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2012悉尼新年烟花 (2012-1-2) sinkai · 〖毛家每日私房菜〗 No.1 → 土豆炖牛肉 (开厨贴) (2005-6-27) powermao
· 维州房东私人出租遇到房客拖欠房租上VCAT遇到很多坑-2018-07-14 更新 (2018-5-21) mikehuang · 安瑞的一岁纪念画册(海量图) (2011-6-6) juliayangyi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02237|回复: 423

[综合] 自行车单车选购的一些分享(适合新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8 23: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4-1-21 18:52 编辑

看了一下论坛里还没有一篇比较全面的关于自行车选购的指导文章,所以小弟我就厚着脸皮整理了一些适合新手的经验知识。
在此说明一声,以下内容适合新手,对于老司机和已经自己组装车的大神们就肯定略显平庸了。

希望借此大家能讨论交流一下,说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各路大神多指点指点。

内容大纲:
1楼:基本知识讲解
2楼:车身部件讲解
3楼:各种车型介绍
4楼:儿童车选购
5楼: 装备与配件
9楼:车载自行车架


-----------------------------------------------------------------------------------------------------------------------------------



【一:什么类型的车】
没有什么最快最强大的车,只有更适合自己的!要根据自己的使用方式和路况来决定什么类型的车。
Speed is not the top priority, it is fun.

在选车之前,最最最重要是先想清楚自己未来的骑行环境/路况 和 骑行方式!
一上来第一句就直接问选什么车比较好,能直接给你确定的答案的基本都不靠谱。



使用方式:通勤,休闲,运动,竞技;

路况:沥青水泥路面-->非铺装道路-->碎石泥路-->山路烂泥路面-->崎岖的山地路况;

简单来说前者路况好 适合轮胎窄+车架硬的车;后者路况差 适合轮胎宽+有避震的车架。
还要考虑坡度和距离长远,车子运输方面的因素;

自行车类型一般分为:
1、        Road Bike 公路自行车
2、        Mountain Bike (MTB) 山地车 (Hardtail & Dual-Suspension)
3、        Hybrid & Commuter (处于前两者之间)
4、        Folding折叠车
5、        E-bike 电助力车
(其他铁三,BMX,Fixie属于比较小众的运动类型,新手避开就好,也可请各位大佬后期补充)

所以简单分类归纳的话:
1、  市区近郊的短距离的通勤,选Flat bar Road或者Commuter;
2、        沥青铺装路面,选 Road Bike (Drop-Bar / Flat-Bar);
3、        非铺装道路/碎石路面 light off-road,选Hybrid, 和某些Road (Flat-Bar or Gravel or Endurance) & MTB(XC);
4、        烂路山路 选Hardtail MTB,路况崎岖严峻,选Dual-Suspension MTB;
5、        运输和储存有局限性的,选Folding折叠车;
6、        老年人和对长距离骑行没信心的,选E-Bike;
(更详细的分类在楼下补充说明)

很多山地车看着就壮实霸气,公路车就很速度动感,但其实这两个类型很多都带有较强的运动元素,日常使用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如果只是日常通勤或者公园休闲骑的,个人会推荐平把的公路车Flat Bar Road,想需要适应更多路况的推荐Hybrid;
如果想兼顾速度和舒适性,那就选Gravel Bike或者Endurance Road Bike;
如果经常会走些山路烂路的可以选带前避震Hybrid或者Hardtail MTB,最好是前叉避震fork suspension带锁死lockout的,这样不同地形的适应性更强。

公路车不一定只能走在马路上,山地车也不一定只能跑山;这些终归要看个人骑行技术和习惯;我见过不少MTB Trail山路里有人骑着最硬朗的Road Bike跳来拐去的;也有不少骑着Full-Suspension MTB却从来不敢去走任何烂路的。
Ride what you can and don’t stress what you cannot.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地你会发现很难找到一辆适用于所有路况的自行车,所以预算充裕的话我个人建议买两辆或者以上不同的自行车,其他不足的地方还能用技术和体力来补足。

也因此,自组装单车对于新手不大合适,除非你有一个无微不至的贴心的玩家朋友带着你慢慢选,不然在不完全了解最终个人喜好和使用环境的情况下,真不宜直接到店里让人给你折腾半天组装一辆车。(而且整车的零件之间的搭配也会比较少出现不协调感)

通勤&山地车:很多人会选择山地车作为城市通勤用途,虽然未必合适,但也有一定的原因:
一,入门山地车的价格本身就比入门公路车便宜,而且入门山地车的设计方向就是用作通勤和短距离休闲骑的,不是用作越野的;
二,山地车虽然比公路车重了些,但避震还是会让人感觉舒适不少,虽说城市环境中一般用不上,可以说是 坐的舒适和骑的轻快 两者各有所需;
三,不少人对Hybrid Bike混合自行车的了解比较少,还只认识山地车和公路车和传统自行车。


【二:预算和档次】
个人经济能力+热爱程度+理性消费是很重要的因素。

性价比:很多新手会特别在意“性价比”,但性价比这事本身就很不客观的,更多时候会成为新手的一个“坑”;所以更重要的是挑选合适自己使用的车型,先把性价比这事放后一点考虑。

作为通勤和短距离休闲骑的自行车一般都不贵,但以运动为目的的车的价格就会大幅度地提高了;

越贵的车普遍骑行起来肯定会更舒服,速度更快,能走越远的距离。 但顶级的车普遍有着某些特殊定位和需要,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所以基本到了一定程度的都开始自己组装+改装车了。
但比起车况更重要的还是个人技术和体力。就等于说多花几百几千的买个超轻车架,效果还不如自己把腿练粗 + 体重减个2-3kg 来得直接。

不同类型的车子的价格区间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是大品牌的入门级别的
Flat-Bar Road Bike和Hardtail MTB在$1000以下;
Drop-Bar Road Bike在$2000以内;
Dual-Suspension MTB一般要$2000以上。
(所以好些老外会觉得千刀以上才算自行车,几百块的都属于玩具……)

选车子一般就看车架设计和各种零件配置,自行车店的组装技术一般差别不大(差别主要是服务态度)。其实澳洲自行车市场还算比较成熟,基本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不用太纠结配置性价比的事;但每个品牌车型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贵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还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个人感觉$2000以下,同样类型的车在几大品牌之间的质量差别不算大。所以比较傻瓜的方式就是可以在大品牌里根据预算和类型和外观来选车,然后最重要还是要骑上去试过觉得合适。

如果从配置的性价比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同样是大品牌的车:
从几百$ 到$1000+ 会有“较多”的提升;
从$1000+ 到$2000~3000 会有“不少”的提升;
从 $3000+ 到 $5000+ 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再往上就逐渐没那么明显了,或者就更个性化的需求了。

不过同样预算下,不同车子肯定会有某些是车架好一点,某些就是零件配置好一点。不过选一个好一点的车架可以为以后的零件升级留有更多空间。
就比如同样是MTB山地车,Dual-Suspension的车架更贵,同样预算下只能配差一点的零件,而Hardtail就能有更好的零件配置。

但是后期升级可能会变成无底洞,所以如果计划认真玩车的话,购车时建议尽量选配置稍高一点的,之后只需要升级些小配件;
比如山地车选个装有较好一点的前叉+Deore级别变速器和刹车;公路车选碳纤车架+105级别变速器;有些原厂碳纤轮组虽然不及其他大品牌的质量那么厉害,但胜在性价比高;

还有就是一定要留一部分预算出来买其他车身配件和人身装备,这个费用也可以是无底洞,有时候可能会比车还贵。

另外,对于没预算的土豪们,一开始就直接到品牌车店里挑选最顶级那辆车有时候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顶级的自行车,肯定是非常注重运动性能,从而某程度上很难兼顾舒适性和耐用度,而且不同品牌的高端车款的调性差异也很明显,所以也容易挑到不适合自己的车。
所以如果真不差钱还不如多买两三款不同类型的车子先折腾一番,各种领域的骑友都交流一下,这样会更有乐趣。
或者直接上好的E-Bike,这样起码买车后出现不怎么骑的机率会少很多。
同理如果预算充裕+想玩山地的推荐考虑E-MTB。
(btw,壕自行车真的很容易被偷被抢)


【三:品牌】

预算较充足尽量还是选一些大品牌,Giant, Trek, Cannondale, Specialized 是全球销量最高的4大品牌,其中Giant的价格会相对便宜一点点。还有Scott, BMC, Focus, Merida, Avanti, Norco之类也是全球销量大品牌,高端个性和竞技级别的又有另一种梯队了。

中低端的车在各品牌之间差异不算大,虽说品牌的背景决定了其文化,像欧洲每年有很多公路比赛,所以有着更多偏重在公路车的轻量化和空动力学上的公路车品牌;北美的山地骑行环境条件更多,所以有着更多硬核MTB品牌。
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Gravel Bike,北美品牌就普遍做的比欧洲品牌出色,就是因为欧洲柏油路面较多,北美砾石沙土乡村路较多。
不过对于前几大品牌大厂来说就没这么多说法了,各种车款基本通杀。

其中Giant和Merida(捷安特,美利达)都是台湾品牌(大陆生产),在各大环赛都得过不少奖项,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各大品牌的代工制作厂(Merida还"顺便"控股了Specialized),所以质量肯定是在线的。
(btw,Merida在99bikes里的价格还是蛮有优势的)

其次喜德盛XDS也是较早进入澳洲市场的过程品牌,是台湾Giant和Merida的供货和生产商(包括某些车架),不过XDS的高端系列需要自己从国内运(同理中国品牌汽车进入澳洲市场只允许进低配车)。另外还有UCC, JAVA, QUICK快客 和 TRINX千里达;高端品牌有SEKA和瑞豹PARDUS,价格已经跟Giant差不多了。
一般自行车店里卖的品牌质量都不会太差,所以如果到自行车店里选的品牌一般都比较少顾虑。

凤凰永久飞鸽这老三样情怀品牌,主要是长期的贴牌运营模式使得其质量的不稳定,给人一种多年不思进取的感觉,也错过了几次转型的机会,只能一直在低端区域游走。换个角度来讲,虽说也有做出口,但都是出口到南美和非洲市场,欧美市场基本进不去。

