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标题: 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破?(5月4日更新语言习得和双语养育及3岁做kumon英语) [打印本页]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4-27 13:29
标题: 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破?(5月4日更新语言习得和双语养育及3岁做kumon英语)
本帖最后由 chatchat 于 2017-5-8 17:01 编辑

前言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教养孩子的套路中西不同,家家不同,书虫我倾向于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指导我们的行动。(想起女儿在小学二年级的scripture class宗教课同校长和老师说,我是无神论者,我相信科学!)好吧,我们从小学科学,重视科学,但文科生的我,虽然已经成功地把“相信科学”“灌输”给孩子,对于科学概念的认识实在很模糊。后来进澳洲学校读书以后,才深刻理解,科学不只是我们从小教科书里写的定论,而且是一种方法论:系统性地追求知识的原则和程序,包括认识和提出问题,搜集观察和实验的数据,提出和验证模型。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人文学科,科学并没有定论,只有共识;而即使共识也常常被挑战,甚至被推翻!所以,教养孩子不是照本宣科而需要科学的方法以及配套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具体地说,首先要认识到,养孩子不能靠与生俱来的本能,也不靠代代相传的家学,光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知道一些“共识”了解一些谬误;第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educated choices,并且在育儿过程中不断观察,搜集信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策略;第三,在心态上要认识到我们自己的缺陷和孩子的不完美,不追求“最”好,甚至不追求“最”合适,只求要紧环节理性抉择;第四,孩子生长不可逆,但我们的行为可以矫正,正因为我们不是完人,不是神,我们会犯错误而不自知,需要同他人交流,接受反馈,假如我们犯了错,曾经的投入就是sunken cost沉没成本,要及时止损。

言归正传,同“早教”最关联的学科是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让我们来看一下来自心理学著名研究的启示。

主要参考书:
Weiten, W.(2007)Psychology: themes & variation. Belmont, CA: Thomson Higher Education.

学习理论
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破?
智商和情商
关于幸福
幸福的能力
语言习得理论和双语养育
认知文化差异和双语养育的好处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4-27 13:34
经常有家长抱怨:“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这里的学习通常指同学校有关的,academic learning,对于小孩子来说,指认字,读书,写字,做算术。然而学习的本意其实很广泛,从儿童早期教育来说,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因为所有人类天生有求知欲,天生爱学习。心理学研究广义的学习learning: 所有因为经历/体验而来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知识的改变。

讲到学习,首先要说巴甫洛夫的狗和他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lassic conditioning.巴甫洛夫是一百多年前的俄罗斯生理学家,他因在消化领域的研究而得过诺贝尔奖。为了研究唾液在消化中的作用,他的研究团队给狗做了小手术,从面颊插入导管以搜集唾液。随着研究的深入,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食物入嘴之前,在闻到气味之前就会分泌唾液。一段时间后,狗甚至会在没有消化刺激的时候分泌唾液:只要给狗看经常喂食用的容器,或者听到喂食人的脚步声。巴甫洛夫因此设计了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在隔离额外刺激的环境中,通过无条件刺激(喂食造成唾液)和中性刺激(节拍器)配对出现,使得狗建立了听到节拍器就流口水的所谓“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有妈妈相信杜曼闪卡法,每天花时间全心全意同孩子一起看闪卡,孩子爱上闪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牧场主给狼投喂含少量氯化锂的羊肉,让狼头晕,恶心并开始呕吐,狼痊愈后,把他们放到羊群里,他们一闻到羊的味道就逃跑。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且深刻影响、启发着后世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对婴儿Albert的实验成功地建立了Albert对小白鼠,进而有毛动物的恐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家认识到经典条件反射虽然可以解释和说明很多人类行为,尤其是制约条件先于条件反射的情况,但是,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受后果的影响。于是,在二十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了工具制约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三十年代,斯金纳提出了操控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作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行为都有后果,有些后果会强化行为,比如,孩子哭了,妈妈会抱孩子,哭这个行为获得了奖励(妈妈抱),孩子哭的频率会增加;同样,孩子哭了,妈妈会给换尿布,移除了孩子厌恶的刺激,下次孩子尿了会哭;再有,孩子哭了,妈妈说,不喜欢孩子哭,不理睬孩子了,会减少孩子哭的频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条件反射和操控反射理论研究也有了新的发现,比如,反射的建立会受到遗传特征的限制,著名的案例是浣熊可以被训练往盒子里投单个硬币,当它们拿到两个以上硬币时,它们不愿意投硬币而是坚持摩擦硬币就像它们经常摩擦食物一样;再比如,因为人类进化过程中对食物中毒的经验,关于味道厌恶的嗅觉条件反射可以不需要重复就建立,而且会隔很长时间的还没有消亡,于此同时,其他中性视觉和听觉刺激却不能建立条件反射;还有,反射研究越来越偏向认知的作用,最著名的实验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托尔曼实验室。托尔曼让三组老鼠走迷宫,延迟奖励组老鼠在前十天同控制组比没啥大差,但一旦开始获得食物奖励,它们立即比开始就有奖励但老鼠还要厉害了!说明它们在前面十天已经“潜伏学习”了,一旦有了奖励,“认知地图”立即开始起作用。托尔曼还通过改变迷宫结构来证明老鼠学习走迷宫是复杂的认知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还有很多其他认知行为心理学家也通过实验研究刺激信号间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来证明认知的作用。

除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控反射理论外,人类还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改变行为或态度,称观察学习 observational learning。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在反思“替身/榜样的 vicariously”经典条件反射和操控反射机制。比如,足迹网友讨价还价买了便宜货,我们也去tgg坚持要个低价;前面有人一脚踩坑里,我们看见了就避开它。用在儿童教育上,孩子打人,大人惩罚他,给个大耳刮子,大人实际上用行动告诉孩子,要达到某个后果,可以通过暴力。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有四个必要条件:
注意:注意观察对象的行为和后果
保持:记忆观察结果
再现:复制观察对象的行为
动机:是否有机会实施行为
他同时也指出了认知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他认为,观察学习到的行为和实际实施的行为有差别,人们更愿意实施那些可能得到强化的行为。举例说,昨天我同一11年级生说选课的事情,他说,根据学校往年的情况,我选了数学而不是戏剧,因为我只要努力做题,数学总是能拿好成绩,但努力练习却不一定能拿戏剧高分,因为戏剧考试平分太主观。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4-27 13:36
讲完了学习理论,让我们回头看问题: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破?

人类经由学习而改变,我们的孩子天生“爱”“学习”。孩子的行为是他的遗传,生长环境和学习的结果。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孩子“不爱”学习某些东西(academic study),排除遗传上的疾病,我们可以说,这个“不爱”是环境和学习的结果,而且“不爱”是可以通过“重建reconditioning”来改变的。What is learned can be unlearned.如果“爱学习”是我们想要的行为,那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孩子的生长环境帮助孩子学习“爱学习”,也是我常说的,帮助孩子建立“脾性disposition”.

普通孩子的生长环境里,最重要的部分是父母的教养行为。首先当然要说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否给孩子做出了爱学习的榜样。一般父母是书虫的家庭,孩子“不爱学习”的可能性比较小,有的父母本身不大喜欢读书,为了孩子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变?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有的家长习惯看电脑,上网,现在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更多地用科技手段学习,虽然本人喜欢看书,不可否认,看电脑也能帮助孩子“爱学习”,只要父母传递正确的信息: 人需要一定的“学问literacy”才能正常生活过好日子。

“学问”是个很好的词,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不“爱学习”爱玩ipad游戏。其实电子游戏里有很多学问,澳洲it移民比较多,能不能运用专长帮助孩子把游戏玩精玩好呢?这是后话。

对于幼小的孩子,问题在于,孩子是怎么样“爱”上ipad/手机游戏的。有的家长说,我限制孩子玩游戏,只有周末可以玩。有的说,今天孩子乖,奖励玩ipad一小时。这种做法,给孩子暗示,ipad 是个好东西,是奖励。于此相对应的是,家长会说,必须先写完中文字才能玩。写中文字是一种惩罚。每一次奖励和惩罚都强化孩子的行为。假如这不是家长想要的结果,是不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关于奖励,又要说到内在动力的问题。本人认为,有学问是很有乐趣的事情,从小到大都“爱学习”(虽然在国内也不是好学生);对孩子来说,游戏也好,读书也好,都是奇妙的新世界,都可能乐在其中。我认为读书更重要,就给孩子提供丰富的书的环境,坚持亲子阅读,孩子自然在书中找到乐趣,而且这种乐趣经历了国内小学老师的高压打击保留下来,孩子一直处在自觉学习的状态。当然,本人对学习也有很开放的态度,写同人文是学习,研究范冰冰也是学习。因此,在我们家,学习本身就是奖励,孩子因为学习好,校内校外,亲戚朋友间常受到表扬,在网上社区也颇受尊重,都是额外的好处,更不用说不上补习班经济上也省了。

有的孩子,还是需要一定的奖励的,但怎么奖也值得探讨。心理学家为研究正面强化(奖励)的作用分别实施了,定期,不定期,同频率,变频率的实验,操控反射的建立在速度和稳定性上各有不同。
个人理解,固定的可预期的奖励,比如考100分的奖励,容易产生惰性;时不时的惊喜能带来美丽的后果。习惯建立的初期密集的变频奖励能帮助迅速建立并巩固习惯。

回到走迷宫的小白鼠,个人认为,因为一开始没有奖励,小白鼠们是不是在走迷宫过程中对走迷宫这个行为本身产生了兴趣?是不是因为乐在其中而建立了更完善的认知地图?那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孩子一点自由探索的时间,给他们一个乐在其中的机会?

