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买房与学区,从 Killara 到 Hornsby (研究成果与疑惑 ** 56楼更新) (2010-2-12) 孤独的老鹰 · 也说说记忆中的上海 (2012-4-23) 蓝咖啡豆
· 奥数学习之我见---(第1592层分享两段单簧管视频) (2014-6-17) scott.songgps · 新足迹厨艺大展示 - Single男做饭系列之家乡菜 尖椒牛柳 (2008-12-6) steprego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2818|回复: 2

[其他] 汉唐乐府《艳歌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1 19: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tw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tw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ptw 于 2018-8-22 18:58 编辑

有女怀芬芳 媞媞步东厢 蛾眉分翠羽 明眸发清扬
丹唇翳皓齿 秀色若珪璋 巧笑露权靥 众媚不可详
令仪希世出 无乃古毛嫱 头安金步摇 耳系明月璫
珠环约素腕 翠羽垂鲜光 文袍缀藻黼 玉体映罗裳
容华既已艳 志节拟秋霜----晋,傅玄诗《艳歌行有女篇》

《艳歌行》是南音的传统曲牌之一,同时也表现华夏盛世时女子优雅脱俗,喜爱轻歌曼舞的美好意境。汉唐乐府梨园舞坊创团经典力作《艳歌行》,创造性地将深邃悠扬的南音古乐与典雅脱俗的梨园科步相融合,近十年间,《艳歌行》美轮美奂的汉唐遗韵不仅倾倒了海内外南音迷,更令欧美歌剧舞台为她叫好,为古老的南音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

第一幕“艳歌行”,在音乐《八展舞》中舞者以传统梨园戏小旦婀娜娇俏的科步身段,描述俏丽佳人踏青嬉春的万种风情,三位舞者仿佛从古画中走来,轻盈的步态、优美的手势让观众看到了了古代少女俏丽,温婉的可爱。

第二幕“簪花记”,在音乐《梅花操》中舞者以梨园戏大旦文雅端正的科步身段描述靓丽女子春锁深闺的落寞凄清;两位舞者的表演让人对古时想爱不敢爱的女子深表同情。

第三幕“相思吟”,采自梨园戏《高文举》的经典曲段“玉真行”,乐手也是歌者盘腿席地坐在舞台四角,独舞者手执一柄纸伞舞出哀怨的少妇寻夫旅途的沧桑,一曲凄美的“短相思”,扣人心弦。其中梨园戏特有的“足鼓”引人瞩目。

第四幕《堂上歌》,以传统古乐器琵琶、南管、三弦、二弦、拍板、奏出丝竹相和之音。

第五幕《满堂春》,表演者手执四块极其朴素的竹片,配以优雅美妙的身段步伐,表现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精美绝伦的画面

「艳歌行-梨园乐舞」将戏曲中叙事的部份抽离,朝抒情写意的意境进行,利用梨园戏「十八步科母」中极具特色的手姿、脚步、身形,如:「糕人身」、「三节手」、「四顾眼」、「垂手行」等,配合南管古乐,编排成青春妩媚的「艳歌行」和寂清冷艳的「簪花记」。也试着将传统梨园折子戏「玉贞行」的舞蹈部份独立出来,与现场弹唱的「冷房中」空灵凄美的组成「夜未央」。打击乐器「四块」的节奏变化,加上舞者们轻移款挪的舞步,则用来作为繁管急弦的「满堂春」前奏。

此外,汉唐乐府专属表演勾栏舞台约六公尺见方,保存了传统凋栏围砌的舞台演出特色,堪称全国仅见仅存,也是最具历史、学术价值与美感的表演形式。此种形式不是较诸其它剧种「镜框」舞台之平面视觉更显古朴典雅生动近人,也是演艺者情韵内敛、风华纤巧、外发极致的最高艺术表现。林克华古意盎然的台中台立体设计,叶锦添传统又新颖的服饰造型,既复古又前卫的南管歌舞戏艳惊国际,成为开创传统文化新机的表演艺术的典型,乃汉唐乐府的经典之作。

汉唐乐府《艳歌行》的妆容保留中华戏曲原貌,使用了宋元之前盛行的汉式白妆,再现了汉唐盛世的美艳妆容,也让中华宫廷歌舞的神秘与严肃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https://youtu.be/o54dpaQz28o?t=11m29s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8-8-21 22: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第一次见到这种艺术形式,谢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18-8-26 20: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tw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tw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ptw 于 2018-8-26 21:30 编辑
缓缓 发表于 2018-8-21 22:03
第一次见到这种艺术形式,谢谢楼主分享。


汉唐乐府《艳歌行》其实是由福建梨园戏和泉州南音两种艺术组成的。以传统福建梨园戏「十八步科母」的“手”“眼”“身”“法”“步”为基本素材构建编排了整个舞蹈表演,舞者在南音传统曲牌的伴奏下向我们徐徐展示了一幅婀娜多姿的画卷。整个演出音乐古朴而又让人耳目一新,服饰华丽典雅而又不张扬,舞者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娇羞美艳而又性格各异,情思百转风情万种而又雍容华贵,人物塑造之美如诗如画恍惚间如历史穿越,实为华夏民族瑰宝传世之作。

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泉州、漳州及台湾省,远至粤东潮、汕地区,并传入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2%A8%E5%9B%AD%E6%88%8F

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称为南琶,为曲颈琵琶,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洞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亦称之为尺八。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均与唐旧制相符。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成功入选,“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89%E5%B7%9E%E5%8D%97%E9%9F%B3


在B站上找到一个清晰度更高的版本,为了不影响观赏可以把弹幕关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272217/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