迪卡侬的车虽说也一般般,但人家(Van Rysel) 还是有些大品牌水平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流程,是经过长期调整校准出来的产品,好歹也能偶尔上些国际赛事。



【四:购买途径】
首先个人不是很推荐Kmart, BigW, Target这类Department Stores的自行车,类似的价钱还不如上gumtree淘些品牌二手车的质量都不会比前者差的;预算允许尽量到专门的自行车店里选购;

预算有限+不想麻烦,迪卡侬Decathlon的车还是可以推荐的,不少车款性价比不错,中国和澳洲的质量反馈都不错;但也不是说所有款式都很好,还是须要跟其他大品牌的同类型车款比较一下再做抉择。同时注意如果是钢制车架的话,那质量不会比department store的车好多少。
类似价格的也可以看看Reid和自行车店的一些入门品牌,很多运动用品和户外用品店(如Rebel Sport, Anaconda)虽然也有卖,但都没有像迪卡侬那样有专门的自行车技工团队而已。

线上购买和淘宝的车到手后需要自己组装和调节,一开始都没什么大问题的,但磨合一段时间后就会不断有各种需要调整地方出现了,不过绝大部分的上youtube学习两下之后就能自己动手解决的。
不想麻烦的话,这时候自行车店的售后服务就显得很有优势了,一般车店卖车都会送首年一两次Services的。

从国内海运过来,从价钱成本来说,中端车款还可以,低端的加上运费都跟本地差不多了,高端车款的价格和本地没什么差别,而且高端车的保修保养更为重要。国内车款的配件在这边的单车店做保养维修有时候也是会有各种水土不服的情况。
不过好处就是有些车款这边很难买到的国内倒是有很多,比如XDS和Trinx的高端车款(就跟长城哈弗的高配汽车不给进澳洲市场的道理一样),还有各种折叠车(三段折叠和29寸折叠车这边都是极少的),和各种各样的电助力车。

自行车专卖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亲身试车和各种调试,有经验的店员能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帮你选车和进行车子的调配(不过疫情之后就未必有那么好服务了),有些自行车店还能让你把车子骑到街上去转悠几圈,虽说某些长时间长距离的问题还是未必能试出来,但起码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骑行感觉的车子。

对于新手和修车技术还不是很熟的童鞋们,还是在自行车店里买比较好,毕竟售后保养和维修还是蛮重要的。而且就像买组装电脑一样,哪些你觉得需要升级的配件还能直接购买然后让店员给你装上去。
至于哪家店比较好这事没个准,google一下自己附近的店都去逛逛吧,重点还是要货比三家。

二手车的话,跟二手汽车一样,最好自身具备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能判断出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和使用习惯。
每个人的使用与保养方式和频率都是不一样的,外在的配件的损耗(前后变速齿盘,链条,轮组轮胎之类),这些零件更换成本也要计算在购车预算里。但是车架的很多内在的损伤几乎是看不出的 也是很难估测的(特别是碳纤部件)。


【五:尺寸】
选择自行车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尺寸。这事不能将就,不合适的尺寸不但会造成不舒适,骑行姿势和用力方式不对,长时间还可能会导致运动伤害。
(成人车是根据车架尺寸区分,儿童车是根据轮毂尺寸区分的。)

山地车的车架构造比较大和长,骑行姿势比较直立,在山地骑行中很多时候是要站立和屁股离开座垫和重心前后偏移的,所以各尺寸适合的身高范围比较大,尺寸差一点关系也不算大;
但公路车绝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座垫上而且姿势比较固定,所以尺寸选择一定要多仔细慎重,也因此很多车店都推荐做一个简单的Sizing或者Fitting;

每个品牌每个型号的车都会给出相对应的身高胯高臂长,但绝大部分品牌的尺寸都是按照西方人的身材比例去设计的。而且有些车型偏速度激进,有些偏稳定舒适,骑行感觉各有不同;
虽说不少自行车店也能给你测量然后推荐相应尺寸,也不排除有些不专业的店员想强推一辆尺寸未必合适你的车,所以终归还是要自己亲自骑上去试过才感觉到是否合适,需要更多地相信自己的感觉 多于他人的评价(包括网上各种评测)。
因此一定要多跑几家店 多试几辆车和尺寸,找到舒适的尺寸;

比如某个品牌你适合L号,但另一个品牌你可能适合S号,这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的。
而且即使你是标准M号的身高胯高,但有可能S号和L号你都能骑;这种情况下,偏小一号的可能会有更好的灵活性操控性 或者是很拘束,偏大一号的可能会有更好的延伸性和舒适性 或者是 拉伸过度。
所以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你亲身试过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不过车店也可以通过细节调整达到更舒适的状态,比如更换STEM,调节座椅坐杆,脚踏曲柄,轮毂等之类。但任何的弥补都有极限的,从一开始就选对车架的尺寸就很重要。

所以针对公路车买家,某些大型车店或者品牌专卖店就会配有专门做fitting用的设备,你只需要骑在上面一直踩,店员一直调节,最后各个部位都调试出一个最适合你的尺寸和角度。有时候这些fitting调节的差别就只是1-2cm而已,但长时间骑行下来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新手第一次买车,除非店家免费赠送,否则不建议额外花钱做一次Fitting。首先Fitting的结果会一直改变,新手还没有养成一定的骑行姿势和习惯之前,做Fitting的意义不大。建议让店家做个简单的测量Sizing,然后先骑一段时间再做Fitting(但不排除某些店员会强行推销不合适的尺寸和过多的fitting服务)。其次可以考虑到一些专业的Fitting机构或者诊所去做。

评分

参与人数 40积分 +156 收起 理由
捷足先登 + 5 感谢分享
yizhan2121 + 4 感谢分享
radiance88 + 4 感谢分享!太全面了!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0-12-8 23: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3-3-18 23:32 编辑



【车身部件讲解】
1.        车架:

表现出车架好坏主要就是轻量化,刚性/强度,弹性这三个因素,一般从材质和车架几何设计这两方面进行比较。

制造车架的材质一般分4种:
STEEL 钢:耐用,抗形变,负重能力强,滤震能力好, 舒适性好(所以是很多长途旅行车的选择);原材料便宜,加工难度不大,容易做出些特殊订制套件;
缺点是材质比较重,要实现轻量化会很不容易,所以一般也用在低端车和特殊车型(比如长途负重型和入门级电动车)。
近些年也出了Chromoly(铬钼铸钢),类似所谓Hi-Tensile steel的升级版,可以把管壁做得很薄,重量比铝合金稍重一点点,但吸震和舒适性和耐用度更好,价格跟高端铝合金差不多。

ALUMINUM 铝合金:现在大部分车架的材质是铝合金的,刚性好,吸震性相对较差,重量比碳纤的稍重一点,但设计和制造工艺差别也是很大的。缺点是长期使用会有金属疲劳产生损坏,抗形变能力一般,形变即是大损伤,不过比碳纤好多了。

TITANIUM 钛金:有着钢和铝合金的优点,比铝合金轻一点,刚性强,吸震好,耐用;但是加工难度大,特别是焊接要求很高(一般断裂都在焊接处)特殊管材造型少;常见于订制车架;价格跟碳纤差不多;缺点是喷漆挂不住,通常颜色单一只有金属银色,或者找定制涂装的公司利用喷粉或者其他技术上色。

CARBON 碳纤:材料技术比十几年前进步了很多,除了重量轻,刚性和吸震都更好,即使在承受冲击力最大的DownHill MTB上也能使用,所以会有较平衡点的组合:铝合金车架+碳纤前叉。但碳纤外部树脂图层容易氧化,日常需要多清洁保养;最大的缺点是只要出现裂痕就不能维修了,只能整个换掉或者花大钱请专家修复。所以车架上基本不能安装其他负重配件,比如脚蹬kick stand和行李架之类。

另外喷漆的均匀度和焊接处,也会影响车架的强度和弹性和耐用度。

除了材质,车架几何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但这个比较复杂,而且要根据个人体型和需求来进行比较;如果你比较不同车架几何数据会发现其实差别也就是几mm长度和0.5角度的差别,但也就是好多这些小差别组合出不同风格的整体设计;
一般大销量的品牌的车架设计都是各家的卖点的,而且能适用于大部分的人,小品牌就更多地会沿用大品牌的旧款设计或者更保守的设计;小众的高端品牌的车架设计就相对比较个性化了,未必适合每个人;

车厂根据不同材质和不同的骑行风格,来设计各处管材的长度角度和截面形状,所以高手们就能根据车架几何Geometry数据来判断车的调性是否适合自己。

这里简单地提几个比较重要的车架几何数据:
Reach & Stack 前伸和堆高:就是五通中心到头管顶部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考量车架尺寸是否合适的最重要数据;如果有试过合适自己的车,可以根据这两个数据去跟其他车进行比较;
standover height 跨高:上管到地面的高度,就是指你跨骑在车上时(不是坐着),胯部到上管顶部必须留出一定的安全空隙距离;这就是为什么挑选自行车尺寸除了要测量身高还要测量自身裆高;

Head Tube Angle 头管角度:角度越大越操控灵活,越短越稳定;
Wheelbase & Chainstay Length 轴距和后轮距:距离越大越稳定,越短越操控灵活;



2.        轮毂和轮胎:

成人自行车普遍就是26, 27.5, 29inches,公路车的700C和650B,童车的12,16,20到24 inches(国内品牌为了多元化市场和增加竞争力,还有14, 18, 22寸这些尺寸)。
根据自己身高,一般选轮子越大骑行越平稳越轻松舒服,但小一点的轮毂加速性能和灵活性更好,对于复杂路况的操控会更好(这点对MTB来说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注重操控的MTB都是用27.5寸轮毂,如果要兼顾舒适度和通过性的话会更多的使用29寸。

对于身高较矮的童鞋,也请尽量往“大轮毂小车架”这个方向选择,Hybrid和MTB山地车比较多选择,某些平把公路车也有,弯把公路车就比较难找了;

公路车普遍使用的700c的轮毂差不多等于29inch的,所以车架的几何设计的最小极限也基本对160cm以下人士不怎么友好。
不过一些大品牌会出一些XXS号或者42-46cm这区间的尺寸,就是比较少见。
公路车使用小一点的轮毂650b (类似27.5inch)的车型不多(某些Endurance和Women Bikes),而且大品牌近些年也逐渐开始把这个尺寸抛弃。