假如孩子已经“不爱”学习了,父母是时候检讨自己的行为,思考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看看能不能让孩子走回去,重新变得爱学习。

人类天生爱学习,有些激进的进化心理学家们认为,各个物种在进化中建立了独特的学习机制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解决他们特有的问题。我觉得,父母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假如做不到帮助他们爱学习,至少不要扼杀他们的求知欲。有一个现象很好地证明了孩子的天性: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如父母没文化,不重视孩子教育;或父母忙于工作,不管孩子;或家里穷,孩子生活担子重,等情况,但孩子最后却能脱颖而出。

让我们以这个视频结束关于“学习”的学习。
https://v.qq.com/x/page/s0357024873.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jtK32mGJQ

作者: 大牛哥    时间: 2017-4-27 13:40
其实”相信科学“也是一种宗教

欢迎加入我的逻辑教
作者: cosbfs    时间: 2017-4-27 13:45
是的,一直在摸索怎么更好地教育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给予正确的指引是目标,但是现在缺少方法论,需要从书本汲取知识。谢谢楼主的分享,期待后续。
作者: david72s    时间: 2017-4-27 13:47
哈哈,我家老大就是不爱学习,也学的不好。我也没打算把他改造成爱学习的孩子,毕竟世界是多元化的,有爱学习、学习好的,就有不爱学习、学习不好的。但是他热爱足球、热爱游戏、热爱与人交往,性格开朗阳光,对我来说就够了。考中学时逼迫一下子,考不上精英就家门口中学吧!
作者: simoninaustrali    时间: 2017-4-27 13:51
那他爱啥?只要不是什么都不爱和爱恶趣味就可以了。
作者: simoninaustrali    时间: 2017-4-27 13:52
david72s 发表于 2017-4-27 13:47
哈哈,我家老大就是不爱学习,也学的不好。我也没打算把他改造成爱学习的孩子,毕竟世界是多元化的,有爱学 ...

是啊,特别澳洲,情商比智商重要。我觉得孩子情商低才要担心。但情商貌似和父母教育有很大关系。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4-27 14:02
这电影看得好感动。
作者: datou1981    时间: 2017-4-27 14:06
其实培养social技能更重要。有时候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华人考了比较好的学校。读了比较好的专业,入了医生律师的行业。但是没有看到后来他们发展状况。大部分人发展并不好。等到了职业中期才发现social的重要性。
作者: 小小白虎    时间: 2017-4-27 15:15
楼主,请问那个小白鼠实验的曲线图呢?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4-27 15:32
[attach]1724982[/attach]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4-27 20:55
关于小白鼠实验。我妈妈就说过,孩子读书成绩好不能进行奖励和表扬,只能对孩子努力读书的行为进行奖励和表扬。

关于大人打小孩。回想我们那个年代,基本都是这样教育的。成为暴力分子的也不多呀。我觉得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没办法用一两个简单理论去总结对应行为的结果。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4-27 21:56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4-27 20:55
关于小白鼠实验。我妈妈就说过,孩子读书成绩好不能进行奖励和表扬,只能对孩子努力读书的行为进行奖励和表 ...

我跟你妈妈观点一致。我常常表扬孩子努力,表扬她的提高,让她不要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比以前的自己进步了,就值得高兴。。

那个大骂孩子,我觉得跟大环境有关,一般我们小时候挨训或挨打比较多,父母打几下,也不会有什么心理阴影。。现在不一样啦,别说训孩子,跟孩子讲话都得注意语气,孩子帮忙干个事情还要说谢谢。。呵呵

作者: jtlld    时间: 2017-4-28 04:06
楼主要是能把文章中家长应该怎么做用加粗字体就好了。读起来会一目了然:-)
作者: yuxuanlin    时间: 2017-4-28 09:46
家长应该怎么做, 是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特点来把握的, 而不是别人怎么做, 你就学; 书本理论怎么说, 你就怎么做。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思考的人, 看书学习是寻求一个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研究问题的思考体系,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思考的模式, 在实践生活中验证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思考模式。

学习如果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 建立分析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就是成功的。按照这个思路去走, 学习不会枯燥无味, 学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过程当中进行, 做练习只是其中一个很少的部分。

学会寻找答案, 学会自我学习和思考, 学会用自己的脑袋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分析问题, 才是学习的关键。这是我个人对于学习的理解。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4-28 11:03
jtlld 发表于 2017-4-28 04:06
楼主要是能把文章中家长应该怎么做用加粗字体就好了。读起来会一目了然:-) ...

看起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觉得。。。。感觉写的有点散。。
可以把家长该怎么办,分类用point的形式标出来。。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4-28 11:10
本帖最后由 dondon 于 2017-4-28 11:14 编辑

我特别同意楼主,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而且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只是后天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有些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加强,有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被破坏掉了。当这些能力被破坏掉了之后,孩子多余的能量就用来干别的事情啦,在学校调皮捣蛋,玩电脑。。。呵呵



作者: david72s    时间: 2017-4-28 12:48
dondon 发表于 2017-4-28 11:10
我特别同意楼主,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而且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只是后天家庭环境和 ...

真的不能同意。而且要看怎么定义学习。学习书本知识是学习,琢磨怎么打游戏也是学习。可惜现在学校里的学习基本集中在书本知识。我的两个孩子对待书本学习的态度真是截然不同,天生如此。我觉得跟大脑构成有很大关系,有人对数字字母天生敏感清晰,有人对这些东西看着就觉得一堆浆糊。后天可以改造,但是感觉基本不会有质的飞跃。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4-28 12:55
david72s 发表于 2017-4-28 12:48
真的不能同意。而且要看怎么定义学习。学习书本知识是学习,琢磨怎么打游戏也是学习。可惜现在学校里的学 ...

琢磨怎么打游戏肯定也是学习。琢磨怎么调皮捣蛋bully别人也是学习。只不过这些学习不会不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积极效果。而一个琢磨学习数学或者体操,手工等都是好的学习。不一定非得是书本知识.
作者: yuxuanlin    时间: 2017-4-28 13:27
david72s 发表于 2017-4-28 12:48
真的不能同意。而且要看怎么定义学习。学习书本知识是学习,琢磨怎么打游戏也是学习。可惜现在学校里的学 ...

学习类型可以分成多种模式,有人是左脑型,有人是右脑型,有人接受图像信息快,有人更愿意接受文字信息。。。。

发现孩子属于什么样的学习类别,也是在帮助孩子寻找最合适他们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相当广泛定义的词,不应该被仅仅定义成学校和书本的学习。

如果放大了学习的定义的话,会有更多的孩子爱学习,而不是厌恶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这应该是每一个父母在逼着自己孩子写作业,要爱学习,让孩子接受早教之前,自己问清楚自己的问题。

父母都不清楚,又如何让孩子清楚,并且爱呢?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4-28 14:49
我家孩子都喜欢通过声音,图像来学习,尤其喜欢通过YouTube观看方方面面的知识,乐此不疲。不让看YouTube,人家也是喜欢听的方式,不是说不喜欢文字,是听比文字兴趣高,看视频兴趣最高。虽然都是学习相关,但是我还是很不安。说实在的,还就是希望他们能够认真的做点题,对应相关的语法,拼写,以及相应的练习。另外也担心看YouTube对眼睛很不好。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4-28 17:19
本帖最后由 Sidnee 于 2017-5-8 13:11 编辑

昨天说到爱学习,果然就有网友出来说,我的孩子就是不爱学习,我觉得挺好的,他爱运动,情商高,是个阳光男孩!这里面有好几个问题,让我们对照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先天还是后天, nature or nurture 这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争议不断,双方各执己见,但总也没有闹明白到底是黑还是白。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科技发展到今天,心理学研究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人是先天和后天共同的产物。但先天还是后天的争论并没有结束,科学家们继续在争议在各个具体的个性trait上到底是先天的力气大还是后天的力气大,基因和环境又是怎样相互作用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影响的。

