵,水泥地上早已积水成汪,而听法者照例坐在湿漉漉的地上,只用披单为经书挡雨,任凭雨水淋在身上,两个钟头的一堂课下来,已成雨人。即使大活佛、大堪布也安然处於大眾之中,没有例外。

每天傍晚六~八点钟,大经堂里便人声鼎沸,犹如闹市,眾多喇嘛匯集到这里,参加每天例行的辩经法会。辩经是藏传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它能遣除疑难,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內容,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为今后修行、弘法打下扎实的基础,所谓“听十遍不如辩一遍”即是此理。

时趋末世,正法渐隱,邪说渐盛,芸芸眾生莫衷一是。然而由於法王这样的大成就者创建了五明佛学院这样的殊胜道场传播著正法,使眾生又找到了修行的真实依靠,找回了成佛救度群生的信心。这正可说是末法中的正法。讚曰:

大悲重振世尊教  雪域高揚正法旗

一從文殊獅子吼  虹光花雨映天西


——以上文字资料出自: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6-26 22: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如果有时间就不怕,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去,身体适应就好

原帖由 dootbear 于 2012-6-26 08:34 发表
虽然可能没机会去西藏了 ( 怕高原反应)。
但是, 楼主的这一册相片的确很精彩!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6 22: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youpassit:) 于 2012-6-25 22:32 发表
LZ你又多个粉丝啦
被猫版拉来看的,确实好看,不过都7年了肯定好多记忆都没了,1年都忘得很快的,你要快快更新哦


汗,确实忘了很多,为了写这个帖子,一边翻照片,一边翻以前在色影无忌发的贴子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6 22: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yxl72 于 2012-6-26 08:56 发表
LZ千瓦不要这么说。

贴子我一直再看。文字和图片都很出色。

视角和大众游客不同,,但绝对不代表不欢迎

欣赏LZ能把7年前的旅程都写的如此精彩。

这就是摄影的魅力,可以把旅程精华完整记录。

也希望你能分享更多旅程在行路板。
原帖由 yxl72 于 2012-6-26 09:42 发表
看了LZ首页介绍,车是一定要备的,还要一个很懂路况的朋友
你能找到这么厉害的司机真是一种缘分。
不知住宿和饮食条件如何。
想多了解一些。。谢谢


谢谢!

我对吃住向来不在意,也从不记录这方面的信息。不过到了那边也不用担心,很多川菜馆,口味都很不错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yxl72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于 2012-6-26 22: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tra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tra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6楼已更新。

发现坑少了,继续补充吧

到达色达之前我们路过东嘎寺,在寺庙附近,我们看到了一家藏民在制作擦擦。擦擦是什么?
看看百度怎么说的:
擦擦一词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语对梵语的音译,至今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藏区还沿用;其二,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音响,为拟声字;其三,藏语"萨"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本应该做"萨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

总之,擦擦是指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塔。绝大多数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是为常例;亦不排除变例,即由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一种特大型的擦擦。此种擦擦尺寸较大,存世量较少。

根据"擦擦"一词的第一种来源说,即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大约在13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式擦擦又传入杭州、北京等地。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 或"拓模泥像"等。

原初,擦擦一词仅用来表示佛塔,后来才衍生出佛像。大者盈尺,小不足半寸。以浮雕为多,圆雕为少,塔擦除外。藏地原习惯专称浮雕者为擦擦,汉地及以往书面用语称"模印泥佛"、"脱模泥佛",东北、内蒙俗称"板儿佛"、"佛瓦",北京一带习种"泥饽饽"。此外还有"泥塔模"、"泥塔婆"等等,称谓极杂乱,总之诸称谓均为"擦擦"的各种说法。如今,凡是用凹型模具磕制的泥质小佛像、塔,不论浮雕或圆雕,只要属于藏传佛教系列,均以擦擦称谓一概而论,似已约定俗成。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 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马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观想礼赞。此外,过去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把盛有擦擦的嘎乌戴在发髻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

擦擦从工艺上可分为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和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形制大致有两类: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在色彩上又分为素泥、设色、泥金或二者兼具,此外尚有风干与火焙之别。从成分上看,擦擦的类别也较多。一般是用最普遍的泥土,考究的则用阿嘎土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另一种是用泥质药浆或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除此之外,还有将自己的上师、父母及亲友的骨灰,遗物与土混合制成的擦擦,以期消除罪业,或者表示将身体供奉于佛,类似唐代的"善业泥"。

擦擦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风俗演变而来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其题材大多为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诸题材制作成的擦擦均符合最基本的藏传佛教仪轨。被藏传佛教僧俗视禳灾祈福的宗教圣物,不可亵渎。

在这里拍了不少照片,可惜由于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毁了大半卷胶片。心痛啊

制作擦擦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张,可惜把拍摄参数打印在底片上了,我胡乱盖了半天章,前景中人物的脸都没法看了


做擦擦的小姑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31 收起 理由
baby_dream + 3 感谢分享
老猫晒太阳 + 18 感谢分享
yxl72 + 1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螞蟻的老窩-wordpress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