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找大尾巴鹰,找到一篇天津十个方言俗语考。

2015-12-13 10:20| 发布者: ItsThere | 查看: 5423| 原文链接

早上老大去hiking俺发个短信提醒她别充大尾巴鹰,收到问号回复,就想放狗找个妥帖的解释,喜出望外找到这篇贴上来共享。

天津方言十个词语词源探索及语用分析
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天津方言风格独具,韵味浓郁。本文结合天津地域文化特点,对“卫嘴子”、“白牌儿”、“人五人六”、“惹惹”、“shun鸟”、“膀大力”、“歪脖蜡”、“鸟食罐儿”、“大尾巴鹰”、“套白狼”等典型的天津方言词语,进行词源理据和语用特点的探索分析,以显示天津方言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天津方言; 词语; 词源探索; 语用分析

作者简介:谭汝为(1945-)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修辞语用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汉语修辞学和民俗语言学研究。
天津方言风格独具,韵味浓郁。2008年,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笔者系列谈话节目《这是天津话》240期,每期解说一个方言词语,分别从词源探幽、词义剖析、语用阐释、文化解诂等方面进行阐发。本文结合天津地域文化特点,选取天津方言10个典型词语——“卫嘴子”、“白牌儿”、“人五人六”、“惹惹”、“shun鸟”、“膀大力”、“歪脖蜡”、“鸟食罐儿”、“大尾巴鹰”、“套白狼”——进行词源理据探索和语用特点分析。旨在即小见大,一叶知秋,从中窥见天津方言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把脉“卫嘴子”

有流传甚广的一条俗语:“京油子,卫嘴子”。说北京人“京油子”,北京人反感,认为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说“卫嘴子”,天津人却不认为是对自己的“遭改”。因为其中并不含绝对贬义,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赞许。
首先,“卫嘴子”之说,是钦佩天津人能说,爱说,表达能力强。妙语如珠,言语诙谐,长篇短论,滔滔不绝,而且是“煎饼果子带调料——一套一套的”。
天津人说话活泼幽默,善于挖掘语言潜能,说出话来,内容丰富,词语新颖,洋溢着达观聪睿和燕赵豪情。天津亲朋街上邂逅,见面辄说:“走,上家里说话去!”;交谈末尾就说:“咱今个说的,是哪说哪了”;临别意犹未尽:“您先忙您的,改日咱再接着聊。”天津人见面,说话是排在第一位的。朋友见面,随意闲谈,无拘无束,无话不谈,无远不至——这才是知己!
其次,天津人爱说话,是地理位置之使然。九河下梢,交通枢纽;漕运码头,河海相通;移民城市,五方杂处。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块,无论经商贸易,还是装船卸货,第一要务,就是用语言沟通。——这是天津人能说会道的动因。
第三,天津是商埠码头,九国租界,多元文化。当年,租界里住着末代皇帝、总统总理、部长督军、豪族贵戚、盐商巨贾、外国政要和高官寓公。南北文化交汇,东西文化相生,上层雅文化与下层俗文化在这里融合。于是,天津人经多识广,眼界开阔。——这为天津人提供了能说会道的广阔的素材。
第四,受北方曲艺影响,天津人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语言得体,擅长交游;幽默诙谐,富于创意。在调侃中表情达意,议论抒情。常能化干戈为玉帛,妙在以四两拨半斤!——这为天津人锻炼了非凡的口才和表达方式。
您看,天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有丰富的生活素材提供,有高超的口语技巧垫底儿——经过几代人的积淀传承,自然潜移默化,水涨船高。要说咱们天津人的口才,那是“剃头师傅拍手——推(忒)好咧!”
另外,天津河海两鲜,应时到节,饮食文化,雅俗共存;百年风云,九国租界,中西餐馆林立。在这个大背景下,天津人好吃,讲究吃,也会吃。法、俄、德、西(班牙)式大餐,日式海鲜、韩式烤肉等欧亚佳肴,在天津皆食客如云;满汉全席、鲁川粤沪、苏闽湘鄂等菜系,在天津各呈异彩;牛肉泡馍、过桥米线、大盘鸡、烤全羊、农家菜、客家菜、各色火锅焖锅地锅等特色肴馔,在天津蜂起走红。天津人是美食家,其饮食理念和评价眼光,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多样化和创造力的四大特点。故“卫嘴子”之名,实至名归也!
民国时《天津竹枝词》云:“口若悬河意气扬,跟头随处要提防。一班交际真如戏,够板还须讲过场。” 这里,“够板”指天津人言语实在、中肯;“讲过场”指天津人待客真诚,礼节周到。天津人在言语中喜欢夹杂俗语、谚语、俏皮话,尤其是现挂抓彩,妙语如珠,意趣横生,如沽水云潋滟,海河滚滚来。总之,天津人能说会道,能吃会喝——这就是“卫嘴子”!
当然,说“卫嘴子”,也并不都是赞扬,其中也包含某些批评。例如: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如李伯祥、杜国芝相声塑造的“李大白话蛋”形象。再如:天桥把式,光说不练——如马三立、王凤山相声《明天十点钟开始》塑造的不断立志,不断泄气的“你看我行吗?”的那个人物形象。天津人对自身,并不盲目矜持自夸, 而敢于无情地解剖自身的缺陷和弊病,并给予辛辣嘲讽。——这种清醒的不护短的求实精神,难能可贵!