人的智力这个特性也同样是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产物。那么什么是智商呢?智商测试是对于人类行为的标准化的(心理)测试的一种,于此相对的还有性格测试。二十世纪初,达尔文的表兄Francis Galton盖尔顿,最先想到了智力测试,从1905年法国人BINET开始,心理学家们开始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定人的mental ability心理能力。这些方法普遍测试的是人的认知的以下方面:语言理解,感知编组(这个词大意接收外部刺激分类传到大脑),处理速度,记忆内存,这些认知领域在智力测试中表现出的共性就是智商的决定因素g,GENERAL COGNITIVE FACTOR。智商测试的不是知识 knowledge而是intellectual potential智力潜能。简单说,一个人智商是否高,看他是否有常识,碰到事情能否快速反应,从经验找到解决方法,由已知推出未知。(有意思的是,澳洲oc 精英考试中的ga 本来测试的是智力潜能,结果同胞们通过题海,把它变成知识积累,战胜了考试,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但有些孩子的智力潜能有限,其实不能胜任精英学习的强度,结果就是一直依赖补习,在学习上力不从心,把青春年少的日子过得苦闷了。)

现存智商测试很多,著名的有stanford-binet,WAIS。科技发展使得我们积累了很大的智商数据库。现代智商测试结果表明了个体在人群中/正态分布图中的位置。(本文以及本人的大部分文章,针对的也是图中间的部分,土黄和绿色部分)



研究表明,智商测试的结果对人的一生来讲,是稳定的,也就是说,你5岁测的同25岁,50岁,75岁测的结果稳定相关;智商同学业成绩非常相关(STRONGLY ASSOCIATED;)智商也是职业成功的唯一推定因素;长期数据比较显示,人类的智商在提高(flynn effect)。

大数据同时还显示智商测试的文化,性别种族差异。对于这些差异,最直白的是用遗传来解释,反对者首先指出智商测试是基于中产白人男性设计的,本来就不公;受试者的文化差异,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也会影响测试结果;二十世纪末,斯坦福的steele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stereotype vulnerability 固化印象造成的弱势。当非裔美国人同白人一起参加智力测试时,如果被明确告知是作为族群代表的时候,非裔美国人会取得较差的结果under performed,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历史上被看作低等,大部分非裔美国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受到影响。(其实我看到自信心很重要,有没有?)

关于智商和基因关系的研究一般以双胞胎为对象,特别是被领养的双胞胎的研究很好地表明环境对智商发展的影响。目前经常被引用的有关研究表明:智商的决定因素是遗传(遗传相关性0.7-0。81),环境在高危(很恶劣,极端如狼孩)情况下作用较大,一般情况下,环境因素在儿童早期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不重要;荷兰的双胞胎研究特别讲到NON-VERVAL非语言的智力因素完全由基因决定(ENTIRELYEXPLAINEDBYGENES)。

智商问题,我有一老贴:

http://www.oursteps.com.au/bbs/f ... p;extra=&page=1

网友有很多有意思的回复,比如:



那么家长可以做什么呢?根据家长要求,一下内容用黑体:
首先,认识自己和伴侣的智商水准,对孩子有正常的期待;
第二,认识到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保持求知欲,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第三,每个孩子的兴趣/长处有不同,书本/学校学习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的成就很重要,即使孩子的长处不在这里,我们可以帮助,引导孩子做到过得去;同时帮助孩子早日发现并发展孩子的长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也开始研究认知同智商的关系和作用。
斯坦伯格于1988年提出了智力的三角形理论,最终演化成包括实用智能,分析智能和创造智能的智力三层面。在斯坦伯格的理论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渔)成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家长来说,早期教育很重要,因为在早期/学前家长给予孩子的是渔或者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今后求知能力的走向。这个我们以后展开说。



差不多同一时期,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概念拓展到普通智商测试未能完全涵盖八个独立的纬度:数理逻辑,语言,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认识自然。

稍晚一点萨鲁炜和梅耶1990提出了情商的概念。1995年格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该书和同名概念立即畅销全球。情商衡量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能力:
1.        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认识情感同思想,决定和压力的关系;
3.        理解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能分析情感;
4.        能控制情感:合理处置正面的情感和负面的情感

实际上,情商并不是个新花头,1920年桑代克就提出过social intelligence 概念:懂得会处理人情世故。1976年,汉弗雷指出:了解,预测,操控他人的需求是人类进化的动力。事实上,心智理论 (Theory of mind,ToM,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 的建立在婴幼儿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婴儿在8-12个月就建立了同他人的共同注意(例如:同妈妈一起看奶瓶;根据大人指示向客人招手),并能有意识地注意或转移事物;也是在同一时期,他们会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应对陌生人或事物 social referencing:害怕或喜欢。到了两岁,孩子们能理解他人的愿望和行为之间的关系。3岁的孩子同第三者一起看一个玩具,然后第三者离开,我们把玩具换一个地方放,这时候第三者回来,孩子们会认为这个第三者会去正确的地方找玩具,因为他们从自我出发产生“误解 false belief”,直到4-5岁孩子才能理解第三者没有看到我们换玩具,所以会去玩具原来的位置找。对自闭症孩子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在心智理论建立的这三个标志发展方面同普通孩子甚至弱智孩子比差距很大,而且他们即使掌握了语言也很少用“想”,“知道”,“相信”等词汇。研究还发现,被聋哑家长养大的,从小会哑语的耳聋孩子同普通孩子没有差别;但被不会哑语的正常家长养育的孩子因为缺乏深入的语言交流,在心智理论建立方面就落后普通孩子。

那么,这些关于情商发展的研究对家长来讲有什么意义呢?黑体来了:
1.        从小陪伴孩子,同孩子说话交流
2.        对孩子表述自己的想法(榜样示范);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
3.        孩子会说话以后,给孩子讲故事,读书
4.        鼓励孩子表述想法
5.        帮助孩子认识不同人有不同的角度perspective (请看历史消息同一个故事可以这样讲,那样讲,还可以这样讲,三只小猪的故事(续))

对于普通家长来说,智商和情商最大的区别是,智商测试和研究有一定的历史,人的智商同某些方面(学业成绩)的强相关,使得儿童时候的智商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预见性,所以家长会比较重视。因为智商测试费时费力费钱,大部分时候,我们也并没有给孩子做正规测试,往往会受所谓“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的影响,从而误导或引起家长的焦虑。再次提醒大家,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中间位置。

情商则难以标准化衡量,源于心理实验的,最有影响的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也是初级阶段。我们使用情商概念更多的是基于个人感觉和周围人的评价,主观性很强。我们能做的无非是:认识情感是决断的基础又源于同他人的关系,多培养孩子同理心,同情心。这样说,仿佛各位家长都是高情商,事实上并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很高的境界,家长也需要学习。

总结一下,不管智商,情商,如果我们有growth mindset,一切皆有可能。有空看下这个网站
https://www.mindsetworks.com/science/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4-28 17:20
ringsun 发表于 2017-4-28 14:49
我家孩子都喜欢通过声音,图像来学习,尤其喜欢通过YouTube观看方方面面的知识,乐此不疲。不让看YouTube, ...

奇思同学也是这样的,她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作者: david72s    时间: 2017-4-28 18:09
我只想说大千世界多种多样,不必非得要所有孩子都热爱学习,天天向上。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模型,时不时放低自己的心态,这也是我磕磕绊绊几年来的总结。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5-2 17:59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关于幸福。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琳娜》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在心理学范畴内,似乎正相反,抑郁,焦躁,精神分裂,等“不幸”都有定义,而是否幸福却各有各的说法。从上世纪末关于幸福的研究大热到现在,心理学家们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幸福包括两层意思,一,经常体会到正面的情绪;二, 对生活总体感觉满意。用我们普通人的语言:高兴而满足就是幸福了。

最著名的“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说,亲密,稳定和持久的家庭关系是幸福的源泉。听起来同我们的常识一致。大家都想要外貌,年轻和财富,它们是不是幸福的源泉呢?很多研究表明这个生活是看颜值的,也揭露了外貌和幸福的联系。但当心理学家ed diener 对人的外貌进行客观评分以后,联系消失了。Ed发现,外貌本身同幸福没有关系,但自我感觉良好同幸福正相关。同样的,年轻也没有使人更幸福;因为有了经历,对生活的期待更理性,经常做有把握的事情,有更多的经验处理消极情绪,老年人反而更幸福。再看财富,美国的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富裕年代的人们并没有更多的幸福感。我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确认了这句俗话:当财富在温饱以上,绝对值的增加并不能带来幸福感,同周围人比较时的相对优越感让人更爽。Daneil还指出,对财富积累的追求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降低自我认同并带来更多的不安全感,一句话,使人不幸福。

心理学家还研究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发现瑞士,丹麦,瑞典等国家的人幸福感名列前茅。那里的人们之所以感到更幸福因为他们感到经济上比较公平,人们对生活有控制,家庭关系和谐,工作有回报,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社会有信用。有意思的是,在海边晒太阳是个幸福的画面,澳洲人的幸福感虽然也很高,寒冷的北欧人并没有因为恶劣的气候条件感到不快,天气也许影响我们的心情,同幸福感没啥关系。