中低端车一般都配铝合金轮毂,高端车配的碳纤轮毂有着更轻的重量,更低的滚阻,更高的框高提供更好的气动能力,就是价格不菲;
原厂的碳纤轮组,性能上未必有其他专业碳纤轮组品牌做得好,但性价比一般都挺不错的,预算宽裕 又不想以后再花钱升级的可以考虑。


从轮胎可以看出车子的定位,越细窄的轮胎有着越低的滚阻,,但同时刹车距离也会增加,更偏向骑行速度的追求;越宽大的轮胎就有着越好的路况适应力和通过性,但滚动阻力也越大;表面纹路越浅的轮胎有着更好的平路抓地力,表面有越大的颗粒就有着更好的越野能力;

很多公路车配置的光头胎,其实在硬质水泥沥青路面上有着更好的抓地力,原理就跟F1赛车用光头胎的道理一样,但是雨天和砂石路面确实会比较滑,但主要表现在高速过弯和刹车的时候;
澳洲Bike Trail经常会有不少砂石泥土路面,所以不少人质疑公路车Road Bike的细窄+浅纹路的轮胎根本不适用,其实只有路面平坦的话,车辆通过性是完全没问题的,只是有些打滑会让速度和抓地力有所损失和需要适应一下,舒适性也稍差,只要降低胎压就可以稍微改善;



3.        变速器:



简单来说,Cassette(后)飞轮越多越好,Crankset(前)牙盘尽量避开3X,公路选2x,山地和童车选1x

变速器的档位范围确实是越多越好,但价格上跟前变速牙盘(Crankset / Chainrings)的关系不大,重点是看后齿盘(飞轮)Cassette。

简单来说就是 3x7 < 2x9 < 1x11,后变速档位越多就越贵。总档位数越多能适应范围就越大(但也越重),前少后多的配置有着更顺畅和稳定和灵活。3x7表面上比2x9多了些档位,其实3x里是有不少重复的档位的,所以条件允许的话个人是不推荐3X(特别是童车尽量不要选择),所谓的21变速 3x7 某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辣鸡。

中端以上的 公路车一般使用2X的,MTB多使用1X的Crankset。
公路车需要更紧密的齿比,来达到相对稳定的踏频和功率输出;山地车则需要更大范围的齿比和更高稳定性的变速;

这个终归还是要根据个人的使用方式来搭配,如果只是短距离上下班通勤,而且没什么斜坡,那1x7也够用的;
如果考虑爬坡的话 前后变速都要增加档位数了;
如果为了应付崎岖复杂地形需要更高稳定性的车就会配上1x11~1x13(但同时也增加了骑手的体力要求)。
所以近些年很多好一点的20-24寸童车也逐渐从3x7改用1x8,1x9的变速器了,毕竟可以大大减少掉链子的情况。


另外变速换挡器一般分Grip shift转把Trigger shift指拨两种,至于哪个比较好还要看个人习惯和具体型号,网上也是对此争论不已。
Grip体积小(跟握把一体),重量轻,换档更快更方便,但低端型号的精度和耐用度不高,最不耐用的就是外面的塑料橡胶把套(手汗多的尽量戴上手套),更多用于童车和MTB。
Trigger的换档清晰干脆,不过精度高也代表维修保养的技术要求更高,更常见于公路车。

最常见的品牌有Shimano和Sram(还有campagnolo),Shimano的调性偏软+快+舒适,Sram偏硬朗清晰。不过这几年国产变速品牌也做得越来越好了,预算有限可以考虑一下。

还有一种内变速Internal Gear Hubs(IGH)的东西,就是把变速齿轮都藏在后轮花鼓里,有点像汽车CVT变速箱,换挡没有顿挫感,非常顺滑舒服;一般只用在commuter bike和E-bike和童车上,还有搭配Carbon Belt drive皮带传动/履带式的,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4.        刹车:

常见的刹车主要是Rim Brake夹刹(V-Brake V型刹)和Disc Brake碟刹,碟刹也分机械式和油压式。
Rim Brake 夹刹/圈刹:结构简单,相对便宜,容易维修保养,重量轻,但制动力和速度相对碟刹会差一点,特别是在复杂的路况下(山地/湿地/雨天)。所以一般的休闲通勤骑行V刹也足够了,很多公路赛事追求轻量化也是用rim brake的。
(很多人说圈刹的制动力差,其实圈刹的制动力量通常都大于轮胎的抓地力了,真正明显的差别是制动的反应速度。)

Disc Brake 碟刹:制动反应更快,更能适应多种骑行环境,操控和安全性更高,虽然新手可能会需要适应抱死/推头/甩尾的情况;
但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难安装难调试,维护保养上需要更好的动手能力(尤其是油压碟刹),重量上比V刹可能会多了将近0.5-1kg的重量;虽然对车重比较敏感的公路车有不少人还是会选择圈刹。但毕竟碟刹制动性能可靠性高,所以如果考虑要应付较复杂路况和天气,预算也足够的话还是推荐碟刹。

另外,体重较大的人士,建议还是选择碟刹;

最后,刹车片肯定是过段时间要更换的,碟刹用久了要换碟刹盘,但夹刹用久了要换轮组,这个得看你的使用频率和强度,也有可能等你要卖车的时候都不用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8积分 +124 收起 理由
四导 + 4 感谢分享
oldqin + 5 感谢分享
出国吃考拉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8 23: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3-3-19 00:03 编辑

不同的车型:

Road Bike公路车:
公路车可分4种:
气动车Aero:车架刚性最高(也最不舒适),踩踏动力效率最好;非常注重空气动力学设计,但只有在高速骑行时(30km/h+)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如Giant Propel, Merida Reacto, Trek Madone, Cannondale SystemSix, Scott Foil;


耐力车Endurance:侧重长途骑行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如Giant Defy, Specialized Roubaix, Trek Domane, Cannondale Synapse, Scott Addict;


爬坡车Lightweight:侧重各种轻量化,如Giant TCR, Specialized Aethos, Trek Emonda, Cannondale SuperSix, Scott Addict RC;


全能型All-rounder,相对综合以上各种性能的,如Giant Contend, Specialized Tarmac, Cannondale CAAD, Merida Scultuna;


新手一般推荐Endurance和All-rounder系列的,但Lightweight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可通过上管倾斜角度区分,越平越硬,越倾斜越软;上管越倾斜越有弹性,更越偏向舒适性和长途骑行,骑行姿势也相对比较直立点:

轻量化可以提升 加速度,但过度的轻量化肯定会牺牲一部分的舒适和高速骑行的稳定性,还有某程度的耐用度;

气动设计(空气动力)的车架更多见于竞速车型,但近年也逐渐愈多地应用在耐力爬坡车型(甚至是让人想不透地用在gravel bike上了),气动设计在高速骑行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也稍微增加了一点重量,所以对于耐力爬坡型车子来说这就是个人的选择了。但有不少人选Aero气动车只是因为车架造型更酷炫,就是所谓的骑帅不骑快嘛。

前变速器也有点差别,速度型一般用齿数更多的大盘(52-50),侧重舒适性和爬坡的用齿数比更少的齿盘(50-46),骑行更轻松,但也要跟个人腿力有关。

车把方面,女性的肩宽和臂长相对男性的小,有些品牌的女式公路车会搭配小一号的车把,长期骑行会更舒适。
至于高级点的各种气动设计和4D/5D造型把手,还有stem龙头车把一体式之类的设计,空动性确实更好,但可调整空间小,配件扩充性也少。



Gravel Bike & Cyclocross (CX) (Adventure Bike)
第三大类公路自行车,近些年来非常流行的Gravel Bike(砾石车/全地形公路车),适用路况范围广,能同时兼顾舒适性和速度;推荐给 能适应弯把车Drop-bar的童鞋们;
简单来说就是类公路车车架搭配较宽的越野轮胎(还是比MTB轮胎窄),可以看做是汽车的Wagon/SUV吧。换上公路轮胎能当公路车用,换上山地越野轮胎也能轻度off-road越野;
Gravel跟CX(注意,不是XC)看着差不多,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可以代表前面公路车的两个设计方向。

               Cyclocross (CX)                                             Gravel

Cyclocross(越野公路车):
更注重速度和竞赛和轻量化,车架的上管偏向水平设计,刚性高,动力传送效率高;
但对新手来说未必适合长时间骑行,复杂路况下需要更好的技术和体力;
车身也没预留太多扩充配件的地方(特别是负重类的),有些甚至挡泥板都装不了;
变速器一般更注重稳定性,前变速crankset多使用的是1X的较大齿比的牙盘。
CX比赛要求轮胎宽度33mm以下,所以车架最多只能装35mm以下轮胎。
比赛里有很多高速过弯,所以原装轮胎的侧面纹路一般比gravel的较深些。


Gravel Bike(全地形公路车):
就更注重长途骑行和舒适性了,车架上管普遍倾斜,刚性略差,但车架弹性和吸震性更好,预留了更多空间给更宽的轮胎(最多45-50mm),所以在复杂路况适用性更强。
Gravel轮胎更多注重直线行驶,所以侧面轮胎纹较浅,但也有各种MTB风格的轮胎选择。
前变速器crankset,有配适用性更大的2X齿盘,或者侧重简易和稳定性的配置1X的小齿轮比的齿盘的。

代表车型有:Giant Revolt, Merida Silex, Specialized Diverge, Trek Checkpoint, Cannondale Topstone, Orbea Terra, Scott Addict, Focus Atlas, Norco Search, Canyon Grail & Grizl, Cervelo Aspero等等;

两者相比,CX更偏向于公路车,更硬派一点,所以销量较Gravel差很多;由此近来厂家也开始把CX车型包装成更硬派激进点的Grave Bike来卖;
由此今年来Gravel Bike的差异化设计也愈发明显,所以选购前要想清楚自己是需要速度型的,还是舒适型,还是越野型的;

不过就好比SUV汽车,公路上没有轿车快,越野能力也没有4x4越野车好。这两款车同样是在公路上跑不过Road Bike,在off-road上还跑不过XC MTB,弯把在应对复杂路况的操控灵敏和稳定性比平把要差一点,也就是在碎石泥沙 平缓路面比较有优势。不过在保证一定的速度上又能有较广的路况适应性,整体来说还是蛮有骑行乐趣的;
所以如果只能拥有一辆自行车的话,Gravel Bike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好卖。
Speed is not the top priority, it is fun.