(二)趣话“白牌儿”

老天津人说的“白牌儿”,是指人的政治面目。过去经常填表,如果一个人不是党团员,也不是民主党派成员,那么在政治面目那栏就填“群众”,而口语表述就是“白牌儿”。例如,有人问:“老刘,您是党员吗?”回答:“不是。我是‘绕城转——白牌’。”所谓“绕城转——白牌”,就指老天津的“白牌电车”。
天津公交创建于1906年,其标志是有轨电车的通车,早于上海(1908)、大连(1909)、广州(1920)、沈阳(1920)、北京(1921)和南京(1931),成为全国公交的首创城市。1905年,由比利时财团投资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在西南角(今南开五马路一带)建起电车公司车库。《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云:“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南开区服装街西段南侧原来有个“电前胡同”,所谓“电前”就是“电车公司前”,此巷临近收、发并维修电车的场地,故名。1906年6月,第一条公交线路——环城有轨电车正式开通运行。《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云:“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其线路从北大关起,分别驶向东、西两面,沿围城马路环行,因车头顶部有白色横额做标志,俗称“白牌”。
旧时,天津拉胶皮(洋车)的,最怕东马路马棚胡同站岗执勤的一个警察。这个警察见到拉胶皮的违规,就采用特殊的一种惩罚办法。既不扣车,也不扣人,而是二话不说,走上前去,拿起洋车的车垫就往白牌电车车顶上一扔。拉胶皮的车夫,只得眼巴巴等白牌电车围着老城绕一圈后,才能取回车垫。这就等于耽误了车夫一个钟头的买卖。
后来,天津电车公司陆续开辟了红、黄、蓝三牌电车,均由北大关为起点。“红牌”经北马路、东北角、沿河马路,过金汤桥(东浮桥),经建国道至天津火车站。“黄牌”经北马路、东马路、东南角、四面钟、劝业场,至海关(今赤峰道与大沽路交口)。“蓝牌”前半段与“黄牌”驶同一线路,至劝业场后拐向滨江道,过万国桥(今解放桥)至天津火车站。过了5年,至1911年,比利时财团在天津电车业全部投资就已全部收回。1918年增设“绿牌”,从当时法租界老西开(今国际商场一带)沿滨江道,过万国桥至天津火车站。1927年增设“花牌”,由东北角至海关。六条线路全长21.63公里,电车55辆,运行区域覆盖了华界(俗称“中国地”)和奥、意、 日、法四国租界以及部分俄租界和老龙头车站。1947年,增设由金钢桥通往北站的紫牌电车。这样就形成天津有轨电车——红、黄、蓝、绿、白、花、紫 ——的七彩线路。
当时乘坐白牌电车的车票,如从北门上车,在南门下车,坐半圈儿用铜元六个大子儿,全程为铜元十二枚。从西北角坐黄牌电车到劝业场,票价也是六个大子儿。即方便又实惠。
在上世纪30年代,“坐电车逛劝业场”已成为天津流行的都市生活时尚,并由此产生了几条歇后语。例如:“白牌电车进租界——岔道”,因当时黄牌、绿牌、蓝牌等线路都经过租界,惟独白牌在城厢环行,不进租界,故有此歇后语。“老太太上电车——先别吹”。有轨电车售票员在开车时吹一声小铜喇叭作为开车信号。缠足老太太赶电车,动作慢,怕车开动,往往大声嘱咐卖票的:“您了先别吹,先别吹!”这个歇后语用在某人吹牛伊始之际,颇具幽默色彩。




(三)“人五人六”说“人物”

(四)九河下稍说“惹惹”

(五)shun鸟外国鸡

(六)中西混血膀大力”

(七)何谓“歪脖蜡”?

(八)端鸟食罐儿

(九)愣充“大尾巴鷹”

(十)“空手套白狼”评析


参考文献:
[1]韩根东. 天津方言[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2]李世瑜. 天津的方言词语[M].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林  希. 画说天津话[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谭汝为. 这是天津话[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http://www.360doc.cn/article/7419042_169277337.html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