幸福研究大热后,积极心理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应运而生。首创者martin Seligman 有网站,有些有意思的内容和测试可以玩玩。https://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

那么怎么让我们个人更幸福?心理学家说,以下事情能帮助你更幸福
1.        做感兴趣的,让人高兴的事情;
2.        有一个靠谱的目标;
3.        有让你废寝忘食的爱好;
4.        运动;
5.        知道自己的长处并善于运用
心理学家还说,活在当下,同人交流,让周围的人高兴,感恩乐观,加一点点独处冥想也能使你更幸福。

听起来似乎不难做到,可是,我们是家长,不但自己想幸福,还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幸福。妈妈们常说,希望孩子一直快快乐乐,长大了也能幸福生活。这句话不小心真向了:同智商一样,幸福感大部分也是遗传的,幸福的家庭出幸福的孩子;人的幸福感今年和十几年前大致一样。如果你的孩子还是快快乐乐的,恭喜你!很大的概率他会成长为幸福的人。不过要注意哦,心理学家sonia lyubomirsky 的幸福方程式说,是否幸福50%有遗传家庭决定,10%同你的生活环境和状况有关,40%因我们有意识的选择和行为决定,包括,空余时间干什么,如何同家人朋友相处,我们的个人目标,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自己(身体和精神),怎么看待困难。所以,家长的每一个选择对孩子的将来都很重要,尤其是那些有关孩子脾性的决定。对学前,甚至小学的孩子来说,锻炼身体,在快乐地玩耍中找到兴趣爱好,保持求知欲,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享受阅读,享受亲情,就是幸福的基础。

作者: 冬迹之樱    时间: 2017-5-2 21:07
chatchat 发表于 2017-5-2 17:59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关于幸福。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琳娜》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

楼主的帖子很有学术水平。

说到幸福,我想,

爱学习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不爱学习的孩子,各不相同

怎么破?有答案吗?
作者: 冬迹之樱    时间: 2017-5-2 21:14
楼主提到陪伴孩子,良好温暖的家庭关系,这个确实是建立孩子信心的基础。

那么作为家长本身必须具备许多的素质,爱心,耐心,爱学习,有智慧,。。。。。是一个幸福的人。。。
如果不是的话,千差万别的背景,别人其实很多给答案的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5-2 21:57
冬迹之樱 发表于 2017-5-2 21:07
楼主的帖子很有学术水平。

说到幸福,我想,

蛤哈,爱学习的孩子各有各的爱好,不爱学习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作者: Thisismavis    时间: 2017-5-2 23:19
好奇问问楼主。为什么3岁做kumon会影响孩子将来获得幸福的能力?
作者: Double1881    时间: 2017-5-3 11:06
kumon是什么?
作者: ろげん    时间: 2017-5-3 11:12
不爱学习就不爱学呗,干嘛非要把孩子培养成学霸?
作者: yuxuanlin    时间: 2017-5-3 11:20
人类其实是个不知道快乐的物种, 或者说, 人类是个善于给自己制造不快乐的物种。

例子不用举, 看匿名版就已经全部都是例子。

从小需要教育孩子的, 是如何学会不给自己制造不快乐, 学会用头脑去解决自己生活中会面临的无数不快乐的问题。

真正智商高的人, 是善于沟通, 处理困境, 让自己可以多一些快乐感, 和平静的人, 也是让周围的人有同样感受的人。

这些不是所谓早教或写字做题, 能够教会的。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5-3 11:21
yuxuanlin 发表于 2017-5-3 11:20
人类其实是个不知道快乐的物种, 或者说, 人类是个善于给自己制造不快乐的物种。

例子不用举, 看匿名版就已 ...

说得好!今天就说这个了。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5-3 11:24
本帖最后由 dondon 于 2017-5-3 11:25 编辑

为何3岁做kumon会影响孩子幸福的能力啊?是说做kumon会让孩子失去对事物的兴趣?
作者: 83447557    时间: 2017-5-3 11:27
dondon 发表于 2017-5-3 11:24
没有看到为何3岁做kumon会影响孩子幸福的能看 啊?

1无聊
2,影响孩子的想像力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5-3 11:36
本帖最后由 dondon 于 2017-5-3 11:46 编辑
83447557 发表于 2017-5-3 11:27
1无聊
2,影响孩子的想像力


虽然我孩子也不会去kumon,但是kumon到底有多少负面因素,其实还是很难定量的,

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也不一定不幸福呀,孩子学习不好也不一定不幸福呀。。
楼主确实说了很多高深的理论,但是我感觉她是在说高级幸福。。
而普通人来讲幸福其实是很主观的东西,比如虽然是成年人了,吃一顿可口的饭,和朋友聚会聊天等等都能让人感到幸福
你是书虫觉得读书幸福,人家喜欢手工觉得织一件漂亮毛衣幸福。。不能你觉得怎么好,就得别人也要这样。。。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对幸福的感受也不一样。。

再说学习,不能指狭隘的学习知识,手工技能,社交,谈话,体育,太多了,都应该是学习的一种。。有些人就是不擅长书本知识学习,喜欢自己动手鼓捣东西,有人天生对音乐有敏锐力,有人画画画的惟妙惟肖,有人善于模仿。。。太多了,没必要把孩子局限在学习成绩上。。

最后楼主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标题里说了kumon会影响孩子幸福的能力,文中确只字未提,
不过我也很同意楼主文中说的幸福的观点。。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11:37
chatchat 发表于 2017-5-2 17:59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关于幸福。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琳娜》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

楼主这段话里的内容也是来自于Psychology: themes & variation这本书吗?很有意思,我也想找来读读。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5-3 11:51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11:37
楼主这段话里的内容也是来自于Psychology: themes & variation这本书吗?很有意思,我也想找来读读。 ...

你读这本吧:brilliant psychology: how to understand yourself and other people. Louise Deacon 趣味心理学的意思,那个是课本,要啃的。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5-3 13:47
昨天写了幸福,有个网友回复说“人类其实是个不知道快乐的物种, 或者说, 人类是个善于给自己制造不快乐的物种”。很有意思,可以展开说一下。

大家都知道,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会说话,能思考。“人类一思考,上帝的就发笑。”为啥呢?因为人一思考,吃饱,喝足,能生娃就不够了!而不够,不满足就是不幸的根源,我很同意,人类的所有不快乐都是人类“作”出来的。

1954年,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用如下金字塔表明人的需求从基本的动物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到人独有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超自我实现需要层层递进,逐步升级。正是因为人类有同动物不同的“高级需求”,会不满足,才会“感到不幸福”。(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注意,这里的引号加在“感到不幸福”。研究结果同我们大家知道的一样,幸福与否是主观感受,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完全取决于个体,同人们普遍认为的外貌,年龄和财富没啥大关系,同我们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同人们的一般认知相反,绝大部分人其实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下图分别是美国人和43国人的幸福指数。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正面/积极的情绪给人“正能量”,开阔人的眼界,鼓励人游戏探索,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前行的动力。

网友以层出不穷的匿名抱怨为例说,人是不知道快乐的物种。这在心理学是一种偏见bias,同时恰恰也是我们“感到幸福”的原因之一:他人的不幸反衬了我们的幸福。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可抱怨的事情实在太多,好在人还有一种机制来让人感到幸福: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人会根据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他们心里衡量幸福的尺度。享乐适应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穷人,残障人事,慢性病人也可以感到很幸福。

用seligman的PERMA理论总结一下,为了幸福,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        有积极/正面情绪
•        专注于某事
•        和谐的关系
•        追求高于自我的意义 (简单说,不自私)
•        有爱好

网友对我说3岁做kumon 影响孩子的幸福能力有意见,我承认略标题党,但绝对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家长不妨对照一下,让幼小的孩子做不符合年龄发展的事情是不是有利于建立disposition脾性,有利于孩子感到幸福的能力?昨天说了,当下的幸福指数最准确地预知将来幸福指数。你有没有让孩子感到快乐?打心眼里喜欢而不是“勉强(日文学习的意思!)”?孩子出于爱和依恋对你的要求妥协是否有利于和谐的亲子关系?做kumon(或其他类似)是否占用了孩子自由探索建立兴趣的时光?如果孩子能专注于某事(玩水,玩沙,玩玩具甚至看电视)说明他的专注力没问题,为啥要用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来训练他的专注力?而我以前说过,孩子天生是好奇的,爱学习的,请在孩子小时候,允许她们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学校课业很重要,尤其到了需要参加入门考试占领资源的时候,但没有必要提早,而提早往往适得其反。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5-3 13:56
chatchat 发表于 2017-5-3 13:47
昨天写了幸福,有个网友回复说“人类其实是个不知道快乐的物种, 或者说, 人类是个善于给自己制造不快乐的物 ...