Triathlon/TimeTrial/Track竞速三铁型,最后提一下,一般用于铁三赛和计时赛和圈速赛,最注重踩踏效率和气动设计,骑行姿势也最激进,基本是趴着的,而且很多是使用Fixed gear固齿的(就是所谓的死飞),所以不推荐新手和日常使用,但路上骑着还是蛮帅气的(特别是刹车的时候)。
如Giant Trinity, Trek Speed Concept, Specialized Shiv, Scott Plasma。



-----------------------------------------------------------------------------------------------------------------------------------


山地车Mountain Bike (MTB):
MTB山地车按照车架区分主要就是Hardtail 硬尾和Dual-Suspension / Full-Suspension 软尾/全避震两种:
Hardtail硬尾只有前叉避震,重量更轻,操控更灵活,保养维护更简单,价格也更便宜;重量轻所以爬坡能力更好,但山地越野骑行需要更好的技术,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技术;
Dual-Suspension软尾在前叉和车架中间都有避震;越野通过性能更强,稳定性更高,后避震也给后轮提供更好的抓地力,车身有更多的调节范围,但重量更大,保养维护也更麻烦,价格比前者贵不少;

最简单的分类是根据前叉避震的行程Fork Travel (80mm-200mm) 分为4大类,行程越短越偏重速度,行程越长就有着更好的越野通过性。

80-120mm: Cross Country (XC),避震行程最短,最常见的山地车款,XC山地竞速赛用,车架注重速度和轻量化,也适合爬坡和长时间骑行,作为休闲骑行和轻度越野的首选,或者是通勤使用;
车架绝大部分是Hardtail硬尾型,但近些年有些高端车型也会有加入后避震的软尾XC山地车;

120-150mm: Trail 林道车,也是较常见的越野类型,能处理路况更多,同时也保证爬坡能力和踩踏效率,轴距中等,拐弯操控性也不错,属于比较定位平衡的车型;如果想认真开始玩山地越野的话,建议选择Trail MTB这个级别;
以前普遍使用Hardtail硬尾,但近年材料技术和结构力学的进步,使得Dual-Suspension软尾变得更多,但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轻量化和爬坡能力。

(近年来新出现的Down-Country Bike分类,前叉行程在120mm左右,属于Long-travel XC或者Short-travel Trail,等于说想兼顾XC踩踏效率和Trail的越野性能;至于性能如何还要看各家的设计侧重点和个人需求和感受;)

140-180mm: All Mountain (AM)全山地 / Enduro耐力车,因为比赛里的上坡路段不计时间,主要是应对复杂和崎岖的下坡路面,所以更注重下坡和越野通过性;但有些车型也还是保留着上坡的踩踏效率的;
常见都使用Dual-Suspension双避震车架,车架强度高,轴距偏长,重量偏大。

170-200mm+ : Down-Hill (DH), 基本都是Dual-Suspension双避震车架,头管角度大,轮距大,重量也最大,踩踏效率较差,但可以应付各种极度崎岖的off-road路面和坡度极大的高速和高度下坡,更多见于赛用和高端玩家(因为Enduro已经能应付99%的澳洲MTB Trail了)。
一般玩到这个级别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有着很多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很多人都自己组装车了。

前叉行程只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方式,详细的还要看车架几何,各品牌和车型的定位和设计理念都不一样,有激进的也有保守设计的,有些更注重越野通过性,有些更注重速度和踩踏效率,有些更注重平衡稳定和适用范围,所以山地车的选择会比公路车稍微复杂一点。
下图是几个大品牌的各型号的归类,可供参考:



简单来说,休闲骑行和轻度越野的选择XC;刚入门想多学习和锻炼山地骑行的技术和能力的选硬尾Hardtail + Trail;想一步到位的选择Dual-Suspension的Trail/AM,这个已经能应付澳洲99%的山地路况了。
根据骑行风格来选的话,想贴地快速骑行就选XC;想跳跃起飞得越高越远的话,就选等级越高 前叉行程越长的。


避震管Forks:
普遍是油压或者气压式的,也有弹簧式Coil,也有油压+弹簧的油簧型;
除了弹簧式,其他3种的性能都差不多,更多是骑行感觉的不同,好坏还是看工艺水平和个人喜好;
建议起码要有可调节回弹强度的(还有些可调节行程的);最好是带Lockout锁死功能的,在平坦路面上骑行更轻松。

有说“公路玩轮 山地玩叉”,除了好的车架设计,山地车最重要的就是避震的选择,好的避震器都价格不菲,其他部件倒是都可以在日后的损耗中慢慢升级;所以建议选购山地车时尽量根据预算 尽量选好一点的避震器;
最常见的Suntour和X-Fusion仅适用于休闲骑行和轻度越野,如果想认真玩山地建议还是选FOX和Rockshox这类级别品牌,还有Manitou, Marzocchi, DVO, Öhlinsz之类;Fox和Rockshox性能和手感都差不多的,主要差别是调节的方式不一样;


碳纤/铝合金:
两者最明显的差别就是重量,但对于下坡的越野性能是差不多的,影响更大的是车架几何设计,还有避震、变速套件和刹车;
但碳纤减下来的重量对于上坡和长时间的骑行更有利,而且操控上感觉稍微更灵动些;所以如果玩XC的话,预算宽裕建议选碳纤;
山地骑行摔车是常事,对于碳纤的抗摔有顾虑的,也可以考虑一下钛合金或者Chromoly的。



轮径
27.5/29inches,根据路况和个人习惯和技术决定;轮毂直径大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和颠簸路况的通过性,也更适合长距离骑行;
轮径小有着更好的加速能力和操控灵活度和拐弯能力,特别越是在复杂路况下。
老款和低端的29in的车子一般都很重,但随着现代工艺和材料技术的发展,29in也做的越来越轻了,也是近些年大品牌公司的技术专攻的领域。
不过近年来也逐渐开始流行Mullet 即前29后27.5的组合,前轮有着更好的越野通过性,后轮有着更好灵活性。
相对的26in就逐渐往低端方向走了,所以如果不是身高局限或者特殊需求,尽量不选择26inch(高端玩家老司机除外,因为这类人的技术高很多)。



变速器:
后变档位自然还是越多越好,但前变速还是尽量避免3x的,真正要山地骑行的就选1X,换挡的稳定性和灵活度更高,也减少重量,保养也更容易。而且这样左手变速器(前变速)就能能改成Dropper坐垫高度控制器。
虽然中高端车型都会用1x12 / 1x13,但新手如果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兼顾平路上的速度 又想爬坡有更多扭力输出,还是可以考虑前变速有双齿盘的(2x10已经够用了)。


刹车:
条件允许尽量上碟刹,其中液压比机械式更好;
刹车盘直径越大 制动力越大,散热也更好,长距离持续下坡时候差别就很明显。
油碟刹车分 2 piston 和 4 piston活塞,2P的重量稍轻点,常见于XC和Trail;4P的刹车性能更强,来令片(刹车片)面积更大,散热也更好,但更贵,常见于Trail或以上级别的车;

伸缩座管Dropper Seatpost:下坡调低,上坡调高,一键转换更方便;也是最推荐的山地车配件升级之一。

车把Handlebar:越窄 操控越灵活,越宽 越好的把控稳定性,但太宽的话 长时间骑行也越累。


-----------------------------------------------------------------------------------------------------------------------------------


Hybrid Bikes:
无论是公路车还是山地车其实都是带有蛮多运动元素在里面的,所以对于一般休闲通勤加少量运动的使用情况下,还是比较推荐以及几款处于两者之间的最常见车型,这里放在一起解释一下之间的差别。

Flat Bar Road 平把公路车:
比下面两款会更注重速度和运动性能,跟爬坡型的弯把公路车差不多的轻量化车架和变速配置,但坐姿比较直立,增加了点舒适性(车架设计的吸震更好);轮胎宽度一般比弯把公路车粗一点,但比Hybrid和Commuter更细。
(btw,把手方面,平把会比弯把便宜很多)

Hybrid Bike 混合自行车:
兼备舒适性和速度,坐姿比前者稍直立,能适应很多种的路况,有偏向Road Bike的也有偏向MTB的,所以各车款差异性很大,有带避震的(XC行程或者更短)也有硬前叉的,轮胎宽度从CX到XC级别的都有,但普遍还是公路为主+偶尔山路的配置,对于健身休闲或是日常通勤都是不错的选择。

(Hybrid Bike和Flat Bar Road Bike可以说是最适合日常通勤和休闲骑行使用的两个系列的车)


Commuter/Urban 城市通勤车:
注重短距离骑行的舒适性和休闲感,骑行坐姿很直立,一般对于车子性能和速度没要求,设计装配都以简单耐用为主,轻量化基本不考虑。所以车架一般很结实很重,钢铁车架最常见于这类车当中;变速器的档位不多,齿盘齿比范围小,但维修保养简单。由此这类车一般跑不快,爬坡累,也不适合长距离骑行,所以对于悉尼墨村这些很多上下坡的地方来说不是很友好。
Vintage/Classic Bike复古车:
这个系列跟Commuter差不多,造型复古有情怀,买这车的人基本是冲着这个点来的,所以一般零件配置更低,各种焊接和喷漆要求也是上一个年代的水平……反正就是如果没有这情怀,尽量避开这个坑。


Women's-Specific Bicycles女式自行车:
对于女性来说,女士专属车款“不是”绝对必须的选择,每个人的身材比例都不一样,最好还是到店里试一下。
选择正确的尺寸和使用某些女性专用的零配件更为重要。尺寸方面有些店有做Bike Fitting的设备就能清楚地告诉你究竟适合什么类型和尺寸的车了。零配件方面,座垫最好选择女性专用座垫(其次就是车把,把套和竖管之类的)。

除了大品牌的高端车款以外,普遍女性自行车的定位都是舒适取向的,很少是偏运动型。
其中做的最有名的就是Giant的Liv系列。(个人感觉Liv的性价比没有Giant的好)