昨天的帖子确实标题党了,今天这段加进去,就紧扣你的标题了。
作者: MissPearl    时间: 2017-5-3 14:13
thanks for sharing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14:16
其实很希望楼主能够说服我,让我能够停止push孩子为了所谓的精英班,奖学金班而做相应的题目去应试。

我家小孩热爱学习,热爱阅读,好奇心非常强,专注力绝对够,但是,他就是必须按照他的方式,我让他做模拟考试题对他是枷锁,会引起他强烈的反抗,因为不是他喜欢的方式。

他学习水平还是可以的,但是要考上所说的那些目标,一定需要应试的练习,而不是他天马行空的自我引导的阅读。

但是他非常顽固,我没法培养他的应试做题习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好累,他也很烦这样,我也好想改变自己push他的想法,但是我做不到

到底该怎么停止我这种功利想法?
作者: yuxuanlin    时间: 2017-5-3 14:34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4:16
其实很希望楼主能够说服我,让我能够停止push孩子为了所谓的精英班,奖学金班而做相应的题目去应试。

我家 ...

我举个栗子哈

我儿子去图书馆,就借游戏的书,他说看书,看游戏的书,就能看下去,其他书他没办法看下去。我也不阻止他,有书看总比没书看好。

我自己喜欢星空,喜欢未知的世界,看霍金的书。我儿子喜欢看电影,我们就一起看了关于霍金的电影,然后我们又一起去了科学馆在那里一起仰望天空,看那些星空图。在假期,我们晚上就一起看了看星空,辨认什么座,什么座

然后,这学期他们的主题,是星空,他可能被人赞扬了一小下,因为我们经常谈论霍金的身平,还有他的学说。我帮他借的霍金写给孩子的书,他几天就看完一本,还兴奋的要和我讨论,然后马不停蹄的看另一本。

兴趣是培养的,是影响的,但最终的喜好,是自己的。外因,内因,最终是内因的结果。

做父母的,只是外因,是一个推动力,而持续的不断前进的,是他自己的内因。

他有多喜欢,能坚持多久,我无所谓。至少,他看书的兴趣扩大了。

一个人,一生有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和爱好去做,这一生,我认为是值得的。

试问,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有几个人,能够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深爱一件事情,完成一件事情,一个梦想?
作者: 小小白虎    时间: 2017-5-3 14:40
本帖最后由 小小白虎 于 2017-5-3 14:42 编辑
yuxuanlin 发表于 2017-5-3 14:34
我举个栗子哈

我儿子去图书馆,就借游戏的书,他说看书,看游戏的书,就能看下去,其他书他没办法看下去 ...


我们打算买个好点的望远镜(16 Inch的),参加附近的天文爱好者俱乐部。
带孩子同去否?
作者: yuxuanlin    时间: 2017-5-3 14:40
不断的练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唯一诀窍,这个是完全不可否认的。

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都是无数勤奋练习,无数的不懈努力,无数的艰苦训练,以后的成果。

成功没有捷径,没有不流汗就可以获得的丰收。

这些道理,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自己明白和理解,用在他们喜欢,喜爱,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和兴趣上,这个是非常技巧,和需要家长下功夫努力的。

越是强硬的逼迫,会让孩子无论是思维上,心理上,生理上,都是离心离德的,这种来自家长的主观push只会让一个家庭,不快乐更多,而快乐更少。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5-3 14:42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4:16
其实很希望楼主能够说服我,让我能够停止push孩子为了所谓的精英班,奖学金班而做相应的题目去应试。

我家 ...

想法没办法停止,功利也无可厚非,但你可以改变做法。
我一个思路你可以同孩子探讨为啥奖学金精英考试重要,让他在网上研究普通公校的现状,告诉他家庭经济状况,让他决定是否有必要参加补习班做题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14:44
yuxuanlin 发表于 2017-5-3 14:40
不断的练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唯一诀窍,这个是完全不可否认的。

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都是无数勤奋练习 ...

可是如果我并不想要孩子成功呢?是我的这种想法不对么?
作者: yuxuanlin    时间: 2017-5-3 14:48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14:44
可是如果我并不想要孩子成功呢?是我的这种想法不对么?

我觉得挺好,没什么不对。

你孩子怎么想?你们一起讨论过吗?

我觉得,人一定要培养一个爱好,一个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一辈子才不会boring,有自我的追求,不管成功与否。

灵魂是需要寄托的,这是我们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的根本。与宗教无关,是人自身的根本需要,否则就会空虚一生。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14:49
yuxuanlin 发表于 2017-5-3 14:34
我举个栗子哈

我儿子去图书馆,就借游戏的书,他说看书,看游戏的书,就能看下去,其他书他没办法看下去 ...

你心态好,我今年以前心态也挺好,关键现在他五年级了,我开始着急了。

我儿子从5岁坚持到现在10岁,我没怎么打扰过他,他看了无数本书,我平均半个月从图书馆借15本书,我借的80%-90%的书他都看完了。

他看喜欢的书,眼神都是不一样的,明显的很开心,很兴奋。而且多数是科学啊,知识性的啊,百科全书,那种方面的书,那就是他最爱。而且popular的小说我也都有借,他随自己心情也读了很多小说。

可是现在五年级了,需要厚积薄发的时候啦,应试练练题,上个好的中学,也是必要的啊,可是我们做不到,所以我很着急,焦虑。

作者: yuxuanlin    时间: 2017-5-3 14:49
小小白虎 发表于 2017-5-3 14:40
我们打算买个好点的望远镜(16 Inch的),参加附近的天文爱好者俱乐部。
带孩子同去否? ...

我问问我儿子。我准备看他的喜爱程度,再决定是不是送他下一个礼物。
作者: KaTharina    时间: 2017-5-3 14:50
哪有kumon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14:51
yuxuanlin 发表于 2017-5-3 14:48
我觉得挺好,没什么不对。

你孩子怎么想?你们一起讨论过吗?

我儿子还小,我还处在摸索育儿方法的阶段。像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养宠物,这不知道算不算是爱好呢。。。
作者: yuxuanlin    时间: 2017-5-3 14:56
其实我也只是一个实践中摸索的家长,我觉得楼主才是一个成功的值得学习的家长。
作者: 小小白虎    时间: 2017-5-3 14:57
本帖最后由 小小白虎 于 2017-5-3 15:01 编辑
chatchat 发表于 2017-5-3 13:47
昨天写了幸福,有个网友回复说“人类其实是个不知道快乐的物种, 或者说, 人类是个善于给自己制造不快乐的物 ...


谢谢楼主分享,作为父母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获得幸福。我没有学过心理学,只不过读了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若干年前我也写过一段,源自于我自己的理解和对自己孩子的观察。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想法也会有些改变,但是主要的观点没变。

你说放在kumon上的时间比较浪费,有很多更好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英语能力(可能是局限于我们的时间和能力未能找到),那我还是赞同的,也从来不认为kumon适合所有的孩子。
但是我并不赞同你说的kumon会影戏孩子将来获得幸福的能力。初初孩子对于kumon的心态和同对于每天要刷牙洗脸的心态并无不同,到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从kumon得到的快乐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我觉得用‘不感兴趣’和‘勉强’这两个词不能代表他对kumon的感觉,现在他年龄已经大到一定程度了,由于等级过高的原因,我们也询问了他自己的想法,他想要继续下去(不知道算不算虐着虐着就习惯了)

以下是我对于培养孩子性子和爱好得到快乐童年的段子:

三岁看老
无数次问自己,愉快的童年是应该是什么样的?是让他爱吃什么吃什么爱什么时候睡都行?是让他每日疯玩?是让他没日没夜打游戏看电视?如果你觉得依着孩子的性子让他开心满足就是给了他愉快的童年,那就大错特错了。通过无数教育家的观察的研究,除了最初几个月孩子视力模糊,大脑没有发育完全之外;在一岁之后,家长就要开始注意方式方法了。小小孩已经会通过模仿并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做判断。他已经知道受了委屈找谁哭,饿了渴了找谁要,做错了事谁会包庇他谁会指正他。渐渐的他的哭闹不再是生理需求,而更有了一部分心理需求,博得关注也好,为了获取更多也好,如果他一哭你就满足他的需求,那么这种一哭二闹就会愈演愈烈。所谓的trouble 2就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试探他们在家里的地位和照顾他的人的底线,他会故意做一些让你生气的事情,他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我们在鼓励他呵护他这种探索精神的同时,也要注意帮他树立安危意识和是非观。如果你说了这个事情不能做,做了有什么后果的话。必须言出必行,不能光吓唬他。因为他一旦知道做错不会有什么惩罚的话,你的话从此就失去了效力。
我家小A两岁的时候也经常无理取闹,我要他这样他偏要那样,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我会不理他,假装在忙自己的事情,一般过不了多久他自己就乖乖的停下来了,然后过来道歉。如果是原则性问题,我会在说明为什么他做错了之后禁他的足,对于一刻不能停的小孩子而言,把他放在一个小的空间里面没收所有玩具什么也不让他干,他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然后会牢牢记住这个错误以后不会再犯。如果他做对了事情或者表现很好,我们也会和他交流想法并且大大夸奖他一番。
通过这样一年多的斗争,完全不用武力,到了三四岁,坚持就是胜利。你就会收获一个性格像天使一样的孩子;他会有很好的自制能力和脾气,他会有安全意识明白什么事情是有危险而不能做的,他懂得哭不能解决问题得到好处,他知道每一样东西都不是凭空而来需要通过努力去获得,他可以和父母像朋友一样的交谈。


自由不代表空虚
那你要问了,如果不能由着他的性子来,那样管着他,他过得开心吗?恰恰相反,由着他的性子来,那么总有一天你有满足不了他的时候,他在外面会遇到挫折,到时候你要花几倍的代价去纠正和弥补。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小A绝大多数时间是个快乐的孩子。他可以自己安排自己一天的活动,但是我们有一些限制。
由于怕对牙齿不好,家里糖果和冰淇淋不是敞开供应的,只有他得到表扬的时候才有(几乎每天一两次),所以他每天都能得到奖励很开心。以此类推,由于怕近视,玩游戏(看DVD)也不是随时可以的,要表现的好才可以玩30分钟。所以他时间观念很强,基本上时间到了会自己停下来,不会沉迷。由于怕孩子从小浪费,除了生日和圣诞礼物之外,所有的玩具都要他自己的积蓄来买,他的积蓄是通过在学校或课外活动表现出色获得的,所以他懂得珍惜和知足,懂得在外表现的举止得体。也因此他不会轻易浪费和破坏财物(对2-5岁的孩子来说破坏是很常见的行为)。经过这一系列的‘规矩’,他已经能意识到通过努力争取到的胜利果实才是最甜美的这个道理啦。不过在我们家里,看书是随时随地可以做的事情,只要他每天必须的几件事情完成了,就可以尽情畅游书海。家里LD每月大包大包的书搬回家,小A每天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看他感兴趣的书籍。
培养孩子一两样终生兴趣爱好,那才是真正帮助他有一个快乐的充满意义的童年,时间不可以浪费在无意义的电视和发呆上面,尤其是他这个黄金年龄段,学习能力超强,记忆力惊人。做爸爸妈妈的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一定一定不要浪费五到十岁这个年龄段。如何知道他的兴趣点,那么就要通过仔细观察和试错。还有遗传和家庭氛围对他兴趣的培养也大大有关系,如果你每天读书不倦,那他会学你的样子;如果你每天蹲在电视电脑前,那么他也会学你的样子。
小A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爱好:天文、阅读、机械。 也继承了我部分爱好:美食 。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14:58
chatchat 发表于 2017-5-3 14:42
想法没办法停止,功利也无可厚非,但你可以改变做法。
我一个思路你可以同孩子探讨为啥奖学金精英考试重 ...

也谈过目的啊,对于我说的目标他也认可,但是他说我不能孤注一掷的只有一个目标,也需要给他一个PLAN B。
到做题时间,又总是拖延,拖延。
作者: 小小白虎    时间: 2017-5-3 15:06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4:16
其实很希望楼主能够说服我,让我能够停止push孩子为了所谓的精英班,奖学金班而做相应的题目去应试。

我家 ...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

孩子因为无‘欲’则刚,他什么都不缺,一派天真无邪,不知道妥协,不知道舍和得。

可能真要遇到什么他求之不得的事物之后,他才会改变。让他多睡会吧!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15:26
本帖最后由 ringsun 于 2017-5-3 15:30 编辑
小小白虎 发表于 2017-5-3 14:57
谢谢楼主分享,作为父母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获得幸福。我没有学过心理学,只不过读了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 ...


虽然我不认同楼主所说的学kumon就会降低幸福的能力,但是楼主对于学龄前,父母跟随孩子爱好,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个观点上,我是完全赞同的。

学龄前孩子在不被打扰的前提下,会自发找到自己的平衡,多少户外时间,多少探索新鲜事情的时间,多少休闲时间,多少思考时间,等等,并不会像你想的就沉迷电视或者游戏,或者不停的玩,如果就唯独沉迷一件事情,几乎可以确定哪里出了点问题,是需要干预的。

学龄前不被打扰,他/她会对绝大多数的事情很满意,很开心,恰恰对应长大后的幸福。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15:32
小小白虎 发表于 2017-5-3 15:06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

孩子因为无‘欲’则刚,他什么都不缺,一派天真无邪,不知道妥协,不知道舍和得。 ...

他不是无欲,恰恰相反,他有太多的想法和问题,想要搞清楚答案到底是什么,所以他认为我就是在打扰他,在浪费他的时间。
作者: while    时间: 2017-5-3 15:42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选择要读的书呢?孩子从数不清的书当中选出自己要读的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如果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书籍大部分都是父母开的书单,说实话我认为这是很有问题的
作者: 海之女    时间: 2017-5-3 15:54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5:32
他不是无欲,恰恰相反,他有太多的想法和问题,想要搞清楚答案到底是什么,所以他认为我就是在打扰他,在 ...

你儿子肯定是IQ高的孩子,他有想法和问题,说明他喜欢思考,这样的孩子根本不用操心的。至于不喜欢做题,也很正常,因为觉得无聊。你如果真的担心孩子考精英的成绩,不要上补习学校,就给他报个模拟考试的班,每次考试结果出来,班里一排名,他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许会激发他学习的劲头,这样说不定会让他有兴趣去学一些考试方面的知识。
作者: 小小白虎    时间: 2017-5-3 16:33
本帖最后由 小小白虎 于 2017-5-3 17:24 编辑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5:26
虽然我不认同楼主所说的学kumon就会降低幸福的能力,但是楼主对于学龄前,父母跟随孩子爱好,让孩子自由 ...


我们因为一直以来对他的影响,所以孩子除了阅读似乎没有沉迷过其他事物。但是我有看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沉迷于游戏或者ipad呀。

我觉得这点上面不是说家长要规定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是应该提供很多选择,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孩子选好以后再帮助他协助他们安排时间。孩子生活需要规律。
作者: xueshuyz    时间: 2017-5-3 17:13
我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任何其他的学习,都应以此为标准去衡量。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5-3 17:14
本帖最后由 dondon 于 2017-5-3 17:34 编辑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4:16
其实很希望楼主能够说服我,让我能够停止push孩子为了所谓的精英班,奖学金班而做相应的题目去应试。

我家 ...


1。是不是你让他做题多了呢?
我家孩子之前也放养,很少做题。今年4年级,一开始让她做OC模拟题,她很抗拒的,做完第一套就哭了,说太难了。但是她全做对了呀。经过交流后,感觉原因如下:孩子很少做题,第一套题确实简单,但是对她来讲还是难了。她做了2个小时呢。
后来我们让她每次只做10题。她也能做40几分钟。而且做的过程老玩。拖着不想做。慢慢的越来越快,题目量越来越多。现在40几分钟可以连续做35道题啦。

2。关于考OC,精英问题。我都是欲擒故纵。
去年我家孩子问我什么是OC班,我说OC班就是给那些比较聪明的孩子组织的班,一般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会觉得学的简单,OC班会给她们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知识让他们学习。我问她: 你在学校觉得boring吗?她说不觉得。我说,那你就不用去OC班。结果,去年底我给她超前了点数学,结果她就觉得boring了,我问她你想去OC吗?她说有点想去。我就说那我们就要开始准备啦。

3。放养的孩子,后面应试学习一定要一点一点地来,如果开始太突然或者给的题目太难太多,孩子会很反感
我家孩子是从3年级开始的。一开始买的excel basic练习册。每周就一次,30分钟。如果这周不想做就不做了。那本练习册做了10套,她基本不错了。我就不让她做了。后来陆续做点naplan,ICAS历年考题。还好,她都不反感。3年级最后一学期,我开始让她系统学习数学,一周就一次,每次也就半个小时。慢慢她速度就快了。这些把基础补起来之后,今年才开始给点OC模拟题来做。算是衔接的还比较好。

OC过后,那肯定慢慢准备精英了。我对她说,欢迎你来到考试的世界,虽然妈妈也不赞成考试制度,但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考试,要考好就要准备。

作者: 飞飞鱼    时间: 2017-5-3 17:28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4:16
其实很希望楼主能够说服我,让我能够停止push孩子为了所谓的精英班,奖学金班而做相应的题目去应试。

我家 ...

我觉得你的焦虑是很现实的,并不是功利性的。

如果你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也许不用那么紧张,但就是好一些的私立对成绩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无论是好的私立,好的Selective,都是对更好教育资源,包括周围同学圈的选择,你的焦虑非常现实。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5-3 17:39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5:32
他不是无欲,恰恰相反,他有太多的想法和问题,想要搞清楚答案到底是什么,所以他认为我就是在打扰他,在 ...