从理论上来说,女性的身材比例和力量都比男性小一点。具体来说就是身高偏矮,下本身比例更长,上半身比例小,肩宽较窄,手掌更小等等,所以设计的车架偏小,上管短和斜度大,坐姿更直立,踩踏角度,stem龙头偏短(手长的就没所谓了),车把更高更窄,握把更小,女士专用坐垫,颜色更女性化等等。最重要是能有更小的车架能搭配更大直径的轮毂,让骑行更轻松。

但是其实尺寸上的差别非常的小,所以对于肩宽臂长 腿脚粗壮的白人女性来说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必要,而且人体比例各有差异,普通的车会fit也很正常,不舒服自然的地方靠更换各种零配件来调节的方式也很多。
而且其实是很多男性也能使用女式车,特别是偏矮和青少年teenager。
所以,重点还是要试过是否合适。
Less about Gender, but more about finding a bike that fits



但有些坑还是要避开的,就是Vintage Ladies Bike,这个前面说过。Women Bike的车架的前三角区的设计中,上管都是很低,倾斜角度也很大,但很多Vintage/Commuter系列的还会直接拿掉上管做成V型车架设计,虽然很适合蹬上车的时候腿脚从前面跨过,也是穿裙子骑车的唯一选择,但这个设计大大减弱车架的刚性,所以为了达到一定的结构性就必须做得较粗较厚,但即使重量增加了不少,但还是没有三角结构的好。
所以如果不是非得要穿着裙子骑车,最好还是改变一下习惯,蹬上车的时候腿从后面跨过去,这样好车款的选择就多太多了。


-----------------------------------------------------------------------------------------------------------------------------------


以上介绍的这些车型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不同品牌和车店的分类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很多具体车款的定位就会处于某两三种车型之间,定位和边界都很模糊,或者同一系列里的不同车款也有不同调性偏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7积分 +32 收起 理由
nariko + 6 感谢分享
HK_TENNIS + 3 你太有才了
sorga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8 23: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3-9-28 21:40 编辑


儿童自行车

虽然最常见的还是MTB山地车,因为比较好操控和稳定性,而且入门款山地车本来就比入门公路车便宜。
其实其他款式还是很多的,对于不怎么走山路的更推荐 无避震的硬前叉的车(对于轻量化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直接轻了1.5-2kg),甚至连drop-bar road bike弯把公路车或者CX都有,和off-road探险必备的Dual-Suspension(这个就会贵不少了)。

尺寸:

儿童自行车的尺寸区分是根据轮毂的直径分类的,从12,16,20到24 inches和26 inches,根据不同的年龄和身高选择相应的尺寸。
Size                   Height (cm)          Age (yrs)
Balance Bike:    85-110                  2~5
12 inches:          85-100                  2~4
16 inches:          100-120                3~6
20 inches:          115-135                5~9
24 inches:          125-145                8~11
26 inches:          145+                      11+
数据只能参考,品牌和车款之间都有差异,实际是否合适还需要亲自去试车。
(国内品牌为了多元化市场和增加竞争力,还推出很多14,18,22寸这些尺寸的车)

到了24inch这尺寸的自行车基本就可以跟成人单车一样的要求来选择,就没必要只按照儿童的标准去配置了。
到了26inch这个身高的话其实也能选择好些成人款27.5inch的XS的车了。


预算:
儿童自行车确实普遍只能用两三年就得换,所以很多人觉得实在没必要花太多钱在这上面,不过“花太多钱”这个概念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
个人觉得20in以下的自行车挑个好看和轻便的就行,没必要太贵;
20in是培养小孩这方面的体能和兴趣的好时间,所以可以相对买好一点;
24in的基本可以按照成年人车的要求去挑选了,而且很多24in的车架能直接装上26in的轮组,省了一部分升级的费用。

好一点的自行车能骑起来更舒服更轻松更快,走的路程越远能感受的东西越多,这就起码能让小孩更容易长期接受和喜欢这项运动。
It is not about the bike you ride, it is about the rides your bike takes you on.


车重:
儿童车最需要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就是车身重量。
一个成年人对于自身体重的1/5~1/7的自行车都能感受出不同车重的差别,一个童车差不多是小孩自身体重的30-40%,而且小孩的肌肉完全不能跟成年人比拟,低端和高端童车最多车重相差只有2kg,但同样是多了2kg的车重你觉得小孩和成年人谁的感受更明显。
我去买车的时候店员就直接让我自己骑上去感受一下差别(20寸的车普遍也能承载80kg体重的成年人)。


材质:
儿童车肯定经常磕磕碰碰,所以钢铁车架的童车不但便宜还耐操,就是明显很重。
建议还是买铝合金的,轻量化对儿童自行车来说是最重要的,铝合金也没那么矜贵而且还更防锈。


变速:

无变速single gear的使用起来更方便,但其实小孩对换挡的领悟能力还是挺高的,尽量还是选择变速档位多的。
有些品牌在16in的尺寸就有配3-5变速的,20in配8-9变速或者,24in基本跟成人单车一样的配置了。
前变速同样只推荐1X的。尽量避免3X的前变速,买了也建议拆了换成1X的。

变速器分Grip shift转把和Trigger shift指拨两种,对于小孩来说推荐还是用trigger Shift,虽然会普遍贵一点;因为有些grip shift变速器会调得比较紧,而且用久了精准度不高 需要再微调。所以购买之前一定要让小孩试过,或者让店员调试一下。

另外,学车辅助轮不能装在有普通的变速器的自行车上,只能是单速或者配内置花鼓变速器IGH的车。


刹车:
对于小孩的体重所能产生的惯性来说,两种刹车的效果差别不大,但雨天湿滑路况下的碟刹效果肯定会好一点。
一般来说,最差的Disc Brake也比普通的Rim Brake要好一点,而童车配备的刹车普遍级别都不高,所以预算充足尽量上碟刹。
但碟刹经常会出现蹭碟 需要调节的情况,而小孩未必能感觉出来,所以大人平时要多检查一下;


前叉避震:
绝大部分童车使用的前叉避震跟成人车是一套类似系统的,虽然前叉行程只有60-80mm,但重量也不会轻多少;跟硬前叉比 多出来的重量只会增加小孩骑行的负担;
所以,除非有意带小孩去玩mtb山路越野,否则只是公园Bike Trail上骑行或者轻度越野或者BMX公园,前叉避震对于骑20寸和以下尺寸的小孩来说 意义不大;
虽然可以增加一点的稳定性和通过性,大人试车的时候压上去也蛮有反馈感的,但对于这个年纪的小孩的体重和肌肉力量所能产生的动能惯性和速度来说,是不怎么能发挥避震的作用的。
如果想增加骑行稳定性和路面通过性,可以选购粗轮胎的就好;平时骑沥青路面时候 胎压打得高一点,走山路的时候胎压就放低一点;
  


山地车:
前面说的这些,不是说要反对选购儿童山地车,反而 个人还是很推荐家长们能带着小孩去多玩玩山地越野,这是一项很不错的运动。很多公园里Bike Trail都有一些简单的MTB Trail小岔道,可以带小孩去多体验体验;

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和同学朋友一起出去骑车是什么路况,澳洲很多Teenager都有着探险越野的兴趣,经常跑一些莫名其妙的路,所以配一辆山地车也是很有需要的;

20", 24", 26"的儿童山地车也有Dual-Suspension软尾的选择,但即使预算宽裕也不建议直接入手软尾山地车,毕竟Hardtail硬尾的灵活性更好,能学到和锻炼的山地骑行技巧更多;除非小孩已经玩了很久的硬尾,想多搭配一辆软尾玩玩;

如果想速度和越野 两头都兼顾的话,建议还是考虑购置两辆自行车吧。


本地品牌
顺便提一下,澳洲很流行的童车品牌BykNEO(Apollo),标榜着”The Best Kids Bikes”,其实就是本地品牌(生产还是在中国),所以它的流行某程度上你懂的。
车架的轻量化方面确实是比超市级别的车好很多,但其实跟其他大品牌差不多,车架的几何设计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但肯定是偏舒适取向的。
大部分车型使用偏窄的轮毂和轮胎,再配上无避震的硬前叉和rim brake,整体重量自然比一般山地童车要轻不少,但复杂的山地路况的适应性就相对差些,这个就要看个人使用情况来选择了。
变速器的齿比差异小,所以变速和踩踏都比较舒服顺畅。更特别是有些使用了内变速IGH(类似汽车的CVT变速箱)的车款,换挡变速完全没有顿挫感,保养方便。所以他家带IGH款的车还是蛮推荐的。

评分

参与人数 6积分 +32 收起 理由
四导 + 4 感谢分享
zhangm0930 + 2 感谢分享
astina + 1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9 00: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3-9-28 21:55 编辑

装备与配件篇:

人身装备:

头盔:


最必须的装备,对于日常休闲骑行来说,贵的和便宜的头盔的安全性是差不太多的,最大差别是舒适度。

每个头盔的设计都有些不一样,但绝大部分都是按西方人的头型去设计的,即使是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相同尺寸,但头型也可能会很不同;所以一定要亲自去试过是否适合自己的头型,无论贵贱美丑,最重要还是要合适。
即使要买最便宜的超市款,也一定要有后脑位置的头围调节的。
不少人就是因为头盔又闷又热又卡脑袋,就把头盔摘下了,且不说危险高多了,遇上警察罚款的钱都够买一个好头盔了。

对于高速的公路骑行和复杂的山地越野骑行建议还是多花点钱买好一点的头盔,建议尽量选带有防护脑震荡技术的MIPS内衬的或者类似的技术,修脑袋的钱可比头盔贵多了。

另外要考虑的因素有:贴合度更好,调整系统的便利性和多方向可调,不容易脱落,材质和重量更轻更舒适,更多的开洞的气流设计会让散热更好。

公路车头盔会更多地考虑风阻和轻量化;
山地头盔会根据越骑乘的激烈和危险等级,来选择保护系数越高的头盔(但也越重),比如前帽檐会更长更厚,后脑勺的保护面积会更大,高级别的还有全脸保护 Full Face Helmet,但透气性也相对更难同时实现;

另外头盔也要经常清洗,特别是里面的衬垫,头部出汗会残留在衬垫里;
建议头盔里再戴个头巾或者骑行帽子,同时也能防止额头汗液流入眼睛。

最后,头盔是一次性产品,如出现裂痕或者经历过强烈撞击后,就一定要换掉。
所以,尽量“不要买”二手头盔!


手套:

摔伤保护,冬天全指保暖,夏天半指,出汗防滑,长时间骑行防止手麻;山地骑行一般用全指手套,也有分夏天和冬天款的;

此外注意缓震垫面积大小和厚度,不能影响握把舒适度为宜,千万不要觉得缓震衬垫越厚越大就是越好。而且缓震胶垫会影响手掌排汗透气,所以这不是必须的,要看个人使用习惯;

选择手套的时候需要注意尺寸问题,量好自己的掌宽,通常是选择偏紧一点的好,而不是宽松的。另外注意有没有拭汗区,透气性等问题。

长期不戴手套,握把/把带会不断吸汗,轻则 换把带的时候会有恶臭,重则 汗水里的盐分会腐蚀车把。所以,手套和把带都是消耗品。



防风眼镜:

防风,防晒,防蚊虫飞沙灰尘入眼,即使阳光不猛烈也建议带个无色透明眼镜,或者选择可变色镜片。
防风眼镜的镜片一般较大较宽,可能会挤压脸颊/额骨位置,轻微挤压是可以适应的,但最好先去店里试过实物。也有一些镜框上面贴合眉毛处,能挡住部分的汗水。



衣服:
吸汗快干,颜色鲜艳的话有一定的提示效果。不过一般休闲骑行 穿普通的快干型运动服就好,骑行服后腰处一般有一到三个口袋,能胜任短途放置随身小物件,有些也能插上手机和水瓶。
和普通运动服比,公路骑行服的紧身设计适合降低公路高速骑行的风阻,和更好的排汗;
山地骑行服会比较宽松,方便里面穿上各种护甲护肘护膝;



裤子
骑行裤分 外穿裤 和 带护垫的骑行裤,
外裤跟衣服一样,按舒适度和颜色随便选运动裤就好,尽量贴身,裤脚收紧,减少蹭链条。如果穿宽松的休闲裤可以把右裤脚包在袜子里,前牙盘和链条弄脏了裤腿倒还好说,把裤脚卷进去就麻烦点了。


但如果是长距离骑行,(带护垫的)骑行裤建议尽量要买比较好的
就是在屁股与座垫接触面之间加上一层缓震内衬,内衬一般分为海绵垫和硅胶垫,其中海绵垫相对更透气舒适,硅胶缓冲能力更好。
贴身的裤子在蹬踏的时候会减少大腿和坐垫之间的摩擦,不至于让大腿内侧的皮肤被磨伤。

按照款式,骑行裤一般分为short短裤型和Bib背带裤型,短裤型的优点是穿上脱下比较方便,缺点是勒肚子和骑久了容易移位;背带裤的优缺点相反,建议尽量选肩带宽一点的,绝大部分专业骑手都是用背带裤型的;上厕所的话,对男性都没什么差别,女性的话短裤型相对方便些,也有些专门女性使用的Bib;


护具
通勤和休闲骑没那个必要,主要是针对玩山道越野来说很重要,护肘、护膝、护甲、全脸头盔之类,建议在购买山地车的预算里留出一笔,买套好一点的护具。
跟选轮胎有点像,在“保护性,透气性,舒适度,耐用度,轻量化,是否影响踩踏”这些因素很难都兼备,一般保护性越高,舒适透气性肯定相对降低;所以建议尽量选些大品牌的;


其他:
袖套腿套膝套,晴天防晒,阴天保暖。
防风衣或者防风背心或者骑行雨衣:防风防雨也保暖;



------------------------------------------------------------------------------------------------------------


车身配件:
自行车改装升级是无底洞,一定要理性消费,多比较和多做功课。
Enough is Enough.
其中四样比较推荐刚开始升级的基础配件,接触地面的轮胎,人车接触Contact Points的踏板+坐垫+握把。

轮胎 Tyres:

换轮胎 是在有限的预算中能做出最明显改变的升级改装,比升级碳纤轮组的性价比 会高很多。
原装轮胎多数配的是耐用型,有些会配低滚阻型。而且轮胎也是有寿命的,即使用的不多,橡胶在3-5年左右也会老化 须要更换的;
但是没有绝对性能全面的轮胎,在“耐用耐磨,抗扎胎,低滚动阻力,轻量化,舒适度,不同路况的抓地力,价格”这些元素里尽量挑选其中几个 适合自己使用场景的,然后再进行衡量比较。
(关于轮胎滚阻等数据可以参考 www.bicyclerollingresistance.com 这个网站)

另外,山地车和Gravel Bike可尽量考虑改装成Tubeless真空胎。



踏板 Pedals:

中高端自行车一般是不配踏板的,不过你购买时可以跟店家讨一对;
原厂配的塑料/钢踏板一般都容易鞋底踩滑出去,所以换一对有爪钉的踏板能更好的抓牢鞋底(不过就是磕到小腿的时候也更痛),或者买车的时候直接让店家打折买一对。


锁踏:
当你骑行了一段时间后,可以考虑使用锁踏和卡鞋,特别是公路车。
一方面能让踩踏稍微省力,更重要的是纠正错误的和保持正确的踩踏姿势和位置;

其中公路锁踏的踩踏面积大,锁扣力度更大,发力和摇车更有信心。

山地锁踏的锁扣力度相对前者小一点,主要是为了能在颠簸中更好地让鞋固定在踏板上不滑出去,在紧急摔车的时候可以多角度地强行脱卡;
卡片较小,可以包覆在山地卡鞋的鞋底里,所以不影响正常行走。所以也是会有些人在公路车上用山地锁踏的,骑Gravel就很常见了,不过山地还是很多人会选择用Flat Pedals平板踏。


鞋子:
一双舒适合脚的鞋子甚至比踏板更重要,所以一定要去店里亲身试过尺码再选购;
即使是用Flat Pedals平踏板,特别是山地骑行,也需要一双山地平底鞋让脚更好的抓牢踏板;

锁鞋/卡鞋方面,高端的一般偏硬和竞赛,低端锁鞋偏舒适;不同品牌设计理念不一样,会适合不同的脚型,所以一定要去店里试穿过。
鞋底方面,碳纤更贵更硬,传动效率高;塑料鞋底更舒适更便宜;也可以选择碳纤+塑料混合的。

最后,锁踏和锁片都是消耗品,偶尔也是需要保养打理一下的,用久了也是需要更换。



座垫和座管 Saddle&Seatpost:

大部分自行车原装的座垫都是偏硬的,特别是运动型车,可以更换稍软稍厚一点的座垫;
但很多新手会更换成又宽又厚又软的座垫,其实太宽的会增加大腿内侧和座垫之间的摩擦,太厚太软的会增加腰臀盆骨两边的上下摆动,短距离骑行也还好,长期可能会损伤脊椎尾骨。

要根据自己的车型,臀型,坐姿和使用情况选择适合的坐垫,软的厚的看着舒服但不一定就是合适的,重点是承托的位置合适。
有些车店有硅胶座椅垫可以测出大概的坐骨间距,可以借此选择合适宽度的座垫;
有些座垫中间有凹槽或者空洞,增加裆下的气流来散热只是其次,主要是减少耻骨承受的压力。

另外不建议使用包裹在座垫上的软垫套,这玩意比较容易移位,而且不透气;
建议使用稍微软一点就好的座垫+骑行裤。

碳纤座管和座垫除了轻量化,有些是为了可以某程度吸震,增加一定的舒适度;但有些就是为了更硬更轻。

山地车尽量改装成Dropper Seat-post可在骑行中迅速调节高度的座管(或者选车时候直接买原装配好的),可根据不同地形迅速调整坐垫高度。


握把和把带 Handlebar&Grip:

平把的把套Grip可更换成更舒适的人体工学型的握把,还有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材质。山地车则更需注重防滑和防脱。
海绵把套或者矽胶把套的舒适度比塑料把套更好,海绵的更软,但相对没那么耐用,也容易吸汗;矽胶的相对贵一点,容易清洗,防滑性也高。

弯把的车把的把带Bar-Tape建议每一两年换一次,把带会吸汗,即使经常洗车,长时间把带里还是会积累汗里的盐分和汗臭物质,如果车把的漆面有磨损可能会被腐蚀。

公路车更换碳纤车把 是有轻量化,气动和操控的需求;而山地车更换碳纤更多的是想有更灵敏直接的操控和路面反馈,和过滤掉细小的路震;或者增加车把抬升Rise以增加下坡能力,但同时会牺牲一些上坡能力;

车把的宽度要根据肩宽和个人肩宽,使用需求和习惯调整,较窄的车把有更好的操控灵活度,较宽的车把有更好的舒适度和操控稳定性;
比如XC山地车就会用更短点的车把,Trail/Enduro就会用长一点的。如果嫌车把太长可以自己锯短一点,注意一点点慢慢调节,裁太短了就没法回头了。
弯把可以选择上把较宽的人体工学设计车把,甚至是更帅气的气动车把Aero Handlebar;Gravel Bike可以选择下把位置往外撇的车把,增加宽度达到更好的操控稳定性;



水壶架+水壶 Bottle&Cage

个人觉得最必须安装的配件之一。而且也真的不贵,也可以让店家送两个;
很多人会习惯直接放一瓶矿泉水或者各种饮料在水壶架上,但水壶架未必都夹得紧各种款式的饮料瓶,骑行中掉落的水瓶会严重危害到跟在后面骑行的人。
如果有这习惯的,起码去买个可以调节大小的水壶架。

另外,很多童车的车架三角区因为太小没有预留安装水壶架的螺孔,会有人把水壶架安装在车把前,其实这个位置很难稳固的安装水壶架,容易使得水壶掉落,而且车把前增加了重量会影响车把的操控。
建议装在下管的下面,座垫的下面,或者放在小背包小腰包里。


------------------------------------------------------------------------------------------------------------


骑行装备:

折叠组合工具

外出骑行,起码要带上一个折叠组合工具。
建议买一个工具罐,能插进水壶架,里面能放一条备胎,两根撬胎棒,便携打气筒,组合折叠工具,补胎工具,一些创可贴和酒精棉片,和一点小零食。
Btw,半路遇上爆胎,最好直接换内胎,回家再补破掉的内胎。