OC不是必须的。而精英很多学校,就是好差之分,而公校大部分都靠补习。所以能上到一个就行。机会还是很大的。
你家孩子读那么多书,肯定还是不错。不用太担心。
作者: 小小白虎    时间: 2017-5-3 17:54
本帖最后由 小小白虎 于 2017-5-3 18:11 编辑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5:32
他不是无欲,恰恰相反,他有太多的想法和问题,想要搞清楚答案到底是什么,所以他认为我就是在打扰他,在 ...


从某个角度而言:是得到的太多(选择,资源和你们无条件的支持),不知道取舍(你的短期目标和他的兴趣和时间)!可能他并不觉得是损失。
也只有孩童时期才有这样的机会毫无目的性地去探索和寻找答案。成年以后羁绊就多了,顾虑也多了。

说实话,楼主你的顾虑很现实,现在孩子学校里面的学业并未对孩子考精英有太大的帮助。课后不练最大的问题是上阵考试题型不熟,时间无法把握好。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等于在打无准备之仗,除非天赋超群,不然很吃亏了。

还是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入手吧,在我看来练习题里面也有一些很值得思考,很有趣味的内容(最近看AMC,觉得题出得真好!),每天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考考他,当作聊天和趣味问答,家长能了解一下孩子水平的话会放心很多。

楼主孩子这样的情况,只要考试前一小段时间,集中练习一下热热身就行了。你好好和他谈一下,与其每次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还不如一次辛苦一个月,一下子解决问题,看看是不是他能接受呢?

或者给他做一套题,设一个目标(准确率80%以上之类的,但是目标不易过高),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让他再做更多的题了。我儿子很能接受这样的挑战,我们一般也说到做到!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1:23
楼主的理论有几个假设:

孩子在kumon的功课超越了他当前的学习能力
孩子做kumon完全占据了他探索世界的所有时间
家长送kumon带着非常功利的目的

是不是每一个个例都满足以上条件呢?

楼主提到愉快学习这个理念。我很想知道,是不是愉快学习的整个过程完全不能有不愉快的感觉?

有多少孩子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里面,敢拍胸口说,我每天都享受着,从不感到挑战、不确定甚至有点累?

我理解,愉快教学的关键是诱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去kumon被认为功利,那自己在家教几岁孩子加减乘除算不算?六岁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一本标注七岁以上儿童读物的书又算不算?这些孩子真的就不幸福啦?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有人两岁可以数到一百,有人六岁已经写小说。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否超越他当前的学习能力?孩子是否感到厌学?应该具体掌握,时刻上心。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带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这是家长智慧。不能因为甲家孩子不是这样做,乙家孩子这样做就是错的。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1:25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14:44
可是如果我并不想要孩子成功呢?是我的这种想法不对么?

你难道没有最低期望值?比如,孩子读书常年不及格,你没问题吗?比如孩子以后常年失业靠家养?

我觉得从最低期望值去思考比较容易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真正期望值。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1:30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14:49
你心态好,我今年以前心态也挺好,关键现在他五年级了,我开始着急了。

我儿子从5岁坚持到现在10岁,我 ...

那你对孩子最终的期望值是什么?跳过中学,直接看参加工作。不是让你想他干啥专业,而是他工作之后的人生情况。

比如啊,如果他以后就是个普通白领,拿着六万(现在行情)一年收入,最多做过小头目,你能接受不?又比如,他以后做蓝领,自己出来干,行不?从上往下想,容易理清思路。比如我捋了一下,就已经不打算孩子上oc了。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21:37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1:25
你难道没有最低期望值?比如,孩子读书常年不及格,你没问题吗?比如孩子以后常年失业靠家养?

我觉得从 ...

这要求也太低了吧,不要求成功也不是说到另一个极端了啊。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1:42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21:37
这要求也太低了吧,不要求成功也不是说到另一个极端了啊。

我只是举个例子。瞧,你之前说没有太大期望。但我讲个极端的,你立即觉得不行,说明还是有所期望的。用这个方式可以让你知道其实自己期望值到底在哪里。我再比如一个,孩子以后做个普通白领,和你现在差不多,行不?用这个方法,很多本来觉得自己没多大期望值的家长发现其实自己期望值不低的呀。
作者: Siva    时间: 2017-5-3 21:48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1:30
那你对孩子最终的期望值是什么?跳过中学,直接看参加工作。不是让你想他干啥专业,而是他工作之后的人生 ...

很难说应该对孩子期望什么。我同事家的,一个学医,一个学设计,一个学药剂师;明显学医的需要很多努力来考试以及面对工作竞争,学艺术类的靠天赋但是收入不是很靠谱。他都很平常的看待并且支持,在澳洲生活和工作,只要愿意努力,不至于没饭吃。
我家娃现在还小,只希望她身体健康,饮食睡眠健康。
以后她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呢?我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承认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类社会有这么多诱惑,选择和竞争,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愿意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尽量看清选择的后果,一旦确定目标,就坚持努力。不同的人面临的选择不同,也许是因为运气,也许是因为准备的程度。对于别人的运气,天赋,努力和成功,看到辉煌的一面也看到人家付出的代价。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可能太高很难达到,但是有些人会喜欢挑战;也有人喜欢简单而更加自由的生活,但是平淡和平庸需要自我满足自我肯定,不能因此怨天尤人或者依赖他人。
独立,自信,寻找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就好。 大学的时候,室友跟我说实习的地方有个女的仗着背后有人怎样怎样嚣张不做事老抢功,她觉得非常不公平。我就问她:如果让你跟她完全交换一下人生,你也可以靠着别人这样那样,你愿意吗?回答是:不干。自己心里都过不去,何况要被人鄙视一辈子。
所以性格决定命运的走向。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21:52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1:42
我只是举个例子。瞧,你之前说没有太大期望。但我讲个极端的,你立即觉得不行,说明还是有所期望的。用这 ...

我就是这个意思啊,普通人就好。只是看大家对孩子期望很高,总要成功什么的,我才有此一问。而且我父母似乎也觉得我不望子成龙是很另类的。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21:57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1:30
那你对孩子最终的期望值是什么?跳过中学,直接看参加工作。不是让你想他干啥专业,而是他工作之后的人生 ...

先不说什么期望愿景之类的,中学是非常重要的阶段,peer影响太大了,目前最近想的就是中学不能走偏啊。
孩子现在的学校一直到9年级,他还愿意继续在他的学校上,他愿意8考9,努力进精英中学,7~8年级不想换学校。但是我想7年级就换学校。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5-3 21:58
太棒了,家长们都很有想法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5-3 22:00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21:57
先不说什么期望愿景之类的,中学是非常重要的阶段,peer影响太大了,目前最近想的就是中学不能走偏啊。
...

你的孩子是不是在私校?

8考9的机会比5考7要少很多。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22:03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1:42
我只是举个例子。瞧,你之前说没有太大期望。但我讲个极端的,你立即觉得不行,说明还是有所期望的。用这 ...

另外组织一下,我的想法是我对儿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比我当年对自己的要求低很多,其它方面说实话我帮不了他多少希望他自己慢慢领会,我只能提供一些环境。这样说我应该算是期望很低了吧。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2:03
Siva 发表于 2017-5-3 21:48
很难说应该对孩子期望什么。我同事家的,一个学医,一个学设计,一个学药剂师;明显学医的需要很多努力来 ...

我说的期望值不仅仅是家长对孩子学业或者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希望。每个家长对孩子都有期望值,否认这点不现实。我觉得,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自己期望值,然后根据孩子和家庭情况调整期望值,在这个基础上才思考如何实现期望值。这样就不会出现上面那位层主的苦恼。一方面推孩子在学业上更上层楼,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压力太大幸福感不强。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啊。家长任何期望值都有付出的,要懂得取舍才行。

另外,期望值不能建立在主观意愿上。我要孩子做爱因斯坦式伟人?现实嘛?首先得看看孩子有没有这个能力。我要孩子读医。拜托,就为了虚荣感吗?家长首先要非常了解自己孩子,他的天分,他的弱点,他的喜好(喜好通常在天分高的方面),他厌恶的东西(通常是性格弱点)。然后是自己家庭情况(时间,经济,决心,人力等等)。综合起来,再看外部环境和竞争情况等等,这样出来的期望值会现实很多。本着现实的期望值去培养孩子,孩子幸福感强,家长精神压力也少些。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22:05
海之女 发表于 2017-5-3 15:54
你儿子肯定是IQ高的孩子,他有想法和问题,说明他喜欢思考,这样的孩子根本不用操心的。至于不喜欢做题, ...