灯:
以备晚上还没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使用,其实更重要的是让车辆和行人更容易看到你的存在,即使是白天。跟朋友出去团骑的时候更容易确认相互的位置。
法律规定自行车必须装反光片或者灯,一般专业一点的人都装灯,所以中高端的自行车都是不配反光片的。


锁:
车锁的话,基本都是防君子不防高手的。链条类Cable/Chain之类的都是容易被剪断的,U型锁最坚硬但又重又占地方,折叠锁Folding Lock收纳起来比较小,但也不轻,而且较贵。
锁车的时候尽量把车架和轮子都串在一起。


车包:
各种梁包/管包/尾包,非常实用的东西,虽然看起来可能有点low;
但要注意会磨蹭掉车架上的漆面,最好在绑的位置贴张保护膜;
上梁/上管包注意不要太宽会蹭腿,太长影响上下车;
尾包放在座垫下面,体积小,但放些小东西。

车前包:放在车把前面,最常见于长途骑车旅行Bike Touring;但会影响车把的操控,特别是包很重的时候。

尾架:注意,尾架“不是”用来载人的(除了小孩子),是用来放置驮包的,常见的铝合金车架的尾架一般最大承重也就30kg左右。
驼包:挂在尾架的两侧或者上面,相当于汽车后备箱,收纳空间大,拆卸方便,结实又防水。


打气筒:
便携打气筒:以防爆胎后打气,出门最好带上一根;公路车的胎压较高,便携打气筒能勉强打到60psi+,骑回家也不成问题的;收纳条件允许最好还是买电动打气筒,或者液态压缩小气瓶。
家里也备一个落地式打气筒,一定要有气压显示,轮胎所需要的最大胎压都印在外胎的两侧。
不要只根据手指掐的力度去测量,而且要根据路况调整不同的胎压。比如骑沥青水泥路面可以打90%的最大气压,骑碎石泥路打60-80%,骑山路30-70%。
注意,每次出门前一定要先检查胎压。


清洗液,除油剂和润滑油:
车子要经常清洗,链条需要去油除垢,然后再重新上油;经常清洗和上油可以减少链条和齿盘的磨损和增加使用寿命。
链条的寿命一般在几千公里左右,感觉使用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如果感觉换挡不顺或者经常掉链子 有可能链条或者齿盘已经需要更换了;可以买一根Chain Wear Indicator来检查。


码表,运动手表
码表对骑行运动能有比较系统性的记录和分析;
刚开始只想观察速度,时间和距离,随便买一个最便宜的码表和Speed Sensor就可以了;或者手机配两个蓝牙Sensors就好(Speed + Cadence);
如果之后想要更系统性的训练数据,踏频,心率,坡度,消耗,功率之类,就需要更高级别的码表和更多的sensor了,这个就按需所选吧。
其中Garmin是老品牌,功能齐全,生态圈系统也最大;但操作系统复杂,而且生态圈的其他东西你真的用得上么?所以还是要清楚自己的需求。

运动手表方面,如果用苹果手机的就配苹果手表就好,其他系统的手表功能各异,好些也能显示绝大部分骑行数据,不一定需要专门的骑行手表。
但相对码表,骑行的时候抬手或者歪手看还是比较不自然。

导航方面,手机屏幕更大更清晰,调节操作更方便;但碍于电量有限,半天就没电了,除非身上带着充电宝。码表导航能续一两天,对于长途骑行 心里更有底。


------------------------------------------------------------------------------------------------------------


脚撑和挡泥板?
首先,这两样装备不是必需品,也有其弊端和安全隐患,不用 可能会更好地保证骑行的安全。
安装后,要经常检查是否有松动;
其次,高端自行车对于重量和风阻都很计较。

脚撑Kickstand:

脚撑Kickstand支撑自行车其实并不是很牢靠的,虽然确实很方便,但即使在水泥地上,一阵妖风吹过,车经常也会倒下。
在车倒下的时候,会损伤您车漆面,或者可能损坏部分零件甚至零件报废;即使没有风,人为的剐蹭碰撞更有可能倾倒你的车辆。

脚撑是可以活动的,在颠簸路面上车辆强烈的震动容易使脚撑自行放下,尤其是长期使用 已经松动的脚撑。这样一来你高速压弯或者路面有突出物的时候一旦脚撑打开,脚撑很容易接触地面并架空你的自行车的后轮从而导致车辆失控儿摔车。这种情况在山地颠簸路段骑行中尤其容易发生。

所以一般个人不建议安装脚撑,停车时将自行车靠着墙/树/草丛/柱子之类的物体,或者直接平放在草地上更稳当。但碟刹车向左侧放倒时注意碟片不要碰撞地面突出物,以防碟片受外力变形。

另外,碳纤车架不能装脚撑,靠墙时尽量利用车把/座垫/后轮/踏板来接触支撑,避免车架蹭伤。

最后左撇子注意,即使你习惯从右侧上下车,如果安装脚撑也一定要装在左侧,因为车右侧有较脆弱的后拨链器。


挡泥板Mudguard:

如果地面干燥,而且只是在铺装路上骑行,挡泥板不是必需品。
对于山地或者泥路骑行,也不是越大越宽的就是更好,主要是为了防止水或者泥溅到眼睛里;
推荐使用轻便,柔软,容易拆卸的类型,比如装在座垫下面,前叉中间,车架下管下面的一片软塑料薄片MTB Fender。

弊端和隐患:
挡泥板是有一定重量和受风面积的,从而增大车辆在行驶中的风阻,导致更多体力的消耗;
太长的前挡泥板在转弯时可能会蹭到脚,或者被脚挡住 轮子转不过去;
有些挡泥板和车轮之间的缝隙很小,加上颠簸骑行中挡泥板会位移,车在湿泥当中骑行时,车轮带起的泥土很容易塞满这个空间而产生阻力;
在摔车的时候,某些挡泥板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

在澳洲十多年里,买过Kmart / BigW的车,Sunday Market花20刀买的生锈二手车,还有网上和自行车店的都买过,也被偷过3次车。
从原来为了省钱而骑车,到了现在为了骑车而省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1积分 +48 收起 理由
itsallright + 4 你太有才了
coolbbb + 8 感谢分享
supra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10 18: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ol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ol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NGWILL 发表于 2020-12-9 01:19
在澳洲十多年里,买过Kmart / BigW的车,Sunday Market花20刀买的生锈二手车,还有网上和自行车店的都买过 ...

最后一句说出了真谛,世上事大多如此!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0-12-10 20: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YDTUT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YDTUT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平时和8岁一起骑车,适合买Decathlon的那种车,请楼主帮忙推荐一下。谢谢

发表于 2020-12-10 21: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柳丁果果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柳丁果果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帖子太有用了

发表于 2020-12-10 21: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4-2-28 18:24 编辑

车载自行车架子 Bike Racks:

放车内:

自行车放车里是最安全的,但还是有几点要注意的;
自行车放倒的时候尽量不要往变速器的一边(右边)倒下,以免可能会压弯变速器后拔;踏板也有可能压坏某些后排座椅背后衬垫,底下如果放一张毯子或者海绵会更好;

两辆车叠在一起的话,注意踏板或者车把不要压到另一辆车的轮子辐条或者碟刹盘或者碳纤等脆弱的部分;最好两车之间能放一张毯子/地毯/厚海绵之类的东西;车里最好能备一两条绳带,分开固定两辆车减少摩擦碰撞;

如果不能直接整辆车塞进车里,就要考虑拆前轮,这时候要注意保护前叉和刹车不被压到;再不行还要拆后轮的话,注意保护变速器后拔;

Through Axle桶轴的车 把轮子拆下来之后,记得把桶轴装回去车架的位置;经常要拆桶轴的话可以考虑换一个快拆轴;



Roof Rack 车顶架:

使用注意,一定要记得自己车顶上装了自行车,不然就是自行车+车顶+车库门同时受损!

好处就是不挡后视镜视线,对于不想装towbar的童鞋是比较好的选择,根据情况最多能装3-5辆自行车;对于自行车重量轻 和 车顶高度矮的 装卸起来会比较友好,车顶高+单车重的会非常难受,最好车里备一张折叠Step Stool;

基本上越贵的 会固定得越稳定,安装和拆卸也会比较方便快捷;

一般分3种:
1. 拆前轮,固定前叉,绑后轮;最便宜但很稳固,就是装卸前轮前叉对于用桶轴的比较麻烦;但注意别拆了前轮后就放一边忘记带上了;
2. 绑前后轮,固定车架;固定车架的位置未必适合所有碳纤车架,需要另外加保护配件;某些在高速行驶中还是会出现车头不断晃动的现象,虽然影响不大;使用时建议把车把的刹车拉紧绑上;
3. 固定前轮,绑后轮;不与车架接触,碳纤车架推荐使用,不用拆前轮,但是最贵;


国内不少有用吸盘式Suction Cup车顶架,有固定在车顶上和后挡风玻璃上的;看着不安全但其实安装正确的话还是挺稳固的;但还是要经常检查,和要注意说明书上说的最高车辆行驶速度;由此近年也推出了有电子吸盘功能的架子,不过自行车是倒着放,固定车把和座椅的。




Trailer Hitch / Tow Ball 拖挂车架:


条件允许的话 个人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装架装车都比较方便快捷,也安全稳当;

因为会挡住车牌,所以记得去路局网站买一个Trailer number plate装上;

常见的分Two Arms和Trays/Platforms 悬臂和托底两种,托底的又分固定车架和前轮的;

Arms悬臂的收纳起来比较轻小,价格便宜;

某些车架 如女式自行车和儿童自行车,可能会需要Cross-bar Adaptor / Mounting Bar才能较方便地装上;

装上后会自行车之间间距比较紧密,注意可能会互相碰撞摩擦的地方;自行车还是会容易晃动,装好后注意用带子绑紧固定好;4 Bikes Rack要装满4辆车的话比较需要技巧经验和车架之间的造型搭配(同理,3-bikes rack要装满3辆车也是不容易的);

Platforms托底式是更方便更稳固的选择,但价格更高,体积较大;有Tilt Down和Swing两种方便打开后备箱的选择(或者另外购买配件);

还有一种把自行车竖着挂的Vertical Hanging Bike Rack,可挂4-6辆车;使用方便,就是价格稍贵;
这类产品其实质量都是蛮皮实的,也可以考虑买二手的;



Trunk Mount 尾箱门 车架:

如果不想装Towbar或者Roof Rack的话,这种直接挂在车后备箱门上的Trunk Mount Rack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固定原理就是车架子抵着后挡风玻璃和后备箱,然后上下各两根绳子勾住后箱车门(4 Strapes)和左右两边各一根(6 Strapes)拉着;

装车后同样也是会挡住车牌,需要买一个Number Plate;Cross-bar adaptor / Rack Mounting Bar也是可能需要的;

这种架子价格便宜,收纳体积重量小;不过安装比较繁琐,不过熟练了之后就会装得快些;
相对前者来说没那么稳固,所以路面颠簸的话不建议常用;

挂自行车方式和优缺点跟前面说的Hitch Arms Bike Rack差不多;但挂上自行车之后就不能打开后备箱了,而且经常装卸 多多少少会蹭到一点汽车边角车漆;也要注意踏板和车把可能会蹭到汽车的地方;

虽说是适合绝大部分车型,但注意汽车尾翼容易卡到,所以最好要跟商家确认一下是否合适你的汽车;

另外注意标注的最大承载重量,这类架子一般不适合太重的自行车(比如E-Bike);





UTE 皮卡:

UTE皮卡是最方便快捷的终极工具,而且各种配件收纳的组合搭配方式也不少;
最简单就是在后斗门上挂一块TAILGATE BIKE PAD,可以固定自行车,让其不会互相碰撞摩擦,但注意绑带长期日晒雨淋还是会慢慢松脱的;
如果嫌自行车的晃动还是太多,可以装Bed/Rail Fork Mount,把自行车前轮拆下 固定前叉。



(大品牌的车架 在任何与碳纤车架和碳纤轮毂接触的地方都会有专门的保护小套件另外选购,如果没有可考虑包一条布之类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8 收起 理由
hzsunnybay + 4 感谢分享
SYDTUTU + 4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11 10: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2-6-4 20:37 编辑
SYDTUTU 发表于 2020-12-10 21:20
平时和8岁一起骑车,适合买Decathlon的那种车,请楼主帮忙推荐一下。谢谢


贵点的选:
https://decathlon.com.au/products/riverside-900-hybrid-bike-28
https://decathlon.com.au/product ... ng-road-bike-308766
(https://decathlon.com.au/product ... ng-road-bike-306941,其实同样价格的RC500的弯把版本更实惠,因为一般弯把的会更贵,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弯把)

便宜点的选:
https://decathlon.com.au/product ... -hybrid-bike-145696
https://decathlon.com.au/product ... t-bar-road-bike-275

如果觉得Decathlon的还是贵了,可以去看看Reid Cycles,级别差不多的,可选择的款式更多,只不过也是很多款式会缺货

发表于 2020-12-11 20: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ih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ih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YDTUTU 发表于 2020-12-10 21:20
平时和8岁一起骑车,适合买Decathlon的那种车,请楼主帮忙推荐一下。谢谢

要看8岁娃去哪骑吧 男娃还是女娃 然后再选车 要么一个骑的不爽 一个累得半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0-12-11 22: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ohom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ohom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帖子太有帮助了,楼主帮忙推荐一辆decathlon的车型吧,周末陪孩子公园骑,偶尔有二十公里的的通勤需求。谢谢

发表于 2020-12-11 22:3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忽然一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忽然一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6岁了还离不开辅助轮咋办

发表于 2020-12-11 23: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忽然一周 发表于 2020-12-11 23:37
6岁了还离不开辅助轮咋办

要离开辅助轮有些时候是心理上的恐惧。
换个方式,先把两轮的滑板车Scooter玩溜了,小小孩就用平衡车,之后再拆辅助轮,一两天就能学会

发表于 2020-12-11 23: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0-12-12 01:03 编辑
sohomel 发表于 2020-12-11 23:10
这个帖子太有帮助了,楼主帮忙推荐一辆decathlon的车型吧,周末陪孩子公园骑,偶尔有二十公里的的通勤需求 ...


正如11楼feihong所说的,看个人使用情况来选择。不然就真的要么骑的不爽,要么累得半死。

一般没什么特殊要求会建议往Flat Bar Road Bike和Hybrid Bike这两个方向去找就好。
(想买Flat Bar Road又想偶尔兼顾off-road的话,可以再换成宽一点的纹路深的轮胎)

9楼有类似的答案。不过承受的起Decathlon和Reid Cycles的高端车款的话,其实多给一点钱也就能上Giant,Merida, Trek,Specialize之类的品牌了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9 收起 理由
SYDTUTU + 4 感谢分享
kxwkx + 3 感谢分享
sohomel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13 22: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YDTUT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YDTUT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eihong 发表于 2020-12-11 21:58
要看8岁娃去哪骑吧 男娃还是女娃 然后再选车 要么一个骑的不爽 一个累得半死 ...

8岁男娃,就想带着去 奥运村那边骑一下车道
AAAAA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0-12-14 08: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97002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97002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家有一款楼主没有列出来的自行车-小米折叠电助力自行车。
现在感觉这种车最好-通勤休闲皆宜。将牙盘换成58T,将轮胎换车1.2后,最高巡航能到45km/h(稳定脚频),上大坡秒杀公路车。
PCA

发表于 2020-12-14 19: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ih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ih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YDTUTU 发表于 2020-12-13 23:08
8岁男娃,就想带着去 奥运村那边骑一下车道

那里5到25公里不等的自行车道路线 外加山地车和BMX
只要不是折叠车 都没问题 那里租车也很方便 你可以先试一下不同车的感觉
8岁应该骑至少24“的车了 跟成人车差不多 体力又好 你应该选择fast rolling的变速车 骑长时间的话 座椅选个大些的舒服 经常骑的话可以买专用骑行裤 有加厚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SYDTUTU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14 20: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小青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小青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谢楼主的详细介绍!请问一下,就是平时和小孩到附近的track骑一下车,大概15-20公里的样子,买这个giant的最基本入门款合适么?谢谢啊
https://www.giant-bicycles.com/au/atx

发表于 2020-12-14 21: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跑了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跑了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能评价一下国内买个1-2000的自行车再海运过来的情况,值得做一下吗?

发表于 2020-12-14 22: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小青蛙 发表于 2020-12-14 21:45
感谢楼主的详细介绍!请问一下,就是平时和小孩到附近的track骑一下车,大概15-20公里的样子,买这个giant ...

主要看你怎么用,Bike Track有很多种,即使全是水泥路,其实很多公园的逐鹿边上有着很多MTB的小路可以玩玩的。

这款ATX是最入门级别的XC MT,比较全地形的选择,对配置不挑剔当然是挺好的,最大的特色是内走线,其他品牌在这个价位几乎很少见。至于标榜的所谓轻量化,这个价位就别多想了。尽量选27.5inch的轮子。

往上一个级别的 TALON 3 就有29inch + 碟刹,再往上的TALON就有2x8的变速。

身高足够的话建议可以上29inch的车,同等价位的29inch的车你可以看看Trek Marlin 4/5,Norco Storm 4/5, 本地品牌Reid Xenon,新西兰品牌Avanti Montari 1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小青蛙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0-12-14 22: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prilappl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prilappl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长知识

发表于 2020-12-14 22: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0-12-15 00:03 编辑
跑了 发表于 2020-12-14 22:30
能评价一下国内买个1-2000的自行车再海运过来的情况,值得做一下吗?


只要不怕麻烦,自己动手修车保养的能力没问题,3000元以下这个价位,绝对比在这边买要便宜

记得顺便把各种车身人身配件都一并买好

发表于 2020-12-14 23: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970022 发表于 2020-12-14 09:06
我家有一款楼主没有列出来的自行车-小米折叠电助力自行车。
现在感觉这种车最好-通勤休闲皆宜。将牙盘换成5 ...

自己一直以来买车都带有运动锻炼的目的去选择的,所以从来没有考虑电助力车和折叠车,所以也不会去想为什么Brompton能卖那么贵之类的问题,算是自己的一个知识短板。
倒是上面说的车型我绝大部分都试过或者拥有过,所以比较好根据个人经验来概括。

但是对电助力车绝对是又爱又恨,特别是在长距离的上坡 累的要吐血时候,旁边常常会有个骑着e-bike的老头老太飞快地经过

发表于 2020-12-15 01: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ayaa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ayaa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NGWILL 发表于 2020-12-9 00:54
【一:什么类型的车】
没有什么最快最强大的车,只有更适合自己的!要根据自己的使用方式和路况来决定什么 ...

哎呀,早有这个帖子就好了,上周孩子要camping, 原来的脚车太小了,匆忙买了辆二手的,被坑了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发表于 2020-12-15 09: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ih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ih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跑了 发表于 2020-12-14 22:30
能评价一下国内买个1-2000的自行车再海运过来的情况,值得做一下吗?


个人觉得不值得 而且越贵越不值 最后算下来跟本地买差不多 保养保修都麻烦 现在海运要三个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0-12-15 11: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eihong 发表于 2020-12-15 10:25
个人觉得不值得 而且越贵越不值 最后算下来跟本地买差不多 保养保修都麻烦 现在海运要三个月 ...

身边从国内运了车子过来的朋友,虽然好些都是这边买不到的车款,但日常就是各种调试调节,而且这边的单车店也经常调不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跑了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15 13: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_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_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身高不足160的该选多大的车轮啊?

发表于 2020-12-15 15: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ih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ih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NGWILL 发表于 2020-12-15 12:49
身边从国内运了车子过来的朋友,虽然好些都是这边买不到的车款,但日常就是各种调试调节,而且这边的单车 ...

我自己也买过 想着支持国产品牌 可惜套牌代产的太多了 变速器居然是一个不知名的品牌 guide wheel居然是塑料的 产品介绍上完全没有提到 很是失望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跑了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2-15 15: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ih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ih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l_man 发表于 2020-12-15 14:22
身高不足160的该选多大的车轮啊?

26”以上都可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