6年级的模拟考试题,得等孩子水平到了6年末的时候比较适合,4年级结束时候他数学5年级末的水平,很多分数,小数等知识点都没掌握,补习班都是6年级考试的模拟题,他也不愿意做,因为没掌握。如果明年考试前几个月做,肯定比今年情况好很多,但是那时候时间就太紧了。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2:06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22:03
另外组织一下,我的想法是我对儿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比我当年对自己的要求低很多,其它方面说实话我帮不了 ...

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另外也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人家天才,难道你还要他屈才?人家平凡,就不能要求他做天才做的成绩。我是这样想的。根据这些,我基本确定我对儿子的期望值了,现在心情轻松很多。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22:08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2:06
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另外也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人家天才,难道你还要他屈才?人家平凡,就不能要求他做 ...

其实我没有个期望值,我就想按部就班一步步来,几岁就做他几岁该做的事,该补习就补习该忙课外活动就课外活动,将来事业怎样我没有什么设想。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2:09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21:57
先不说什么期望愿景之类的,中学是非常重要的阶段,peer影响太大了,目前最近想的就是中学不能走偏啊。
...

我觉得你这样想,有点本末倒置。或者说,会不会你不愿意承认内心其实对孩子期望值很大?就是自己对自己矛盾起来?

中学不能走偏,我理解是去一个人文环境比较好的学校。这个学校未必要精英呀?就算精英,也未必是一流的呀。私校同理了。这样想,会不会觉得你希望孩子去的某个目标学校其实还是为了拼成绩方面?既然孩子已经违和,更说明你需要迫切明白自己推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有的放矢,才不至于孩子幸福感下降太多呀 (回应楼主的主题)
作者: chatchat    时间: 2017-5-3 22:10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1:23
楼主的理论有几个假设:

孩子在kumon的功课超越了他当前的学习能力

这个要反驳一下,按照你的说法,假设都是相反做公文就是正确的选择。而我的观点是,那样更不应该做。总之没必要做。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22:15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2:09
我觉得你这样想,有点本末倒置。或者说,会不会你不愿意承认内心其实对孩子期望值很大?就是自己对自己矛 ...

我觉得中学要去精英啊,喜欢学习,爱学习的孩子,出问题teenager的概率要小多了啊。什么人都进的中学,有太多离谱的孩子。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2:17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22:08
其实我没有个期望值,我就想按部就班一步步来,几岁就做他几岁该做的事,该补习就补习该忙课外活动就课外 ...

不是讲具体职业这些,这些东西没有人能替代孩子去选择。但总有个水平吧?比如,我希望孩子属于精英阶层,这样的期望值就注定家长孩子付出很大了呀。

你说按部就班,其实这个说法很含糊了。难道其他孩子都去学钢琴,我家孩子一定要去?大家都补习,他也一定要补习。不一定呀。同是一岁,我女儿表现出来的能力比我儿子高多了。我坚持认为,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甲三岁做不到的事情,乙可能早就做到了。不是甲弱,也非乙强,每个孩子不同而已。孩子不需要和其他孩子看齐。最重要是我们当妈当爸的了解自己孩子真正的水平,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然后作出适当的引导。而这条教育的探索之路,注定是孤独而冒险的。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22:18
dondon 发表于 2017-5-3 22:00
你的孩子是不是在私校?

8考9的机会比5考7要少很多。

没有,我在墨尔本,就只有几个9年级以上的精英中学,7年级以上有不少精英班。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22:22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2:17
不是讲具体职业这些,这些东西没有人能替代孩子去选择。但总有个水平吧?比如,我希望孩子属于精英阶层, ...

怎么就算是精英阶层了呢?按部就班这个具体做法比如说就是补习靠精英,我想这方面不需要与众不同。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5-3 22:23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2:17
不是讲具体职业这些,这些东西没有人能替代孩子去选择。但总有个水平吧?比如,我希望孩子属于精英阶层, ...

对孩子的期望肯定要随着时间改变,如果孩子轻松不费劲就能上OC,好的精英,自然期望她长大变精英阶层。。
如果OC精英都考不上,只能凑合考上个TAFE或者大学,那么能找到6万年薪的工作都要偷笑了。。

我对孩子的最低要求是别管做什么工作,得有认真得精神。即使是收银员,体力工也好,得去做。不能在家里懒着。。眼高手低。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5-3 22:26
ringsun 发表于 2017-5-3 22:18
没有,我在墨尔本,就只有几个9年级以上的精英中学,7年级以上有不少精英班。 ...

那跟悉尼不一样。。
感觉你家孩子英文应该没问题,数学可能需要补基础。。给他比较简单得题,每次给得少点。。也许就愿意做了。
我家孩子从没补习过,3年级开始,我测过她数学,加法进位减法借位都有问题呢。。别说乘法和除法了。。
作者: dondon    时间: 2017-5-3 22:31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22:22
怎么就算是精英阶层了呢?按部就班这个具体做法比如说就是补习靠精英,我想这方面不需要与众不同。 ...

我觉得精英阶层应该是:律师,医生,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职位,高级技术人员,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等。。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22:37
dondon 发表于 2017-5-3 22:31
我觉得精英阶层应该是:律师,医生,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职位,高级技术人员,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等。。 ...

这些里我觉得除了律师对家里要求比较多,其它都可以靠孩子自己。。。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2:47
dondon 发表于 2017-5-3 22:23
对孩子的期望肯定要随着时间改变,如果孩子轻松不费劲就能上OC,好的精英,自然期望她长大变精英阶层。。 ...

嗯,所以说,最低期望值是很重要的,往上能提升最好,但最低的标准确认了,自然知道我们的气力用在哪里。我对孩子最低期望值是做个正直善良的人,一个认识神的人。在这三点上我下的功夫最多,其他方面顺着孩子的情况引导。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3:00
chatchat 发表于 2017-5-3 22:10
这个要反驳一下,按照你的说法,假设都是相反做公文就是正确的选择。而我的观点是,那样更不应该做。总之 ...

我觉得你的一刀切非常主观。如果按照国内的情况,你以前在国内用双语教育孩子也是一种拔高式教育,在很多专家眼里一样降低幸福感。凡事不能绝对。我提出的几点是针对你之前提出的论点,认为去kumon的都是超前学习,枯燥学习,只会降低幸福感。

我认为kumon只是一种教育材料和手段,刀放在不同人手里起到的效果完全不同。很多人批评补习,是不是所有补习都是错的?去补习社补和家长帮忙补,是不是性质就变了?有些学校有钢琴课,有些孩子只能课外去学琴,改变一个形式,是不是其中一个就高大上起来?在我看来,这些渠道方式都是一个教育手段,使用的人决定了学习的质和量,还有度,这些才是影响和孩子幸福感的真正因素。砒霜再毒,也能入药。再健康的水,喝多了也能死人。凡事还是辩证认识比较好。尤其是自己从来没有亲身经历的东西。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3:03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22:22
怎么就算是精英阶层了呢?按部就班这个具体做法比如说就是补习靠精英,我想这方面不需要与众不同。 ...

对啊,精英阶层本身也需要定义,这个定义只有你自己掌握。你漏了一句口风哦,补习考精英,不需要与众不同。换句话,你认为孩子应该考精英。你瞧,你逐渐明确自己的期望值了,不低哦。先看看新洲精英中学每年的录取比例就知道啦。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23:20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3:03
对啊,精英阶层本身也需要定义,这个定义只有你自己掌握。你漏了一句口风哦,补习考精英,不需要与众不同 ...

我觉得考精英算是低了,离学霸还有很远的距离呢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3:26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23:20
我觉得考精英算是低了,离学霸还有很远的距离呢

我觉得孩子不上精英没问题,家附近有个很不错的普通中学,我觉得孩子就近读书也很好。我也不指望他做啥学霸牛蛙精英。只求他品德高尚,对人生多一点感悟和理解力。有了幸福的能力,做什么工作都没所谓的。幸福感,在我看来,是一种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原生家庭影响。这个能力,是我最希望传承给孩子的。
作者: northwind79    时间: 2017-5-3 23:30
hilltop-bear 发表于 2017-5-3 23:26
天 我觉得孩子不上精英没问题,家附近有个很不错的普通中学,我觉得孩子就近读书也很好。我也不指望他 ...

我们考不见得考得上啊 但是补习还是得补的,不然肯定考不上。。。不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等着看孩子上小学的情况再说了。
作者: hilltop-bear    时间: 2017-5-3 23:32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23:30
我们考不见得考得上啊  但是补习还是得补的,不然肯定考不上。。。不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等着看孩子上 ...

是啊,具体的情况很难想象。但最低值确定了你就知道该下多少功夫了。
作者: ringsun    时间: 2017-5-3 23:32
northwind79 发表于 2017-5-3 23:20
我觉得考精英算是低了,离学霸还有很远的距离呢

看到这句也是惊呆了,惊呆了,惊呆了!




欢迎光临 新足迹 (https://oursteps.co/bbs/forum.php/bbs/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